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儿女记

老婆、女儿和儿子的成长记录

【儿女记】关于女儿的学业规划

星期天下午是一周里最为放松的时间段。因为一周的课已经全部结束,而新的一周还没有开始。周一开始就是五天的忙碌,虽然不用上班打卡看老板脸色,但自己的时间表要按时按计划推动,要做好自己。

晚上给二娃读书讲故事,过去一周粗粗讲过了《神奇校车》六本和《阿狸·永远站》。《阿狸·永远站》原价35.8元,从也闲书局淘来这本旧书只花了3元,绘本风格正适合五岁的小孩,但内容对大人来说太浅,对小孩来说又太深,这就是所谓的“浅阅读”?

北京的创新学校一土“暴雷”,让关心创新教育的人们又重新开始审视这件事。昨天一位家长在微信问我对女儿的学业是如何规划的。她儿子和我女儿曾在同一所贵阳的“创新学校”上学。她家在那学校从三年级到四年级上了两年,我家从学前班到七年级上了八年。今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离开了那所学校,估计“暴雷”也是迟早的事。

我说:“在她还没找到兴趣前,就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家务第一,学业第二,慢慢寻找。找到了,就兴趣第一,家务第二,学业第三。对她在学校的学习,我们只提供建议,不催不逼。

“未来上什么高中和大学,都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内。因为教育政策已经不是年年调整,而是个个学期都有变化。现在城里面只要想上高中,基本都能上,已经不存在分流。并且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大学未来也会是交钱就可以去,拿到学分就能毕业,所以为上大学而上大学就完全不必要。要上大学,就读一个喜欢的专业。专业第一,大学第二。

“所以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快乐的能力,把握自己生活的能力。具体下来就是阅读写作能力、自律自控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这是我们家经常晚饭时讨论和强调的内容和共识。”

她又问我女儿以后想不想出国读书。

我说:“晚饭闲聊时也讨论过,我们家没有这个财力。如果她要出国,去哪里、做什么,自己决定,自己去拿奖学金。”

未来不可知,测不准,我们能够为未来做的准备就是活在当下,尽量快乐每一天,并让每一天都有所得、有所成长、有所成就。成就就是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哪怕是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炒一道家人喜欢吃的菜、读到一本让自己有所收获的书,不被裹挟,也不轻易妥协。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11:我们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

家委会成员在家长群里发出了家校活动“一封家书”的征集,说需要各位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群里迟迟无人响应,我就报了名,给女儿写了这封信。

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我们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

我的女儿:

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与我第一次成为父亲的时间一样长。所以,我们俩是同时在学习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并同时都在努力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到现在我也没怎么学会。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别人希望的、认可的“我的人生”。一个人,首先属于他自己。就像诗人布考斯基说的:如果你有能耐去爱,首先爱自己

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这就面临选择。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种种抉择。很多人害怕抉择,因为他们害怕面对当下的抉择在未来产生的结果,害怕错过什么,于是只好看别人怎么做,大家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似乎紧跟潮流,跟大家一样总不至于太错。

然而,个人经验使得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过于死板,因为我们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产生世界观,并受限于自己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对过去经验重组后做出的,对未来往往不准确的预测——我们所知道的都已是过去,过去并不足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于是当听到一个和经验相违背的未来时,我们就会觉得似乎不靠谱。例如我现在跟你说,5年后的学校将不再传授知识,而是老师带领大家与AI合作,学习如何驾驭AI并在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未知,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识的多少”。你是不是觉得我在扯谈——大家不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么?过去知识能改变命运。但现在不是了。现在,AI已经掌握了全人类3000年来积累的所有的知识,并且也算是实现了“永生”——对于人类短暂的生命而言。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它“未来”。

在我看来,当下为了分数的教育,只是在用“会不会飞”这唯一的“标准”来衡量鹰、蝇、虎、象、熊、牛、海豚、蓝鲸、蚯蚓等各种各样不同的存在和价值。在这唯一的标准面前,除了鹰和蝇,其他物种终其一生都会觉得自己很蠢。这就是“别人的”。然而,你和我知道,这不是事实。

一个产品,要评估它的价值和价格是相对容易的,要衡量一个人就没那么容易。我认为,一个人,唯有活出自己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不是考了多少分数、排名第几,更不是未来身居什么职位、赚取多少金钱。

怎样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阅读和写作是基础。阅读,世界就在眼前;不阅读,眼前就是世界。每阅读一本书,你就能知晓另一种人生。你读过999本书,就拥有999种不同的人生和活法。你的人生就由此开阔而深远。阅读和写作就像呼吸和进食,生命不息便不能停止。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天赋,成全自己,成就自己。

但这并不代表当下的考试和评估不重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生中考试和评估无处不在,就像开车,要通过考试拿到驾照才能上路,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一个项目,合作各方共赢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才算是一个好项目。如此种种。

人生就是过关,能过得尽量快乐和漂亮是本事,但不代表会轻松。如果有谁告诉你人生就是要快乐,而不强调快乐是建立在努力和付出的基础之上的,那就像网络诈骗和传销告诉你跟着他们投资能一夜暴富一样。为什么再低劣的骗术都会有人受骗?往往并不是骗术特别高明,而是因为人们有上当受骗的心理定势——凡事总想走捷径,想不付出就能有收获,不努力就能与众不同。

在未来的人生中,除了努力,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自己诚实。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我们都一样爱你,都一样会做你喜欢的洋葱圈给你吃。我们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同,因为人人生而不同。“你就是自己的神,自己的星,是命运折射出的光彩。”

给你敲这封信的此时,在给你敲这封信,我的BGM是雷鬼音乐鼻祖牙买加人Bob Marley的《Three little birds》——

ayin, this is my message to you-ou-ou
Don’t worry about a thing
Cause every little thing is gonna be alright
But don’t worry about a thing, hey
Cause every little thing is gonna be alright, oh
Rise up this morning, smiled with the rising sun
Three little birds, by my doorstep
Singing sweet songs, of melodies pure and sure
Saying, “this is my message to you”
Singing: “Don’t worry about a thing, oh-oh”

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的爸爸妈妈
2025年11月12日

【儿女记】那又怎样

“老爸,帮我洗一次碗吧。”女儿说。

“不!”我果断拒绝。

“可是我刚月考得了第二啊!”

“那又怎样?”我故作不屑说:“家务第一,作业第二。”

“那好吧。你帮我收碗。”

这时,二娃在外面喊:“XXX出来玩!XXX出来玩!”

对面小朋友把头探出窗来回答:“我不出来,我要写作业!”

“你为什么要写作业?不是六岁才会有作业吗?”

对面小朋友关上窗,没有回答。“爸爸、妈妈,我要出去玩!”

“好!换鞋,走!”

“如果外面也没有小朋友怎么办?”二娃问。

“那我们就去骑单车,自己玩。”一个人,如果能自己玩,还能玩得开心,这就是能照顾自己的身心,是本事,但这个本事不是突然就会的,得慢慢学习和培养。就像杨绛在《一百岁感言》里说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儿女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作业也是

上周六,与女儿放学到家同时间,收到女儿英语老师W发来的微信:“小L爸爸,小L是A组的,今天A组就她没有完成任务,喊了无数回,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让她把任务单拿回去了,麻烦提醒她还是要去多背背,英语就是需要多读多多积累的。”

我不喜欢这种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施压的“家校合作”,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家,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作业也是,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去进行。晚饭时,女儿主动提起这件事,说自己有能力,并也完成了背书任务,只是不喜欢这样的死记硬背,所以没有去找老师。我说这是在陈述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案。女儿提出三个,也是三步方案:

1、周一主动去找老师完成背书,证明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同时与老师沟通不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2、如果方案一未获通过,就提出申请转到B组,B组的作业要求与A组一样,只是不用背书;

3、如果前两个方案老师都不同意,那就爸爸出面与老师沟通。

我觉得这些解决方案挺好,于是给老师回复——

W老师好!

晚饭时,小L同学主动提起此事,我们于是就讨论了关于英语的学习方法。

最后,小L同学说下周一会去找您完成相关作业,并向您汇报她后续的英语学习计划。

实在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

祝您周末愉快!

今天放学回家,女儿说老师不同意转组,“爸爸你帮我给老师写一个转组申请吧。”

“好的,交给我。”晚饭前我把给申请写好,给女儿看了,说没问题,发吧——

W老师好!

最近几天,女儿和我聊了一些关于她英语学习的想法。沟通下来,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学习”这件事,是要持续一辈子的。或急或缓,或快或慢,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节奏,什么都不会错过。“学习”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节奏和方法,而不是“知识点”。“知识点”是路径,人人不同。

所以,我们父女共同决定,L从英语A组转到B组。

望准为谢!

很快收到老师回复:

今天我也和小L聊了一下,她给我翻译了上周的句子,她说这可以证明她能够背,只是不想背,我和孩子也说,老师让你们去记这些句子呢,不是说不相信你们不会背,而是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才会有对应的任务,因为英语毕竟是外语,不像我们的母语,只要我们会说母语,文科类的所有科目其实都好背,但是英语不同,你不会说,不会组织语言,脑袋里没有句型的组合概念就像仓库没有货,那么要用的时候自然拿不出来。既然您与孩子已经达成共识,那么我也尊重您们的决定,只要她乐学,善学就没有问题。

愉快顺畅的解决问题。人生是不是旷野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赛道

【儿女记】女儿的农训/军训免训申请

上学期结束时,听闻新学期开学八年级也要军训。为了能在九月新学期合理避开这种形式主义加没苦硬吃的折磨,七月底,太座让我带女儿去贵阳市妇幼保健院(三甲医院)复查视力时顺便去皮肤科,开了“阳光性皮炎”(紫外线过敏)的《疾病证明书》。

前天(周一),班主任在钉钉群里发通知,九月一日到五日,新学期的第一周,上八年级的女儿要住到离家60公里的乌当区花画小镇,在那里封闭农训五天。

我问了家委会核心成员,得知这五天的项目里有“长征路”、“知青文化”等内容,显然这五天是农训+军训,女儿原本抱着体验一下的态度准备参加,但在学生群里得知“长征路”要走20公里,纠结了一下就放弃了。

最近高温天气,上海有新生在基地军训时猝死,但社交媒体相关讨论被迅速删除。且不说在高温天气下步行20公里有什么意义,所谓的“知青文化”无非是那一个年代对年轻人的摧残,为了女儿的身心健康,这种活动我们家是不会参加的。

今早在微信里给班主任发去一条《农训免训申请》,并附上《疾病证明书》。班主任回复,让8月31日下午家长会时,带上病历、检查报告和《疾病证明书》,到校办理免训手续。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10:我们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

太座回家说,同事和女儿在为读哪所高中选择困难,小孩子从小学就提前学了初中的课程,一路刷题终于考到一个自己和家人都还满意的分数。线下招生咨询会上,十几万人挤得水泄不通。“她觉得我们家还是要提前学,要卷才行。我说学习是她爸爸负责,我只负责一家人吃得开心、穿得舒适。”

“我们家绝对不去卷。”我说:“那就是‘剧场效应’,成千上万人挤在一个剧场里看一场戏,有乘直升机在半空中看的,有用钢丝吊在天棚上的,有坐包厢的,有用消防梯、爬墙甚至搭人梯的,然而绝大多数人站在凳子上也什么都看不到,只能影影绰绰顺风才能听到前面的声音;极少数坐在座位上的人,只有沮丧和落寞。我认为的‘自由’就是有得选,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只要我们不看这场戏,这剧场里的所有规则就都对我们无效,因为我们不在游戏里,不和他们玩。

“我们自己玩,躺在蓝天白云下,松软的草地,温暖的风,读过的每一本书就是独属于自己的,面前戏台上的一出戏。这戏,只为我们上演。现在读过上千本书,我们就在自己的剧场里看了上千场人间戏剧。”太座说:“那边是千万人抢一台戏,这边是我们看千万台戏,这条道人更少,体验感更好。”

晚饭时,女儿说:“那套一百四十万字的书,今天可算是看完了。”

“真好!我们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我说:“阅读是有门槛的。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路上满是荆棘,而不是杂乱的脚印,因而一路上的风景更佳。”

‌“书籍使我变成不易为种种病毒所传染的人。我知道人们怎样相爱,怎样痛苦……书愈读得多,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愈加光明,愈加有意义。”这句话是我不怎么喜欢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的。

【儿女记】二娃的女朋友

“女朋友……最好像小凯丽,大大的眼睛,洁白的羽毛……”给四岁半的二娃读睡前故事“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的《我是罗密欧》,“你想不想像卡梅利多那样有一位像小凯丽那样的女朋友?”。我问他。

“女朋友?我有啊!”二娃睁大眼睛看着我说。

“啊?!你女朋友是谁?”我怎么不知道?心情有点难以描述。

“就是lx啊!”就是经常两人在阳台互相“打土电话”的那个大班小女生。

“那她知道她是你的女朋友吗?”我问二娃。

二娃说:“我怕她害羞,没告诉她。”

【儿女记】给女儿老师的感谢信

7月11日,学期最后一天,上午和下午分别去给两个娃开了家长会。

上午女儿七年级期末家长会,班主任当众对女儿的点评为:“因为之前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所以这次只是班级第五和年级第九。但她的阅读储备不只是在本校,就是在李端棻系统七所学校的师生里面也是独一无二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只要她适应了,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为了奖励女儿,午餐一起去吃了肯德基。餐后她回前学校去看望老朋友和观看期末汇演。我去给二娃开家长会,结果晚到了半小时,家长会结束了,其他娃也都和家长回家了,只有二娃孤零零在等我。

晚饭后,准备给女儿的各科老师发去感谢信息。女儿觉得没必要,我说这是我作为家长的态度。

X老师好!

这是我女儿上学以来,第一个系统且完整完成学习的学期。

这个学期里,我女儿得到您和各位老师的包容、理解、鼓励和关注,让她不但找到了自信,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还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更加融洽。

感激之至。

恭祝夏安。

家长:XX 谨上

不同的学科,内容略有不同。

如英语,增加了“她之前的英语不是跟着高年级蹭课,就是基本全靠自学,毫无章法可言,全靠您教给了她正确的学习方法”内容;数学增加了“她的数学从进校时的22分提升到了77分”。

【儿女记】女儿的暑假阅读书单

“爸爸,这次期末考你们不要有太高的期待,我觉得没考好。”晚饭时女儿说。

“你知道的,我们家从来都是只问是否尽力,不问分数成绩。”我说。

饭后,给女儿选暑假阅读书籍。我觉得这个暑假起码读十本书才合适,女儿觉得三本足矣,讨论下来定了五本之数。为了保证趣味性和多元化,太座选一本,女儿自己选两本,我选两本。

太座选的是齐邦媛《巨流河》;女儿选的是马伯庸《三国配角演义》和岩井俊二《情书》;我选的是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和贝蒂•史密斯《布鲁克林有棵树》。其实,大概率这只是大娃一个星期的阅读量。因为在晚上睡觉前,她就已经读完了岩井俊二的《情书》。

今早,女儿提出暑假想用手机玩游戏。之前因为没有管住自己,手机时间超时而被停用。散步时我要求她提出补充方案来换取游戏时间,在讨论中几番谈判,最终以暑假阅读增加十本书作为交换条件。书由我选,学术性书籍不得超过三本,且难度以“甲骨文书系”为上限。今天新选出的书是:

西尔薇娅·毕奇《莎士比亚书店:巴黎左岸,一个女人和她的传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也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和全世界独立书店的标杆,至今仍让全世界的爱书人津津乐道。

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安东尼·伯吉斯曾说过,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林耀华《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

白先勇《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小说集。

何兆武《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该书也因对某些老师的个人感受和真实评价而引发争议。

林语堂《苏东坡传》,一位粉丝向英文世界介绍自己偶像的作品。

《先生》,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等十位民国先生的小传,展现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风骨。

戴明贤《一个人的安顺》,关于贵州的散文集,乡土读物中我认为的最佳者。

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天庭神仙皆社畜,西游路上打工人,对《西游记》的幽默的时代解读,放松读物。

【儿女记】关于绿色唱片

“爸爸,你知道‘绿色唱片’吗?”晚饭后散步回来大娃问我。

“不知道,说来听听。”

“就是在西亚沙漠地区,靠抽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形成的一个个绿色圆形农业区。”

“走,去地图上指给我看。”

在地图墙前,“就在这里,沙特阿拉伯。”女儿说:“为什么沙特四面环水却这么干旱呢?”这是个好问题,我问:“你怎么看?”。

“书上说是热带沙漠气候导致。”

“我可以理解为这只是一个结果,书上如果没有更多说明,你觉得原因可能会是什么?”我继续追问。我们就从太阳直射和海洋季风,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再到云贵准静止锋在地图上边走边聊。“爸爸,有一道题是问是否支持沙漠国家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以及为什么。我的看法是不支持,因为地下水是有限的,答案是可以采取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和收集雨水等方式来解决沙漠缺水问题。”

“你想听听我的看法吗?”我问。

“你说。”

“我认为这道题的这些答案都有问题。如果不采用地下水灌溉发展农业,就没吃的,现在就会死。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且大部分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跨流域调水还需要大量的花费,所以根本没有可行性;收集雨水也是不靠谱的,有雨水就不会干旱了;海水淡化也只是在沿海地区,没办法覆盖内陆沙漠地区。”

“那怎么办?人口迁移?”

“我觉得这是个办法。把人口迁移到沿海地区,利用海水淡化来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同时在内陆沙漠地区铺设大量的太阳能光伏板提供能源,用机器人来日常维护。石油是会开采完的,这样有了可再生能源,有吃有喝的,才有可能来发展经济。”

“听起来不错哦,完了,聊了半小时,我语文作文还没写。不聊了不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