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也闲谈·卅六】去追问和寻找不存在的存在、戈尔迪翁绳结、宇宙与高山以及不受待见的儒家

下周就是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又一个冬天到来,所以今天的暖场从霜降开始,并借元稹“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句,重温了将于霜降后到来的重阳节。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阅读分享讨论,在角色扮演中我提醒各位学者,阅读不是认字,所以不能一字一词的读。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要读出人物的性格,这是为我们下一季的戏剧学习做准备。提问环节,有学者问:“为什么地理学家帕噶乃尔要去勘察雅鲁藏布江,并希望能在传教士布瑞克于1846年不幸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几位学者做了几种不同的猜想,有的靠谱,有的不过是随口说说,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我想到两个人,一是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系教授袁劲梅和她关于做学问的态度,一是华大基因CEO尹烨关于人类进步与利他的关系的分析,我根据记忆碎片对学者们说:“做学问,不是猎奇,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在前人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人类就是靠这样的一小步一小步慢慢前行走到今天。在现在的AI时代,知识将不再是放在学习目标的首位,知识只是路径,是方法,我们的思考和可能产生的那么一点点智慧才是垫在脚下的这一块块石头。因此学习学的不是知识,而是要学会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去追问和寻找不存在的存在,不可能的可能,否则如果只是为了知识,我们的这个讲谈就毫无意义,不必存在了。讲谈讲谈,不是像在学校那样一个人说你们听,而是有人讲,大家谈,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现在你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多年后有一天偶然想起,那时你们就会明白了。”

甜点时间后,分析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在南美草原上,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铺垫将故事推向让人绝望,然后又充满希望,接着又再次跌入更深的绝望,你以为已经不能再糟糕时,没想到接踵而至的竟然是更加的绝望,直至读者和故事角色一起绝望到几乎无法呼吸时,突然出现希望和转机的写作。写作这事,是没法教的,因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大学中文系没培养出多少作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美学家朱光潜甚至断言“去中文系学习写作,纯粹浪费时间”。学习写作可能唯一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勇于尝试,游历四方,找到自己的“气脉”,从而用文字来展现。

新主题“孔孟仁义: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丘,亚圣孟子、后圣荀子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传奇国王亚历山大”,是讲谈从人类起源开始的第十一个主题。

马其顿是夹在在贫穷的小希腊与富饶的大波斯之间的一个小国。亚历山大的父亲家族自认为是宙斯的后代,而母亲一族则是阿喀琉斯的后代,这是一个半神半人的家庭。在亚历山大13岁时,成为了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在20岁时,亚历山大成为了的新马其顿国王。预言说解开戈尔迪翁绳结的人将成为亚细亚之王,最终亚历山大不但是马其顿国王,还用自己的方式解开了绳结,成为了亚细亚之王。“这是一个死结还是活结?”有学者问。

“这就是今天讲谈的关键所在了。”我说,“说到绳结,惯性思维就会进入是死结还是活结的选项中,死结当然解不开,可如果是活结又怎么轮得到亚历山大大帝来解开呢?我们要跳出问题看问题,不要陷在问题当中去寻找答案。

“那亚历山大是怎么解开绳结的?”

“他拔出剑,劈开了绳结,于是就成为了亚细亚之王。”

“怎么还可以这样?”

“规则并没有说不可以这样啊。规则是只要解开绳结就能为王,没有规定必须怎么解开,所以跳出问题,就能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接着这位才22岁国王在伊苏斯之战中,凭借对地形的利用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马其顿方阵,以 450:100000伤亡比大胜波斯,随后征服埃及和修建亚历山大港,现在世界上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地方超过10处,所以地图上的每一个地名后面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学地理并不只是去死记硬背;并且人类对世界的发现持续了几千年,现在还在不断有“新发现”,例如南冰洋。”

“我问过老师,他们说不存在南冰洋。”有学者说。

“他们没错,因为地理教材里面确实没有,但国际水文地理组织已经认定这个围绕南极洲的大洋是一个新的大洋,并命名为南冰洋。”我说。接着又从亚历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与大流士三世的最后一战击溃波斯帝国后进入未知世界——印度,再得到印度智者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只能占领他脚下的这一小块土地;面对拒绝前进的士兵,亚历山大决定开始回家的征途——从印度河到印度洋,最终死于巴比伦,并被手下的将军将遗体带到了亚历山大港。

“我花了一周时间查资料,源于没想明白,为什么当时的印度的王没有在现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兴都库什山的山口打一场阻击战。这个山口最狭窄处只有600米,如果在这里迎战,将极有可能重现伊苏斯之战,只是胜负的双方相反。我会继续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说。最后的时间,单独介绍了造就亚历山大帝国的马其顿方阵。“所向披靡的马其顿方阵,最后败给了罗马人。”

“罗马人是怎么做到的?”有学者问。

“毛豆一定会说‘不告诉你,你感兴趣就自己去查’。”有学者代我回答。

“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你感兴趣就自己去查吧!”

今天的作业,可能是学者们上学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假作业”,因为这个作业是个“伪命题”陷阱——《孔子原创作品对中国文化的构建和影响》——孔子没有原创作品。出这么个题,留这么个作业,目的就在于用实际事件再次提醒学者们,要质疑,尤其是看起来无可质疑的;要挑战权威,尤其是看起来似乎绝对正确的“权威”。

下午,与初高中的学者在霜降的热身后,《战争与和平》的内容从尼古拉·罗斯托夫对“愚蠢生活”的觉悟、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经历生死后对“幸福”的理解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展开。也闲书局的局座秋蚂蚱大人看到我画的复杂如蜘蛛网的人物关系图,对学者们说:“不知道为什么毛豆要带你们读《战争与和平》,如果让我选,我是不会读这部作品的,并且到现在我也没有读过,因为太过复杂了。但是在哲学的深度上,我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更胜一筹。”接着推荐了几位大家的几部作品。局座离开后,我对诸位学者说:“如果其它作品每一部都是一个世界的话,那《战争与和平》就是一个宇宙。在你们这个年纪不求读懂,只是要见高山。”人生中这种高山的存在,就像舞狮时候竖起来的那最高的被称作擎天柱的桩,那桩不是给人跳的,是用来让舞狮者明白要时刻保持敬畏,因为山外有山,一山还比一山高。

主题十一,讲了孟子其人和《孟子三章》,并浅浅分析了儒家为什么在先秦时期并不受诸侯待见的个人看法,这个主题就结束了。

先秦时期,为什么儒家不受待见,借四个段落给学者们说了我的想法:

《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对子贡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重温了上次讲谈说的孔子被迫流落列国原因。

《韩非子·五蠹》中,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齐人是务实的。子贡你的话确实说得漂亮,但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要的是土地。于是举兵一直打到距离鲁国都城十里的地方,划下新的国界。

《史记·魏世家》中魏惠王(也即是梁惠王)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曾经强大的魏国被折腾到这个地步,魏王确实应该羞愧。

《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去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此时的魏国,不但连连兵败,上将军庞涓死于马陵之战,连太子都被敌人俘虏了。风雨飘摇之时孟子到来,魏王当然要问远道而来有什么将有以利吾国乎。而孟子情商之低,却说不要一见面就这么俗,谈什么利呢?有仁义就够了嘛。

在春秋战国,讲仁义是活不下去的。要想活命,要想强大,要想称霸,就要举庶人剑,行霸王道。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然而法家的独占鳌头只是昙花一现。汉初贵黄老,武帝尊儒学。兴儒本只是刘彻和王太后向窦太后夺权的幌子,终其一生刘彻对儒学并无特殊的兴趣,但借着这次失败的变革,后世不断渲染汉武帝对儒学的推崇,最后发展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

下周开始主题十二“风雅颂:闲坐说诗经”。

一天的讲谈结束,离开书局时购书一本,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