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与Mondo同行·第三季】9:要人间清醒啊

在复习背诵了前面讲过的二十五首古诗词后,捋了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和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两阕词,逐字逐句讲了《伯牙鼓琴》和苏轼《书戴嵩画牛》两则古文。下周讲这两阕词和《孟子·告子上》里的《学弈》、《列子》里的《两小儿辩日》两篇古文,六年级语文课本里三十一篇的文言诗词就全部讲完了。

Mondo说自己的认字和阅读理解比较弱,我说每次这些诗词文言你先读一遍,我再读一遍,让你将读错或不认识的字注上音义后写三遍,你再讲自己的理解,我来补充和修正。这就是在补不足了。这个不比数学,得靠积累,急不来。

今天没要求背诵,但Mondo还是主动要求挑战一下,五分钟就达成了目标。诸事顺遂。

讲《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和戴嵩是知识权威,戴嵩的画也肯定是画得好的,但两者都没有发现的画中问题,牧童拊掌大笑“谬矣”并指出画中错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是各自的生活技能和常识,就是术业有专攻,因此不可盲目跟随和迷信权威。

“那老师你觉得世界应该淘汰弱者吗?”Mondo问:“这是我和妈妈在家辩论的题目”。

“什么是强者?什么又是弱者?”

“对社会贡献大的是强者,不愿意贡献和没有能力贡献的就是弱者。”

“一个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来一说的成就,更是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可他临死前决定捐赠器官。死后,他的心肝肾肺和眼角膜让四个人重获新生,让两个人重见光明,你说他是强者还是弱者?如果世界淘汰所谓的弱者,那这个人真正的强者在还没有成为强者之前就被淘汰了,因为他到死都是弱者;但他死后成为了强者。他到底是强者还是弱者?谁强谁弱这个标准又由谁来判定?”我实在是太喜欢这个环节了。

“那你觉得一个故意杀人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应该被原谅吗?”他问。

“这也是你和妈妈的辩论题?”

“是的。我妈妈觉得应该原谅他,因为杀人犯已经知道自己的错了。”

“我认为,只有受害者家属才能决定是否原谅这个杀人者。”

“那发展和环保,这两个选项你选哪一个?”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大人是全都要。为什么不能环保的发展呢?”

“哦——对哈!”

要跳出别人给你设定的思维陷阱,就要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就要人间清醒。现在,我说‘Mondo你好帅’,这是事实还是观点?”我问。

“观点。”

“那这个世界上99%的人说你很帅,这是事实还是观点?”我好害怕他说是“事实”,哈哈哈。

“还是观点。”

我继续说:“我现在是个肠旺面馆收银的,你来吃面。我问你‘Mondo,你不加面的话那是要加蛋还是加豆腐?’”

“呃……我加蛋好了。”

“煎蛋和煎蛋都要还是只要一种?”

“一个煎蛋就好了。”

“你看,上套了。其它面馆是怎么问的?是问你‘加不加面’、“加不加豆腐”、‘加不加鸡蛋’,在我的面馆,我是直接给你选择加面加蛋还是加豆腐,但你不要忘了,要逆向思维,要人间清醒啊,你原本只是要吃一碗面,什么都不加的。”

“哦——学到了,学到了!”

结束今天的“同行”,在下楼的电梯里,Mondo问我:“在一个学优班,只有我一个人考了99分,其他人都是100分,我就是这个班里的学渣;但在一个普通班,只有我考了99分,其他人分数都没我高,我就是个学霸。我的学习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好与不好,看你和谁比,怎么比。但通常我不会去和别人比,我只和自己比,看自己今年和去年比有没有进步,看自己今天有没有又添新知。

【2025也闲谈·卌二】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诗

下午的讲谈,请各位学者朗读自己的诗。这是上次讲谈的“居学”。

一位八年级学者读了她的诗。第一遍我没听清,请她再读一遍;第二遍我觉得好,又请她读了第三遍并把文本发给大家。我说,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诗,没有之一。她的这首名为《考场》的诗只有四句:

秒针嚼碎寂静
墨水在方格内涨潮
忽然有鸟掠过窗角
答案纷纷长出羽毛

对这首诗,学者们和我说了各自的理解,诗人秋蚂蚱也说了他的理解。我和局座的理解自然、必然又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之处,但相同的是,我们都认为这是一首好诗。我说:“如果这是一首由AI创作的诗,那这是一个里程碑,因为我再次亲见AI的文学创作很快将无人能及;如果这是你创作的诗,你的中文——请注意,我说的是‘中文’而不是‘语文’,因为人们对‘语文’的理解太过狭隘——你的中文水平已远超同龄人,这对你来说,同样是一个里程碑。”

接着我也展示了我以诗人“流浪勒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比什科夫普·稀金”为名创作的诗《或许你家屋头漂过拖孩》。为什么是“普·稀金”?因为不论是人还是诗,含金量都不高嘛。做人要耍宝,也要能自嘲。这么些年,至今我最喜欢的诗人和诗,还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在他的诗集《一只狼在放哨》里的——

至今多年
我都似
稻叶的刃
悬在四季间

说了诗,来说文。本周开始沈从文的《边城》。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学者们(竟然)不知道沈从文其人,这就是时代的隔阂?于是我和局座秋蚂蚱轮番给大家说了“我知道的沈从文”,当然也对其中关于沈的一些逸事有不同看法,并各自提出来源和依据,秋蚂蚱的依据尤其可靠,他说他是当面问了沈红的。但结果是,我们仍然各自选择自己相信的部分,因为我是从书里那些年那些人的口述记录和日记里读来的。

沈从文没有学历,连中学都没念过,还当过兵,在西南联大的大师们和出过国留过洋的教授们眼里就是个土鳖。刘文典在课堂上就公开说,沈从文居然也评上教授了……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值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包括钱锺书也骂过沈从文,就因为沈的经历丰富且无学历。西南联大的教师,是一时之才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讲好课。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有的学生上了一年他的英文课,说:“卞先生的课啊,英文我听不懂,中文我也听不懂。”因为卞是江苏人,口音很重,英文发音自然也不好。

《边城》完成于1934年,当时全面抗战还未爆发。从这里开始,我和局座给学者们讲的故事就发散开来了,大清帝国“开眼看世界”的禁书《海国图志》,大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福泽谕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庚子赔款与中国近代教育……一直持续到甜点时间。

后半段,讲诗五首。《氓》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静女》、《无衣》、《君子偕老》和《淇奥》四首是我自选的。结束了主题十二“诗以言志”,下周开始主题十三“兼爱非攻:被流放的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与出身农民的东方巨子墨子”。

结束一天的讲谈,离开也闲书局时,我购书一本,米歇尔·泰勒《发现西藏》;女儿购书一套,《龙族》五册,300多万字,大概是她在假期里一周的阅读量,现在学期中,可以填充一个月的碎片时间。

【2025也闲谈·卌一】讲谈的美妙时刻

“幸福是什么?”这是前次讲谈结束后留给学者们回去思考的问题。上午第一环节,请各位学者来分享各自的幸福观。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角色扮演阅读后,以书中第379-380页“众所周知,英国人在征服殖民地的初期是靠屠杀”一句为引子,我说屠杀原住民的殖民者不只是英国人,欧洲的殖民者都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1532年,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着他的军队——62名骑兵和106名步兵,击败了拥有600万子民的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率领的八万军队。”

八万人不是在一次战役中被一百多名西班牙军人屠杀的——这不是势均力敌的战斗,是钢铁和火药对石器和棍棒的降维打击。对印加人来说,发出巨响并喷火,能从比弓箭射程还远的距离夺人性命的火器就是神的武器。而掌握了人类3000年知识并已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AI,一旦祂开始作恶,也可以对我们进行降维打击。未来会怎样?不知道。人类会何去何从?不知道。并且就算没有天外来客和AI,人类对自己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在历史上就多次出现,这就是今天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文明”是什么?

从书中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限制在“保留地”不得离开、自生自灭的内容,我推荐了《黑麋鹿如是说》,这是北美印第安奥格拉拉苏族巫师黑麋鹿关于一生经历的口述史,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印第安人的消亡史。这本书,我第一次读是在三十年前,第二次读是在十年前。

提问环节,今天换我提出问题:小土著托里内所知道的世界,与地理学家帕噶乃尔所认识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吗?为什么?

学者们都知道,两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在书里,澳洲小土著托里内拿了地理课大奖,但他的老师,一位英国神甫教给他的地理知识是,世界都是英国的,亚洲是一个国家,首都是加尔各答;北美洲是在英国的约翰逊总督治下的美利坚合众国。这“异想天开的英国式地理学”,让地理学家帕噶乃尔哈哈大笑并放弃了试图去纠正托里内的想法。

“各位,两个人所说的,既是同一个世界,又是不同的世界。地理位置是没有争议的,但认知是不同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小土著掌握的是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地理学家帕噶乃尔是通过探索发现建立的对世界的认知。”我说:“现在的学习将不再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知识是路径,要通过路径去建立认知。否则,就会像这两人一样,虽然同处一个世界,但对世界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帕噶乃尔为什么放弃纠正小土著?因为认知不同,两者不在一个维度,一个人认定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甚至接受不同的理解都很困难。”

“哦——毛豆,我知道你为什么不教大人了。”一位学者恍然大悟说。

“你认为是为什么?”我问。

“因为大人的认知已经固化。”她说。

NICE!我对她这个观点竖起大拇指。虽然我也确实教不了大人。

甜点时间后,继续主题“孔孟仁义”。一个小时,就只讲了《论语》六则。两千年多年前没头没尾的只言片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学校里有标准答案,但我有我的解读。我们的目的不是去争对错,而是强调有不同。强调答案不止一个,甚至可能没有答案。”

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花了较多的时间。怎样“温故”?不是简单的像在学校里的刷题复习,那是对已知内容的重复;“温故”是“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去运用。古音“能”和“而”同音,因此在我理解,这个“而”并不是表并列的连词,这前半句也不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这个现在通行的解释,而是在学而时习之余,还能知新,面对未来和挑战去创造、创新,这样的人就可以为师了。这个“师”也不是现在老师的意思,更不是教师、警察、医生这样的职业。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队建制。师还指的是众人之首。什么样的人能成为首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集大成者和能力出众者就是“师”。也即是有学习能力,能进行知性冒险,带领众人去开创的人,就是师。就是梅贻琦所说的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师生从游的前导者,就是墨家的巨子。

“毛豆老师,那你觉得你是‘师’吗?”一位四年级的学者问我。

“叫毛豆,不要叫老师。”旁边七年级的“老”学者纠正说。

“从刚才我所解读的‘师’的意思来看”,我回答:“我还不配。”这也是我从讲谈第一季起就不称各位为学生,而大家互称学者的原因——我们都是学者——终身都在学并习之的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则我指定一位五年级的学者来说说她的理解。过去两次讲谈,她都提出了自己对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疑问。但我今早问她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有什么进展时,她说只是一直在想而已。“所以,这就是‘思而不学’了。希望今天回去后,对这个问题你开始去探索,去了解过去一百年来人类在这个领域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讲谈结束后,这位“外星人女孩”没有离开,而是又找到我,问:“毛豆,按说离太阳越近就越热”,她在白板上画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山巅上站着一个小人,“那为什么登上越高的山温度却越低呢?”

“对啊,按说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了,可为什么赤道还有雪山呢?”我也对她提出问题,“我知道,但我不想,也不能告诉你。你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下周讲谈,你把一周外星人探索的成果和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大家分享,如何?”

“好的。我会开始去探索的。”她说。

对我来说,这就是讲谈的美妙时刻,尝试去启发行动和思考,而不是给出答案。任何学术都应该,而且要必然后胜于前才行。假如没有思考和探索,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师后面,学什么“字字是真理”,那没出息。

【与Mondo同行·第三季】8:萌芽

今天讲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叶绍翁《游园不值》和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但因为遭到对变法持有不同看法的官员们反对甚至是攻击,以及变法的内容确实有一些问题,王安石被罢免。离开权力中心的王安石住在金陵(南京)紫金山。有天路过邻居湖阴先生家,看到园子拾掇得清幽高雅,于是在人家的白墙上就题了《书湖阴先生壁》,借此复习了六年级上的内容。被重新启用后,王安石北上返京,夜宿瓜洲时所写。“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语成谶,进京官复原职没多久,他就又被罢官,“明月照我还”了。

《游园不值》,不是不值得,是没遇到,没遇到主人家或是想见的人。屐是木拖鞋,是古人的便鞋,现在日本人还穿,但我们早已不穿这样的鞋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的三阕词之一。另两阕是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和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我觉得这三阕词都俗。鲍浩然只知道是苏轼的朋友,但是什么人,有什么作为,都不知道。“眉眼盈盈处”两解,一是山水交汇处,一是心上人所在之处。

“这词看起来好简单啊!”Mondo说。

我听他这么说,眼前一亮,“那用五分钟写四句来看看,想到什么写什么”。

“我试试看。”他半躺在椅子上,仰头看了三分钟天花板,“唉,还是太难了,算了。”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有了这个想法,就开始萌芽了。

【2025也闲谈·卌】被五分钟的诗惊艳到以及挖在高山上的坑

下午的讲谈,第一个环节是请学者们读上周布置的回信作业——

疫情中援助我们的日方友人来信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辽河雪融,富山花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句。你的回信为……

然后我读了我的回信——

天武天皇之孙长屋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句,我回信选“俳圣”松尾芭蕉的“如今可闻,布谷鸟啼了。”以两国虽隔海相望,但季节到了,不管海这边还是海那边,布谷鸟都会啼叫为应。

《诗经·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句,我回信选的是种田山头火的俳句“添柴火更旺,雨雪今晨来。”雨雪为疫情,意为感谢日本友人这雪中送炭的义举,众人拾柴火焰高,疫情的“寒冷”终会过去,迎来春花开。但我认为“与子同袍”或比“与子同裳”佳,因“裳”为下衣,战友、兄弟或朋友为“同袍”。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句,我回信选的还是松尾芭蕉的俳句“樱花浓灿如云,一瓣瓣的钟声,传自上野或者浅草。”辽河的雪融化了,富士山的花也开了,在这樱花浓灿如云的季节,一瓣瓣的落花,一件件的援助物资和一声声的问候,伴随着邈邈钟声,从上野还是浅草传来。上野和浅草都在东京,代指日本。

唐代王昌龄《送柴侍御》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句,我回信选的是小林一茶的俳句“欢欢喜喜,老树与新叶,做朋友。”老树指两国一脉相承的文化,新叶指的是两国在新时代的国和民,继续做朋友,仍然是朋友。

我没有选唐诗宋词而用俳句作为回信,是因为日本人用“汉诗”——我们中国人的诗来表达他们的问候,我们回信当然也应用日本人的诗句表达感谢,这才不算失礼。

“毛豆,当时我们官方的回信是什么?”学者问。

“我不记得了,因为我觉得都没有我的好。”我说。

“哟!又被你给装到了。”女儿笑着对我说。

既然主题是“诗以言志”,来往信件又还是诗,那各位以为什么是诗呢?我问。学者一一说出自己的看法后,“那好吧,既然大家如此有想法,就来一首五分钟的诗吧。”

“毛豆,你的套路还真是一套又一套哈。”学者说。

“你是要他们用五分钟写一首诗还是写一首叫《五分钟》的诗?”局座大人秋蚂蚱问我。

“那就看他们怎么理解了。”

“你们知道有一首诗只有一个字吗?”局座大人问。

“网。”有学者答。

“对了,就是北岛那首叫《生活》的诗,就只有一个‘网’字。”

五分钟沙漏计时结束,被学者们的诗惊艳到:

《上学》这首诗也只有一个字——滚。这是对上学有多厌恶?!

还有这首《无题》

沉默已成为常态
孤独仍是我的伴侣
可我的心是如此的平静
又是如此的凌乱

它们像野兽一样
撕咬着我
若不是认识你
它们也许就不会存在

但我仍认识你
也庆幸
因为你让我而存在

我可以无限温暖别人
可我从来温暖不了自己

从这些诗开始,我们进入“诗与生活”环节。

第一首诗,我用贵州话朗诵了自己多年前写的《洋芋粑》。好不得意。一个乡下人也学城里的文艺青年写诗。“各位知道吗?在我们当中,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他的两首诗被收入了《中国诗歌大系》。”

“哈哈,那个人已经暴露了,他没忍住已经在笑了。”大家看着局座秋蚂蚱大人笑说。可惜,局座大人已不记得自己几十年前写的诗了。可惜。

“我的存在由你决定/如果不认识你,我没有活过/如果不认识你就死,我不会死,因为我还没有活过。”这是路易斯·塞尔努达的《如果人能说出》,学者的那首《无题》竟与之有相似之处。

彼埃尔·德·龙沙“你就是自己的神,自己的星,是命运折射出的光彩。”威廉·布莱克“如果思想是生命,是呼吸,是力量,那么思想的缺乏就等于死亡。”是送给所有在座学者的礼物。

戴潍娜的“我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在两次人生之间”,送给我的女儿,因为“礼物是你有一个比你温柔的/女儿,她的笑声比你/更美”(布考斯基)。女儿开心大笑时,我调出的下一页PPT上是她九岁时候写的她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接着是我应和的诗。当然,今天的诗人和诗肯定也有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和姜二嫚的《灯》,以及殷龙龙、杨庆祥等。

局座大人对学者们说,毛豆总是想给你们一座座高山,但他要想到带着你们攀登这些高山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我推荐你们去读舒婷的《神女峰》。我笑说我是在一座座高山上给他们挖了一个个坑。

甜点时间后,我们从现代诗回溯到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

讲《蒹葭》时,BGM是林子祥粤语版《在水中央》,并给学者们读了歌词:青青的山,倒影照淡绿湖上/看水色衬山光/浮云若絮,天空里自在游荡/笑苍生太繁忙/今天的她,竟跟我泛棹湖上/美景仔细欣赏/平湖若镜,水中的影子也双/这光景最难忘……两相对照着。

讲《桃夭》,“华”与“花”音同物不同,且我个人赞同顾随对“夭夭”的理解。

《子衿》着力最多,笑声也最多,因为他们都是少男少女啊!请学者用《诗经》中诗句往来唱和后,正准备开始下一首《氓》,“毛豆,Do you know what time it is now?”有学者问。我一看表,“对不起!对不起!祝大家周末愉快!居学我晚些发给大家。”超时十五分钟。“回去记得开始读《边城》哈!”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告一段落,下周我们开始“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第二名的作品,沈从文的《边城》。居学还有一项是:写一首诗,在下一次讲谈时给大家朗诵。

结束一天的讲谈,离开也闲书局时,淘得旧书两本。给自己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关汉卿杂剧选》,给二娃的是Hans的童话绘本《阿狸·永远站》。

【2025也闲谈·卅九】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可能没有答案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最精彩的提问和讨论环节,是一位学者提出的一个看似有点“无聊”的问题:书的封面有一个漂流瓶,瓶中的船上有两个人,看起来似乎是一男一女,他们是谁?

诸位学者有作者凡尔纳和他的情人说;有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女儿玛丽说;有帕噶乃尔和罗伯特说;有少校和帕噶乃尔说;还有格雷那万勋爵和勋爵夫人说。而我认为是罗伯特和玛丽或者是曼格斯和玛丽。“为什么”,这是讲谈的习惯性追问。于是各自陈述理由,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反对的人也需要说出理由。最后的结论是——每一个答案都有可能。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可能是对的。“各位,我们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来讨论这个似乎有点无聊的问题,其实一点都不无聊。我经常强调看问题不要在已知的领域里重复,要跳出来看到和创造可能性。如果没有实操,大家都不知道怎样才能站得高一点,才能看到和创造可能性。现在就是了。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可能没有答案,所以这半小时,实在是太值得、太精彩了。”

甜点时间后,继续主题十一“孔孟仁义:累累若丧家之狗”。过去两周,讲了孔子就是个普通人,他的“大成”、“至圣”和“万世师表”与之对应的“滥刑”、“挑起内战”和“不仁义”。

“鲁国国君礼仪顾问孔子,在齐鲁两国的一次睦邻友好联谊活动上,以齐国的舞蹈不合礼仪为由,让鲁国的卫士砍掉了这些齐国无辜舞者的手足。而这一‘跨国执法’不但没有引起外交争端和战争,齐王还觉得是自己理亏了,竟然把占领的鲁国领土归还了。这,可能吗?”我问。

“肯定不可能啊!”学者说。

“那为什么儒家的记载是这样的呢?”我最喜欢追问了。

“被人修改过!”这届学者简直不能再优秀了。

“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孔子周游列国的遭遇。”

讲《史记·孔子世家》“丧家之狗”一则——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受待见的,并与其它诸子百家相比,地位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才被推至高位。等我们讲到汉朝时,会专门说说这事。我说。齐国是比鲁国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再来看看《韩非子·五蠹》中齐人的行事方式——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齐国要进攻鲁国,于是鲁国让孔子的弟子中善于雄辩的子贡出使齐国,试图用外交手段化解这次危机。但齐人对子贡说,你的话说得很好,但我们所想要的是鲁国的土地,你的话再有道理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举兵进攻,一直打到距离鲁国都城十里之地才划定新的边界。这样的齐国,怎么可能被比自己弱小的鲁国吓住,还主动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呢?

接着从春秋的战争礼仪《曹刿论战》到战国的“礼崩乐坏”,再到商鞅变法以军功论爵,战场上一颗甲士的人头换取一级爵位,所以人头又称“首级”;商鞅和韩非都是法家代表人物,而韩非死于他的同学李斯之手,他们的老师是儒家“后圣”荀子,回到《论语》。

余下的时间,只讲了《论语》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因为这一季有新学者加入,所以再次强调“习”不是语文课本里解释的“复习”的意思,而是实践,在实际中得以应用,再次在白板上写下“习”的甲骨文并讲解。同门为朋,有同学远道而来,所以开心。“人不知而不愠”,我不赞同现在的“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的解读,别人为什么要了解我?这岂不是太自恋了?所以这句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我解释不了。

居学是——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说:“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帕噶乃尔认为:“富裕并不意味着幸福。”

格雷那万相信:“精神力量比体力更重要,它可以引导人们完成伟大的事业。”

你认为:

一、幸福是什么?

二、一个人如果要幸福,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和条件?

后面还有十一则《论语》和《孟子》五篇,按照这个进度,我觉得可能这一季上午的讲谈,只能讲完这个主题。

【与Mondo同行·第三季】7:应机生发

Mondo的状态不错,我们讲诗五首:《诗经·采薇》(节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杜甫《春夜喜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范仲淹《江上渔者》。

语文课本里节选的是《采薇》全诗最后一段八句,因此需要补充一些信息,否则最后两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来得莫名。“雨雪霏霏”的“雨”读yù,作动词,意为“落下”,是雪纷纷而下意,而不是下雨夹雪。“行道迟迟”的“迟”不是迟到,是缓慢而吃力。就这八句,只能这样了,所以还是给Mondo说,等讲到《十五从军征》,就能明白“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悲的是什么,哀又从何而来了。我赞同顾随解诗的观点,不能添字解,以诗解诗最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除了诗,还说了源自这首诗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在龚琳娜演唱的《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Mondo说曲和唱都不好听。我说人人不同,各有喜好,正常。敢于说“不”,也正是我所鼓励的。Mondo说下午要去练钢琴,我说正好,你再听听这琴曲和我们现在的音乐有什么不同。这可能对他来说难了点,没听出来。于是顺手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让他去请教钢琴老师这五音对应的是现代简谱中的哪五个音,算是家庭作业。他说:“音乐老师怎么会知道这个?”我说:“即便是教西洋乐器的音乐老师,这个应该也是要知道的基础哦。”现在想来有点后悔,万一音乐老师太年轻,不知道,岂不让人难堪?

杜甫《春夜喜雨》,“俱”、“看”两个字读jū和kān。问Mondo,杜甫写这首诗时人在哪里,他说不知道。我说诗里写得有,锦官城,就是成都。Mondo说:“喔,我家亲戚就在成都”。我问他去过锦里没,说去过。我说现在锦里是成都有名的旅游商业街,但这个“里”不是里面,而是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的住宅小区;古时成都蜀锦的精美与江南锦绣不相上下,政府专职管理一应事务的官员称“锦官”,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而“锦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蜀锦工人家属区。诗里诗外,有人情,有故事才有温度,否则一首一首背将下来,味同嚼蜡。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看”读kān,“胜”读shēng。Mondo不知道“张十八”是什么,没想到意趣在这里,就说了《送元二使安西》的“元二”,还有《问刘十九》和刘二十八。刘十九的姓名是刘禹铜,他的堂兄弟刘二十八名气可比他大多了,他的名字是刘禹锡。这种对人不称名而称排行,更显二者的亲近。

这样的对谈,没有办法按照学校里老师上课那样备课并严格按计划推进。对谈,最要紧的是看状态,并应机生发延展,而什么时间会出现什么就是时机,全然未知,于是来了尽量接住,末了再推一把

【2025也闲谈·卅八】去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吧

下周立冬,冬天就算是正式来了。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接着苏轼《赠刘景文》初冬景暖场,这是一首三年级语文课本里的诗,然而上午和下午竟然都有一半的学者表示对这首诗毫无印象。

上午,《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阅读分享讨论,“有希望!有希望!总是有希望的!”格雷那万勋爵夫人说。支撑这一行人环球航行去寻找和拯救一位陌生人的信念,以及我们虽然对当下有种种的不满意甚至是不堪,但就是因为还有“希望”,一直存在的希望,让人对未来有盼头,并相信是可达成的。角色扮演环节,一位学者为了争取到角色而剪刀石头布五连败,战后又败,败后又战,虽然最后只读到了一句,但并未因为连败而气馁。这种面对失败的勇气和胸怀,我觉得已经不需要为他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太多担心。在《印度洋狂涛》一章,从“无风状态可能无限期延续下去”,到风速每秒将近12米、每秒28米、每秒36米的增大,请学者们从m/s到km/h换算风的时速。“毛豆,你怎么又跳到数学了?”学者问。“为什么不呢?这就是生活。”讲解了台风与飓风的异同和目前最大风速记录后,提问讨论环节,地理学家依旧喜提最多的“眷顾”。

甜点时间后的下半场开始,因为学者们身心都仍处于在上半场的活跃中,我考虑要不要跳过两页,直接进入《论语》部分;但又觉得如果不讲这两页,《论语》就文本讲文本,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学校的老师讲的“标准答案”对考试来说更权威。就决定还是试试,看看能不能慢慢让诸君沉静下来,结果诸君状态极佳,不断思考、提问、讨论中,一个小时竟只讲了两页PPT,每页就只一句话:

学佛在悟,学儒在行,三岁孩儿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释融合,在行动中去思考,去参悟,即是《论语》中的“思而学”和“学而思”。然而说来容易,道理都懂,但要知道并做到,就算八十岁的老翁,经过几十年的历练,也不一定就能做到,所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才是可贵。“思”什么?“学”什么?怎么做?《中庸》开篇第一句“天命之谓性”,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找到自己的自然禀赋;兴趣爱好极有可能是最靠近天赋的所在,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天赋所在就能乐之。一旦找到,率性而为就是上道了,就在道上了。这里的“率性”不是不管不顾任性而为,而是顺应本性和本心。但就算在道上,就算有天赋也不是就能不学而成的,所以要保持思考,不断学习,去修正、调整和提高,让自己成就自己,成为“独特的自我”,而不是“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教育”的目标。人人生而不同,自然人人生而独特,当然就不存在什么是“更好的自己”——这种“好”是谁界定的——并追问我到底是谁,我为何而来,我的天赋赋予我的使命是什么,这才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上周我说孔子的滥杀、挑起内战和不仁,不是要抹黑他,而是想要告诉各位,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是人,释迦牟尼也是人。是人就有好恶,就会犯错。告子主张性本恶,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孔子是“性相近,习相远”,人性相近,而后天环境不同造就不同。如果把孔子钉在“至圣”的高度,那就不是“人”,一个人是不可能成为非人的“至圣”的,那向“至圣”学习对此生的意义又何在呢?向佛陀和孔子学习,目标就是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有学者提出这是我们作为“人”的根本的话,那是不是有外星人,以及他们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AI 作为新的智能,又会怎么想这个问题?我对她说“把思维提高一点,再高一点”——中国人、外国人;地球人、外星人;这些都是同一个维度的问题。而现在人类已经不知道AI是如何思考的,以及在想什么,更要命的是,人类已经没有办法对AI使出“拔插头”这个“要你命3000”的绝招了。去年,人们还以为2045将是“奇点年”,现在这个时间已提前到了2035年,AI将不可逆的从“它”成为“祂”,成为新的神。

“那我们怎么办?AI会取代人类吗?”学者问。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而是肯定的回答,会。”

“那有那么多AI ,它们会不会像我们人类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

“看起来,似乎有那么多终端和形态,似乎80亿人至少会有80亿个AI的形态”,我说:“但实际上,就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应以大王身得度者即现大王身,应以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将军身,无穷无尽的菩萨化现是你的机缘导致了会看到什么身,但其实只是一菩萨,所以80亿个AI其实只是一个AI。并且祂没有人类的伦理道德,也没有情绪。明天会怎样,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还要在这里从人类的起源开始,一直要讲谈到新文化运动?就是为了寻找人类三千年来那个不变的,并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因为唯有‘有趣’,才是独特。”

这一个小时,我对这两句话的见解,学者们大概率没能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每一位都在思考,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有了这个铺垫,下周再来讲《论语》,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上午的讲谈结束后,几位学者意犹未尽,留下来继续和我讨论。虽然肚子饿,但我们心情舒畅啊。

下午,“立冬”节气和《赠刘景文》暖场后,《战争与和平》环节结束,甜点时间后的下半场,开始新主题“诗以言志:思无邪者,诚也”。从这个主题开始,讲谈所有的文本都是正体字(繁体字)了。

从顾随《诗人的人生有五种境界》入题,讲《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删诗的可疑和“不学诗,无以言”;讲《诗》有六义,而“三百篇”含义所在,不外乎“情操”二字。“《诗经》的‘风’即是童谣、民歌。大家不要看低了周末和节日在广场和公园里对山歌的大爷大妈,他们所唱的就是‘风’。这些内容,就是发乎情止于礼,怎么想就怎么唱,就是‘真’,就是‘诚’,对自己、对别人的真诚。”我认为这是诗的第一义。

《关雎》一篇,除了原文,还有许渊冲英译,只是我的英文太差,不能与诸君一起欣赏其妙。遗憾。《式微》短小,说来较容易;《采薇》节选,六年级大家都背过,我打算讲到乐府《十五从军征》时再回头与《采薇》比较,有呼应效果应该会更好。

下午的“居学”课后作业,疫情中援助我们的日方友人来信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辽河雪融,富山花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句。你的回信为……

结束一天的讲谈,与也闲书局的局座秋蚂蚱大人闲聊,他还是觉得让下午的学者们读《战争与和平》太难了。我说了我的“高山论”和“土匪论”,正好截止今天这部巨著也已告一段落,还有既然讲到了中国的诗的开始,局座建议何不选一些好的现代诗对比来读,以及文学作品,局座大力推荐《围城》。与托尔斯泰比起来,钱锺书还要更有趣和亲切些。我不懂现代诗,虽然也读过一些。觉得如果局座大人不是那么“愤怒”,请他来讲一个小时的现代诗,也是一件妙事。另外,与钱锺书比起来,我认为沈从文的《边城》,文字更加清亮朴素,每一句都是泠泠作响的,翠翠也正好是下午学者们的这个年纪。

离开书局,购书一套,《顾随讲<昭明文选>》。

【与Mondo同行·第三季】6:凡事都有自然后果

Mondo迟到10分钟,于是会面临相应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念头和言行都会有的“自然后果”,不是处罚。

“两天后就是对中国古人来说很重要的重阳节。”

“要放假吗?”Mondo问。

“不是才放了中秋和国庆的长假吗?”

“对我来说,放假的节日才是重要的节日。”Mondo说。我觉得这个标准似乎有一些道理。

借重阳,温了这一季已讲过的十五首古诗,尤其是三年级语文课本里,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十七岁的王维身在“山西”长安思念“山东”兄弟的山是华山;六年级语文课本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孟浩然《过故人庄》。

新讲两首,明人于谦的《石灰吟》和清人郑燮的《竹石》。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意为赞扬、赞叹。《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明自己的志向,我只略说,因为这是学校语文老师擅长的部分。我的重点放在了人物、历史和化学方面——

郑燮号板桥,就是常说的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擅画兰、竹;

于谦作为文人,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抵御了瓦剌也先的进攻;

人类使用石灰的历史超过2000年,至今仍然是用途广泛的建筑材料;

石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石灰的来源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天然岩石,经过900-1100℃煅烧,排除分解出二氧化碳后所得的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尤其强调了CaCO₃、CO₂、CaO三个化学式。

“那么多钙,可以直接吃石头或者石灰不就可以补钙了吗?”Mondo说。这个问题非常好,非常有想象力,可惜我的生物和化学储备不足,没接住,可惜了。

“这种钙是人体无法吸收的,所以才没有人通过吃石头的方式来补钙,不过石灰倒是可以少量药用。”

认字、读诗、讲解、扩展、背诵、默写,一次到位,不完成就不下课,这就是迟到的自然后果。而这个自然后果的自然后果就是,虽没办法展开更多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化学Mondo要到三年后的九年级才会初步接触到,但埋一粒种子,当再次遇到,雨露阳光恰到好处,就会发芽。

“你数学好吗?”Mondo问我。

“怎样算好?”

“分数会吗?”

“会。”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会吗?”

“会。”

“那你也可以教我数学了。”原来在Mondo的眼里,数学如此“简单”。

“可是我更喜欢语文、历史和地理。”

【2025也闲谈·卅七】地理学家与池塘里的鱼,普通人孔子和种子教

霜降过后就是重阳,阳爻为九,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秦汉时期农历十月为岁首开始,扯到武侠《射雕英雄传》中《九阴真经》再到《倚天屠龙记》里的“九阳神功”,发了一通“没有读过武侠小说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谬论后讲其实冬天才能看到“秋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的《野望》是第一首唐诗,为什么呢?等到我们讲到唐朝再细细道来,尤其是他那个被称作初唐四大杰出文艺男青年之一的侄孙更是要好好说道说道。每年的重阳,王维都要被我们忆山东兄弟,复习了“山东”非太行山以东,而是华山以东,这时十七岁的王维在华山以西的“山西”长安以及太原王氏为唐朝五姓七望之一,和皇族李家同样显贵,为什么呢?等到我们讲到唐朝再细细道来。王维二十一岁中进士,黄巢却总是不第,于是《不第后赋菊》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历史书上说黄巢是农民起义,可黄巢本人不是农民,“起义”又起的是什么“义”呢?等到我们讲到唐朝再细细道来。“毛豆,你埋的种子实在是太多了。”上午的学者说。

居学评:孔子原创作品对中国文化的构建和影响,学者读了与AI合作的成果,大抵影响深远并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谓不深刻。只有一位学者坦然说没写,“因为孔子没有原创作品。”大悦!“各位,这个题是个伪命题,如果有答案,那就是‘无构建,没影响’六个字,因为孔子没有原创作品,而《论语》完全可以视作孔子弟子发的微博或朋友圈,都是些碎片信息,所以儒家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哲学。你们现在还会完全不假思索就相信老师或所谓的权威吗?”我问。

“哦~原来你使用这种方式来提醒我们,我以后不会那么相信你了,毛豆。”

“那就对了。当我们拿到一个‘问题’,不是立即去寻找解答或解决方案,而是要先判断这个‘问题’它到底是不是、算不算个问题。如果是个问题,除了惯性思维的解决方法,还能不能像上周讲的亚历山大大帝那样跳出问题看问题。”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阅读分享讨论,各学者的角色扮演渐入佳境。书中提到了丹尼尔·笛福和鲁滨逊,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硬广植入的机会,昨天就请书局的老师帮我准备了《鲁宾逊漂流记》。在航海家们经过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时,特别提到了圣赫勒拿岛,我也不会放过这个岛和第六次反法同盟胜利流放了拿破仑,结果拿破仑逃出距离欧洲大陆只有10公里的那座小岛回到法国并重掌大权,于是各国不得不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铁卢取得胜利后,拿破仑被再次流放。这一次他的对手们把他流放到了距离巴黎8000公里外的,大西洋中距离不论非洲还是美洲大陆都超过1000公里的小岛——圣赫勒拿岛。拿破仑最终在岛上离世。“所以,各位,再次,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有名字的地方,后面都有人和故事。”我一再强调这个,是希望学者们对“地理是历史之母”这个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提问环节,学者们提出的带有思考性的,开放性的好问题越来越多,甚悦!由于对地理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并且能够通过思考和分析尝试回答其他学者的问题,一位四年级的学者获得了大家赠送的“帕噶乃尔”的赞誉。帕噶乃尔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在多个国家的地理协会中担任要职的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是营救格兰特船长的救援团队中的重要学者。“我不是帕噶乃尔好吧”,在“帕噶乃尔”的“抗议”下,他欣然接受了“地理学家”的新荣誉称号。

甜点时间,旁听的家长说学者们都沉浸其中的状态非常好。我说这不像是放风筝,看起来似乎线头都纂在自己手里,但其实都是各飞各的;这就像是个池塘,看起来大家都在各游各的,其实都在这个池塘里,各得其所。我之所以举以池塘为例,是因梅贻琦谈及何为大学时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只是这个“学校”是也闲书局和书局里的那几万册书,是大家在一起自由探讨的学习,我不过是这个池塘里那条大一点的鱼,书局的秋蚂蚱是那条更大的鱼,“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慢慢来会比较快

下半段开讲“大成至圣先师”,先问学者们认为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认为,孔子是一个普通人。我开心。因为大家没有上“价值观”,没有被社会对孔子的评价所影响。于是我开始讲一个普通人滥杀、挑起内战,掌权后以先杀后公布莫名其妙“我觉得你有罪”的罪状的方式杀了学者少正卯,于是被“放逐”离开鲁国,不得不周游列国的孔子的故事。“人就和月亮一样,亮的一面有多耀眼,背的一面就有多黑暗,而在明与暗之间还有大片的灰色地带。这是个常识。

“毛豆,你可以成立一个教派了。”上午的讲谈结束时,有学者说。

吓得我连忙说:“我不敢,我不敢!”

“你撒那么多种子,可以成立一个种子教。”

“哈!这个可以有”

下午,初中学者的重阳热身,比上午还多了一阕词,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关于李清照,关于赵明诚,更多的细节,我们讲到宋朝的时候再细细道来哈。”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讲到唐朝啊?”下午的学者问,我说我们可以快一点,下个星期就把《诗经》讲完。“你可以吗?”“试试看嘛,主要还是取决于大家的状态和我们之间的配合。”

《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博尔孔斯基从在乡下的隐居厌世生活,转变为“我不应当只为我个人而活着,不要把我的生活弄得和大家的生活毫无关系,而是要我的生活影响所有人,所有的人都和我一起生活”,从而就任军事条例委员会委员,并成为法典编纂委员会成员,开始着手编纂民法第一部分。这是安德烈的新战场。尼古拉·罗斯托夫不断从战场逃跑,从家里逃跑,最终回到给他感觉像家一样的军中团队,开始试图不再逃避,并对自己之前对家庭的亏欠做出补偿;鲍里斯的神秘升迁让他成为法、俄两国皇帝会见的少数目击者之一。上周要求阅读的这部分,涉及的远不止这三人。我希望的不是带着诸君做这样简单的阅读体验,而是大家一起来讨论各个人物的各种际遇、思想的变化和命运的转变。或许下一部作品可以。

在一人一句后我补充的方式,讲完九年级语文课本中“亚圣”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篇、高中语文必修的“后圣”荀子《劝学(节选)》一篇后,结束了这个主题。下一个主题是“风雅颂”。

结束一天的讲谈,离开也闲书局时购书一本,罗翔《刑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