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随记】七:一切正常

一早冒雨带着两个娃进城,去市妇幼保健院给大娃复查眼睛。上个月例行年度检查时,眼底似乎有出血点,医生让一个月后复查。今天散瞳检查下来,一切正常。为了庆祝这个好消息,让太座购买了优惠券,中午全家到奥特莱斯吃肯德基。二娃说真是太幸福了。乡下一家人进城。

给小糜老师发去了“也闲谈”新学期必读书,请他联系也闲书局帮忙采购。上午班(高小版)的是译林出版社刘方、陆秉慧译本,儒勒·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世界知识地图册》;下午班(初中班)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刘辽逸译本,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在淘宝买的文件夹、作业本陆续到了;请曙光老师题写的扇面开学礼,上周二也取了回来;《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战争与和平》正在三刷,以每一次讲谈的节奏来设计内容;自编教材也在新一轮调整中。还有一周半,讲谈的第二年、第三个学期就开讲了。

【读书记1584】冯丽丽《下乡养儿》

“天呐!拿破仑竟然成为了独裁者!”在读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的女儿喊了一嗓子,然后像是自言自语,“要开学了。”我边从盆里把衣服拿起来抖开,用衣架撑开挂起来边想,还没开学啊。

中午,女儿问我:“暑假作业有一篇作文,让写自己在生活中有成就感的三件事。收拾房间、炸土豆这样的事可以吗?”我说:“我们家的家训是‘健康’、‘常识’和‘成就’这六个字。成就感首先是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什么让你有成就感,那就是什么。话说,你这个暑假里读完了第一千本书,这个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太座带着二娃睡午觉,女儿看书写作业,我翻7月31日从“多抓鱼”9元淘来的二手书《下乡养儿》。

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北漂夫妻带着一个不能融入社会的女儿的生活记录。絮絮叨叨,琐琐碎碎。这样的记录就像我敲日志,要觉得有用,它就有用;要觉得没用,也就没用。不过有没有用,还是记录者自己的事。看豆瓣上有人评论,说这样的内容有什么必要出书。这书2014年出过1版,2016年出过增订版,这就是答案——存在即是合理——“它呈现了文字的另一种可能。我们从小所受的写作训练,莫不以记流水账为末流,觉得好文章应该详略得当,纵横捭阖,偏偏这文章是那种事无巨细的细密文风。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流,因因相袭,环环相扣,自有它的内在逻辑和情节驱动力”(老六《附录:生活还在继续,问题层出不穷》)。

冯丽丽《下乡养儿》,新星出版社2014年5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83本。我们也是在“下乡养儿”。

【与Isaac同行】23:生活之必要

虽然我们都是“宅男”,但我还是不希望Isaac每天都宅在家里阅读、写作,学习第二和第三语言——虽然这看起来很“励志”,并且进步也很快——但总要出来走走,与外界保持必要的联系。至少,每周要与Isaac见一面,就是我必须从乡下进城的理由。

上周与Isaac讨论确定,每月至少有一次Citywalk。25℃,阵雨,今天的天气正适合到处走走逛逛——去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的,与直接的生活必需品也最无关系的一处所在——花鸟文玩市场。昨天就让Isaac“准备好五元钱,我们明天去‘血拼’。”

约定碰头的时间快到时,Isaac发来信息说实在不好意思,要迟到了。我回说慢慢来。虽然迟到是不礼貌且缺乏自律的表现,但如果迟到已然是事实,那就都放松心情,来的人慢慢来,等的人慢慢等。

等得Isaac来到,逛到水族和宠物区,他说家里养得有两条鱼,被妈妈称作“鱼坚强”,尾巴没了一半都活了下来;还有一条狗,自己偶尔会去遛遛。日常的生活和人与人的联系,并不是在空洞的宏大叙事中,而是在这种琐琐碎碎中建立起的纽带和桥梁。有机会我会将王迪的书和微观史观推荐给正在向历史专业努力的Isaac——新文化史和微观史使我们从宏大叙事转到日常取向。我们事无巨细地了解帝王将相、风云人物的一举一动,他们当然比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对历史更有影响。但问题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和我们自己是占总人口99%以上的小人物,我们每天也在创造历史,只不过创造的方式不同罢了。

原本想逛乏了就一起去喝茶,看“神仙”过路,聊聊一周学业进展和足球,但很显然他排斥这种老年休息方式,于是古玩字画、文玩草药、瓶瓶罐罐、珠珠串串这么一路逛,“我就是来放松的,曼联与阿森纳这一场踢得实在是让我难受。并且阿森纳的‘美丽足球’也不复存在。”他说。

中午十二点,到四楼美食区坐定,我从背包里掏出一对麒麟纹管帽小核桃放在Isaac面前,“生日快乐。”

“可是我都不玩这些。”

“就当个解压的小玩意,心情不好或者舒畅时就使劲揉揉捏捏搓搓。”

“捏碎了怎么办?”

“那我就再送你一对更皮实的。”接着边吃午饭鲜肉饼边聊足球这个保留节目:新赛季曼联与阿森纳之战,雷克瑟姆花大价钱引援,被球迷誉为“巴勒斯坦贝利”的苏莱曼·奥贝德在为家人领取援助物资时遭遇以军袭击死亡,以及足球到底是什么、什么是足球文化。

这些花鸟虫鱼核桃足球,就是周作人在自编集《雨天的书》里所说的: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之必要——虽然是无用的装点

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昨夜枕上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时隔四十年二刷,用时八天。所谓经典,就是一辈子不同的时期读都会有不同收获的必需品。接下来想二刷《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及复仇爽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因为觉得上一次读时,我太年少了,似乎并没有读懂。可是,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今天开始三刷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计划在一周内细刷一遍,并针对将于两周后开始的也闲谈新学期进行小学共读课程设计。然后,是三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用一周时间细刷一遍,并针对将开启的也闲谈新学期进行中学共读课程设计。

【读书记1583】谭木声《巫蛊乱长安》

“兴儒本只是刘彻和王太后向窦太后夺权的幌子,终其一生刘彻对儒学并无特殊的兴趣,但借着这次失败的变革,后世不断渲染汉武帝对儒学的推崇,最后发展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光甚至不惜模糊时间,把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的时间定位在建元元年,将武帝接见董仲舒的情形含混地写成即位之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似乎他一登基就收到董仲舒的感召,可是董仲舒一生并未受到他的大用,只不过官至诸侯国的国相。”我在讲到这段历史时,选了《史记》和《汉书》相关章节来作比较,以证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这一段,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角度。初高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或“不好学”,最终以至于不得不靠死记硬背才能应付考试?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科书里从来都是只告诉结论,不去做分析,更不接受讨论和不同观点。

“‘李广难封’是有原因的。李广长期为边郡太守,匈奴‘避之,数岁不入界’,这其实是说明他长于防守作战。司马迁描写过他与匈奴射雕者的遭遇战,这只能说明他个人骑射技艺出众。但率领骑兵大部队,在草原荒漠中远距离奔袭,指挥数万人快速机动、运动作战,则不能单靠主将武艺高超,而是另有一套办法。李广这次脱离城塞进攻匈奴本土,作为主将竟然被俘。在此后卫青围捕单于的漠北之战中,李广又迷路失期。另外一位宿将李息,景帝时已为将,武帝时的马邑之战中为材官将军,无功;以后两次出征匈奴,皆无功。这些事例都说明,以李广、李息为代表的,成长于文景之时的老一代汉军将领,在同匈奴作战时,他们的军事知识结构已不适应从阵地战、防守战转向进攻战、运动战的这一时代变动。”关于“李广难封”的新解读,我认为极有道理。

“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农令颜异因白鹿皮币一事被诛,罪名是‘腹诽’。此法一出,从此恶政无人敢谏。”这让我想到《1984》里的“思想罪”。

“虽然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热爱记录历史的民族,但古代历史的记载仍然不足以让后人弄清楚许多事情的细节,许多真相也就因此湮灭……古代史研究比的是谁能在现有材料中看出新意,以及在材料缺失的空白处提出有创见的、逻辑自洽的和当下可见材料难以推翻的推理和猜想……已经发生的历史具有唯一性,但如果只能依靠破碎的残片去还原它,它就具有了丰富的可能性……我希望本书能激起读者对历史想象的热情,焕发读者推理历史可能的冲动。在符合以上限定条件下,读者自己做出的推理与猜想的价值不必任何学术权威差。”因为历史学能够被证明是实证的、客观的科学这一点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谭木声《巫蛊乱长安:汉武帝晚年的夺嫡暗战》,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83本。

赴局

一页书也没看着,但仍是开心的一天。

截至昨晚,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个星期二刷1137页,还余212页19万字,争取下周一读完。时隔三十几四十年重读,收获极多,感受至深的还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首先体现在阅读是有门槛的这一点。120万字的经典与6本20万字的畅销小说相比,前者是宝石,后者是装饰庭院的雨花石,鉴别和欣赏宝石是有难度的,是需要一定能力的。

全家去了熊猫老师在青云市集的,省工艺美术馆举办的“熊猫和她的朋友们”音乐会。见到一些老朋友,Isaac竟然也去了,难得。熊猫老师说今天算是一个“熟人局”。全家都是第一次去外地人到贵阳必至的目的地青云市集,感觉就是给外地人看,赚外地人钱的地方。

晚餐在龙洞堡机场的贵厨酸汤牛肉,竟然要排队,听口音多是外地人,至少在吃饭那一个小时里,没感觉到经济的极度不景气。

回家路上,太阳沉下去后,天空呈现出静谧深邃的宝蓝色。大家都很开心。这就好了。只要一家人好好说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就能把外部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读书记1582】彼得·威尔逊《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意义不在于它试图解决的冲突数量,而在于它运用的方法和观念……这些方法和观念致力于达成‘基督教的、普遍的和永久的和平’,并旨在在整个大陆建立持久的友谊……即使人口只下降15%,三十年战争也是欧洲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冲突。相比之下,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为惨重,但其人口损失也不到12%……事实证明,疾病比火枪、刀剑和大炮更具有破坏力。一种被称为‘匈牙利热’的斑疹伤寒在1620年的战役中杀死了1.4万名天主教同盟士兵,相比之下,白山战役中的天主教同盟军队中只有200人死于枪炮或刀剑。”这让我又想读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成功不在于解决每一个争端,而在于提供和平化解冲突的指导方针。”我认为这是三十年战争的收获,但代价实在太大。

彼得·威尔逊《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4月26日收到开读,到今天历时三个月艰难读完这本884页共83万字的,极其宏大又细节丰富的叙事史。除了众多人名与地名、国家地区与政权名称,翻译不知所云也是阻力。尤其是读到一半,一段一段的不知所云,只能反复结合上下文半蒙半猜。英文版应该是“在未来很多年中,关于三十年战争最权威的英文著作。”中文版就只能作为诘屈聱牙的教材来读了。需要很大的耐心。如——

第13章“拉罗谢尔围城战”一节,“法国人利用一个无月之夜向驻军运送更多的食物,第二天早上,驻军展示了钉在枪柄上的新鲜鸡肉。”新鲜鸡肉为什么要钉在枪柄上?

第13章“军队改革”一节,“帝国内的所有领地都要按照一个等级系统缴纳战争税,每年一共有96个罗马月,其中三分之一归帝国军所有,其余归天主教同盟所有。”为什么每年一共有96个罗马月?

第15章“瓦伦斯坦的秘密外交”一节,“两位将军共进晚餐时,霍尔克突然病倒了。他害怕被下毒了,但是得到保证说绝无此事,并被留在马车中与下属商议。现在很明显他得了鼠疫,他的下属拒绝见他。他独自死在路边,此前他的马车夫去找神父了。”典型的不知所云翻译腔。

还有如21章“复员”一节,“瑞典从10个行政圈中的7个获得了133.5个罗马月的税款(520万塔勒)……尽管萨尔茨堡表示反对,巴伐利亚行政圈的其他成员还是支付了125个罗马月的高额税款,筹集了753303弗洛林,清偿了军队的欠款。”520万与753303,精确到个位的数额在这里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样精确或大概数字的不明使用在全书中很常见,还有时不时出现的莫名“数学题”——德意志金钱不仅供养了军队总数四分之三至十分之九的雇佣军,而且还支付了1630年至1648年间每年花在瑞典和芬兰分队上的100万里克斯中的51%。”这么复杂的表述,除了考验读者的中学数学学得怎样外,我看不出任何意义。

不过即便如此,豆瓣评论认为这仍然是目前大陆能找到的关于三十年战争的最好出版物。“不要将权力交给那些认为自己蒙上帝召唤去打仗的人,或认为自己的正义感和秩序感是唯一有效的人,这样做非常危险。”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

彼得·威尔逊《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九州出版社2020年1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82本

【与Isaac同行】22:去成为自己世界的神

同行五个月,进行到第二个学段。今天的前一个半小时,由Isaac主导,我们根据实际进度,讨论了未来两年的长期学习计划,并对短期的内容和强度做了相应调整。之前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方向,现在目标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也更明确。从五个月前的迷雾茫茫到现在,阳光渐渐驱散浓雾,远方的山峰和脚下的道路也愈来愈清晰。

在调整中,明确了每个月我们至少要有一次地方历史寻访的实践活动,因为目标国家的相关专业学校“对实践能力要求高于纯理论学习”。

在第二、第三语言的学习上,我的担忧还没有消除——没有同伴的独自学习不但需要极强的自律,还可能因缺乏足够的交流而影响进度和学习效果,以及孤独和无助。我对后者的担忧更甚。Isaac认为不需要为此而担心,因为AI已经足够强大,并成为了他很好的学习助手。“几年前或许离不开学习伙伴,但现在不一样了,AI已能够胜任学习助手甚至是老师的角色。”一切重大的变革,最终都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日常生活。但Isaac并没有否定人与人交流之必要,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准备。

后半小时,依然是保留节目:当下的世界,足球与冲突。英格兰社区盾杯决赛,终场2:2后点球大战,水晶宫以总比分5:4战胜利物浦,首次夺得该赛事冠军;以色列军队袭击加沙城希法医院附近一处帐篷,造成阿纳斯·谢里夫等5名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记者丧生;美俄谈判与俄乌战争一周战况。历史不是过去的事,而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人类怎样看待过去和现在,就会拥有怎样的未来——虽然“人类”这个整体并不在乎我们这两个个体,但我们在乎自己之为人类之一员。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只要在路上,就不存在所谓的弯路。Isaac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更难,挑战更大,但一旦走出来,得到的成长和获得的成就也是与付出成正比的,并能获益终生——能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最终都会成为自己世界中的“神”

“暑假班”第二次课

上午出门时,拿了《史记》又随手捞了书桌上的《战争与和平》放进背包。前者是下午在也闲书局听课用的,后者是地铁上的读物。

上了地铁,人一向的少,找了个门边的位置坐下,这样至少不用夹在左右两个人的中间,从背包里摸出《战争与和平》,翻开——纳尼!是下册!我上册才看到六分之一处——好吧,没关系,拿到什么就读什么。意外的是各种人名、地名,俄语、法语、德语用不同字体区分的译文也不再拗口和阻碍。
下午的《史记·高祖本纪》,向老师谭木声提出了两处猜想,不过最终都是错误。

一处是“乃道砀至城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魏二军。”老师说“魏”应是“秦”字。我手上这个索隐版也是另注了一处,指“魏”为“秦”。我说,城阳、杠里二处战国时属魏地,这里如果说是刘季击败在魏地此二处的军队,似乎也说得通。老师说孤例不为证,除非能找到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并引其《巫蛊乱长安》中关于历史的合理猜想应符合逻辑为例。

一处是“沛公与项羽方攻陈留,闻项梁死,引兵与吕将军俱东。”我认为“引兵与吕将军俱东”或可断为“引兵,与吕,将军俱东”和“引兵与吕,将军俱东”,“将”读作第四声,作动词率领。这也就强调了沛公的领导力,才在次年怀王将项羽和吕臣兵权收归己用“自将之”时,却让沛公独当一面“西略地入关”。老师认为,这样断句没有改变文本陈述的“事实”,并且《史记》中称人有全名有名,却没有只称姓的。

所以,今天下午四个小时虽然天气热,又长途往返,但《高祖本纪》推进到项羽封诸王,还又学到两个新知。

这个暑假班,报名九人,上周实到七人,今天实到五人。天热,时间长,又是《史记》,这课对讲者和听者来说,都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

人生中一定要有高山

带着二娃在超市生鲜区蔬菜称重台前排队。马上排到了,一位衣着干净清爽的大妈从队尾走到称重员面前,把手里拎着的一把小葱向我扬了扬,说:“师傅,我要去开车,就这一样,很快的,可以让我先称吧?!”

我说:“不可以。”

她可能没想到我会拒绝得这么干脆,有点尴尬,转身走了。

“爸爸,奶奶只有一样菜要称,我们有很多,你为什么不让她先呢?”二娃问。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排队是规则,人人都应该遵守,与要称重的东西多少没有关系;并且我们后面还有很多人也在排队,如果我们让人插队了,就损害了其他排队的人的利益。”

昨天下午读完了50万字的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午觉起来开始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120万字。单纯从字数来说,百万字不是什么障碍,人名才是。例如安娜·帕夫洛芙娜·舍列尔——玛利亚·费奥多罗夫娜皇后的女官和亲信;德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安娜·米哈伊洛夫娜犹豫起来,“您和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很要好”;大家都在等候玛利亚·德米特里耶夫娜·阿赫罗西莫娃,她在社交界绰号叫恐龙;在童山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博尔孔斯基公爵的庄园里。这样的句子,也许每一句都要花一分钟才能读得清楚。

晚饭时对女儿说,《战争与和平》对阅读理解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值得,因为它是一座高山。不是说之前读的那些不好,而是除了学术性那些,其它的与《战争与和平》都不在一个层次上。人生中,一定要有高山,见过高山,才生敬畏,也才具有分辨能力。就算是拿来装,也能装一辈子。

晚上和Isaac在线上一起看了英冠一场球,雷克瑟姆2:1负于南安普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