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就在想,这第一场“樾下清谈”怎么开始。想来想去都觉得无从下手,反正怎么选都要承担机会成本,就从“樾”字开始了。
今天开场先说规矩。规矩是同一人不能连续两次坐在长桌的同一边,且不能与同一人连续两次成为同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能有几种坐法?”有说五种的、四种、三种的。
“第一个变量是桌子有三边,第二个变量是同桌有的左右共有两人。”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太难了。这只是个思维的测试,答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讲了规矩再讲字。“樾”是什么意思?诸君不知道,也没想过,那就猜吧。六个人猜出了十种解释,至少有三种是靠谱的,“所以,不要怕说‘不知道’,更不要怕犯错,大胆去猜,说不定大家都对呢?!如果错了也没关系,继续猜就行了。”
说了“樾”字,用接龙游戏复习了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里清人袁枚的《所见》一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用《竹林七贤图》,点了一下“清谈”后,进行句读游戏“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让诸君断句。这是一个教书先生和吝啬东家的故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和“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不同的断句,不同的意思,借文字游戏让诸君感受一点标点符号的作用。
“声律启蒙”是“盐”,每次一点。读书分享,会是固定环节,在诸君分享自己最近的阅读后,我分享了上午历史课的教材,彼得·威尔逊的《三十年战争史》中一句话:“我们不应该认为温和的人必然更理性、更讲道理。”
“什么是理性?”好问题!借机,把理性和感性极简的普及了一下。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概念都需要全面和标准的解释,重要的是接触到的人怎么理解;而比理解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
今次的“苏格拉底的广场”,展开不足,讨论不够,讨论规则匆匆跑过:倾听、对话;友善表达异议;对观点严格,对人温和;不要担心犯错,不要在乎回答是否正确;不需要无所不知,但需要质疑一切观点和预设。讨论内容匆匆跑过:我为什么要去学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话题都很大,得慢慢来,保持思考才是最重要。
今天是一个不错的开始。至于因为状态和年龄跨度、对规则的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等诸多不一,参与深度以及整体内容、时间和节奏的把握有很大的弹性,我和诸君都需要时间找到其中的平衡。
要不要留课后作业?当然要。要留什么作业、怎么留,得等。怀让磨镜,得等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