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学者,似乎春夏秋冬都只穿着运动短袖短裤来参加讲谈。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个,也是冬天的第二个节气“小雪”,过去一周的气温都在8℃上下。开讲前,和诸位打赌,他们猜这位学者会穿着短袖来,我猜他不会穿短裤来。输家将喜提赢家布置的“附加作业”。结果,这个打赌的结果是奇妙的双赢,没有输家——他推门而入时穿着短袖运动服和运动长裤——意料之外才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如果未来的一切都是已注定的,这样的人生该多乏味。
上周讲谈“居学”留的问题是“文明”是什么。“居学评”环节,学者们说出对文明的理解,我写在白板上的关键词中,被提到最多次的是“规则”和“规则”带来的公平。我又借此再次强调了同样作为规则,道德和法律的重要和不同——道德只能用来律己,法律用来律人。“动不动就用道德来要求别人那是道德绑架了。”有学者说。我好舒坦,忍不住普及了一下,一个人人都能发出声音,都能得到尊重,都能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制度可能是低效的,但却是目前人类的制度中最好的。
上周讲谈结束后,一位学者留下来继续与我探讨外星人和为什么越高的山上越冷两个问题。我让她回去查资料后来分享。于是今天就增加了一个“山顶上的外星人”的环节。她站在白板前,给众学者和旁听家长们边画边讲解,侃侃而谈,落落大方、自信自然。不等她讲完,激动的学者们就开始争着发言,场面一度陷入掌控之中的混乱。我一边努力维持秩序,一边心里乐——如果哪一次讲谈是分分钟尽在把握的,那一定是最失败的一次——安全,不会担心因为自己说错什么而被处罚的环境才会有自由的表达。顺势我又“带”了一波厚道“货”——世界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和雨果奖、星云奖获奖作品《沙丘》、《基地》,以及关于学者们讨论的“我们是否应该回应外星人信号”这个问题的《三体》。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角色扮演和讨论环节,今次围绕的是“假如你们成功了,那再好不过;假如你们失败了,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失败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所以才那么吸引人为之努力。
甜点时间后,一位旁听的家长拿着刚购买的《弗兰肯斯坦》进来。有学者问:“这本书贵吗?”家长笑着回答:“书是最便宜的,尤其在中国。”我深以为然:“自己读了还可以给别人读,今年读了以后还可以读,不用担心它会像蔬菜水果那样很快变质,所以书才是最便宜又最值得的。”同样,没有比书店更适合讲谈的环境,或者说,讲谈就是在书店中生长出来的。
主题十一:孔孟仁义,终于讲完了《论语》十二章,给孟子开了个头。讲谈注重的是不同和补充,而不是提前学和学得多,所以会有我个人的解读,而不是“公布标准答案”。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认为这应该不是孔子在鼓励和夸赞颜回坚守清贫,毕竟故意穷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应该是说人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去和别人比,不要受社会普世价值所裹挟,就是要有定力。所以“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做自己,多快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知识而学习的就是“知之者”;适应应试这套学习和评估的学生就是“好之者”;找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学而时习之”的“温故”和对新知的开放和接纳的“知新”,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并为之而努力的就是“乐之者”。而“乐之者”的表现就像颜回那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就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之志也不可夺。为什么连三军的统帅都可以更换,匹夫之志却如此坚定?因为“笃志”,志向坚定。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注重的是实践,所学如何指导生活。所以儒家的“仁”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一个通过行动去接近和实现的目标。这个行动就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的去学习且能时习之,并能对新事物保持开放和接纳,坚定自己的志向,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每次讲谈的提出问题、讨论和观点的分享就是“切问而近思”,“各位”,我说:“这就是我们‘学而时习之’的儒家核心概念,‘仁’就在这其中了。”
上午的讲谈结束后,那位“外星人女孩”的家长到来前,她又拉着我在白板前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依旧鼓励她去探究,去分析,下周来分享,来和大家讨论。她妈妈走进来叫她时,我好想对这位妈妈说,她可能错过了女儿的成长中一串最闪耀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