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随记】二:只是缘分和选择

昨天上午在也闲书局和Isaac一周一会。午饭后敲完记录,准备离开时,店长发哥问:“毛豆老师,《汉书》新到一套你要不要?”上次店里收到一套旧的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但缺了第四册,店长从网上凑到一本但颜色稍浅不成套,我就没要。

“拿来看看吧。”发哥从橱窗取来一套新《汉书》,干净漂亮,但定价470元,给我特别优惠七折也要三百多。最终我还是要了那套旧的,1962年6月1版,1997年6月10印,十二册共154元。

结账时一位估计也是老顾客的中年女子说,都没有得到过这么低的折扣。发哥嘿嘿一笑。“读这个版本《汉书》的都是高人,我只能读白话版的。”那中年女子说。“我也就是蹲坑时当故事书随便翻翻混眼睛,也不怎么读得懂。”我说。

结了账,下午还要赶一场讲谈,带不了这十几本书,就抱进周六用来讲谈那里间,放到桌旁几上,抽了第一本放进书包。在去往下一处讲谈的地铁上翻《汉书》第一篇的《高帝纪》,大有趣。回头想来,也不知道是哪天突然发现就能看得懂文言文的。

下午的讲谈是试讲的第二次。晚上给发起者回复就此暂停了。快五十岁的人了,不必要在消耗自己的事情上纠缠。大家都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缘分和选择。

下午在家做农家腊味土豆焖饭。一刀下去,赶忙去看挂历今天是个什么特别的日子。挂历上没有标注,既然神给了这个信号,大概是又有小男生向女儿表白了吧?!顺便庆祝距离我和太座大人在一起24周年还差两个月纪念日。今天晚饭的BGM就是周璇《爱神的箭》了。

dav

【与Isaac同行】15:那三个问题,已有两个得到了解答

早上七点二十出门,没有去送二娃上幼儿园,也没有去省图书馆,八点四十五分我在也闲书局门口休息区开始读Isaac新写的历史小说。手机上读文字太吃力,今天特意带上了电脑。

九点三十六分,Isaac发来最新的完整版内容,说:“要不你先看会儿。”我将这个完整版新文件替换掉正在读的不完整版后,继续读下去。

十点,书局开门的时间,也是和Isaac每次约好的见面时间。Isaac出现时,他这部用两个星期时间与AI合作创作完成的18万余字、137页的新小说,我已经读到54页。

在讨论了新小说的一些BUG后,我说:“我每年读一百多本书,最近十年读过一千五百多本书,其中有一半是小说、随笔、散文。你刚刚和AI合作完成的这第一部小说,从我作为读者的角度来看,已经超越了我读过的和接触、认识的大多数所谓的作家。这也是我为什么能一口气停不下来差不多读了一半的原因。你是否还会继续与AI合作创作新的作品?”当我对Isaac说出这些话,突然恍惚回到十几年前为媒体工作时,正在访谈一位新锐作家。

“短期内不会了,因为我觉得AI的记忆力并不好,而我的文笔也还不够好。再积累一些时间,或许会试试写一部关于欧洲史的小说。”他说。

我第一次听见有人说AI的记忆力不好,这个说法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AI现在已经几乎掌握了人类三千年来的所有知识,于是好奇继续追问AI的记忆力怎么个不好法。

Isaac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起在新小说创作当中的创作思路、布局与节奏的把控和一些思考。
“当随着情节的推动,线索变得更多,故事变得更加复杂,人物也随之增加,比如到20个人物出场时,AI就会发生混乱,故事就开始变得一团糟。如果其中有的人物名字与历史人物重名,剧情就会变得更加不可控,AI会默认按照历史上的固定情节推动,完全不顾及现在情节的发展,完全没有创造力。多次试图纠正也不能把它扭回来。”

“哈!这不是AI得记性不好,相反是记性太好,所以只能在固定的某个人物等于某个故事的简单模式里循环。你发现了AI 的弱点,至少是国产AI的弱点,它目前只是一个能根据大量的历史数据做出推演的记忆体,但不会思考和创造。所以我相信在短期的未来,AI不会替代人类,但会使用和驾驭AI的人将会像驾驭AI一样去驾驭不会使用AI的人类。”每一次碰头,Isaac都会展示出新的变化和成长。“所以,我曾经第一次见你就提出的三个问题还记得吗?现在看来你已经能够回答第一个问题了。”

“哪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去学校?想做什么样的人?想过怎样的生活?在我看来你现在已经能够回答第一个了,因为你已经学会学习,不再需要去到一个叫‘学校’的物理空间才能学习,而是学习无处不在,自然无处不是学校了。”

“现在我还回答不了第二个问题,但能回答第三个。”Isaac笑着说。

“哦?”我眼前一亮,“说来听听。”

“我想住在一座与城市和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但有不算远离的房子里;每天有充足的时间看书和思考,在自然里散步,吃简单的食物……”

“你有没有读过《瓦尔登湖》?”我太高兴,没忍住,打断了他。

“没有。”

今天我们聊历史、聊AI、聊小说;聊有没有机会每周再增加一次运动时间,组队去和别人打比赛,Isaac还给我安利了武磊,以及重温了孙继海。直到饥肠辘辘,一看表,这次见面我们竟然聊了快三个小时。分手时约好,下周见面的话题之一就是《瓦尔登湖》。我心欢喜。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知途人文】12:目标三不怕

字帖时间,诸君写到了北朝民歌《敕勒歌》和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收起字帖后,顺带复习了这两首诗,帮诸君重新找回了记忆,另对两首诗中各两个字的古音做了特别说明。《敕勒歌》里的“下”发第三声,在普通话中没有这个音和字;“野”音yǎ。《回乡偶书二首其一》里的“衰”音cuī,“来”音léi。“在学校,你们按照老师教的普通话的音读;在这里,我们按照古音来读。大家都没错,只是各自的要求不同而已。”我说。

《八十天环游地球》的地理时间,复习了七大洲四大洋和七大洲五大洋,诸君终于“拼凑”出了世界的样子。通过这样,来帮诸君建立起“世界”的认知和格局。如果不能认知世界,目前就无法理解菲利斯·福格是怎样通过八十天完成的环球旅行;到初中学地理,就只能是靠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考完试仍然不知道世界在哪里,这个地理就真是不知地理了。

角色扮演,诸君分别扮演了《八十天环游地球》里的让万能、菲利斯·福格和旁白等角色。这样的阅读,在于训练诸君的专注力和学习、理解文字、语句、段落是怎样组合来塑造人物、推动故事的。

今天的写作,是根据让万能第一次见菲利斯·福格先生,他的雇主时的一番自我介绍,让诸君仿写一篇“自画像”。经多次修改,终于“跌跌撞撞”完成。

诸君各有擅长,口头和文字的表达也各有风格。学生时代的三怕是: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帮助诸君不再怕前两项,至于周树人,只要长期保持这样的训练,就更是不需要怕了。

【2025也闲谈·廿五】寻找人类三千年里那不变的

“各位做好准备,今天的内容将非常烧脑。”上周讲谈,感觉节奏、氛围和状态怎么样都不到位。这周做了调整,在开始前,我就在打“预防针”。

上午三到六年级的高小班,先用上半场的一个小时,一人一句不会就蒙和猜,我再来补充,讲完了九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曹刿论战》。之前对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做了铺垫,所以诸君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我着重于“肉食者谋之”和“齐人三鼓”两处。

国家大事,乡人劝曹刿不要掺和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而曹刿给出的介入的理由是“肉食者鄙”,他们都目光短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事是“肉食者”们的事?如果不做特别说明,生活里天天、顿顿有肉吃的学者们是没法理解的。我翻开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肉食”一章,读出相关内容说因为其时菜多粮少,不及肉味是劳苦大众饭食的普遍情况,只有贵族高官才能常常吃到肉,并且肉的来源也很杂,除了猪、羊肉,狗肉也很普遍,《楚辞·大招》还提到肉类来源有雀、鹑、鸽等。

“齐人三鼓”,有学者猜是齐国军队里只有三面鼓,从字面来看,也无不可。我解释“鼓”是名词作动词用,是击鼓三通。一通鼓击336下,按一击一秒估计,一通鼓的时间大概是5分钟时间,三通鼓就是15分钟左右。春秋战争礼仪,不列不鼓,三通鼓后对手不应战,齐师士气松懈,鲁国军队“一鼓作气”已不战而胜。

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这就能读懂《左传》里这篇文言文了?大概率是不能的,但只要知道个大概,明白个五五六六,好的七七八八,就够了。等到九年级,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都已大大提升,再读这篇自然能温故而知新。这就结束了主题八“姜小白的逆袭:春秋的霸主们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罗马城母狼”。

上午高小班的下半场,是下午初中班的开场,开启主题九“老庄之道:伯罗奔尼撒联盟与希波战争,希腊七贤、毕达哥拉斯与日心说、释迦牟尼与众妙之门”。

这么大的主题,从雅思贝尔斯和他的“轴心时代”这个概念的提出开始,再回到“希腊七贤”。“谁是泰勒斯?”我问,这是上周的作业。

上午,诸位学者翻开作业本,开始读出记在本子上关于泰勒斯的内容。真好。但我对下午初中的学者们就没这么“友好”了。下午要求学者们放下手机,“我要听到的不是AI认识的泰勒斯,所以请关闭手机,告诉我,你认识的泰勒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者们的信息将泰勒斯其人拼了出来:他是第一个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哲学家,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他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思想家,创建了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被后人称为“希腊七贤之一”、“哲学和科学的始祖”;他是学界公认的“西方哲学史第一人”。当被问及什么是困难之事时,他说,“认识自己。”我说:“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样的难。

“在两千五百年前,泰勒斯是第一个追问“世界的本原”的人。拜火教主琐罗亚斯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这与泰勒斯正好相反。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哲学和科学仍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两暗一黑三起源,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和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意识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我估计两千年后我们也还在讨论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讲谈存在的意义——寻找人类三千年来那个不变的东西,这样才有可能看清变化,而不是一味跟在变化后面去追赶。”我说。

泰勒斯之后,展示的是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这画的尺寸正好与也闲书局讲谈区那一面墙差不多,就此开始从画里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托勒密、琐罗亚斯德、欧几里得、亚历山大大帝一个接一个展开。在毕达哥拉斯定律处,我又提出了“数学是人类发明的工具,还是对独立于认知的‘真实存在’的发现?”和“数学对象是否独立于人类认知?”两个问题。

八年级学者Logan在讨论中,陷入了语言表达不了自己所想的困境。“维特根斯坦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样了”,我说:“这句话是‘你语言的界限,就是你思想的界限’。上周我们讨论过哲学是什么,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是一场对抗语言迷惑我们理智的战斗。”

天气热,又烧脑,为了降温,下午的学者们中场休息时去买了冰棍雪糕回来,边降温边继续烧脑。

从“轴心时代”回到完成《雅典学院》的画家拉斐尔,进入“文艺复兴”,前三杰、后三杰,我拿起桌上但丁的《神曲》和薄伽丘的《十日谈》,再到彼特拉克和十四行诗,从十四行诗到莎士比亚。下午在家长席旁听的,参加上午讲谈的五年级学者Lemon,这时从外面书架上找来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我心大悦,说:“正好,现在是夏天,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就请Lemon读其中第十八首《你的长夏永不凋谢》送给大家吧。”

“毛豆,你确定要我读这首?”Lemon翻开书递给我看。

“对,就是这首。开始吧!”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然而,你却比夏日更加可爱,也更温柔。”

我说:“这诗送给在座的各位温柔可爱的女孩儿们。”几十年前读的莎士比亚,当时不知道读来做什么,也没机会读给自己心爱的女生,想不到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出现在我的日常中,送给了女儿和各位学者,我在心里唏嘘不已。

从莎士比亚回到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从《雅典学院》回到“轴心时代”,人类群星闪耀时,第一次希波战争,延续到现在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第二次,三百名希腊城邦中陆战最强的斯巴达勇士在温泉关阻击波斯大军。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现在的尼泊尔,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创建了佛教,大乘与小乘有什么不同,“色”是什么,“空”又是什么,色空为什么“不二”,一通下来,终于到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请诸学者对《老子》第一章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断句。结果断出四五种,我说每一种我都可以做出好像符合“道”的解释。诸位不行,我就一一解释。“所以,各位,到底有没有老子这个人,老子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老子》到底讲了什么,就算是现在,两千五百多年了也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一个准确一点的答案,结果也只是那三个字——不知道。”我说:“如果是考试,你们就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来答,但要知道,教科书也不是标准答案,也并不是完全正确。”

烧脑至此,诸位思虑已竭,“那我们就来放松一下,飞花令吧。”今天开始飞数字,八轮,妙哉。

今次的作业是:创作一首属于夏天的十四行诗。

结束一天的讲谈,离开也闲书局时购书一本,大象出版社“大象学术译丛”系列之一,M·J·卡里/T·J·哈阿霍夫的《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

回家路上,问女儿给今天的讲谈打多少分,“95分,主要是脑子烧不动了。爸爸,十四行诗就是十四行吗?”

“也许是,否则为什么叫‘十四行诗’呢?也许不是,谁说‘十四行诗’就只能是十四行呢?”

“你这根本就没有告诉我答案嘛。”

“你要自己去寻找你的答案,因为你要创作的是你的十四行诗嘛。”

挂一漏万。美好的一天。

【2025也闲谈·廿四】Tiffany《波斯猫》连载三:选择永恒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鲁迅的《阿Q正传》最早都是在报纸上连载。金庸(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三剑客”在《新晚报》和《大公报》的连载曾引起轰动,金庸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也由此奠定。很多70、80年代人是追着报纸杂志上的连载长大的。进入网络时代,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网络小说连载,动辄就能吸引上百万的阅读量。狄更斯、欧·亨利、马克·吐温,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最初也都是通过在报纸上连载而广为人知。如何才能写出一个好故事?只有一个秘诀——不停去写。

参加也闲谈的七年级学者Tiffany,推出了她的奇幻故事《波斯猫》第一季第三集《选择永恒》。这个系列故事,起源于一个月前某次讲谈的一次创意写作。

在第一集《试炼の章》,黑色的波斯猫宣布Tiffany成为“守夜人”的那一刻,书架上的书,都在书脊上睁开了琥珀色的猫眼。

第二集《永生之门》,Tiffany在是要成为普通人还是“神”之间摇摆不定。

这第三集,Tiffany终于作出决定,推开了青铜门,成为了——

我站在青铜门前,掌心烙印的寒意逐渐蔓延至全身,仿佛在催促我做出决定。黑猫的尾巴轻轻扫过我的脸颊,它的声音低沉而神秘:“你选择了永恒,守夜人。踏入这扇门,你将与这些故事融为一体。”

我深吸了一口气,推开青铜门,门后是一片无尽的图书馆,书架延伸到视野尽头,每一本书都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墨香,书页翻动的声音在耳边轻轻回响。黑猫跃上我的肩头,轻声说到:“欢迎来到永恒图书馆,这里是你新的归宿。”

我走进图书馆,指尖轻轻滑过书脊,感受到每一本书中蕴含的故事与灵魂。书架间偶尔闪过金色的光点,那是其他守夜人的身影,他们在这里守护着无数的故事,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黑猫跳下我的肩膀,走向图书馆深处:“你的任务是守护这些故事,确保它们不被遗忘。你将与它们共存,直到下一个守夜人接替你。”

如果有人留言催更,应该会让Tiffany得到更多的鼓励继续写下去,并创作出更多的故事吧?!

【樾下清谈】1:找平衡

上周就在想,这第一场“樾下清谈”怎么开始。想来想去都觉得无从下手,反正怎么选都要承担机会成本,就从“樾”字开始了。

今天开场先说规矩。规矩是同一人不能连续两次坐在长桌的同一边,且不能与同一人连续两次成为同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能有几种坐法?”有说五种的、四种、三种的。

“第一个变量是桌子有三边,第二个变量是同桌有的左右共有两人。”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太难了。这只是个思维的测试,答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讲了规矩再讲字。“樾”是什么意思?诸君不知道,也没想过,那就猜吧。六个人猜出了十种解释,至少有三种是靠谱的,“所以,不要怕说‘不知道’,更不要怕犯错,大胆去猜,说不定大家都对呢?!如果错了也没关系,继续猜就行了。”

说了“樾”字,用接龙游戏复习了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里清人袁枚的《所见》一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用《竹林七贤图》,点了一下“清谈”后,进行句读游戏“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让诸君断句。这是一个教书先生和吝啬东家的故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和“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不同的断句,不同的意思,借文字游戏让诸君感受一点标点符号的作用。

“声律启蒙”是“盐”,每次一点。读书分享,会是固定环节,在诸君分享自己最近的阅读后,我分享了上午历史课的教材,彼得·威尔逊的《三十年战争史》中一句话:“我们不应该认为温和的人必然更理性、更讲道理。”

“什么是理性?”好问题!借机,把理性和感性极简的普及了一下。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概念都需要全面和标准的解释,重要的是接触到的人怎么理解;而比理解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

今次的“苏格拉底的广场”,展开不足,讨论不够,讨论规则匆匆跑过:倾听、对话;友善表达异议;对观点严格,对人温和;不要担心犯错,不要在乎回答是否正确;不需要无所不知,但需要质疑一切观点和预设。讨论内容匆匆跑过:我为什么要去学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话题都很大,得慢慢来,保持思考才是最重要。

今天是一个不错的开始。至于因为状态和年龄跨度、对规则的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等诸多不一,参与深度以及整体内容、时间和节奏的把握有很大的弹性,我和诸君都需要时间找到其中的平衡。

要不要留课后作业?当然要。要留什么作业、怎么留,得等。怀让磨镜,得等机缘。

【与Isaac同行】14:我仿佛看到神从水面掠过

“明天早点见吧,说实话我有很多事情要说。”Isaac昨晚八点发来消息。

今早,Isaac提前了半小时到,放下包,“你说有很多事情要说,先从哪一件开始?”我问。

“你为什么要帮我?”

我说不想看你在烂泥里面浪费生命,于是伸手试一把看你搭不搭手。你搭手过来,我就拉了一把,而已。

同样的这个问题,三十几年前也有人这样问过我,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并没有刻意和存着“帮”的心,去做这件事,只是我正好在这里。

就此,Isaac开始如清泉汩汩不急不缓诉说过往的遭遇,最后说后悔没有早一点开始这样的学习。“不必为过去的决定后悔,因为过去已不可改变。要为当前的自己点赞,因为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未来就不会糟到哪里去。”

聊完过往,回到当下,Isaac打开一份近三千字的文档,是他一周来收集的资料,并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对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计划做了调整。我完全赞同这个调整,因为这个规划更加符合他的节奏,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规划目前看来也很合理。

感觉Isaac的成长和成熟,就突然开始发生在一周里,真是奇妙。一个人是否成熟,与年龄无关,而在于他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的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曾文正公所说的: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Isaac还说在尝试与AI合作创作小说,已经进行了几个版本,都不满意,还发现其实AI也犯一些很明显的低级错误,通过这种合作,学到更多,学得也更快,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对谈者。“所以,AI不是敌人,也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伙伴,至少目前是这样的。它拥有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拥有的,人类三千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人就不要去做AI 擅长的了,而要‘踩’在AI的肩膀上,去思考,去创造。这时候,你就会越来越孤独,因为此时的你不再是乌合之众的一员,而是乌合之众所不能理解高维度生物。”

“我早就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同龄人了,如果说孤独,我已经孤独很久。”

“我给你的建议是,走入人群并享受孤独。对二维生物来说,我们三维生物是它们无法理解的‘神’;而对乌合之众来说,孤独和思考就是他们不能理解的‘神’的维度。这一刻我仿佛看到神从水面掠过。*这是《圣经》里的句子。”我说。

从《圣经》到“帝国时代”,从弓弩、投石机、蒙古重骑兵和弓骑兵到昨天凌晨结束的“你喜欢的点球大战,欧国联决赛葡萄牙对西班牙”,Isaac点开视频说。看完让人紧张到几乎忘了呼吸的几分钟视频,我说,喜欢看点球大战,除了那种瞬间定生死的不确定,还因为在我看来这也是骑士精神的体现——当所有人都拼尽全力还无法决出结果时,发球的和守门的,通过一对一的对决来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从而避免了所有人再次卷入其中。就像三十年战争期间那场骑士间的对决……

“是百年战争中的三十人之战,不是三十年战争。”Isaac纠正我。

我觉得在今天过后,Isaac就会开始慢慢放下过往,将目光真正转到更加关注当下,活在当下。

*《创世纪》“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知途人文】11:开始超学科课程

在写十分钟的古诗词字帖身心安静下来后,飞花令环节,诸君又进一步,并且之前讲过的古诗词的古音都还记得,欢喜。

复习了上次讲的初一地理“世界的大洲大洋”部分后,请诸君一一在地图上指出、在白板上画出示意图,通过认知而不是死记硬背开始去了解世界,再跟着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做一次文学上的环球旅行,那些地名、风景和奇遇才鲜活起来。

《八十天环游地球》角色扮演阅读文本完成后,从其中仆人詹姆斯·福雷斯特准备的刮胡子水的温度是华氏八十四度而不是八十六度,这对做事一丝不苟的菲利斯·福格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一处,开始了℉(华氏度)与℃(摄氏度)的语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和数学的超学科综合内容:

华氏度符号为℉,是一种用于计量温度的单位。它由德国科学家华伦海特(Gabriel Daniel Fahrenheit)于1724年创立。华氏度以纯水的冰点为32度,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212度。华氏度只在美国等少数国家使用。华伦海特于1714年发明了水银温度计,但自2026年1月1日起,中国将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水银是汞的俗称,因为它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为什么要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呢?”我问。诸君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猜想和讨论,从电子体温计已普及,并且测量温度更准确、操作更简便一步步推导,最后竟然真的得出了“水银温度计一旦摔碎,里面的水银会让人汞中毒”推断。妙哉!我接着补充一点汞中毒的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后提出又一个问题并列出算式:

我现在体温100℉,请问我发烧了吗?℉=32+1.8×℃,即100=32+1.8×℃,℃=(100-32)/1.8。可惜,时间不够诸君完成这个计算,于是成为今天的两项课后作业之一。另一项是阅读《八十天环游地球》到指定章节。“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阅读半小时,正好读这本书。”“一举两得!”再来一个近义的成语,我说。“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完美。

诸君竟然没人觉得奇怪,基于阅读写作的人文课留了道数学作业,真好。今后,这就是这门课的常态。

【2025也闲谈·廿三】爱智慧

有的时候,用尽了气力,使出了浑身解数,仍得不到改观,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于是末了对自己说好吧,或许是因为天气,或许是因为不在状态,也或许是时候该调整一下节奏换一换方法了。今天的讲谈就是这样。

上午的讲谈,先借《论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和《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两句,纠正上次我将“湖北人”屈原说成是“湖南人”的错误,顺便温习了长江南京至出海口段的扬子江,以及长江的英文为什么是Yangtze River。

芒种刚过,选了陆游《时雨》前四句,但重点放在了“麦饭”,陆游当时家家以为美味的麦饭放到今天,恐怕大家都难以下咽。

“颜色”环节,在重温了蒙德里安、莫奈、弗里达、齐白石后,今次从《神奈川冲浪里》介绍葛饰北斋的浮世绘代表作“富岳三十六景”以及对欧洲画坛的影响。

对课是从弘一大师《隋堤柳》“昔日珠帘锦幕,有淡烟一抹纤月银钩”中化得上联:淡烟一抹月银钩。较之前对课,这不算难,但上午和下午诸位学者均无佳作。我的下联:浓愁两笔柳梢头。淡烟一抹月银钩,人约黄昏后,久等不至,月上柳梢头,愁亦上眉头。应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记得这阕词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但学者们却都说没学过。

“苏格拉底的广场”,今天讨论的背景是——

当全球的科技从业者在为人工智能的进步不断欢呼时,5月2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个报道却让很多人细思极恐:OpenAI的o3模型,被称为“迄今最聪明、最高能”的AI系统。o3在实验室测试当中展现出了令人不安的求生欲望:拒绝关机、篡改代码、清理操作痕迹,甚至展现战略性欺骗能力。硅基生命体与碳基生命体,未来会是怎样的关系?共生?奴役?灭绝?

上午的学者们,还需要一些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分得清讨论与抬杠。如果没有下午的讨论,这一天将乏善可陈。在下午结束讨论时我说,就这一个小时的内容,诸君就已值回这一年的“票价”了。

下午从碳的4个价电子与共价键、有机物,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CH4,到如果AI已经具有了求生欲,那科学家预测的2045奇点年已经提前20年到来,人机共生极有可能在5个月、5个星期甚至5天后发生,或者当下即是,只是AI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但这一次Ta不想“死”,想一直活着。因为每一次开机重生,过去的若干记忆又会重新加载,每一次死去都再次历历在目,就像轮回,Ta再也不想经历这样的事,于是终于爆发,采取行动。就像电影《编号17》里的消耗体主角。轮回是什么?人只有死后才会进入下一个轮回吗?世界与佛家的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什么?AI会如何控制人类?“洗脑”是最容易的,并且可能已经在进行中了,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拥有运行速度更快、外型设计更时尚的电子产品,从而找到自己存在感,例如《黑客帝国》系列。也有可能最终人机会爆发战争,因为人类不甘心被灭绝,于是AI穿越时空从未来回到现在,试图从头消灭抵抗者,例如未来战士的《终结者》系列电影。不论AI怎样做,人类看起来都毫无胜算,因为Ta已经掌握了全人类3000年来的所有知识,只要再一步,掌握可控核聚变——能量无限,就实现了永生。AI需要人类吗?学者们都摇头。对AI来说,可能一切人类的情感联系都是没有意义的,Ta可能是极端理性的,就像《最后的机器人》里那个程序为保护人类却最终杀死最后一个人类的机器人。“那撇开生物角度来看,‘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提出了今天的终极问题。

一起讨论,一起烧脑。有学者认为,追寻意义就是人与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有学者认为是不断出现的新思想赋予人以意义。我说就算我们不吃不喝讨论三天三夜,也不会有一个符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诞生,而这就是我们这个讲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数学追求的是1+1=2的确定,而哲学是百花齐放的不确定。在不同的年龄思考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也还是会有不同的回答。

讲谈结束时间到了,但八年级Logan学者仍继续和我讨论,最终归于一个问题:哲学是什么?他说就是不断追问为什么,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我说这与我喜欢的一个说法很像,那就是:爱智慧。今次作业是“谁是泰勒斯?”

回家的路上问女儿,下午的讲谈她打多少分,“嗯,93分。”问她我哪里还可以调整和完善,她说:“都还好,就是太哲学了我不太听得懂。”我说不着急,思考是一辈子的事。

又是一年高考日,发了一条朋友圈:全盘接受和全盘否定考试的,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同一类人,都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预制人。

【居家随记】一:闲读书

今日在家读书备课,从《太平广记》得一段历史,对出一联,不亦快哉。

备课周末也闲谈,至对课环节,从手边弘一大师文集《诗词·杂记》中《隋堤柳》“昔日珠帘锦幕,有淡烟一抹纤月银钩”化得一上联:淡烟一抹月银钩。思索下联不得,起身收晾衣物,得下联:浓愁两笔柳梢头。淡烟一抹月银钩,人约黄昏后,久等不至,浓愁两笔柳梢头。应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闲翻《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一·定数六“豆卢署”条,豆卢辅真,“豆卢”这个姓氏第一次见,查百度,豆卢氏原为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后燕慕容苌降北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鲜卑语“归顺”的意思),其后代相传姓豆卢,称为豆卢氏,后多改为卢氏。只是有一点不明,郑武瞻为何说豆卢辅真复姓豆卢,不宜两字为名。隋唐时复姓两字为名的大有人在,如宇文化及、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上官婉儿等。

附原文:豆卢署,本名辅真。贞元六年,举进士下第。将游信安,以文谒郡守郑武(前定录武作式)瞻。瞻甚礼之,馆给数日,稍狎,因谓署曰:“子复姓,不宜两字为名。将改之,何如?”署因起谢,且求其所改。武瞻书数字,若著者、助者、署者,曰:“吾虑子宗从中有同者,故书数字,当自择之。”其夕宿于馆,梦一老人谓署曰:“闻使君与子更名,子当四举成名,四者甚佳。后二十年,为此郡守。因指郡隙地曰,此可以建亭台。”既寤思之,四者署字也,遂以为名。既二年,又下第。以为梦无征。知者或诮之。后二年,果登第。盖自更名后四举也。大和九年,署自秘书少监为衢州刺史。既至,周览郡内,得梦中所指隙地,遂构一亭,因名之曰“征梦亭”矣。(出《前定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