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与Isaac同行】22:去成为自己世界的神

同行五个月,进行到第二个学段。今天的前一个半小时,由Isaac主导,我们根据实际进度,讨论了未来两年的长期学习计划,并对短期的内容和强度做了相应调整。之前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方向,现在目标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也更明确。从五个月前的迷雾茫茫到现在,阳光渐渐驱散浓雾,远方的山峰和脚下的道路也愈来愈清晰。

在调整中,明确了每个月我们至少要有一次地方历史寻访的实践活动,因为目标国家的相关专业学校“对实践能力要求高于纯理论学习”。

在第二、第三语言的学习上,我的担忧还没有消除——没有同伴的独自学习不但需要极强的自律,还可能因缺乏足够的交流而影响进度和学习效果,以及孤独和无助。我对后者的担忧更甚。Isaac认为不需要为此而担心,因为AI已经足够强大,并成为了他很好的学习助手。“几年前或许离不开学习伙伴,但现在不一样了,AI已能够胜任学习助手甚至是老师的角色。”一切重大的变革,最终都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日常生活。但Isaac并没有否定人与人交流之必要,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准备。

后半小时,依然是保留节目:当下的世界,足球与冲突。英格兰社区盾杯决赛,终场2:2后点球大战,水晶宫以总比分5:4战胜利物浦,首次夺得该赛事冠军;以色列军队袭击加沙城希法医院附近一处帐篷,造成阿纳斯·谢里夫等5名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记者丧生;美俄谈判与俄乌战争一周战况。历史不是过去的事,而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人类怎样看待过去和现在,就会拥有怎样的未来——虽然“人类”这个整体并不在乎我们这两个个体,但我们在乎自己之为人类之一员。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只要在路上,就不存在所谓的弯路。Isaac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更难,挑战更大,但一旦走出来,得到的成长和获得的成就也是与付出成正比的,并能获益终生——能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最终都会成为自己世界中的“神”

【与Isaac同行】21: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

早上出门比以往晚了点,9:50在北京路地铁1号线H出口内,巧遇从3号线下来的Isaac。从3月4日开始“与Isaac同行”到今天正好五个月。第一次“同行”,也是从H口偶遇开始。

一路聊他的小说,到也闲书局,进里间,泡上茶,落座。今年的第二个学段已过半,受胆碱能性荨麻疹影响,各项进度略有落后。“《三十年战争简史》第三版已经完成一半,大约有6万字。”Isaac说。
“第二版3万多字,这第三版完成不是12万字了?这个简史可不简。”

“我觉得在20万字以内,应该都算是简史,因为没有办法把‘三十年战争’中的每一个重要人物和事件都细细讲得清楚。”

有道理。为什么不呢?!

“关于‘三十年战争’,我正在读的企鹅欧洲史’第六本,英国人蒂莫西·布莱宁的《追逐荣耀:1648-1815》,开篇即从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起,止于拿破仑在滑铁卢败北。这一段在我看来是对‘三十年战争’比较准确的总结,我读给你听——”我翻开导读部分:“‘三十年战争’把欧洲的精气神和物资基础耗费了大半,和约表明了一个重要事实:谁也无法继续打下去了,只能妥协。这种妥协的结果是:其一,西班牙承认了荷兰共和国的独立,这表明在欧洲通过武力实现‘统一’是不大可行的,以后的历史也证明,凡是试图武装‘统一’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为此吃尽了苦头;其二,承认宗教多元主义的存在,尽管新教和天主教的狂热分子都试图让自己的信仰获得真正的胜利,但和约已经证明,宗教信仰的统一也是不可能的。正是这两大特点影响了此后欧洲的发展轨迹。既然谁也不能彻底征服对方,那么,也只能怀着不同的理念共存了。或许,这就是一种宽容,尽管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宽容。

我们继续从1618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到底是一场欧洲国家的“局部冲突”还是“全面战争”的讨论,到现在波兰计划将武装部队规模扩大一倍,从15万人增至30万人,目前已达到20万人,为与俄罗斯开展做准备的历史和地理角度的可能原因;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和那里的2.5万驻军对波罗的海三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俄乌战争现在的战况、“被操控的民粹主义”,发生在“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和澳洲历史性时刻——8月4日(昨天)澳大利亚悉尼,近十万人游行声援加沙民众,游行者甚至包括悉尼市长克洛弗·摩尔、澳大利亚前外交部长鲍勃·卡尔和“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

“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在“澳洲历史性时刻”之后Isaac像是在问我,又像是在问自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将全人类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和关于自己这个体的,极大又极小的问题。作为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历史学习者,学校不会教,历史老师也回答不了Isaac的这个问题,但我认为,“全人类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之一”,昨天过世的历史学家许倬云的这句话,正好能够回答Isaac。阅读有什么用?通过阅读可与人类中极少数的先哲和智者对话,让自己的胸襟自由而开放,超越自己的所见,去探寻人类从哪里来,将去向何方,从而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用许倬云的话说即,往里走,安顿自己。

当然,每次都少不了足球,Isaac为了打救一下我这个30年的伪球迷,帮我下载安装了“懂球帝”,并演示了如何从中找到各种数据及分析。“英冠要开始啰,要不要看两场?”他问我。

“我倒是想关注一下雷克瑟姆。我觉得这支球队这一季能保级就不错了,三连升已经是神话,英冠是它一百五十年来的巅峰时刻,四连升到英超应该是不可能的。”

“看来你把雷克瑟姆当做主队了。”

“也没有,我只是想提前看纪录片《欢迎来到雷克瑟姆》第五季的‘直播’。话说你推给我的纪录片《队长视角:问鼎冠军之路》节奏太快了,我这个追剧老兵都不得不时不时暂停才能跟得上字幕。”其实是,如果承认将雷克瑟姆视为我的主队,就可能要遭熬夜看球,老了,来不起哟。

中午12点,我们在饥肠辘辘肠鸣如雷中结束这次“同行”。离开也闲书局时,购书一本,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之一,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

【与Isaac同行】20:四个方向要怎么选

受胆碱能性荨麻疹折磨的Isaac,正在努力尝试通过调整饮食和作息,并适度运动来控制和减轻症状,所以状态比较差,进度也慢了点。

关于“三十年战争”,我历经三个月,终于艰难啃完884页共83万字的彼得·威尔逊的《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与Isaac讨论这场战争到底是一场欧洲的局部冲突还是“全面战争”;古斯塔夫二世生命中的最后一战——在吕岑战役中的表现和他的对手瓦伦斯坦部下发起的军事政变——只死了包括瓦伦斯坦在内的五个人的“艾格大屠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成功不在于解决每一个争端,而在于提供了和平化解冲突的指导方针”,这场战争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事实证明,疾病比火枪、刀剑和大炮更具破坏力,每有一名士兵阵亡,可能就有三人死于疾病,这表明战争中有多达180万士兵死亡。”所以全书最后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要将权力交给那些认为自己蒙上帝召唤去打仗的人,或认为自己的正义感和秩序感是唯一有效的人,这样做非常危险

读完了《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Isaac要继续留在“三十年战争”中,以完成他的《三十年战争简史》第三版。由于在这本书里,对欧洲近现代战争之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作为仅限于在几次战役中,所以再次建议Isaac在完成《三十年战争简史》后,写一部关于古斯塔夫二世的小传。

下一步我有四个方向:

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关于人类历史,我还有太多的为什么。

回到欧洲史,继续“企鹅欧洲史”第六本《追逐荣耀:1648-1815》。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那时,欧洲仍处于世界舞台的边缘。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此时的欧洲,无论是经济、科学,还是政治、文化,都已将世界其他地区甩在后面。这是启蒙和理性的时代,也是信仰与情感的时代;旧制度与新制度、理性与感性辩证交锋,在喧哗与骚动、变革和扩张中,欧洲一步步远离中世纪,走向现代世界权力的中心。

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1618年是万历四十六年,1648年是明永历二年、鲁监国三年、清顺治五年,明亡清兴。两个大陆上,欧洲一步步走向世界,而亚洲大陆上最大的帝国却一步步走向封闭。这样的东西方对比或许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我书架上近一千九百页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也等待我多年了。

和Isaac一起继续留在“三十年战争”里,通过查找更多的资料丰富这场战争的细节,加深了解。

前三者不管选择哪一个,对我都是新挑战,并且Isaac似乎并不太在意我与他是否“同频”。或许这是我们这个“读书俱乐部”或是学习小组进入的新阶段,在一个大的主题下的多线索、多节奏的共存。所以我认为从今天起,我和Isaac的角色也有了新变化,我督促和推动者的成分渐渐淡化,转而成为了共同学习者。

四个方向,我要想想怎么选。

【与Isaac同行】19:I don’t want to stay afloat

风吹槐树叶摇摇摆摆,所以阳光也被迫在地上颠颠甩甩。用了快十年的建盏茶碗,放在地铁三号线茶店站B口的台阶上;从保温杯里倒了一碗早上离家前泡的都匀毛尖茶水出来,听着John Splithoff的《Marooned》,边等风把茶吹冷,边等Isaac:

Open up the amaretto

I’ll be tuning out the troubles

That are taunting me

Carving out the quiet from cacophony

Watch the sun go down

No one else for miles around

I’ll be marooned and I’m better for it

On an island in my head

……

几步远的对面树下,两个看起来年纪和我差不多的老头守着两个水果摊,一边抽着叶子烟一边扯谈。“这就是生活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还差一分钟到十点时,Isaac出现,“那么,你带路,我们走吧。”沿着新添大道边走边聊,转入上山的小道,行人渐少,外面路上车辆的声音也隐没在登高云山森林公园里的鸟鸣声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里。

“纪录片看完了吗?”Isaac问我。

“怎么可能!四季,四十多集,一集掐头去尾也有二十五分钟。”

“我看完了。一天看完的。”

“威哟。确实是一部好片子,但我现在还是记不住那个小镇和片名。”

“雷克瑟姆,又译作雷克斯汉姆。”

由此,我们在安静的盘山林路上,边走边聊足球和这部纪录片,聊一项体育运动怎样与一个小镇、一个城市共同成长,聊一百五十年的足球俱乐部历史,聊我们从未能沉浸其中、只能靠想象的足球文化和足球精神。Isaac把浓密的头发随意塞在棒球帽里,而焦灼的阳光每隔一段路就避开树荫撩骚一下我头发稀疏的头顶。

步行到山顶的海天园,后背全汗湿。今天是贵阳夏天里也难得的高温,32℃,我上一次到这里是二十多年前。Isaac找到黎庶昌、莫友芝和郑珍的塑像,我们的话题从足球转到了这“沙滩三贤”身上。“沙滩”不是沙滩,是黔北遵义县山村中一处地名;在这里莫友芝和郑珍是同学,同被称作“西南硕儒”;郑珍的表弟也是学生的黎庶昌被称作清代黔北“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曾派任驻日本国大臣。我们在三个塑像前聊他们的故事和诗文。“我还知道一个球员叫郑铮。”于是话题又从一百多年前黔北甚至贵州的文化高地,回到亚洲球队中日韩的比较和历史上的主要交锋与胜负,这就是Isaac在给我恶补2002年以后的亚洲足球史河国足史了。在这些领域,他是我的老师。所以我也曾给他说过,我认为“师”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职业或身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位拿了一纸证书就以为自己是“师”的人恐怕是理解不了的。

海天园是陵园,或许在我们身边游荡的魂灵们对足球并没有多大兴趣,或许是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们的话题从足球的团队精神到个人能力,到超级英雄们,就滑向了漫威世界与现实世界里黑豹的离世、美队的“政治正确”与人性的回归,“要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而不是别人的评价里,更不是去表演一种生活和状态。”Isaac说。他打开一个视频给我看,觉得一位校长在视频里大喊口号的表演“幼稚,还有点可笑。”

“这就是表演和宣传喊口号。”我说:“宣传和口号是一种有多种危害的话语,往往是一种巧言和欺骗,是一种利用多数人都有的心理和认知弱点的诡辩和诈术。因为你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所以才能觉得其因空洞、幼稚和可笑。但多数人从宣传口号得到的是振奋,所以这种学校会让学生陷入一种比无知更可怕的境地,而冷静且拥有判断力的人总是与大众格格不入。”

于是下山的路上,我们一直聊的又是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大众心理学的“乌合之众”、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个体因服从权威体制而放弃独立思考,导致道德责任缺失的“平庸之恶”,以及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

在地铁站分手后,我在微信里把《Marooned》推荐给Isaac。

When everybody’s rocking my boat
(当众人摇晃我的小船)

I don’t want to stay afloat
(我不愿随波逐流)
……

【2025也闲谈·廿九】Tiffany《波斯猫》连载四:失落的巴别图书馆

在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关于写作,他认为:当我说到写作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一部小说、一首诗歌,或文学的传统,而是一个人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坐在一张桌子前,独自一人,转向自己的内心。在内心之中,用词语建立起一个世界。

在我看来,这段关于写作行为本身的表述,也即是参加也闲谈的七年级学者Tiffany的奇幻故事《波斯猫》的写作过程——在内心之中,用词语建立起一个世界。

这个系列故事,起源于上个学期某次讲谈的一次创意写作。我好奇,如果就这么写下去,一年以后我们会读到一个怎样的内心世界。

第一集《试炼の章》,黑色的波斯猫宣布Tiffany成为“守夜人”的那一刻,书架上的书,都在书脊上睁开了琥珀色的猫眼。

第二集《永生之门》,Tiffany在是要成为普通人还是“神”之间摇摆不定。

第三集《选择永恒》,Tiffany终于作出决定,推开了青铜门,成为了守夜人。

这是第一季第四集,《失落的巴别图书馆》:

我迈入青铜门的瞬间,身后的门无声合拢,将现实世界的光亮彻底隔绝。图书馆的空气突然变得粘稠,书页无风自动,发出沙沙的私语。黑猫的形体开始融化,在烙印处凝结成一本皮质的小册子——《守夜人守则·新编》。

“第一夜总是最难熬的。”书页自动翻来,浮现出闪着磷光的文字,我忽然发现自己的影子正在与地面剥离,化作无数细丝钻进附近的书架。指尖触碰到的书脊突然变得滚烫,里面渗出暗红色的液体。

图书馆深处传来齿轮转动的声音,七座青铜烛台从虚空中浮现,将我围在中央。《守则》上浮现新的指令:“请为《失落的巴别图书馆》撰写结局。”我这才注意到,所有书架都在缓慢移动重组,拼成一座通天巨塔的形状。

豆注:巴别塔,也叫巴比伦塔,《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与Isaac同行】18:朝梦想的方向前进

昨天中午Isaac发来一条B站视频,内容为一UP主喷另一视频主角“西方都是伪史”的反智言论。“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互联网上的,但看到了这个吐槽视频还是蚌埠住了。说实话感觉很低级,就应了你那句话:人类只能知道自己认知以内的东西(应该是这么说的吧)。”

我看了视频后说,他在B站十几万和在抖音一百多万的粉丝正说明了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大众的认知水平。正因为你读书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才能识破并对这种人唾弃。接着转发了一篇迪特里希·朋霍费尔《狱中书简》的读书笔记给Isaac,“愚蠢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反智者无处不在。”

下午,完成Isaac的《三十年战争简史》二刷,共做了一百四十余处批注并提了三条建议,发给Isaac,约好今天面谈。

今天的话题,从Isaac的足球爱好史开始,因为他昨天说“这几天基本都投入了足球方面,收获挺大的。”说到上周四在西班牙遭遇车祸身亡的葡萄牙职业足球运动员迪奥戈·若塔,他点评了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和态度,以及各俱乐部对若塔的哀悼,表达出的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让我感到他真正成长了,开始认识到,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竞技,不仅仅是输赢,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体育除了让人体会到竞争的残酷,也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我们认为,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体育精神的一部分。借此进一步讨论了日常运动计划,能否每个月能有一次户外时间,而不是每次都在也闲书局“座谈”。商量下来,下周就去登高云山森林公园徒步。我们都已经大半年没有出去走走了。

聊了体育聊阅读和写作。我上周读完了Isaac新完成的38万字的历史小说,今天说了一些感受和看法后,他表示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尝试与AI合作写小说,因为“这只是排在历史和足球之后的第三爱好”。3万余字的《三十年战争简史》第二版,与彼得·威尔逊《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对照着,就批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Isaac将在这个学段完成第三版的大部分内容。我提议在或许完成第四版定稿后,可以考虑写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这两位号称三十年战争“双雄”的人物小传,Isaac表示这也在他的计划之中。甚好。

从“野蛮其体魄”的体育,到“文明其精神”的历史,这Isaac的两大未来长期规划,就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让他从低谷一步一步走出来,踩着前人的肩膀,站得更高,也看得更远。我只是他的同行者,和他走在远离同龄人但只属于他自己的路上。“倘若一个人不能和他的同伴们保持同步,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点。让他踩着他听到的音乐前行,不管音乐的节拍是什么,要走多远的距离。他是不是应该像苹果树或橡树那样三年五载就长大成材,这不是重要的问题。”“倘若一个人信心满怀地朝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过上他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会在平常的时光里获得意外的成功。他会把一些东西抛在身后,会越过一条看不见的界限;四海皆通的更加自由的新的法则会开始围绕他,在他内心建立起来;或者旧的法则会借机扩充,按照他的取向从更加自由的意义上得到新的解释,而他会享有更高的存在秩序的权力,好好生活。他把自己的生活越是简单化,宇宙的法则就越会删繁就简,孤独将不再孤独,怯懦将不再怯懦。”昨天读完了与Isaac约好共读的《瓦尔登湖》,我觉得书里的这两段话就是梭罗穿越时空给Isaac的留言。

结束今天的对谈,在旧书区淘到花城出版社1981年6月1版1印内部发行的克里夫顿•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这几天正在和女儿讨论她的暑假书单,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离开也闲书局时还带了《汉书》两册,还要一次才能将最后两册带回家,这套《汉书》就算是蚂蚁搬家完成了。

回程地铁上读《汉书·酷吏传》,苍鹰走狗之流,非人哉。每周一次与Isaac对谈,早上7:20出门,下午14:30到家,七个小时里,三个小时与Isaac交流,四个小时在往返的路上,一年下来,也能断断续续翻完一套《汉书》罢?

【知途人文】15:一阵子与一辈子

字帖时间,再次强调不求多也不求快,要慢慢来写好每一个字,凝神静气。在家家都在追求又多又快、既要还要的当下,我反而要求诸君要慢下来,我知道这对他们来说很难。但很多事,它就是急不来的。

飞花令,有君仍然屡战屡败、屡战屡败,有君依然逢战必胜、所向披靡。胜者自然得意,败者自然气馁,都是人之常情。我告诉诸君,胜不必骄,败不必怨,因为胜败不过是一时之常事,而学习这件事是一辈子的事。

《八十天环游地球》,今天选读的章节,角色尤其多,我也加入其中,负责旁白。一句一句,人物的语气和情感都要得以呈现。而在学校的语文课上齐读或朗读,学生们不是毫无情感就是情感过于饱满,这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是不理解文字中的情感,就是少年老成的作秀,这两者,均不可取。

环游地球,今天诸君和菲利斯·福格从孟买出发,抵达了加尔各答。从西向东横穿了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那这个学期比上学期多读了一本半”有君说,“今天最后一次课,可我们这本书还没有读完,环球旅行也没有完成,怎么办?”我说没关系,大家可以自行去完成后续的旅行,不管你什么时候出发,世界都在那里。

最后的写作环节,要求诸君完成《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本书的阅读简报,即通过写作回答:这是什么书,我是否喜欢以及为什么。这样的写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不是语文考试时面对命题作文固定套路的编造“作文”,这时面对的是自己,要回答的是自己的问题,所以一开始诸君都无从下手。在讨论中,有君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也是最佳问题:菲利斯·福格紧赶慢赶用了八十天完成了环球一圈而不是旅行,他得到了什么?

午饭时与刘老师闲聊,说到人文(语文)与数学的不同。数学是所有理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数学可以通过短短两三个月的学习,就能够在考试中得到分数的提升;而阅读写作就算多读了两本书,能在考试里遇到书里文章片段的概率也无限接近于零。所以语文学科成绩的提高不是速成的,而是需要平时一点一点的积累体验得来。练字、阅读、朗读、写作和积累这几个学好语文的关键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和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苏步青,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希望第一堂课考语文,不合格者,以下的其他科目就不需要再考了。”

苏步青的这句话在我理解,就是:刷题管一阵子,阅读和写作管一辈子

【与Isaac同行】17:一起看球先!

从六月五日那天开始,隔三差五我就把在“KEEP”的运动记录截图发给Isaac,因为每周见面我都会问他的运动是否已经开始。上周六,早上五点五十分,收到Isaac发来的运动后截图。终于“动起来”了。立时我神清气爽。

今天我比以往晚到了一个小时——九点五十五,约定时间的前五分钟,在转弯到也闲书局的小路上遇到迎面而来笑嘻嘻的Isaac,他比以往都来得早,“一会儿我俩刚好看下半场。为了支持世俱赛这唯一的亚洲球队我还充了个会员。”

“哪个对哪个?”我问,心里想绝对不是中国的球队。

“8/1决赛曼城对利雅得新月。”

“西亚还是中亚国家?”我听到队名里有“新月”,马上想到绿色和伊斯兰教。

Isaac说:“西亚,沙特的。”

在书局里间坐下,开始我还想边看直播边继续三十年战争和《瓦尔登湖》,然而虽然1:1战平,但曼城一直对利雅得新月展开强大攻势,几乎是将战场压制在利雅得新月的半场展开围剿,让这只世俱赛仅剩的亚洲球队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偶尔的反攻也只是给对手制造一点麻烦而已。突然利雅得新月后卫大脚解围长传中线,单刀面对三人围堵冷静变向,在禁区肋部低射穿裆守门员进球,竟然逆转颓势2:1。好吧,难得不用熬夜的直播,年龄相差30岁的一老一少一起看球先!曼城2:2将比分扳平;加时赛利雅得新月3:2再度领先;第104分钟曼城将比分再次追平;第112分钟,利雅得新月4:3再次领先并将比分锁定,最终淘汰豪门曼城,成为挺进世俱赛的首支亚洲球队。没等到我最喜欢的点球大战。

比赛结束,从激情澎湃的当下整理情绪,马上投入西班牙人的反击——四百年前从地中海经英吉利海峡到波罗的海的航线,在扬·雅各布森的带领下,敦刻尔克人突袭尼德兰船队。1621至1627年间,只有52艘尼德兰船只冒险通过了这条航线,而在1614年至1620年间,这一数字为1005艘。由此又进入Isaac《三十年战争简史》第三版的讨论和今天开始的新学段的学习目标确认、未来两年的中期规划和专业的选择以及教育与生活,再次又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精神要文明,身体要野蛮

末了,Isaac给我安利B费,“你要看射门集锦还是助攻?”

“当然是射门。助攻是本分,一个前腰做了不是他分内的事还做成了,才是最精彩。”

好像是从上上次起,我们的碰头也有了“加时赛”——两个小时的历史和阅读写作后,再加一个小时的足球。

【知途人文】14: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世界

诸君对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至少在课堂上是这样的。我们先通过对大洲和大洋的学习,对“世界”有了非常基础的认知,再借助《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每一章推进,福格和让万能的旅行每抵达一处,诸君都想在地图上找到那个新地方。就这样通过文学作品从面到线再到点的联系,慢慢建立对“世界”的空间认知:我们从英国首都伦敦,到了法国首都巴黎,再横渡地中海从欧洲抵达非洲埃及的苏伊士港;福格和让万能在这里稍事休整后,再次搭乘邮轮,穿过亚洲和非洲的分界——苏伊士运河,航经红海抵达西亚也门的亚丁,然后继续从西向东横穿亚丁湾和阿拉伯海,抵达今天的目的地,印度的孟买。

“下一站他们会到哪里?”

“问得好。这就是你们要继续阅读找寻的答案。八十天环游地球,可不是坐飞机绕地球飞一圈。”

地理是历史的基础,而史地共同构成了文学的基础。如果没有地理和历史的认知作为基础,对很多文学作品的理解将大打折扣。越重要的文学作品越是如此。这也是一种“见世面”。没见过这种“世面”的人,习惯用自己仅有的生活经验去揣测这个世界,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见过这种“世面”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然后会更努力。只有去观世界,才会有世界观。

角色扮演,对诸君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读出字词句,还要表达出人物的情绪,这就像戏剧的“磨台词”,能够让读者或表演者准确、清晰地感受和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图,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塑造的人物。于是这就有了喊叫、低沉述说、沮丧低语,继续着课堂的活跃(或许在有的家长看来是“吵闹”)。

一个好的故事,不会只有一条线索、一个粗线条。提问环节,除了对故事主线的跟进,还对细节描写和暗线的多线索写作手法做了讲解和学习。越精彩的文学作品和表达,细节往往越丰富。

最后的写作,对即将到来的期末做了一个热身,希望考试作文题会有趣一点。总是写那样乏味的命题作文,任谁也会多少有些厌倦。

【2025也闲谈·廿八】力道强劲且温柔绵长的后浪们

上学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开场话题,是上周请各位学者回去思考的作业,也是去年讲谈第一期即提出的“为什么要上学”、“想做什么样的人”和“想过怎样的生活”三个问题之一。今天是这个学年的最后一期讲谈,算是完成一个循环。众学者表达观点,我不断追问,并要求学者们要质疑日常中看起来毋庸置疑之处,质疑一切,唯有质疑本身不可质疑。就像传说中的苏格拉底在小广场上的对话,也像禅师间的机锋往来,如果在思维陷入绝境时能“桶底脱落”,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当然,三到八年级的学者们还没有自洽的答案,因为这涉及包括自身、家庭和社会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但思考的过程尤为重要,虽然有一半的学者提到上学的目的是“知识”。

书籍分享,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学者们的阅读进展缓慢。我鼓励大家阅读,阅读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不论这是一本被多数人如何评价的书,自己的感受都是第一位的。我分享了富增章成的《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里萨特、尼采、帕斯卡尔、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的哲学观点和思考,这本书是一位讲谈旁听的家长在半个月前送我女儿的——

“凡事只要好玩就行了”“只要能够享乐便可”,这种以个人利益为先的人若变多了,文化就会低俗化。个人事务优先化的结果将造成公共性的崩解,大众将不再阅读,也不再思考,最后就会被聪明的人洗脑并且被控制。这是汉娜·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观点。在提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的帕斯卡尔看来,若遇到困难就想“解闷散心”其实是在逃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个时候如果选择做哲学性的思考,正视这些人生的课题,至少不会迷失自己。

“可是听你这么一说,我反而更困惑了。”有学者说。

“这是好事,因为你正在思考,而思考困难的问题,都是从困惑开始的。例如这本书里有这么一个问题:一位老人奋力朝着公交站台跑来,可最终还是没赶上,司机准时关门发车了。老人站在站台上,气喘吁吁,还有些难过。这个时候如果你选择等一下老人,那这就是罗尔斯的正义论;如果你支持司机,这就是边沁‘牺牲少数人成全多数人’的效益主义。在座的各位,你怎么选?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选项,你可以还有第三、第四、第五个选项。”

学者们果然有了更多的选项,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自己在车上和自己在站台上不同的位置,会持不同的观点。这次我把握住了:“尼采就认为,所谓正确的事,也即是真理是不存在的,因为对正确的解释因人而异。但如果支持司机停下来等一下老人,哪怕只是一秒钟,马上就会诞生新的问题,关于道德与权力,关于个人意志与公共利益,谁给司机的权力代替车上的所有人做出等待的决定?虽然这样做看起来是道德的。所以,哲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上学?如果是为了知识,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然而这只是前半句话,后半句是“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言必信,行必果”,这是《论语》里的,也只是前半句,完整的句子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君子是不会这样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也不是完整的内容,下一句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如果明知道这样不对还继续去做,那就是“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了。所以,如果上学只是为了求知识,大可不必,学知识现在没有人能比得过AI,人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去学会思考,去追问,去判断,这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追问的核心,我们又要回到那个问题——我是谁——就像庄周梦蝶,庄周是蝴蝶还是蝴蝶是庄周。

上午的高小班,三到六年级的众学者照旧一人一句,解读《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基本上,我没有太多的补充。“各位,这,就是《庄子》。”心中窃喜。文言文也好,现代文也罢,阅读理解这种能力不是读什么、读多少就一定会产生和掌握的,而是不断去读、去想、去说,慢慢你都不知道你知道了,就像围棋里的“神之一手”。烧脑至此,人肉CPU都已经过热,不堪这样的高强度运转了,就来点轻松的。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到了拍集体照的时候。大家站成几排的呆板毕业照早在摄影术还没有发明的四百多年前,就有画家看不下去了,于是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荷兰黄金时代的造像师弗朗斯·哈尔斯的群像《哈勒姆养老院的女董事肖像》和《圣哈德良公民警卫队的官员和警长》。然而有人对此仍不满意,他不顾雇主的不满,忠于自己的创作而把肖像画推到极致的,画家一生中备受争议并且题目也是个误会的作品——伦勃朗和他的《夜巡》。接着复习了蒙德里安、莫奈、弗里达、葛饰北斋和拉斐尔。

对课环节,上联是唐伯虎的“画上荷花和尚画”。众学者只用了几分钟就用事实证明了,他们是真正的后浪,虽不来势汹汹,但力道强劲且温柔绵长,毫不留情将我按在沙滩上,摩擦,摩擦。下联中,以“富士山下山仕富”、“笔下神怒神下笔”和“曲中无意吾终曲”尤佳。“毛豆,你的下联是什么,给大家看看。”局座大人秋蚂蚱在旁边说。“我想了三天,连蹲坑时都在想,对出来的下联是‘书里故事故吏书’,觉得还是不够好。”我说。

最后的飞花令,这一个学期下来最精彩的一次。如果不是局座大人为诸位求情,估计会“厮杀”到二十轮以上。善哉,善哉。

下午,结束一天的讲谈,与两位推门而入旁听了一半讲谈的书局顾客继续闲谈,犹太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关系;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与窄门;我们三维生物极有可能是二维生物的“神”,而“神”也许是我们理解不了的四维生物;禅宗公案、耶路撒冷三千年与曾经神与人的约定……

离开也闲书局时,女儿购书一本,罗翔《法律的悖论》,我继续把《汉书》一本一本蚂蚁搬家背回家。

“嘿,兄弟,什么是法律的悖论,什么又是悖论?”回家路上,坐在副驾手里拿着《法律的悖论》的女儿问我。

“你可以去找标准定义,但我可以用一个例子试着让你明白什么是悖论。”

“好,你说。”

“‘我现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你说我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话?”

女儿思考了一会儿说不知道,“如果这是一句谎话,那就正说明这是一句真话,你真的在说谎;如果这是一句真话,那就说明这是谎话。哦,我大概明白了。”这是公元前4世纪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提出的最古老的语义悖论:说谎者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