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尺宅叟

关于尺宅叟

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

李辛《儿童健康讲记》读记

关于病,“我们现在很多的治疗方法,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采取的其实是压制——不让它反应,表面上的‘太平无事’。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正常,就像把原本可以清理出身体的垃圾都藏到了地毯下面。生病时出现的症状,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部分很大很大。但我们一般人的做法,只是看到和处理了表面的东西——症状。冰山下面的部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体质,中医称之为‘本’。”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会有一个阶段经历抑郁、焦虑、人际障碍、敏感、强迫症,如果你不紧紧抓住它,这条河里的水自己会流过去。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往往会停在这里,把这条河给冻结住,不让它自然流动,然后专心致志地去治疗这个焦虑症,如果这样做,你会很长久地卡在那里动弹不了。”所以“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必须做的;有些书是一定要读的;有些菜是一定要尝的;有些运动是一定要做的;有些艺术是要去欣赏的;有些好玩的东西是一定要玩的;有些人是一定要见的。因为这些活动能够拓展、治疗我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滋养我们。”

“空气是用来呼吸的,不是供你分析的;周围的美好事物是让你感受的,不是让你来命名的。”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柱,不仅仅是生活支柱、经济支柱,最重要的是精神的支柱。”所以“作为父母,要有意识地让自己的震荡减少,让自己的意识、精神、内心清晰稳定,不乱不暴躁,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滋养。这些无形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用金钱、用关系得到的资源。”

【与Mondo同行·第三季】10: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与Mondo十次面谈,讲完六年级全学年的二十六首古诗词和四篇文言短文,也即是我们完成了全学年30%的语文课程内容。进展顺利。下周开始试试再用十次面谈,完成七年级全年的古诗文。八年级全年内容就至少需要二十次面谈才能完成,因为古诗文在语文中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也就是一半以上的语文课文都是古诗词和文言文。

选自《孟子·告子上》中的《学弈》一文,我问Mondo将其放入课本的目的是是什么,他的判断很准确,当然也是“标准答案”——“要我们像那个‘惟弈秋之为听’的学生一样上课认真听讲。”

“可是我有不同的看法。你试试从那个心不在焉‘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棋者的角度来看呢?”我提醒他尝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哦——他其实也没有问题。”

“为什么?”

“如果他并不想将下棋成为棋手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那就不应该被强留在这里,而是应该去学习射箭,有可能将来会成为一位将军或者全能猎人。”

“完美!让想下棋的这人去打猎,他也应该会是心不在焉的。所以让想下棋的下棋,想打猎的打猎,让棋手成为棋手,让猎人成为猎人,成就或者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不再是知识,而是认知。”提升了认知,才有可能成全自己,成就自己。

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Mondo弄明白了文本的意思,但没明白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没变,却为什么太阳会像两个小孩看到和感受到的那样忽大忽小忽冷忽热。于是我在白板上画了太阳和地球,讲解了光线的折射,虽然这是八年级物理的内容,但Mondo一听就明白了。可见,要“学而时习之”,当在实际中学习者自发提出问题得到回应和收获,才会促使他更加主动去探究更加广阔的未知世界,而不仅仅只是刷教科书里的那些已知重复的题。

【2025也闲谈·卌四】功成不必在我,而我必功不唐捐

沈从文《边城》的欣赏和讨论,除了我们,还有家长加入。一个小时里有大俗到大雅的转变,有“原来如此”的感叹,有人性的无奈和宗法社会里强大道德力量的感慨,当然也有每次都少不了的我和局座大人秋蚂蚱的分歧,还有对“高考体”不是“写作”,只是应试作文的共识。这三季讲谈里,曾有近十位陌生人添加我,说自己喜欢读书,想加入这个“读书会”。当然欢迎。但他们迟迟都没有现身。

甜点时间过后开始新主题,主题十三“兼爱非攻:四门游观的太子、被流放的历史之父、出身农民的东方巨子,佛陀、希罗多德与墨子”。

印度半岛的悉达多太子,小亚细亚的希罗多德,黄河流域的墨子,几乎是同时期出现。

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的悉达多太子有次离开王宫,从东、南、西三门出游时,分别见到老、病、死的苦难相,直观体悟人生无常;北门遇见沙门后萌生出家之志,以寻求解脱之道。那时的印度半岛也是“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并存。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四处参访苦行,但都不能了脱生死,最后在菩提树下说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终于开悟成佛。所以佛不是神,而是人,觉悟了的人

希罗多德写《历史》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如果一切皆是偶然,而人类的消亡是必要,将“历史”记录下来的意义何在?提出一个问题,埋了一粒种子。

诸子百家,“非儒即墨”,儒、墨两家占了多数。墨家快速崛起又迅速消亡的原因何在?

在先秦乱世,各家都希望重新建立社会秩序。这个秩序的基础,儒家靠的是礼,法家靠的是法,而墨家靠的是人

墨子的“墨”应该不是姓,因为那时只有贵族才配有姓,有一个说法是有可能他长时间在外劳作、奔忙,皮肤很黑,所以称“墨”。钜子,亦作“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对其最高领袖的称谓。墨者尊钜子为圣人,其选拔采取代际传承制度,拥有对墨者的绝对指挥权和生杀大权,同时钜子自身亦须严格遵守墨家纪律。墨者出仕需践行墨家道义,收入须捐献共享,违反者将被钜子罢免。

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而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却没有根基,完全靠人来推动和实现。问题就出在这里,墨家不只是一个学派,还是一个准军事组织,在这个组织里一旦一个人掌握了绝对的权利,就会直接导致独裁。

关于如何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假设了国家决策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君主一定是圣明的。但这个假设一开始就靠不住。于是墨子又为它做了解释,天子圣明是因为“天子之视听也神”。他能够无所不知是因为“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也就是天子的眼线耳目无处不在。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人人自危、信任崩塌,人人都是特务,互相监视、告发,岂不可怕?!所以墨家的天下秩序,听起来很美,但没有哪个君主会去做、做得到。“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凭什么?!

今天的居学,请学者们像两千五百年前的悉达多一样去游观。只是太子当年游观四门,而老贵阳有九门,所以学者们要“九门游观”——

收起手机,摘下耳机,去观察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他或她是什么髪型和长相、穿什么样的衣服、在做什么、看上去他或她快乐吗、可能是什么性格、可能正在经历什么、可能会有怎样的未来……然后站在镜子前观察自己,问自己:我和他们有没有什么不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下午讲谈结束,和一位旁听了上午的讲谈,参与了下午讲谈的家长闲聊,说也不知道这一天天的能有几位学者知道每周来讲谈的意义何在,又有几人从这里有多少收获。最后,只能说随缘罢,功成不必在我,而我必功不唐捐

一天的讲谈结束,离开也闲书局时8元淘得旧书一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杰克·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上次读《在路上》和这本书是在2009年,一转眼16年了,家里那本早已不知去向。

回家地铁上,翻李辛的《儿童健康讲记》,“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必须做的;有些书是一定要读的;有些菜是一定要尝的;有些运动是一定要做的;有些艺术是要去欣赏的;有些好玩的东西是一定要玩的;有些人是一定要见的。因为这些活动能够拓展、治疗我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滋养我们。”心有戚戚焉。

【2025也闲谈·卌三】仁在其中矣

有一位学者,似乎春夏秋冬都只穿着运动短袖短裤来参加讲谈。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个,也是冬天的第二个节气“小雪”,过去一周的气温都在8℃上下。开讲前,和诸位打赌,他们猜这位学者会穿着短袖来,我猜他不会穿短裤来。输家将喜提赢家布置的“附加作业”。结果,这个打赌的结果是奇妙的双赢,没有输家——他推门而入时穿着短袖运动服和运动长裤——意料之外才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如果未来的一切都是已注定的,这样的人生该多乏味

上周讲谈“居学”留的问题是“文明”是什么。“居学评”环节,学者们说出对文明的理解,我写在白板上的关键词中,被提到最多次的是“规则”和“规则”带来的公平。我又借此再次强调了同样作为规则,道德和法律的重要和不同——道德只能用来律己,法律用来律人。“动不动就用道德来要求别人那是道德绑架了。”有学者说。我好舒坦,忍不住普及了一下,一个人人都能发出声音,都能得到尊重,都能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制度可能是低效的,但却是目前人类的制度中最好的

上周讲谈结束后,一位学者留下来继续与我探讨外星人和为什么越高的山上越冷两个问题。我让她回去查资料后来分享。于是今天就增加了一个“山顶上的外星人”的环节。她站在白板前,给众学者和旁听家长们边画边讲解,侃侃而谈,落落大方、自信自然。不等她讲完,激动的学者们就开始争着发言,场面一度陷入掌控之中的混乱。我一边努力维持秩序,一边心里乐——如果哪一次讲谈是分分钟尽在把握的,那一定是最失败的一次——安全,不会担心因为自己说错什么而被处罚的环境才会有自由的表达。顺势我又“带”了一波厚道“货”——世界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和雨果奖、星云奖获奖作品《沙丘》、《基地》,以及关于学者们讨论的“我们是否应该回应外星人信号”这个问题的《三体》。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角色扮演和讨论环节,今次围绕的是“假如你们成功了,那再好不过;假如你们失败了,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失败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所以才那么吸引人为之努力。

甜点时间后,一位旁听的家长拿着刚购买的《弗兰肯斯坦》进来。有学者问:“这本书贵吗?”家长笑着回答:“书是最便宜的,尤其在中国。”我深以为然:“自己读了还可以给别人读,今年读了以后还可以读,不用担心它会像蔬菜水果那样很快变质,所以书才是最便宜又最值得的。”同样,没有比书店更适合讲谈的环境,或者说,讲谈就是在书店中生长出来的。

主题十一:孔孟仁义,终于讲完了《论语》十二章,给孟子开了个头。讲谈注重的是不同和补充,而不是提前学和学得多,所以会有我个人的解读,而不是“公布标准答案”。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认为这应该不是孔子在鼓励和夸赞颜回坚守清贫,毕竟故意穷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应该是说人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去和别人比,不要受社会普世价值所裹挟,就是要有定力。所以“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做自己,多快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知识而学习的就是“知之者”;适应应试这套学习和评估的学生就是“好之者”;找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学而时习之”的“温故”和对新知的开放和接纳的“知新”,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并为之而努力的就是“乐之者”。而“乐之者”的表现就像颜回那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就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之志也不可夺。为什么连三军的统帅都可以更换,匹夫之志却如此坚定?因为“笃志”,志向坚定。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注重的是实践,所学如何指导生活。所以儒家的“仁”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一个通过行动去接近和实现的目标。这个行动就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的去学习且能时习之,并能对新事物保持开放和接纳,坚定自己的志向,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每次讲谈的提出问题、讨论和观点的分享就是“切问而近思”,“各位”,我说:“这就是我们‘学而时习之’的儒家核心概念,‘仁’就在这其中了。”

上午的讲谈结束后,那位“外星人女孩”的家长到来前,她又拉着我在白板前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依旧鼓励她去探究,去分析,下周来分享,来和大家讨论。她妈妈走进来叫她时,我好想对这位妈妈说,她可能错过了女儿的成长中一串最闪耀的瞬间。

家·悟·事

吸尘时听《大佛顶首楞严咒》,突然想明白为什么咒不能译也没法译,只能用近音字来代。就像手机的开机密码、邮箱密码、微信登录密码等,都是数字、字母和符号的组合。这个组合就是钥匙。如果硬要把其中每一个数字、符号和字母都解释清楚,如“1”是什么数字,表达什么意思……但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是这么个组合,甚至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意义并不构成这个组合的功效,于是就记住它、使用它,就好了。

取快递的路上,想到那些佛里佛气的人,遇到什么就像“阿弥陀佛”一样随口“随喜赞叹”是对经书的误解,口头说本身并不具有意义。《杂阿含经》中“示教利喜,随喜赞叹”;《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随喜功德”,应该是真心为他人喜而喜,而不是变成世俗一样口头说“随喜赞叹”。挂在嘴上“随喜赞叹”,就像寒暄,说“看见你我好开心啊”一样。

洗碗时,突然觉得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应该不是孔子在鼓励和夸赞颜回坚守清贫,毕竟故意穷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应该是说人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去和别人比,不要受社会普世价值所裹挟,就是要有定力。所以“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做自己,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