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608】叶嘉莹《顾随讲<论语><中庸>》

治学要有见解;并且先有见,然后才能解。(《论语六讲·“三省吾身”与“直下承当”》)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重视行为,咱们现在是知识。(《论语六讲·“以友辅仁”与“为政以德”》)

礼——形式,礼必合乎理。然《中庸》但讲“理”而不讲“礼”。理,偏于思想——内;礼,偏于形式——外。故礼虽合理,然讲礼时不讲理。(《<中庸>发端》)

学佛在悟,学儒在行,三岁孩儿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中庸>发端》)

告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无善无恶。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说,荀子与之相近。孟子主性善,乃奖励说;告子主性恶,乃警戒说,其用心未可厚非。(《<中庸>结论》)

读书自由这十几年,《中庸》翻过两三遍,没有感触,一翻而过,过随即忘,一无所获。这次读顾随儒释道融合讲《论语》和《中庸》,得从一新路径窥得些微隐约之光,欢喜。然回头再想,又似乎无所得。可见,读书还要是少年,“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读到即是得到,奠定人生的起点。老书,话不多,意义深远,年轻时读到,要等到中年才能慢慢明白,老来才消化得了。不是现在人智力不如古人,是断了根基。如果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白话文不过百多年,四千九百年的文章都是文言文。白话文太年轻,承载不了,也承载不起。所以学语文,非从文言文古诗词开始不可。得一点,算一点,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第一章第一句)在近知天命之年,得以率性,是否能得“道”,就全得靠自己“修”了。能不能修得,也是天命。

明天周六,新一期“也闲谈”,上午讲《论语》,下午讲《诗经》。教学相长,教书为人,倒在其次,主要是为己。

顾随讲<论语><中庸>》,叶嘉莹笔记,高献红、顾之京整理,河北教育出版社“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之一种,2018年9月1版,2019年12月4印。总阅读量第160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