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今天总算没再虚度

昨日返校第一天。上午全体会议,下午学部会议,我明确了出国留学预备班继续上《聊斋志异》。过去一年已经换了五六个内容了,如果这学期还是像上学期那样,连一个个文言短篇的神仙妖怪故事都讲不下去,我也不知道还能再讲什么了。

下午,教室和拟搬入的闲置教室内,尚有假期租用者遗留的床数张。询问学部负责人如何处理,答复等人搬走。无所作为,浪费小半天时间。因为是最末端的房间,是一个直角梯形的不规则格局。

今早,床仍未搬走,不能无所事事再干等了。将走道尽头闲置教室内仍未搬走的几张床搬出至走道,再抬来桌椅布置好后,选了靠窗的位置。将个人物品从中文教室“三近斋”中搬出至新工位。原以为各位老师会继续留在各自的教室里办公,谁知道陆陆续续有老师要搬到这间办公室来,于是又搬了一些桌椅,这样一下子就坐了8位老师。其中两位是都离开了三年又回归的熊猫老师(邹佳伶)和印度的帕米拉(Pamela)老师。老友重聚,小欢喜。S老师说:“豆哥,熊猫老师一来你就变得活跃了。”

我说:“我一直都活跃的,只是一个人在‘三近斋’,活跃没人看到,也不想让人看到。”

仍未领到地理和历史教材,备不了新学期的课,于是把“尺宅讲谈”9月到12月讲谈的《声律启蒙》和对应古诗词,选编了《尺宅摭录·丙编》四、五、六共三期九编内容。今天总算没虚度了。

《太后西奔》只看了一半,晚上准备看书时,熊猫老师发来开学欢乐周上要表演的新剧本,让“看看还能咋改”,就讨论剧本了。

黄金律

自编《尺宅讲谈·中国地理历史文化管窥》,2023年先秦到南北朝部分,今天校对、修改完成。是否就此启用,以及是否分两个程度还是合并在一起,看前三周的磨合和状态。如果启用并且四年级的Q的状态不错,几个娃就可以一起合班。如果进展顺利,明年可以讲唐诗的“唐人五十家”,后年讲宋词元曲。边走边看变调整吧,说不一定三次课后就不能继续了也难讲。

YX妈妈说:“毛豆老师,看你计划的内容,后悔没有早两年起心找你跟学,YX在你没教她后,很是遗憾,我想着下一年你就教她了,结果一再的错过,还好ZQ妈妈先起这个念想,后又想起我。很是期待上课的日子啊!”

ZQ妈妈代ZQ问:“这些诗词歌赋是不是可以连接到历史?”

我说:“什么时候开始都没有错过。这个讲谈,以地理为基础,历史为脉络,文学为载体,所以是‘中国地理历史文化管窥’。”

我不是基督徒,但相信“黄金律”——“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新约·马太福音》7章12节)

新学期在学堂的课,七、八年级中国史是从上学期延续下来,不需要特别备课;七、八年级地理和九年级世界史是新开课,下周一返校后看看能不能拿到教材再开始备课;高中(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学生数量、程度和个人状态还不清楚,无从备课,拟继续《聊斋志异》;整个初高中的游学课,还没见到校历,不确定游学时间和参加学生人数,也只能下周再看。

重读了蔡志忠古典漫画《大学·中庸·论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9月1版,2015年6月5印。总阅读量第1373本

【尺宅讲谈】关于尺宅·关于未来

一整天在家,编成将为几个孩子开课“尺宅讲谈”用的试行语文教材《尺宅摭录》两卷。

我对这几年突然出现的“大语文”概念并不赞同。因为学问有高低,“语文”无大小,并且我一直坚信,作为母语的语文,是所有学科和作为一个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基础,是第二、第三语言的天花板。如果现在是“大语文”时代,是“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时代,那等于承认之前学校教授的语文是“小语文”,是狭隘的“语文”,是功利的“语文”。

我“尺宅讲谈”自编的《尺宅摭录》语文教材,明确不以提高任何考试分数为目的,但对薄薄的语文教材,也应有包含但不限于之意。因为,一是撇开刻意教化部分,经典的存在是中性的,以“人”为核心的,不同的读法只是各有各解读而已;二是如果不做过度解读、重复训练和过度精细化纠错,教材区区内容对整个中小学九年来说,阅读量几乎可忽略不计。

虽不以提高任何考试分数为目的,但应试(应对考试)也是其中之意,不必对其妖魔化。任何国家,任何行业,任何学业都有考试。检验一个人会不会游泳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扔进水里去扑腾。所以有问题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唯考试论,是将一次考试成绩作为终身且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不是去接受人的成长和变化的多元、多重评估制度和价值观。

基于以上,我在教材开篇有一段【关于尺宅·关于未来】的说明:

“尺宅”在《黄庭经·内景·脾部》指眉、眼、口、鼻所在处,即人之颜面;在苏轼《赠王仲素寺丞》诗中,指并不宽敞但怡然自得之居所——尺宅足自庇,寸田有余畦;在马一浮的《树影诗自序》里“尺宅即江湖”,也指人情世故。但这里,“尺宅”只是一所小小书房的斋号。我们在这个书房里要做的,就是阅读经典,找到“我的”书的书。

当代世界也许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远是一个脉络,我们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而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所到达的位置。对于经典,出于职责和敬意的阅读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只有那些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也才会碰到将成为“我的”书的书。*而这些书,也许就可能存在于“尺宅”这个小小书房中,其中有一部分是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还有一部分是打算读并假设可能对我们有裨益的书。我们还把一部分时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

每一本书,都凝聚了前人的记忆和智慧。

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来说,只有当记忆凝聚了过去的印痕和未来的期望,只有当记忆允许人们做事时不要忘记他们想做什么,允许人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而又不停止他们所是的,允许人们是他们所是的而又不停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记忆才真正重要。正是我们过去的记忆使我们确信,未来是值得的。因此我相信幸福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一种至少包含但不限于阅读、思考、反思、书写和表达的,“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活在当下的能力。因为“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而活在当下即是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并热爱生活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曾国藩语
*乔治·奥威尔《1984

【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学年末评语の一期一字

又到期末,也是一学年的结束。

从2018年春季学期在中学部的中文和基础经济学开始,这已是我在幸福学堂上课的第六年、第十一个学期。不太想得起来当初是怎么就开始上课的了,明明我一开始做的是自媒体编辑,现在是图书管理员嘛。

德川幕府近江彦根藩主,同时也是当时知名茶人的井伊直弼(1815—1860)在其所著的《茶汤一会集》前言中说:“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

在学堂,每一日的课程于我,亦力求“尽深情实意”,亦盼同在学堂求学诸君能“领受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是故期末惯例,我会为参与我课程的学生选一个字,作为他/她这个学期在我所任教学科的学习状态、所取得成果和不足之处的概括和总结。我称之为“一期一字”。

这“一期一字”,亦与日本在每年的年末,用一个汉字来概括一年世相的“今年の漢字”活动相似。这个活动由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从1995年开始主办,为的是让日本国民加深对汉字的关注和理解,加深对文化的认知。我的用意也在于此。一字一词、一诗一文、一时一世,如何看待和理解,这背后的文化往往注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走向和一个人一生的际遇。

这个学期我上的课有七、八年级历史,中学部人文综合,出国留学中心的中文经典和整个中学部的游学课,评语中用到的有昕、力、郁、隐、琬、清等字——

:《说文》旦明,日将出也。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不论是学习的内驱力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像暗夜过去,一轮红日呼之欲出,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过去的已成为过去,但却还在频频回望。

:《韵会》:“凡精神所及处,皆曰力。”力者其用也。本学期你在学业上投入了相当的精与力,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三个六周测评从F提升到B,可称得上“力行”二字。然“劲而不精则力”,期待未来不但要有“力”,更要“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青春年华如“晨风”,“郁彼北林”(《诗经·秦风·晨风》),待人接物温和亲善“叙温郁则寒谷成暄”(《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在第二个六周转入我任教班级,只用了六周时间就适应了全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业要求,成为六年来第三位能在这个班级拿到等级A的学生。学业文采丰盛“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必“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楚辞·九章·思美人》)。

:元代王实甫的《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中有“遥山隐隐,远水粼粼”句,意即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眼前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借此喻通过日常沟通表达和课业表现,就像看远处青山,巍峨层叠,风光无限,但只是雨雾迷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眼前清粼粼的江水就像时光奔流不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知何时才能守得云开。唐人张旭《桃花溪》诗“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意即溪上桥在山岚云烟缭绕中若隐若现,站在溪边岩石旁问那驾船归来的渔人,桃花随着流水,终日漂流不尽,你可知桃花源在清溪的哪里?借此喻每天都在学堂见到,就像那位渔夫,每天在溪上打鱼,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却一直没有找到去往桃花源的路,但我们都知道桃花源一定在,在也只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汉书·司马相如传》鼂采琬琰(琬、琰,美玉名)。《广韵》圭也。《周礼·春官·典瑞》琬圭,以治德,以结好。(琬圭无锋芒,犹圆也。)《徐曰》琬谓宛然窊也,琬之言婉也,窊然象柔婉也。另,闺,《说文》特立之户。琬是一种美玉,也用以制作一种上端浑圆而无棱角的圭。玉圭为周时朝聘六瑞之一,也是六礼中以“礼东方”的礼器。所以琬圭因以其无锋芒,故以治德,以结好。借以喻冰魂雪魄,至纯至洁,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貌而周至,沉静内敛,内有锋芒而不示人,德治而结好,相处中总让人如沐春风。窊然柔婉,尽显小家碧玉的娇柔活泼,却也不失“其特立有如此者”大家闺秀的才德、志向、操守和独立。

这个学期给花卷的评语是“”字。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庄子·天下》:“芴乎若亡,寂乎若清。”清澈而沉静。

端午运动会入场词

昨晚21:43,雷电交加雨如注,太座和两个娃都已睡下,我一个人在客厅台灯下翻中国书店四库全书系列之一繁体大字本葛洪《神仙传》。正翻得欢喜,收到幼儿园小亢园长发来微信,说:“能不能请豆哥帮幼儿园写个端午运动会入场词呢?幼儿园的小老师们就服豆哥的写作。拜托,拜托。”

我把翻到的那页书拍照发过去,说:“我酝酿试试看哈,兹哈气场不对找不到路子。正在翻这个书,照这个路数写出来,怕是第二天我自己都不晓得咋个读哈哈哈哈”。

今早我只12:00最后一节课,算起来正好有半天时间。用两节课时间备课,用两节课时间“挥发”了一份入场词,赶紧给小亢园长发过去。因为昨晚和今早,运动会负责人,体育老师宋兴和主持人、音乐老师黄娅丽已经在群里催了两次“请各位主班老师及负责人尽快将端午运动会的班级入场词发给我,谢谢!”在群里又是抱拳又是送花。大家都不容易。

这入场词我帮忙写了,能不能用,主持人读不读得出来,那可就不是我的事了哈哈哈……

贵州话版幸福幼儿园入场词——

各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伯、伯妈、叔叔、嬢嬢、爸爸、妈妈、雷帝森按得尖特闷:

来!大家跟倒我一起,往啊边——看!正手牵倒手,跌跟打斗,瞌睡迷兮、眼屎粑沙、晃打糊稀朝我们走过来勒,豆是位于幸福宇宙核心,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维护整个宇宙和平和带给大家欢乐,还时不时把老爹老妈搞到情绪崩溃勒各位——超级英雄!对勒!豆是拉闷,让我们兹个宇宙充满奥特别晃眼睛勒光芒,让我们经常睁不开眼睛;豆是拉闷,让我们兹个宇宙充满奥特别柔和勒温情,让我们经常内牛满面;拉闷豆是,经常不是把我们捂得大汗淋漓就是跑风漏气勒快乐星球小小野孩子舒克贝塔皮卡丘小棉袄和皮夹克!四勒,豆是拉闷;四勒,都是拉闷!

普通话版幸福幼儿园入场词——

各位家长,现正迈着凌乱的步伐,怀着必胜的信心向我们昂首大步、神气走来的,就是集可爱与帅气、智慧与美貌于一身,来自幸福幼儿园快乐星球、小小野孩子、舒克贝塔和皮卡丘四个班级的小朋友们!他们,将夺得这次比赛的桂冠;他们,将主宰我们的命运;他们,将决定世界的未来。因为,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最终,还是他们的!

刚把幼儿园的入场词发给小亢园长,收到中学部负责人帅老师微信消息,问“端午运动会,能不能帮忙写一个中学部的入场词,就是中学部一整个方队进场的时候介绍我们的。”我说刚帮幼儿园写完。

“我还说幼儿园的写得挺好,发你看看呢。”

“等我酝酿哈,不一定酝酿得出来哈。”

酝酿了几分钟,把这个中学部的入场词发过去,然后说:“先声明,我不对这个入场词的结果负责哈哈哈哈。”

端午运动会中学部入场词——

正向我们走来的这群性格各异,但各有各美丽;参差不齐,但为了金粽子和银粽子,连刚做的头发乱了也在所不惜的年轻人,就是幸福学堂中学部的各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亭亭玉立的小哥哥和小姐姐们。

当年屈原过端午节时,如果他知到后人会说过端午节和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他,以他在《离骚》里把八辈祖宗都炫耀一番的性格,一定会大声喊出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世间草木易凋零,如我这般俊美的容颜也易逝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年轻人你们人生的路还长啊,所以,奔跑吧,骚年!爱咋地咋地!

暑假班课程替代方案

两周前,校长找我,让在为期两周的暑假班里任一门课,把之前开展的“文明”项目再延续下去。

思来想去,前天回复校长:“思考了这几天,在之前的‘文明’项目中,仍有几个关键问题没有找到替代方案(如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青龙币、石头木料的建设资源等),所以课程没能设计出来。作为替代方案,我把给花卷准备的暑假学习内容调整了一下,作为暑假班的课程计划。”并附上了调整后的课程说明。

之所以在回复中强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青龙币、石头木料的建设资源等”,是因为去年的这个时间,“文明”项目已进行了一年,超过70%的小学部师生和部分中学生都已深入这个跨学科综合项目时,因校长觉得“项目中青龙币使用不妥当,应更换为非物质的东西”的要求,“文明”进程戛然而止。如果重启项目,以我目前的程度,一时又找不到在项目中用于“缴纳税款”、“赎金”、“购买资源”、“部落和国家建设启动资金”、“国家货币发行本位”等用途,起到经济支撑作用的“青龙币”的替代方案。说不定再等等,多读几本书就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调整后的课程说明为——

当代世界也许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远是一个脉络,我们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而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对于经典,出于职责和敬意的阅读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只有那些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才会碰到将成为“我的”书的书。(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而这些书,也许就可能存在于这门课程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可能对我们有裨益的书。我们还把一部分时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

每一本书,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记忆。

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来说,只有当记忆凝聚了过去的印痕和对未来的期望,只有当记忆允许人们做事时不要忘记他们想做什么,允许人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而又不停止他们所是的,允许人们是他们所是的而又不停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记忆才真正重要。正是我们过去的记忆使我们确信,未来是值得的。因此我相信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至少包含但不限于阅读、思考、反思、书写和表达的,“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曾国藩)活在当下的能力。因为“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乔治·奥威尔《1984》

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

从六年级到高一的师生十二人,成都、重庆游学,八号开始,十九号结束,共十二天。不能说这次游学没有欢乐的成分,但因为是带队老师,一路瞻前顾后重点在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公共场合的言行,所以身心俱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一组的男生,有十二天不洗脸刷牙的,有十二天不洗澡换衣服的,有吃火锅筷子上都是饭粒菜叶就伸进锅里搅拌捞菜的,还有尿床的。从这些细节猜想他们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可能并不注重个人卫生。如果离开父母外出求学,他们会不会一个学期都不洗澡、换衣、洗脸和刷牙?这样的男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女孩子喜欢啊!

游学十二天,看书四本。

冯纪伟《佛珠》,中国现代美术出版社(香港)2011年1月2版2印。成都几天晚饭后,在青旅楼顶花园休息时闲翻一过。总阅读量第1326本。

万志英《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甲骨文”系列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1版1印,实在是一本闷书,几次差点睡着,强打精神翻完,只依稀记得一点五通神的内容。总阅读量第1327本。

王兴《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9月1版1印,在方所买的。如果和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一起服用,效果更佳。总阅读量第1328本。

重读完陈寿《三国志·魏书》第一本。只读了正史部分,裴注部分没读,还要再刷一遍。

今天学堂的开放日,给来探校的中学生和家长上了一节展示课。课后沟通环节,有家长仍然强调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全班考多少名,但不明白我这节课的“知识点”和“中心思想”是什么;有家长问这样上课能不能承诺并保证孩子离开这里(学堂)以后能够顺利融入公立学校并取得好成绩,我说我不做这样的承诺和保证。

我看着他们的焦虑和执着,甚至是走投无路的固执,替他们的孩子捏了一把汗。但闻来学,未闻往教,上学这种事和看病一样,看的都是缘分。阿图医生写过一句话:“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我觉得教育亦然。因为我认为教育和医学都有一个共通性——都是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和什么都有可能的艺术——接受个体的独特性、清楚了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只有不去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才能够找到自我并活成真正的自己。

笑春风

珂珂老师两年前做的梅子酒开坛了,有“不要蕉绿,莫负春光-忘忧泉”、“花间晚照,不负春光-琥珀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饮”等几款。每一瓶的标签,都是由他太太林老师用正体字(繁体字)用心题写。我选了“桃之夭夭,四月赏味-笑春风”款。我所在的语文教室墙上“三近斋”的斋号就是林老师题写的,端庄秀丽。

“笑春风”应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句。金性尧在《闲坐说诗经》的《<诗经>里的人面桃花》一文里提到这个故事:崔护在清明这天独游京城长安,见一乡村居舍,叩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崔护告以渴求饮,女子拨开门栓,盛水给他。“独倚小桃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户扃锁矣。”因诗题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事见《唐诗纪事》,为历代盛传的故事,文也写得缠绵委婉,可做小品读。

上周,一位已休学月余,新来试读的九年级女生H在上了两次语文课后来找我,说之前有读过《项脊轩志》,能不能讲讲归有光。我建议不要用一人说一人听的方式,而是可以一起读《震川先生集》,通过共读的方式,每周交流,讨论。我建议选繁体竖排版,她对自己似乎信心不足,来试读才几天时间就说过两三次自己是“文化的沙漠”,于是随她选简体横排版,约好本周开始读。她愿意尝试,我也开心有人愿意一起读古文。

《震川先生集》共四十卷六十几万字,如果选择读这部书,我也好,她也罢,一年也读不完,但就这么慢慢读慢慢聊,读到哪里哪里放下,也是快事一件。并且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所说:文化即为吾人生活所需之一切。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是“文化的沙漠”,也“只缘身在此山中”,浸在文化中而不自觉,就像鱼在水里而不知水为何物。

上周五,例行要对来试读的学生做一评语。因她的名字中有一“艾”字,我给她的评语是——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她在语文、历史和游学课上的表现,就像春日照耀之下原野中的桑与麻一样欣欣向荣熠熠生辉;就像蒿草、艾草的清香随春风徐徐而来,沁人心肺。课上虽有小小拘束,但应只是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且教与学的方法为从未接触过的原因。课下与同龄人的相处中,感觉似乎原来就一直在这里一样。

今天周一,没见她来上课。看着桌上初版至今超过四百年,昨夜读到十一点半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繁体竖排一套两册点校本《震川先生集》,想起豆卢岑“隔门借问人谁在,一树桃花笑不应”句,也不知道她还会不会再来。

芙蓉城中花冥冥

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学生自选的《聊斋志异》进入第四周。他们出国所要面临的考试中没有这个科目,所以课程进度这个东西就不存在了。选的是无注释版本,每周我们就这么鬼神仙怪花妖狐魅一篇一篇读,一篇一篇聊,有可能就这么聊一年,读完这近500个很中国的故事;也有可能十个八个后他们就又没了兴趣,转而另寻其它。那也没关系,总是“只在此山中”。

这周的其中一个故事是《瞳人语》。长安的书生方栋,颇有才名,但是为人轻佻,不守礼节。每每在郊外遇到外出游玩的女子,就轻薄无礼的尾随其后。清明的前一天,方栋又去到城郊游玩,看到一辆挂着朱红色的车帘,围着绣花簇锦的车帷的豪华小车,几位女婢骑着马跟在车后缓缓而行。车里的盛装女子看上去十五六岁,正当妙龄;她的婢女也都样貌不凡,尤其一位更是容光绝美。这车里女子的美貌让方栋神魂失守,不由自主的或前或后尾随了好几里地。被尾随骚扰得烦了,婢女怒斥方栋说:“这是芙蓉城七郎子的新婚妻子归宁,不是乡野村姑容得你放肆偷窥。”说完就弯腰捧起道路上的泥土撒向方栋,方栋的眼睛进了土就开始出现怪异了。归宁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故事还有延续,但我突然想弄清楚芙蓉城到底是个什么所在;这芙蓉城七郎又是个什么人物,竟然连妻子的婢女都容光绝美不一般。

查注释,说芙蓉城是“迷信传说中的仙境”。这一看就像是强不知以为知一本正经的胡诌。因为凡是不知道或说不清楚的地名,都可以用此一说搪塞一番,更何况这是讲神仙鬼怪故事的《聊斋志异》,更不会有人去细究。但我就是想知道芙蓉城是个什么城,为什么不是牡丹城,也不是水仙城。水仙还带了“仙”字,岂不更扑朔迷离仙气飘飘?

关于“芙蓉城”,欧阳修(1007-1072)《六一诗话》:“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忽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

曼卿即是比欧阳修大13岁的石延年(994~1041)。石延年与欧阳修同为北宋文学家。石延年之诗,欧阳修之文,杜默之歌被与他们同时期的石介称为“三豪”。石延年是南京应天府人,一生中做到最高的官位是正五品下的太子中允。死后继续为官,且为一方之主官。赵匡胤立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所以石延年主芙蓉城至少是连升了三级。北宋时是不是确有一地名“芙蓉城”?如果有,那就可证明芙蓉城为“迷信传说中的仙境”这个注释不可取,不可信。北宋前和北宋时到底有没有过“芙蓉城”这个地方?有。而且至少有两处。一为成都,一为江阴。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灭唐,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蜀王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长兴四年(933年)后唐明宗驾崩。应顺元年(934年)正月,李克用的侄婿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改国号蜀,史称后蜀。后蜀末帝,孟知祥子孟昶曾下令在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成都由此得 “蓉城”别称。

江苏省江阴市古时月城边有芙蓉湖,相传伍子胥曾在芙蓉湖边,搭茅为屋,与一位渔夫相依为命。又因江阴城池形似芙蓉湖畔盛开的芙蓉花,故有“芙蓉城”的美称。

所以,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聊斋志异》在其《瞳人语》故事中,“芙蓉城”说是成都或江阴似乎都可以。有没有办法确定到底是哪里,或许可以从苏轼作于宋元丰元年(1078)三月的《芙蓉城》诗中“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一句明确,应是江阴。灵界一方主官芙蓉城主鬼仙石延年家或丁家的七郎,娶了长安富户或高官家已逝的二八女子为妻,也算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也才配得上“小车朱茀绣幰,青衣数辈款段以从”的排场。之所以说七郎的新婚妻子是已逝之人,古时女子归宁是在正月,不是在清明;但如果是灵界女子,清明归宁就恰在其时了。

开书单的本职工作

3月31日,周五。Y校长在微信发来一个当当网的链接,让买一套“文明的故事·理想国经典馆”系列丛书。这套威尔·杜兰特的精装书包括《东方的遗产》、《希腊的生活》、《恺撒与基督》、《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理性开始的时代》、《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时代》、《卢梭与大革命》、《拿破仑时代》等共11卷15册,一千五百万字。图书管理员是我在学堂的正职,买书是我本职工作,上课只是顺手打酱油的兼职。

4月3日,周一,书到了。一箱书近一米高,大概四十斤。从菜鸟驿站扛回家,后悔明知道是书,没拉小拖车。

4月4日,周二早上七点四十五,把书载到学堂,用小拖车拖到校长办公室。太早,校长还没到,把书立在办公室正中央,然后给校长在微信回了一条信息,算是任务完成——

威尔·杜兰特11卷15册“文明的故事”已经到货,放到了您的办公室。因为没有与您确认上架位置,所以还没有拆封。我的想法是,这个系列超过1500万字,有可能去读并可能读完的,在学堂可能只有我们两人。如果这套书放到营盘山住宿区书架上,只会是受潮、发霉最后不知去向这一个结果;如果放到现在一楼小学部,没有人能读懂;放到二楼没有人会读。不如放在校长办公室,向来者推荐,自己慢慢读,读一本算一本,读不完至少书还在。

今天中午,Y校长来电,说老师们读书太少,准备从下周开始,要求每位老师,尤其是中学部的老师,每个六周至少要读一本书,并作为六周展示和考核。末了,让我开一张书单。还是本职工作。

午饭后,在客厅沿着书架转了一圈,开列了一个本学期教师阅读推荐书籍40种的书单——

吴承恩《西游记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曹雪芹《红楼梦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博多·舍费尔《小狗钱钱》
H·黑兹利特《一课经济学
纪伯伦《沙与沫》、 《先知》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梁鸿《出梁庄记》
加缪《鼠疫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齐邦媛《巨流河》
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伊塔洛·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读经典
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
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
安迪•威尔《火星救援》
刘慈欣《三体》
J.R.R.托尔金《魔戒》
C. S. 刘易斯《纳尼亚传奇》
J.K.罗琳《哈利波特》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
乔治·奥威尔《1984》、《动物农场》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袁枚《随园诗话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顾远 / 周贤《教育3.0》
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

“你确定前四本要读吗?”Y校长问。

“我觉得这个是基础。每个人都好像读过,但绝大多数人其实从来没有完整读过。”我说。

“我想想。”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