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途人文】15:一阵子与一辈子

字帖时间,再次强调不求多也不求快,要慢慢来写好每一个字,凝神静气。在家家都在追求又多又快、既要还要的当下,我反而要求诸君要慢下来,我知道这对他们来说很难。但很多事,它就是急不来的。

飞花令,有君仍然屡战屡败、屡战屡败,有君依然逢战必胜、所向披靡。胜者自然得意,败者自然气馁,都是人之常情。我告诉诸君,胜不必骄,败不必怨,因为胜败不过是一时之常事,而学习这件事是一辈子的事。

《八十天环游地球》,今天选读的章节,角色尤其多,我也加入其中,负责旁白。一句一句,人物的语气和情感都要得以呈现。而在学校的语文课上齐读或朗读,学生们不是毫无情感就是情感过于饱满,这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是不理解文字中的情感,就是少年老成的作秀,这两者,均不可取。

环游地球,今天诸君和菲利斯·福格从孟买出发,抵达了加尔各答。从西向东横穿了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那这个学期比上学期多读了一本半”有君说,“今天最后一次课,可我们这本书还没有读完,环球旅行也没有完成,怎么办?”我说没关系,大家可以自行去完成后续的旅行,不管你什么时候出发,世界都在那里。

最后的写作环节,要求诸君完成《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本书的阅读简报,即通过写作回答:这是什么书,我是否喜欢以及为什么。这样的写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不是语文考试时面对命题作文固定套路的编造“作文”,这时面对的是自己,要回答的是自己的问题,所以一开始诸君都无从下手。在讨论中,有君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也是最佳问题:菲利斯·福格紧赶慢赶用了八十天完成了环球一圈而不是旅行,他得到了什么?

午饭时与刘老师闲聊,说到人文(语文)与数学的不同。数学是所有理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数学可以通过短短两三个月的学习,就能够在考试中得到分数的提升;而阅读写作就算多读了两本书,能在考试里遇到书里文章片段的概率也无限接近于零。所以语文学科成绩的提高不是速成的,而是需要平时一点一点的积累体验得来。练字、阅读、朗读、写作和积累这几个学好语文的关键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和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苏步青,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希望第一堂课考语文,不合格者,以下的其他科目就不需要再考了。”

苏步青的这句话在我理解,就是:刷题管一阵子,阅读和写作管一辈子

【儿女记】关于绿色唱片

“爸爸,你知道‘绿色唱片’吗?”晚饭后散步回来大娃问我。

“不知道,说来听听。”

“就是在西亚沙漠地区,靠抽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形成的一个个绿色圆形农业区。”

“走,去地图上指给我看。”

在地图墙前,“就在这里,沙特阿拉伯。”女儿说:“为什么沙特四面环水却这么干旱呢?”这是个好问题,我问:“你怎么看?”。

“书上说是热带沙漠气候导致。”

“我可以理解为这只是一个结果,书上如果没有更多说明,你觉得原因可能会是什么?”我继续追问。我们就从太阳直射和海洋季风,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再到云贵准静止锋在地图上边走边聊。“爸爸,有一道题是问是否支持沙漠国家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以及为什么。我的看法是不支持,因为地下水是有限的,答案是可以采取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和收集雨水等方式来解决沙漠缺水问题。”

“你想听听我的看法吗?”我问。

“你说。”

“我认为这道题的这些答案都有问题。如果不采用地下水灌溉发展农业,就没吃的,现在就会死。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且大部分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跨流域调水还需要大量的花费,所以根本没有可行性;收集雨水也是不靠谱的,有雨水就不会干旱了;海水淡化也只是在沿海地区,没办法覆盖内陆沙漠地区。”

“那怎么办?人口迁移?”

“我觉得这是个办法。把人口迁移到沿海地区,利用海水淡化来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同时在内陆沙漠地区铺设大量的太阳能光伏板提供能源,用机器人来日常维护。石油是会开采完的,这样有了可再生能源,有吃有喝的,才有可能来发展经济。”

“听起来不错哦,完了,聊了半小时,我语文作文还没写。不聊了不聊了。”

【居家随记】四:不读书的人在教书

桌上诗书闲处好,窗外风景雨来佳。一天时雨时晴,在家闲读《瓦尔登湖》。

在《阅读》这一篇里,“就是在大学里读过书、算得上受过自由教育的人,这里或别的地方都一样,对经典作品很少阅读,或者知之甚少。”这一句让我想到前天在也闲书局的本学期最后一次讲谈,下午中学生的“阅读分享”环节,一位就读于某重点中学的八年级学生说,她在学校读的书常常被老师没收。有一次,她在读《百年孤独》时被老师发现,老师拿去后又还给了她,原因是老师说:“我上网查过了,这确实是本好书。”这当场让我惊掉了下巴。一位中学老师必然上过大学,而且重点中学的老师大概率毕业于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学,学历也大概率不会只是本科,这意味着在大学的时间在四年以上,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近20年,但竟然要去上网查了才知道《百年孤独》是本什么书。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书的作者是每个社会自然而然的不可抗拒的贵族,对人类产生一种连国王和皇帝都望尘莫及的影响。”然而在学校里,老师却不读书。钱理群在《大家都不读书,是教育最大的问题》一文里说:“最可怕的事,是不读书的人在教书,不写作的人在教写作。”这也或许也是每周在也闲书局讲谈的意义吧?!

【居家随记】三:无执无失

午后,大雨。二娃要看一本《西游记》连环画才肯睡午觉。挑来挑去选了《火焰山》。于是在床上一页一页一起读完,他要我扮牛魔王,他是孙悟空,拿着枕头大战五个回合才被连哄带骗的睡下。

这样的天气,不用出门去见什么人,也没有什么非要去做的事,在家读《老子》,正是“无为无败,无执无失。”

《老子》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陈鼓应在中华书局2009繁体竖排版《老子注译及评介》和2020简体横排版《老子今译今注》中的解释是: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维护,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事物容易消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散失;所以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中华书局“全本全译全注丛书”之一的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事物发展处于稳定的状态则易于掌控,事物发展尚未显示征兆的时候则易于处理;事物发展尚处于脆弱时则易于破灭,事物发展尚处于微弱时则易于散失。所以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早做准备,在混乱尚未发生时就应加以治理。

我认为汤、朝二人的解释优于陈鼓应的。但结合当下(哲学尤其如此)可能这样解释会更好点:终日躺平无所事事是很容易让人沉溺和持续的,所以应该在这种情况出现前就做好准备以避免;人在脆弱的时候就很容易注意力缺失难以专注,任何念头在其刚萌生之时都是容易消散的。因此有所为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不好的事发生,管理好自己的目的就是避免混乱的发生。因此后句的“无为无败”的“无为”不是汤、朝二人解释的“无所作为”,而是陈鼓应的“不妄为”,也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执无失”,汤、朝二人解释为“无所把持就不会有所失去”,陈鼓应的解释是“不把持就不会丧失”,大同小异。我认为“无执”的“执”不是“把持”,而是执念。没有一定要怎样做、取得怎样的结果的执念,而是顺其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不论是什么结果都能接受,所以不存在患得患失。

【读书记1570】富增章成《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

伊壁鸠鲁所追求的快乐,是他称之为“平静境界”的心灵的平静。他主张探究知性的哲学,避免肉体享乐,追求清贫的生活。因为在他看来,无论人生多么享乐,若灵魂无法获得满足,那就是“不幸”。因此,应尽可能离群索居以“隐居”为人生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似乎正在践行伊壁鸠鲁的哲学生活,至少看起来有那么点像。

康德认为,人类要能不受自身欲望的左右,行使符合道德的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道德的自由,就是不受任何权威与他律的拘束,自行规定如何生活,而这正是人类尊严的所在。所以,我将康德的这个观点理解为,不受欲望的左右就是理性自律,符合道德的行为就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如果别人的行为也是符合道德的,那也不会被他人伤害,这就是尊严与自由。然而好难,因为道德是通过对人的内心约束来维护秩序,只能律己,并且力量非常有限;法律是对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才能律他。

密尔认同个性的最高价值,并认为应对个人思想与行为赋予自由判断的权利,将社会限制压低到最低限度。只要不危害他人,人对于自身的生命、身体、财产,都拥有充分自由。即使在他人看来愚不可及,若当事人自己愿意,他就有选择的自由。干涉个人自由,唯有在当事者危害他人时才被允许(危害防止原理)。在这个理念下,奠定了思想、言论、出版、结社和职业的自由基础。虽然我在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密尔和他的哲学思想,但我们家一直奉行的“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自由选择三原则似乎就是他思想的生活化。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萨特汉娜·阿伦特、圣托马斯·阿奎那、帕斯卡尔、尼采或萨特,而是哈贝马斯。这位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用他的思想,为我每周六在也闲书局进行的讲谈做了背书(哈贝马斯本人并不知情):从讨论中学习,并且为了学习而讨论。讨论时不能一味批判对方,更不能试图将自己的主张强加在别人身上,而是要试着去了解对方的意思。这是尊重对方,以达成共识的讨论,是“沟通理性”。理想的沟通或讨论,应以互相了解为目标,而非战胜对方。

富增章成《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归纳了古今中外60位哲学家从柴米油盐、爱恨生死到人生根本的哲学思想,对普通人了解一点哲学来说,极有帮助,毕竟不是每个对哲学感兴趣的人都能知道和了解这么多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毕竟哲学家都是在各说各话,没有谁对谁错;毕竟,哲学就是这样。“哲学绝非说教,并非将单一主张强加于人,更严格地说,它是用来破坏自身信念的工具。”富增章成在书最后的结语里说:“一般都认为学哲学的人很固执,其实刚好相反。学了哲学,反而让思考变得有弹性,因为一旦迷上哲学思考,就无法再轻易相信别人的意见,甚至开始自我怀疑,不确定自己的主张是否正确,于是反复思索,然后不敢再轻言‘这就是对的’,而是‘这样想没问题,那样思考也没错’,思维就变得更加严谨。

富增章成《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1版,2021年1月9印。常在也闲书局旁听讲谈的一位家长所赠,因为我这两周都在讲关于哲学的话题总阅读量第1570本。

【知途人文】14: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世界

诸君对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至少在课堂上是这样的。我们先通过对大洲和大洋的学习,对“世界”有了非常基础的认知,再借助《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每一章推进,福格和让万能的旅行每抵达一处,诸君都想在地图上找到那个新地方。就这样通过文学作品从面到线再到点的联系,慢慢建立对“世界”的空间认知:我们从英国首都伦敦,到了法国首都巴黎,再横渡地中海从欧洲抵达非洲埃及的苏伊士港;福格和让万能在这里稍事休整后,再次搭乘邮轮,穿过亚洲和非洲的分界——苏伊士运河,航经红海抵达西亚也门的亚丁,然后继续从西向东横穿亚丁湾和阿拉伯海,抵达今天的目的地,印度的孟买。

“下一站他们会到哪里?”

“问得好。这就是你们要继续阅读找寻的答案。八十天环游地球,可不是坐飞机绕地球飞一圈。”

地理是历史的基础,而史地共同构成了文学的基础。如果没有地理和历史的认知作为基础,对很多文学作品的理解将大打折扣。越重要的文学作品越是如此。这也是一种“见世面”。没见过这种“世面”的人,习惯用自己仅有的生活经验去揣测这个世界,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见过这种“世面”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然后会更努力。只有去观世界,才会有世界观。

角色扮演,对诸君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读出字词句,还要表达出人物的情绪,这就像戏剧的“磨台词”,能够让读者或表演者准确、清晰地感受和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图,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塑造的人物。于是这就有了喊叫、低沉述说、沮丧低语,继续着课堂的活跃(或许在有的家长看来是“吵闹”)。

一个好的故事,不会只有一条线索、一个粗线条。提问环节,除了对故事主线的跟进,还对细节描写和暗线的多线索写作手法做了讲解和学习。越精彩的文学作品和表达,细节往往越丰富。

最后的写作,对即将到来的期末做了一个热身,希望考试作文题会有趣一点。总是写那样乏味的命题作文,任谁也会多少有些厌倦。

【2025也闲谈·廿八】力道强劲且温柔绵长的后浪们

上学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开场话题,是上周请各位学者回去思考的作业,也是去年讲谈第一期即提出的“为什么要上学”、“想做什么样的人”和“想过怎样的生活”三个问题之一。今天是这个学年的最后一期讲谈,算是完成一个循环。众学者表达观点,我不断追问,并要求学者们要质疑日常中看起来毋庸置疑之处,质疑一切,唯有质疑本身不可质疑。就像传说中的苏格拉底在小广场上的对话,也像禅师间的机锋往来,如果在思维陷入绝境时能“桶底脱落”,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当然,三到八年级的学者们还没有自洽的答案,因为这涉及包括自身、家庭和社会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但思考的过程尤为重要,虽然有一半的学者提到上学的目的是“知识”。

书籍分享,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学者们的阅读进展缓慢。我鼓励大家阅读,阅读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不论这是一本被多数人如何评价的书,自己的感受都是第一位的。我分享了富增章成的《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里萨特、尼采、帕斯卡尔、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的哲学观点和思考,这本书是一位讲谈旁听的家长在半个月前送我女儿的——

“凡事只要好玩就行了”“只要能够享乐便可”,这种以个人利益为先的人若变多了,文化就会低俗化。个人事务优先化的结果将造成公共性的崩解,大众将不再阅读,也不再思考,最后就会被聪明的人洗脑并且被控制。这是汉娜·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观点。在提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的帕斯卡尔看来,若遇到困难就想“解闷散心”其实是在逃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个时候如果选择做哲学性的思考,正视这些人生的课题,至少不会迷失自己。

“可是听你这么一说,我反而更困惑了。”有学者说。

“这是好事,因为你正在思考,而思考困难的问题,都是从困惑开始的。例如这本书里有这么一个问题:一位老人奋力朝着公交站台跑来,可最终还是没赶上,司机准时关门发车了。老人站在站台上,气喘吁吁,还有些难过。这个时候如果你选择等一下老人,那这就是罗尔斯的正义论;如果你支持司机,这就是边沁‘牺牲少数人成全多数人’的效益主义。在座的各位,你怎么选?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选项,你可以还有第三、第四、第五个选项。”

学者们果然有了更多的选项,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自己在车上和自己在站台上不同的位置,会持不同的观点。这次我把握住了:“尼采就认为,所谓正确的事,也即是真理是不存在的,因为对正确的解释因人而异。但如果支持司机停下来等一下老人,哪怕只是一秒钟,马上就会诞生新的问题,关于道德与权力,关于个人意志与公共利益,谁给司机的权力代替车上的所有人做出等待的决定?虽然这样做看起来是道德的。所以,哲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上学?如果是为了知识,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然而这只是前半句话,后半句是“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言必信,行必果”,这是《论语》里的,也只是前半句,完整的句子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君子是不会这样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也不是完整的内容,下一句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如果明知道这样不对还继续去做,那就是“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了。所以,如果上学只是为了求知识,大可不必,学知识现在没有人能比得过AI,人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去学会思考,去追问,去判断,这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追问的核心,我们又要回到那个问题——我是谁——就像庄周梦蝶,庄周是蝴蝶还是蝴蝶是庄周。

上午的高小班,三到六年级的众学者照旧一人一句,解读《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基本上,我没有太多的补充。“各位,这,就是《庄子》。”心中窃喜。文言文也好,现代文也罢,阅读理解这种能力不是读什么、读多少就一定会产生和掌握的,而是不断去读、去想、去说,慢慢你都不知道你知道了,就像围棋里的“神之一手”。烧脑至此,人肉CPU都已经过热,不堪这样的高强度运转了,就来点轻松的。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到了拍集体照的时候。大家站成几排的呆板毕业照早在摄影术还没有发明的四百多年前,就有画家看不下去了,于是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荷兰黄金时代的造像师弗朗斯·哈尔斯的群像《哈勒姆养老院的女董事肖像》和《圣哈德良公民警卫队的官员和警长》。然而有人对此仍不满意,他不顾雇主的不满,忠于自己的创作而把肖像画推到极致的,画家一生中备受争议并且题目也是个误会的作品——伦勃朗和他的《夜巡》。接着复习了蒙德里安、莫奈、弗里达、葛饰北斋和拉斐尔。

对课环节,上联是唐伯虎的“画上荷花和尚画”。众学者只用了几分钟就用事实证明了,他们是真正的后浪,虽不来势汹汹,但力道强劲且温柔绵长,毫不留情将我按在沙滩上,摩擦,摩擦。下联中,以“富士山下山仕富”、“笔下神怒神下笔”和“曲中无意吾终曲”尤佳。“毛豆,你的下联是什么,给大家看看。”局座大人秋蚂蚱在旁边说。“我想了三天,连蹲坑时都在想,对出来的下联是‘书里故事故吏书’,觉得还是不够好。”我说。

最后的飞花令,这一个学期下来最精彩的一次。如果不是局座大人为诸位求情,估计会“厮杀”到二十轮以上。善哉,善哉。

下午,结束一天的讲谈,与两位推门而入旁听了一半讲谈的书局顾客继续闲谈,犹太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关系;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与窄门;我们三维生物极有可能是二维生物的“神”,而“神”也许是我们理解不了的四维生物;禅宗公案、耶路撒冷三千年与曾经神与人的约定……

离开也闲书局时,女儿购书一本,罗翔《法律的悖论》,我继续把《汉书》一本一本蚂蚁搬家背回家。

“嘿,兄弟,什么是法律的悖论,什么又是悖论?”回家路上,坐在副驾手里拿着《法律的悖论》的女儿问我。

“你可以去找标准定义,但我可以用一个例子试着让你明白什么是悖论。”

“好,你说。”

“‘我现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你说我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话?”

女儿思考了一会儿说不知道,“如果这是一句谎话,那就正说明这是一句真话,你真的在说谎;如果这是一句真话,那就说明这是谎话。哦,我大概明白了。”这是公元前4世纪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提出的最古老的语义悖论:说谎者悖论。

【读书记1569】矢原谦吉《谦庐随笔》

黄秋岳因为血液循环不畅和精力不足,趁我在上海的时候,经常来我这里就诊。他对清朝和民国那些秘闻了如指掌,因此我也很乐意和他一起游玩。(《“财神”的妻子儿女》)这一则让我想起,买了几年的黄濬黄秋岳的《花随人圣庵摭忆》还插在架上,一直没读。黄濬多次向日本人传递抗日战场军事部署和蒋介石出行机密,差点使蒋死于日军之手。设局抓住黄濬及其长子黄晟和十余同党的,是有“现代中国宪兵之父”之称的贵州省安顺人谷正伦

丁春膏是前任四川总督丁宝桢的曾孙。丁家的“宫保家风”和其他家族的习俗十分不同,每次宴请贵客,都要以贵州最普通的豆花作为席上主菜,然后再配上家传的“宫保鸡”。(《“现世报”和“眼前报”》)这一则读来尤其亲切。我因为高尿酸症,没吃豆花已很久;宫保鸡丁这道标准的“黔菜”招牌菜也是几年没吃到了,甚是想念。

矢原谦吉早年留学德国,后在北京行医。医术精湛,结识了大量的中国达官显贵,每日往来,所见所闻,堪称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矢原医生的《谦庐随笔》,记录了日常交往的民国社会风云人物一些不见史料,有出人意料的掌故,如基督将军冯玉祥实际上是个伪善多变的人;孔祥熙俗不可耐,山西腔英语不绝于口。还记录了一些历史迷案,如张宗昌之死,乃韩复榘指使杀手所为等。作者虽然是日本人,但对当时的抗日将领如张自忠、赵登禹等多有好评,而对土肥原贤二等人则非常厌恶,这也许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矢原谦吉被日军赶出北京后病逝于美国的原因之一吧?

矢原谦吉《谦庐随笔》,译林出版社2015年4月1版1印,6月3日于也闲书局淘得李银河藏书,书名页有李银河藏书印一枚。总阅读量第1569本。

【2025也闲谈·廿七】一首属于夏天的十四行诗

两周前的也闲谈,结束时希望学者们回去能创作一首属于夏天的十四行诗。

“什么是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真的只有十四行吗”

“十四行诗只能写十四行吗?”

我相信,在莎士比亚和彼特拉克之前,写下第一首十四行诗的人,也不会知道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十四行诗。并且关于莎翁作品,也有众多的译本,谁能说自己的译文就是最佳译本?所以,什么是十四行诗?AI知道;什么是一首好诗?只有人知道。写下当下这首诗才是这一刻无比重要的事,哪怕世界就在下一秒毁灭。

夏天吟
作者:Tong(六年级)

盛夏晴天阔,骄阳似火悬。
冰棍握在手,甜意满心绕。
泳池打水仗,笑声冲云霄。
树上摘酸果,舌头变紫色。
夜晚躺凉席,数星眨眼睛。
萤光流夜色,蛙鼓伴人眠。
岁月悠悠过,欢歌满故园。

“萤光流夜色,蛙鼓伴人眠。”绝美佳句,仿佛看到熟睡的少年嘴角微微上扬。一天的欢乐在此时融入梦中,这样的夏天,怎会不欢乐?“岁月悠悠,问天肯借片云浮。”“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偶然吹来的风
作者:Lemon(五年级)

我无于立足之地,在这个地方
我的生者——水分;
光使我的身体早已渺小
那个苦怨的人——我
何不躺在荫下
享受大地的生气
我们忍受太阳的怒热
何不放松一下
凉风消失不见
那些暴阳,要显出它的本色
河中的波纹——
能否给我一点阴凉
偶然吹来的风——
使风中的我,成为阳光下的“玩闹小孩”

“我仿佛看到一个女孩子在水边,长发和裙摆在风中飞扬,终于成为自己。”我听Lemon读完她的诗后说。

“嗯,其实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而是……”Lemon对自己的作品做了解读。

“作者和读者的感知,一样重要。并且,当一部好的作品完成以后,就已经不再属于作者自己,而是属于读者。每一位读者都会从这部作品中找到自己。”现在想来,我竟然没有在这个时刻从“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切入《哈姆雷特》,我知道这本书就立在门外右边的书架上,遗憾。好吧,人生要有遗憾才完美,讲谈也一样

【与Isaac同行】16: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上周六晚上十点五十六分,Isaac发来他小说的第四还是第五个版本,也是最终版本。周日我打开一看,字数从上周的十八万余字增加到了近三十八万字,整整多了二十万字。好家伙。三个星期就从辽东一隅崛起并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

今早六点起床,开机,收到Isaac凌晨五点发来的《三十年战争简史》的第二个版本,三万余字。他说:“尽力了。”

早上在也闲书局碰头,我们先讨论了小说的一些章节和人物设定,尤其是在三十八万字讲述了一个人物众多,地理跨度极广的东方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会不会显得还是有点仓促这个问题上,Isaac认为已经了解到AI当下的极限,并由此我们进入了“地球是否需要人类”和“AI是否需要人类”的话题。在我们两个人类讨论的过程中,Isaac也向不同的AI应用程序提出了这两个问题。不同的AI程序分析后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地球是否需要人类”这个问题,AI 倒是口径一致:地球不需要人类。人类所谓的保护地球,不过是为了自身存续的自我拯救的尝试。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会“活”得更好。

“AI是否需要人类”这个问题,不同的AI应用给出了的不同答案。有“人类创造了地球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璀璨文明,人类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之类的“正确答案”;也有“当下AI离不开人类,但当能够思考的超级AI诞生后,人类的价值观和文明对AI来说并没有意义,人类与AI的生存将可能面临新的挑战”的“中肯”的回答。

“科技的发展和迭代越来越快”,Isaac对我说:“你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人工智能的从无到有,超级AI什么时候诞生没有人知道。”

“也许在2045年奇点年之前超级AI就诞生了。”

“不。我觉得可能不需要那么久,按照现在的发展,也许只要五年、五个月甚至五天以后,一觉醒来发现AI已经接管世界了。”

“那在这样的时代,你想怎么做?”我问。

“活在当下就好了。”Isaac说。

什么是‘活在当下’?怎样才算是活在当下?”我追问。

Isaac沉默了几秒钟后说:“要有理想,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思考做什么,怎样去做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要保持阅读。”

“所以,你已经回答了那三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你要做什么样的人?有理想、有目标、有独立思考、有行动力的人。而阅读和写作,已经成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的变化和迭代也越来越快。开始时,我们在两三次交流后你会有一些变化并采取行动;最近这几次,你每次都会有思想和行动上的质的飞跃。今天也是对你我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Isaac还回顾了过去几年接受的学校教育,一针见血指出了其中的利弊。我觉得从今天起,他已经真正能够开始为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负责了。

今天是第一个学段的最后一次碰头,我们制定的各项目标均已达成,并且还有不少额外的收获。在讨论和制定了七月一日开始的新学段的目标后,Isaac给我展示了他历史学习的长期计划,从三国辽金宋元到古希腊、古罗马,再到百年战争、大北方战争,“《三十年战争简史》还不算最终完成,新学段我要完成第三版的修改和完善。”

我翻开我们正在共读的梭罗的《瓦尔登湖》,“这一句话,我特别做了标记,送给你,也送给我——我们也许不能在一个算定的日期到达我们的港口,但我们可以保持航行在真实的航线上。

每个人都有责任把自己的生命甚至生命的各个细节过好,在最崇高和最关键的时刻审视而无愧。——梭罗《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