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伴读记

伴读记廿七 | 孟浩然强颜欢笑

太座读完了《山茶文具店》,“书里店主过的那才是生活啊。我们只不过是活着。”她说,“再给我选一本故事性强一点的。”

“Yes,my queen.”在客厅书架上搜索一圈,先抽出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觉得读这本书应该不会太轻松,又插了回去。选了《张贤亮精选集》放到太座的包里。“据说张贤亮写的东西不错,我还没看过,你帮我鉴定一下。”

女儿的自学课,今晚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课本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朝时,入仕主要是科举、干谒和军功三条路。干谒,即以诗文自荐于位高权重者。是否能通过干谒成功进身仕途,与干谒者的才华和被干谒人的赏识有关,甚至后者的赏识比前者的才华更为重要。孟浩然数次进京赶考皆不中。当时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后官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但最后还是终身未得入仕。

现在把同为唐朝山水田园诗人的孟浩然和王维这对好朋友并称为“王孟”。但在我看来,二人于山于水的境界,判若云泥。孟浩然想入仕而不得,只好寄身山水间,实在是不得已;王维不想做官归于山水间,是心之所致。

越读孟浩然的诗,越觉得他一心入仕而不得,在山水间的强颜欢笑,执念太深;越读王维,越觉出那种入世出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洒脱。

伴读记廿六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早起散步,熟透的杨梅落了一地,栀子花开满树。

“618”买的书,今天到了第一包,三种——“汗青堂丛书”两种:阿利斯泰尔·霍恩《凡尔登战役:荣耀的代价,1916》、蒂姆·克莱顿《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中华书局繁体竖排二十四史的《隋书》一套十册。到周末,床头的书又丰足。安逸。

女儿的自学课,原计划今晚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课本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但女儿想先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课本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没问题。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不难,就是老朋友见面、吃饭、喝酒话家常,最有画面感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句末的“斜”仍然不读[xié]读[xiá]。“把酒话桑麻”句,女儿想到《乡村四月》的“才了蚕桑又插田”句,说:“老师讲这句里的‘桑’是‘采桑叶’,不是爸爸你说的‘种桑’。”

“这句做一天里的活动安排来讲,我觉得也不是不可以。但我还是理解为‘才安排好一年养蚕种桑的事务’。所以你的看法呢?”我问。

“我觉得两种说法都可以。”

多好。我就认为古诗词那么遥远的事了,不可能只有一种解读方式。诗言志,是抒发情感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诗里有志有情,怎么可能若干年里的若干人读同一首诗都是同一种感受呢?

伴读记廿五 | 努力一下不随波逐流

天天带娃翻看《DK博物大百科》,里面的动植物和昆虫图片精美,内容丰富,于是报复性阅读心作祟,又买了DK的《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和《DK军事历史大百科》。每一本都是比砖头要厚,十几斤重的一巨册百科全书该有的样子。一直以来这种报复心理都被我控制在只针对自己的可控范围内,所以大娃和二娃会不会看不知道,但我会看。如果小时候我能读到这样的百科全书,可能我会成为一名动植物学家工作室的清洁工,或者发展出类似的爱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人生也没有,有的时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往事只能回味。

今晚的语文自学课内容,对花卷来说是重温小学的四首,对她闺蜜来说,有一首四年级和一首六年级没学过的新诗。虽然是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诗,但从这四首诗就开始“边塞诗人”和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王孟”了。

王翰(公元687—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与王昌龄同时期边塞诗人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季凌、季陵),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讲到“山水田园派”,重温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和他的《饮酒·其五》。孟浩然的“日暮客愁新”,愁的是什么?全在明天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课本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

今天开始新学年的义务教育新生入学登记。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生在填报民办学校时,仅可选择户籍所在地或居住证归属地内的民办学校,不可跨区填报。好像公立学校只能就近入学。情况有点复杂,没怎么弄得清楚,也懒得去一项一项弄清楚。我只觉得这是一种对思想和人身的禁锢,并且不会带来教育的公平,只会导致教育资源更加分配不公的“马太效应”,加剧分化,使发达的更发达,落后的更落后。要怎样就怎样吧,在不可抗力面前,女儿每天的语文自学,就差不多是躺平之前的一点点对冲。人生做不到随心所欲,但至少要努力一下下不要随波逐流

伴读记廿四 | 比知识更重要的

今天父亲节。女儿给我画了一张画像。画中我新剃的头上密密麻麻的头发桩子,左耳戴着耳环,镜片后面的眼睛又黑又大,抿着嘴微微笑,下巴上稀稀疏疏的胡茬子,脖子上挂着一串珠子,穿着幸福学堂的T恤,背着手站在一面书墙前。惟妙惟肖。

昨天上午收拾房间,下午和闺蜜例行的每周逛街文具店“姐妹淘”,所以今天一下午花卷都在写作业。写学堂老师的作业,我阅读写作课的作业。本周读的新书,是东野圭吾的《浪花少年侦探团》。因为周末事务的权重是家务第一,作业第二。

我认为自我管理在成为一种能力之前,首先是一种习惯,一种做好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比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重要,因为学习在成为能力之前,首先也是一种习惯——学习的习惯

今晚花卷和闺蜜的语文自学课内容是三首诗,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贺知章的《咏柳》和六年级(上)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陈子昂(659年—700年,有争议),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首诗有三个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后不见来者”的“者”要读[zhǎ];“独怆然而涕下”的“下”要读[xiǎ];“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要读[cuī]。

飞花令,花卷闺蜜同我和花卷飞了五轮,有大进步;花卷和我“单飞”了三十三轮。两位的表现堪称优秀,所以下课后我请客去撸串。

课程内容有调整,新一周中学部的课准备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夜枕边书,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伴读记廿三 | 没能免俗

今天“618”,没能免俗,还是入手了田晓菲的《烽火与流星 : 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赤壁之戟 : 建安与三国》、《神游 : 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尘几录 : 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和《留白 : 秋水堂文化随笔》五本;给花卷买的《DK博物大百科》昨天也到了。后续再买书,打算就是凑中华书局繁体竖排二十四史。架上已经有了《后汉书》、《三国志》、《陈书》、《北齐书》、《周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元史》,还差十五种。

今天花卷和她闺蜜的自学语文课,只讲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看到“城阙辅三秦”的“城阙”,花卷就脱口而出《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关于“三秦”,从客厅书架上抽出“孤独星球”的《西安》和《中国地图册》,翻到中国地形图,告诉了她们地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地形,让她们找到西安后,我继续讲了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将潼关以西,现在陕西省的省会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分封给三名秦的降将,这就是“三秦”的由来。嘴顺,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这么溜下去,语文、历史、地理,就各来了那么一点点。

一到“天涯若比邻”句,花卷又脱口而出《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老父亲我深感欣慰。随着一天一首的积累,古诗词之间的景与情与境的联系就慢慢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