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哲学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明天开始新学期课程,周末大剂量备课两天。

数了一下,语文要备兼容6—10五个年级跨度的自编《三近斋摭录》五种教材;历史要备7、8年级中国史和9年级世界史三个年级的部编版教材;还有没教材可依循,或者说是全科教材的游学课,一共九种/本课。备到现在,周日晚上10:30,新知的吸收消化速度不足以支撑我这个学期的课,大部分要靠平时瞎乱翻书的储备了。

另外,本学期的上课方式陆续有一系列调整。第一个调整就是——明天正式上课第一周第一天起,讲授的时间份额会越来越少,提出问题、寻找信息、讨论占到的课堂时间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在课堂开放电子产品的使用。在此之前,我的课堂严禁带入电子产品。因此,没有电子产品使用权的学生,就必须努力在新的一个六周里获得该项权利并保持到学期结束,否则本学期的学习和评估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花卷晚上预习新一周的语文课,从《试论老庄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两个周主题作业中选了后者来完成,然后就开始上网搜索什么是哲学、哲学与生活有什么关系,一通操作下来告诉我,还是不懂什么是哲学。“爸爸,你让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来思考哲学和生活,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实在是搞不懂什么是哲学,想请毛豆老师指点一下。”花卷带着些因挫败引起的小小气愤,走到正在和二娃玩耍的我面前说。

我说:“我也不懂什么是哲学。不过我知道的是,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就把哲学之门推开了一条缝。”

“好吧,我去问问妈妈。”她转身离开,然后听见她和太座在房间里讨论。

9:30,她洗漱完上床睡觉前,对我说:“我和妈妈讨论下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哲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即是哲学。’虽然我还是不明白。”

“你把今晚自己查询到的信息,和爸爸妈妈对话的过程和讨论的结果写下来,就完成这个周主题作业了。因为这就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也即生活方式的哲学。”

伴读记十七 | 精神接生术

女儿今天的自学语文课,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曹植的《梁甫行》。

梁甫行
魏晋·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一开始,女儿完全不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等我逐字逐句讲完,她说“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句和之前学过的《十五从军征》中“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句很相似;然后又翻出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说诗和小说写的环境和人物也有相似之处。老父亲此时深感欣慰。

今天周日,是照例总复习日。从《关雎》开始,我们把已经学过的诗一首首顺着复习背诵了一遍。按照这个进度,一年内就可以完成从一到九年级的所有古诗词。应对考试那么点现代文比古诗词和文言文容易太多。近几周女儿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又略有进步,继续保持下去,语文这一门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了。

本周女儿的阅读新书,是东野圭吾早期作品、代表作之一的江户川乱步奖获奖推理小说《放学后》。我今天也从赵越胜的《燃灯者》中颇有收获:

1、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就是要人不是先思考哲学,而是先哲学地思考。前者是以哲学为对象,后者是以哲学为生活。以哲学为生活就要对社会中的问题取一种哲学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最宝贵的知识是“知无知”,自己的各类定见都可能是错误的。若有人告你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你先要怀疑这宣扬者的道德,因为他在说着一些他并未深思过的东西。何谓真理?何谓标准?但这并不是相对主义,因为它不涉及对某一具体结论的定评,只关心你是如何获取这些结论的。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墨、法、兵,各逞其能,是最有创造力的一段。而后,秦焚书,汉定一尊,中国思想兴衰就随当权者意志,独立思想很少见了。“礼失求诸野”都难。就算林下泉间有遗贤,要么默默终老,要么抓去杀头。有思想的头脑都砍了,民族还能有什么创造力。“礼失求诸野”?恐怕朝野都一样,只剩乡愿腐儒而已。

3、做奴隶不可怕,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沦为奴隶的情况时常会有,但记住不要自愿做奴隶。读书思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沦为奴隶而不知

4、权力、地位并不带来善。权力只在弘扬和实现善时,才是有道德的。可惜世人常以地位、权势、金钱来衡量价值,判断善恶,结果把肆无忌惮的罪恶当做伟大来崇拜,实为大谬。那些大受崇拜之人正不知做了多少大恶,人们却依旧闭着眼睛朝拜。这实在是扬恶抑善的人世大悲剧。这就是《孟子》里“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女儿读的每一本书,都会同我分享并提出她的问题。我们会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这样的讨论常常没有“标准答案”,通常以互相交流和继续持有自己的想法结束。我不懂哲学,但或许这也是某种“精神接生术”罢?让女儿慢慢萌生独立思想并成为默默终老的普通人?!这意义何在?

看脚下

周五(12月10日)下午5:04,收到Yvonne的微信:“豆哥,您还愿意和我讨论中国哲学吗?我又有论文要写了,但是我还是一点思绪没有。这一次的主题可以写儒家思想也可以选择道家。但是我想写道家的,现在想到的一个论题是:‘用道家思想治国有可行性吗?’”但我好像和上次一样,不知道从何写起。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选题,有趣,就说,来吧!

Yvonne:“我觉得可以从无为说起?我希望能把它讲得既有趣又有逻辑。因为英文写出来的论文,有时候我没办法写成我自己真正想表达的。”

:“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Yvonne:“我认为道家思想治国并不能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效果。社会是国家的基础,而维持社会的治理人需要拥有一定的权利去管理子民(我现在没办法定义道德经48章所说的“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中的“无事”的意思。我理解的是不去“扰攘”。如果按照我的这个理解,我认为治理者应该是根据法制去治理国家。那么怎么定义“无事”呢?法制约束子民算是“扰攘”吗?”

晚饭后洗了碗,把两个娃都哄睡了,开始捋我的思路,然后敲下来,在周六(11日)早上7:16发给了Yvonne,由此开启了断断续续持续到晚上20:45的讨论:

捋了捋我的几个想法,或许对你的论文能有点点帮助:

1、《用道家思想治国有可行性吗?》好像论文题目通常不用疑问句。论文嘛,题目通常就是论点,一目了然,如《无为而无不为——论道家的治世之道》、《治天下与致天下——论道家的治世之道》(这里的‘致’作‘致命遂志’解)。

2、我觉得题中的‘治国’不如‘治天下’,‘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古人的天下包含国,是比国更大的时空概念,天下治,国治。

3、‘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当中的‘事’,我认为作‘治理’解,与你‘拥有一定权利的治理人管理子民’的观点贴近。

4、‘根据法制去治理国家’,那是法家的观点,不是道家的。道家的是‘无为而无不为’。

5、我部分赞同你‘道家思想治国并不能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效果’的看法。我认为,道家对天下的看法和治理,是治乱不治治,治危不治安。天下大乱之时,道家出来,提倡‘无为’,因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希望天下人(天以下之人,即天子,而非天下之人)向圣人靠拢,以无为治天下,让天下如春夏秋冬一样自己恢复秩序,而不要妄加干预。一旦天下治,就达到了其某种‘自然’的运行,这时候也就不需要有为,因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想要‘无为’,就要‘无事’,顺应四时,不争,‘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不治而治,无为而无所不为。

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历史上秦的崛起和覆灭我理解为‘为’和‘执’的后果。

7、轴心时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但希腊的三贤、‘中国’的百家争鸣,在印度诞生了佛教。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规律,不去横加干涉,否则‘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认为的,道家的‘天下治’和‘自然’,是指的达成一种平衡,而非特指生物的大自然。还有就是,天下乱,儒家不能兼济天下时,就选择独善其身,天下治,道家去炼丹,儒家来治国,通经致用。”

Yvonne:“豆哥,我不太理解你所说的“天下乱,儒家不能兼济天下时,就选择独善其身,天下治,道家去炼丹,儒家来治国,通经致用。”的意思,还有“通经致用”和“经世致用”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我认为,儒家是由己及人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不治,退而国治;国不治,退而齐家、修身。所以乱世之时,孔子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也不得用。

“天下乱,道家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认为,‘通经致用’不同于‘经世致用’,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根本目的不同。‘通经致用’是‘独尊儒术’后,儒家以天下为己任,‘致用’在事君王、治百姓上。‘经世致用’的功利性更强,这也是受明清之际社会大变革的影响。所以此‘经’非彼‘经’。

我的这些观点和想法,都很粗浅。要真正讲清楚‘道’和‘治天下’,那是大学问。我这一生也难望其项背,或许再努力十年可得管中一窥。所以‘上大学’在我看来,就是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站上一个新的高度,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然后低得下头来‘看脚下’(禅宗公案),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为后人在前进的路上垫下自己小小的那一块石头。

Yvonne:“啊豆哥,您写的好多我都还是无法读懂。还有就是我翻阅了一些资料,但我始终不理解‘上德’‘下德’‘无德’。”

:“天地不仁,不是仁,也不是‘不仁’,是‘无仁’,即无所谓仁,也无所谓无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上者,尚也。德本无所谓有无,但因无德而有(大道废,有仁义),所以德以无德为上。”

Yvonne:“哈?我准备写‘大道废,有仁义’的,但这么一说,我又不知道他和治世的关系了。这是对于平民的要求还是治理人的要求?”

:“这是对天下所有人的。德不是无,而是天下不以德为德,是以无德,是以上德。天下失德(大道废),才有德(有仁义),所以德本无,故为无德。这个也可以往治世的方向理解。无为而治,就是无所谓仁义不仁义,因为大道不废,仁义不存。大道废,才有所谓的仁义,这就像下德,不失仁义,实为无仁义。”

Yvonne:“‘大道’是制度的意思吧?‘大道’存在时仁义不存,废除‘大道’才有仁义。那么无所谓有没有仁义的意思在于不要太过于在意这个东西吗?”

:“‘大道’不是制度,就是因为大道废了,才需要制度。‘大道废’不是大道被废除,而是大道不存。只是当我们在谈论‘仁义’时,才明白大道已不存。”

Yvonne:“啊啊啊我好像理解了。因为没有了道(公德,正义),人们才会在意仁义。有点感觉了,但还需要琢磨。恢复大道之后,人与人之间将不再会出现加大倡导的现象,这样一来就符合了自然中的平衡。然后不去强调坏也不强调好,因为这些都是对立的。有好就一定会有坏。因为没有大道,世间才会制定各种各种规范礼仪或者来区分贵贱,但越是这样,反而越会造成更多的虚伪欺瞒。而作为治理者要做的应该是思考如何将大道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而不是制定越来越多得“规则”去约束人,这些都是人为的,并且掺杂了人自己的想法。”

:“所以治理者不是来制定什么更多的制度来治理的,而是来做“减法”的,让大道得存。”

Yvonne:“终于理解皮毛了。”

:“2022年我应该再仔细读读老庄孔孟了。哈哈!”

来来回回讨论了两天,上一篇论文创下了她的新纪录86分,希望这篇能到90分。讨论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我也从中获益良多。

地图、诗人和哲学

暑假时中学部装修教室,把中文教室墙上尺寸150*215cm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取了下来。本周起,我每天上午在中学部固定在中文教室上第一节课,于是请中学部老师找到地图并重新挂了上去。没有地理意识的历史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历史意识的文学都不过是猎奇。

《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两本一共六十八万字,前天翻完了第一遍,现正在二刷。两本里有少数情节演绎得有点离谱,不过整体上借耳熟能详那二三十位著名唐宋诗人和诗梳理了唐宋史,粗线条的好处是简单明了,于我来说也是两本不错的教学参考书。

周末三天,在微信上和Yvonne讨论她的中国哲学论文。论文要围绕《孟子》和《论语》里的六句原文展开。几个切入点和角度来来回回讨论了几百条,终于落在《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賜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和《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两句上。Yvonne今年离开学堂,九月去上海上大学,一年后出国继续学业。才短短两个多月,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