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568】曹寇《金链汉子之歌》

曹寇《金链汉子之歌》,收《金链汉子之歌》、《水城兄弟》、《塘村概略》三篇。

《金链汉子之歌》创作源泉来自于网民对于“金链汉子”这一社会形象的集体狂欢。《水城兄弟》被称为国内“新新闻主义”写作的典范,作家深入现场,将轰动一时的代氏兄弟万里追凶的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该事件后被改编成《人山人海》、《追凶者也》等电影作品。《塘村概略》讲述的是一桩由女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引起的案件调查事件,是作家长期围绕“塘村”创作的作品中的一篇。其实,不过都是小人物琐碎无聊的日常生活。

曹寇《金链汉子之歌》,翻完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小文艺·口袋文库”第七种。2017年6月1版1印,定价25元。5月9日在多抓鱼上9元淘来二手书。总阅读量第1568本

【知途人文】13:这即是学习本身

字帖时间后,诸君要求飞花令。好。来!飞什么,剪刀石头布,最终胜利者决定。W君不论猜拳还是飞花令的数字和颜色,都连胜两局,“我在家就在准备了。”W君好不得意。欢喜,这就是自主学习正在发生。

昨天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让诸君在世界地图上去找北回归线、赤道和南回归线。找到后,我讲解为什么叫“回归线”,什么是赤道,什么是南半球和北半球,以及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就在两条回归线之间摇摆。“谁能告诉我,现在南半球是什么季节?”我问。

“也是夏天。”“不对,是秋天。”

“季节的更替和什么有最直接的关系?”

“太阳。”

“那现在太阳直射哪里?”

“哦,知道了,是冬天。”

“为什么?”

“因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就是北半球最温暖的时候,也就是南半球最冷的冬至。”

“太棒了!我不知道南半球的人有没有冬至这个节日,但现在他们那里确实是冬天。”

诸君趴在课桌和地板上摊开的地图上,不断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国家叫这个名字?为什么这里这么多珊瑚岛?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在哪里?于是带着各位在地图上继续旅行: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大洲和大洋,现在请先找到欧洲。”

“找到了,在这里!”

“再找到地中海,它在欧洲的南部。在地中海北岸有一个国家,它向地中海中延伸的领土形状好像一只脚正在踢球,这个国家就是意大利。在意大利半岛的中部,就是它的首都罗马。”

“欧洲南部,地中海北部,好混乱啊!找到了!”诸君趴着、跪着,在摊开的地图上旅行,这个课堂如果被家长和其他老师看到,恐怕会拍着额头问这是在干什么,家长甚至可能会要求退费,因为没见过这么乱的课堂。但是,大家都在跟着我的引导在积极探索世界,乖乖坐着一言不发的人成不了旅行家,不论是肉身还是思想。

“就在罗马城的西北方”,我继续引导:“有一个比一粒小米还小的国家,它叫梵蒂冈。”

“哈!找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有多小?”诸君问。

“只有0.44平方公里大小。”

“这是多大?”

“来,你们看向下看,”我来到窗边,指着对面那栋楼:“从这栋楼到那栋楼,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一片,梵蒂冈这个国家就这么丁点大。”

“啊?!那也太小了吧?!”一个地球另一端的国家,就这样“展现”在几位少年眼前。

“福格先生几天前已经从英国的伦敦出发,开始他的八十天环球旅行。现在,他乘坐的‘蒙古’号邮船即将抵达苏伊士运河南端的苏伊士港。现在请翻到《八十天环游地球》第六章,我们需要一位便衣警察菲克斯、一位领事先生和一位旁白来完成这一章的角色扮演朗读。”

读了第六章,我就前六章的内容提出了三个问题,诸君费了一点周章,都答了出来并找到文本证据,干得漂亮。这就是所谓的阅读理解了。

“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连接了地中海和红海,现在需要你们在地图上找到并指出来。”这一轮,从大西洋出发,经地中海到红海,进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红海在这里,还有黑海、黄海,有没有白海?”有没有呢?找找看吧。

探索未知,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不怕犯错,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些能力都没有办法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简简单单呈现,因为这即是学习本身,复杂而又不可预知,充满活力。

【2025也闲谈·廿六】科学的尽头

“有没有吃早餐?”开始今天的讲谈前,我一一问众学者。

“吃过了。为什么这么问?”

“因为今天要继续烧脑,没吃早餐,怕你们低血糖头晕。”我半开玩笑半认真说。

继续“人类轴心时代”。复习了“谁是泰勒斯”后进入“哲学上的二元对立简单划分”——恩格斯在1888年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首次明确地阐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依据此将哲学划分为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泰勒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哲学家,因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而被认定为‘朴素唯物主义’;而柏拉图被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琐罗亚斯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现在看来他们错得有点离谱,但不要忘了,在他们之前,没有人提出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判断,他们作为‘第一个’,是将人类的认知向未知又迈出了重要的一小步。

“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可以视为都是对柏拉图思想的各种解读和补充,他认为理念世界是本原,肉身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按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种简单的划分,柏拉图就应该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各位,”我继续对学者们说:“哲学是不可以这样划分的。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人对这些理念只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在我们没有办法证实当前所谓的这个物质世界是不真实存在的情况下,可不可以说柏拉图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呢?并且,现在科学也还没有做到能够对当前世界的所有存在的解释和把握,因此真正的唯物主义存在吗?所以哲学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划分,和缺乏常识的二极管思维一样,是对哲学家和哲学先入为主预设立场的错误理解。因此,当提到哲学家和他的思想时,如果没有透彻的理解,我们只能说这是泰勒斯的观点,那是柏拉图的思想,笛卡尔的主张是如此如此,而老子的理解是这般这般。每个哲学家和每个人都能够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解读,这种认知和解读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其实每个盲人都没有错,他们摸到的确实是大象,在一个人看到并告诉大家整头大象的样子前,他们都是正确的。就算对整头大象来说,每个盲人也并不是完全错误,至少是部分正确的。”

我拿起桌上一个瓶子,将瓶底对着众学者,问:“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形?”

“是个正方形。”

我将瓶口对着众学者,问:“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

“圆形。”

“瓶子=正方形和瓶子=圆形,这是‘科学’角度的解读。在瓶子的两端对这个瓶子,也就是眼前的世界做出解读,瓶口和瓶底世界似乎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它们却是一体的,这是哲学。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世界这头大象、这个瓶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每一位哲学家对世界的理解都有可能是正确的。这就需要辩证的看待问题,看待世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人就是被亚里士多德誉为辩证法的发明人,被黑格尔称作‘辩证法创始人’的芝诺。”

提到芝诺,就必须要介绍他的阿基里斯只能无限接近但不可能追上乌龟的“阿基里斯悖论”,即“两分法悖论”。

“我们先回顾一下阿基里斯是谁。之前有讲过这个人物。我会用三句话来提示。”我说:“第一句话,他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手下的一员战将。”没人猜出来。

“第二句话,愤怒的他杀死了特洛伊的第一勇士赫克托尔。”还是没人猜出来。

“第三句话,他全身唯一的致命弱点是脚后跟。”

“阿喀琉斯?!”

“对!阿喀琉斯,阿基里斯,是同一个人物的不同译法。龟兔赛跑谁会赢?”突然转换话题。

“乌龟!”众学者说。

“想清楚再回答。”我说:“龟兔赛跑谁会赢?”从小未经思考就被灌输的观念极有可能会贯穿一生。

“兔子。”

“这就对了。但如果哪怕乌龟只是先向前迈出了小小一步,就算是阿基里斯也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怎么会追不上慢吞吞的乌龟?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但永远存在一个无限接近于0但不等于0的距离。这是一个哲学上的无穷之争,是物理上存在的‘无穷小’和数学上的悖论正解。”

“无限接近于0就等于0。”上午一位六年级的学者说。

“无限接近就代表不是,所以无限接近于0不等于0。”我说。

“可是我之前在书上还是哪个老师告诉过我,无限接近于0就等于0。”

“你可以找到那本书或请那位老师写下对这个结论的证明,下周带来分享。”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远比直接获得别人给出的结论更重要。

终于开始讲《老子》。“老子是谁?不知道。老子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不知道。老子的《老子》到底说了什么?不不知道。所以两千年来对《老子》的解读,我们都可以视为是‘一家之言’,只不过有的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但并不一定就是正确,在这件事上,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可能没有正确答案。我的解读,也仅限于我个人的理解。”

“除非老子自己来告诉我们。”有学者说。然而,这又是一个新的悖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十二个字,讲了半小时。

“毛豆,我知道了。”

“那请告诉我们,你知道的‘道’是哪个‘道’?”

上午有学者脑子三次“过热宕机”。

“毛豆,太烧脑了,受不了了,我们来点简单的吧。直接来对对子吧。”

好吧,适当的放松是必须的。今天的上联是“关羽观雨”,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在三天前准备这个环节时,我用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对出了三个下联,并且有一个还不甚工整。今天,学者们用三分钟就把我“秒”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林冲淋葱”、“吕布捋布”、“黛玉戴玉”几个下联面前,我心服口服。

下午,《老子》第一章前十二个字,半小时下来众学者似乎明白了一点点,似乎看到了一点点微光。到十一章,“太烧脑了,有没有简单点的?”学者们的“算力”似乎接近极限了。

直接跳到十八章。“这一章的内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越宣传什么,就越缺什么。当满大街宣传海报上是‘讲诚信’的内容,就说明社会缺乏诚信;满大街都是道德模范的时候……好了,不能继续说了。”

“哦……这一章算是明白一点了。”

三十三、四十三两章,简单讲了讲,“《老子》就到这里吧,下周我们讲《庄子》。”

“《庄子》会不会和《老子》一样烧脑?毛豆,来不起了啊。”

“《老子》和《庄子》不一样。《老子》全靠烧脑子,而《庄子》里面有故事,《庄子》就是在讲一个一个的故事。”

这两周的内容,从三年级到初中的众学者要到高二、高三甚至进入大学学习哲学才会接触到。讲谈的目的不在“学得多”、“学得早”,而在希望众学者由此能从薄薄的教科书里跳出来,进入一个更加广阔和深远,有更多可能性的世界。

【居家随记】二:只是缘分和选择

昨天上午在也闲书局和Isaac一周一会。午饭后敲完记录,准备离开时,店长发哥问:“毛豆老师,《汉书》新到一套你要不要?”上次店里收到一套旧的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但缺了第四册,店长从网上凑到一本但颜色稍浅不成套,我就没要。

“拿来看看吧。”发哥从橱窗取来一套新《汉书》,干净漂亮,但定价470元,给我特别优惠七折也要三百多。最终我还是要了那套旧的,1962年6月1版,1997年6月10印,十二册共154元。

结账时一位估计也是老顾客的中年女子说,都没有得到过这么低的折扣。发哥嘿嘿一笑。“读这个版本《汉书》的都是高人,我只能读白话版的。”那中年女子说。“我也就是蹲坑时当故事书随便翻翻混眼睛,也不怎么读得懂。”我说。

结了账,下午还要赶一场讲谈,带不了这十几本书,就抱进周六用来讲谈那里间,放到桌旁几上,抽了第一本放进书包。在去往下一处讲谈的地铁上翻《汉书》第一篇的《高帝纪》,大有趣。回头想来,也不知道是哪天突然发现就能看得懂文言文的。

下午的讲谈是试讲的第二次。晚上给发起者回复就此暂停了。快五十岁的人了,不必要在消耗自己的事情上纠缠。大家都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缘分和选择。

下午在家做农家腊味土豆焖饭。一刀下去,赶忙去看挂历今天是个什么特别的日子。挂历上没有标注,既然神给了这个信号,大概是又有小男生向女儿表白了吧?!顺便庆祝距离我和太座大人在一起24周年还差两个月纪念日。今天晚饭的BGM就是周璇《爱神的箭》了。

dav

【与Isaac同行】15:那三个问题,已有两个得到了解答

早上七点二十出门,没有去送二娃上幼儿园,也没有去省图书馆,八点四十五分我在也闲书局门口休息区开始读Isaac新写的历史小说。手机上读文字太吃力,今天特意带上了电脑。

九点三十六分,Isaac发来最新的完整版内容,说:“要不你先看会儿。”我将这个完整版新文件替换掉正在读的不完整版后,继续读下去。

十点,书局开门的时间,也是和Isaac每次约好的见面时间。Isaac出现时,他这部用两个星期时间与AI合作创作完成的18万余字、137页的新小说,我已经读到54页。

在讨论了新小说的一些BUG后,我说:“我每年读一百多本书,最近十年读过一千五百多本书,其中有一半是小说、随笔、散文。你刚刚和AI合作完成的这第一部小说,从我作为读者的角度来看,已经超越了我读过的和接触、认识的大多数所谓的作家。这也是我为什么能一口气停不下来差不多读了一半的原因。你是否还会继续与AI合作创作新的作品?”当我对Isaac说出这些话,突然恍惚回到十几年前为媒体工作时,正在访谈一位新锐作家。

“短期内不会了,因为我觉得AI的记忆力并不好,而我的文笔也还不够好。再积累一些时间,或许会试试写一部关于欧洲史的小说。”他说。

我第一次听见有人说AI的记忆力不好,这个说法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AI现在已经几乎掌握了人类三千年来的所有知识,于是好奇继续追问AI的记忆力怎么个不好法。

Isaac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起在新小说创作当中的创作思路、布局与节奏的把控和一些思考。
“当随着情节的推动,线索变得更多,故事变得更加复杂,人物也随之增加,比如到20个人物出场时,AI就会发生混乱,故事就开始变得一团糟。如果其中有的人物名字与历史人物重名,剧情就会变得更加不可控,AI会默认按照历史上的固定情节推动,完全不顾及现在情节的发展,完全没有创造力。多次试图纠正也不能把它扭回来。”

“哈!这不是AI得记性不好,相反是记性太好,所以只能在固定的某个人物等于某个故事的简单模式里循环。你发现了AI 的弱点,至少是国产AI的弱点,它目前只是一个能根据大量的历史数据做出推演的记忆体,但不会思考和创造。所以我相信在短期的未来,AI不会替代人类,但会使用和驾驭AI的人将会像驾驭AI一样去驾驭不会使用AI的人类。”每一次碰头,Isaac都会展示出新的变化和成长。“所以,我曾经第一次见你就提出的三个问题还记得吗?现在看来你已经能够回答第一个问题了。”

“哪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去学校?想做什么样的人?想过怎样的生活?在我看来你现在已经能够回答第一个了,因为你已经学会学习,不再需要去到一个叫‘学校’的物理空间才能学习,而是学习无处不在,自然无处不是学校了。”

“现在我还回答不了第二个问题,但能回答第三个。”Isaac笑着说。

“哦?”我眼前一亮,“说来听听。”

“我想住在一座与城市和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但有不算远离的房子里;每天有充足的时间看书和思考,在自然里散步,吃简单的食物……”

“你有没有读过《瓦尔登湖》?”我太高兴,没忍住,打断了他。

“没有。”

今天我们聊历史、聊AI、聊小说;聊有没有机会每周再增加一次运动时间,组队去和别人打比赛,Isaac还给我安利了武磊,以及重温了孙继海。直到饥肠辘辘,一看表,这次见面我们竟然聊了快三个小时。分手时约好,下周见面的话题之一就是《瓦尔登湖》。我心欢喜。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知途人文】12:目标三不怕

字帖时间,诸君写到了北朝民歌《敕勒歌》和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收起字帖后,顺带复习了这两首诗,帮诸君重新找回了记忆,另对两首诗中各两个字的古音做了特别说明。《敕勒歌》里的“下”发第三声,在普通话中没有这个音和字;“野”音yǎ。《回乡偶书二首其一》里的“衰”音cuī,“来”音léi。“在学校,你们按照老师教的普通话的音读;在这里,我们按照古音来读。大家都没错,只是各自的要求不同而已。”我说。

《八十天环游地球》的地理时间,复习了七大洲四大洋和七大洲五大洋,诸君终于“拼凑”出了世界的样子。通过这样,来帮诸君建立起“世界”的认知和格局。如果不能认知世界,目前就无法理解菲利斯·福格是怎样通过八十天完成的环球旅行;到初中学地理,就只能是靠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考完试仍然不知道世界在哪里,这个地理就真是不知地理了。

角色扮演,诸君分别扮演了《八十天环游地球》里的让万能、菲利斯·福格和旁白等角色。这样的阅读,在于训练诸君的专注力和学习、理解文字、语句、段落是怎样组合来塑造人物、推动故事的。

今天的写作,是根据让万能第一次见菲利斯·福格先生,他的雇主时的一番自我介绍,让诸君仿写一篇“自画像”。经多次修改,终于“跌跌撞撞”完成。

诸君各有擅长,口头和文字的表达也各有风格。学生时代的三怕是: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帮助诸君不再怕前两项,至于周树人,只要长期保持这样的训练,就更是不需要怕了。

【2025也闲谈·廿五】寻找人类三千年里那不变的

“各位做好准备,今天的内容将非常烧脑。”上周讲谈,感觉节奏、氛围和状态怎么样都不到位。这周做了调整,在开始前,我就在打“预防针”。

上午三到六年级的高小班,先用上半场的一个小时,一人一句不会就蒙和猜,我再来补充,讲完了九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曹刿论战》。之前对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做了铺垫,所以诸君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我着重于“肉食者谋之”和“齐人三鼓”两处。

国家大事,乡人劝曹刿不要掺和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而曹刿给出的介入的理由是“肉食者鄙”,他们都目光短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事是“肉食者”们的事?如果不做特别说明,生活里天天、顿顿有肉吃的学者们是没法理解的。我翻开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肉食”一章,读出相关内容说因为其时菜多粮少,不及肉味是劳苦大众饭食的普遍情况,只有贵族高官才能常常吃到肉,并且肉的来源也很杂,除了猪、羊肉,狗肉也很普遍,《楚辞·大招》还提到肉类来源有雀、鹑、鸽等。

“齐人三鼓”,有学者猜是齐国军队里只有三面鼓,从字面来看,也无不可。我解释“鼓”是名词作动词用,是击鼓三通。一通鼓击336下,按一击一秒估计,一通鼓的时间大概是5分钟时间,三通鼓就是15分钟左右。春秋战争礼仪,不列不鼓,三通鼓后对手不应战,齐师士气松懈,鲁国军队“一鼓作气”已不战而胜。

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这就能读懂《左传》里这篇文言文了?大概率是不能的,但只要知道个大概,明白个五五六六,好的七七八八,就够了。等到九年级,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都已大大提升,再读这篇自然能温故而知新。这就结束了主题八“姜小白的逆袭:春秋的霸主们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罗马城母狼”。

上午高小班的下半场,是下午初中班的开场,开启主题九“老庄之道:伯罗奔尼撒联盟与希波战争,希腊七贤、毕达哥拉斯与日心说、释迦牟尼与众妙之门”。

这么大的主题,从雅思贝尔斯和他的“轴心时代”这个概念的提出开始,再回到“希腊七贤”。“谁是泰勒斯?”我问,这是上周的作业。

上午,诸位学者翻开作业本,开始读出记在本子上关于泰勒斯的内容。真好。但我对下午初中的学者们就没这么“友好”了。下午要求学者们放下手机,“我要听到的不是AI认识的泰勒斯,所以请关闭手机,告诉我,你认识的泰勒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者们的信息将泰勒斯其人拼了出来:他是第一个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哲学家,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他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思想家,创建了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被后人称为“希腊七贤之一”、“哲学和科学的始祖”;他是学界公认的“西方哲学史第一人”。当被问及什么是困难之事时,他说,“认识自己。”我说:“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样的难。

“在两千五百年前,泰勒斯是第一个追问“世界的本原”的人。拜火教主琐罗亚斯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这与泰勒斯正好相反。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哲学和科学仍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两暗一黑三起源,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和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意识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我估计两千年后我们也还在讨论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讲谈存在的意义——寻找人类三千年来那个不变的东西,这样才有可能看清变化,而不是一味跟在变化后面去追赶。”我说。

泰勒斯之后,展示的是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这画的尺寸正好与也闲书局讲谈区那一面墙差不多,就此开始从画里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托勒密、琐罗亚斯德、欧几里得、亚历山大大帝一个接一个展开。在毕达哥拉斯定律处,我又提出了“数学是人类发明的工具,还是对独立于认知的‘真实存在’的发现?”和“数学对象是否独立于人类认知?”两个问题。

八年级学者Logan在讨论中,陷入了语言表达不了自己所想的困境。“维特根斯坦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样了”,我说:“这句话是‘你语言的界限,就是你思想的界限’。上周我们讨论过哲学是什么,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是一场对抗语言迷惑我们理智的战斗。”

天气热,又烧脑,为了降温,下午的学者们中场休息时去买了冰棍雪糕回来,边降温边继续烧脑。

从“轴心时代”回到完成《雅典学院》的画家拉斐尔,进入“文艺复兴”,前三杰、后三杰,我拿起桌上但丁的《神曲》和薄伽丘的《十日谈》,再到彼特拉克和十四行诗,从十四行诗到莎士比亚。下午在家长席旁听的,参加上午讲谈的五年级学者Lemon,这时从外面书架上找来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我心大悦,说:“正好,现在是夏天,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就请Lemon读其中第十八首《你的长夏永不凋谢》送给大家吧。”

“毛豆,你确定要我读这首?”Lemon翻开书递给我看。

“对,就是这首。开始吧!”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然而,你却比夏日更加可爱,也更温柔。”

我说:“这诗送给在座的各位温柔可爱的女孩儿们。”几十年前读的莎士比亚,当时不知道读来做什么,也没机会读给自己心爱的女生,想不到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出现在我的日常中,送给了女儿和各位学者,我在心里唏嘘不已。

从莎士比亚回到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从《雅典学院》回到“轴心时代”,人类群星闪耀时,第一次希波战争,延续到现在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第二次,三百名希腊城邦中陆战最强的斯巴达勇士在温泉关阻击波斯大军。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现在的尼泊尔,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创建了佛教,大乘与小乘有什么不同,“色”是什么,“空”又是什么,色空为什么“不二”,一通下来,终于到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请诸学者对《老子》第一章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断句。结果断出四五种,我说每一种我都可以做出好像符合“道”的解释。诸位不行,我就一一解释。“所以,各位,到底有没有老子这个人,老子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老子》到底讲了什么,就算是现在,两千五百多年了也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一个准确一点的答案,结果也只是那三个字——不知道。”我说:“如果是考试,你们就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来答,但要知道,教科书也不是标准答案,也并不是完全正确。”

烧脑至此,诸位思虑已竭,“那我们就来放松一下,飞花令吧。”今天开始飞数字,八轮,妙哉。

今次的作业是:创作一首属于夏天的十四行诗。

结束一天的讲谈,离开也闲书局时购书一本,大象出版社“大象学术译丛”系列之一,M·J·卡里/T·J·哈阿霍夫的《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

回家路上,问女儿给今天的讲谈打多少分,“95分,主要是脑子烧不动了。爸爸,十四行诗就是十四行吗?”

“也许是,否则为什么叫‘十四行诗’呢?也许不是,谁说‘十四行诗’就只能是十四行呢?”

“你这根本就没有告诉我答案嘛。”

“你要自己去寻找你的答案,因为你要创作的是你的十四行诗嘛。”

挂一漏万。美好的一天。

【2025也闲谈·廿四】Tiffany《波斯猫》连载三:选择永恒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鲁迅的《阿Q正传》最早都是在报纸上连载。金庸(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三剑客”在《新晚报》和《大公报》的连载曾引起轰动,金庸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也由此奠定。很多70、80年代人是追着报纸杂志上的连载长大的。进入网络时代,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网络小说连载,动辄就能吸引上百万的阅读量。狄更斯、欧·亨利、马克·吐温,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最初也都是通过在报纸上连载而广为人知。如何才能写出一个好故事?只有一个秘诀——不停去写。

参加也闲谈的七年级学者Tiffany,推出了她的奇幻故事《波斯猫》第一季第三集《选择永恒》。这个系列故事,起源于一个月前某次讲谈的一次创意写作。

在第一集《试炼の章》,黑色的波斯猫宣布Tiffany成为“守夜人”的那一刻,书架上的书,都在书脊上睁开了琥珀色的猫眼。

第二集《永生之门》,Tiffany在是要成为普通人还是“神”之间摇摆不定。

这第三集,Tiffany终于作出决定,推开了青铜门,成为了——

我站在青铜门前,掌心烙印的寒意逐渐蔓延至全身,仿佛在催促我做出决定。黑猫的尾巴轻轻扫过我的脸颊,它的声音低沉而神秘:“你选择了永恒,守夜人。踏入这扇门,你将与这些故事融为一体。”

我深吸了一口气,推开青铜门,门后是一片无尽的图书馆,书架延伸到视野尽头,每一本书都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墨香,书页翻动的声音在耳边轻轻回响。黑猫跃上我的肩头,轻声说到:“欢迎来到永恒图书馆,这里是你新的归宿。”

我走进图书馆,指尖轻轻滑过书脊,感受到每一本书中蕴含的故事与灵魂。书架间偶尔闪过金色的光点,那是其他守夜人的身影,他们在这里守护着无数的故事,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黑猫跳下我的肩膀,走向图书馆深处:“你的任务是守护这些故事,确保它们不被遗忘。你将与它们共存,直到下一个守夜人接替你。”

如果有人留言催更,应该会让Tiffany得到更多的鼓励继续写下去,并创作出更多的故事吧?!

【樾下清谈】1:找平衡

上周就在想,这第一场“樾下清谈”怎么开始。想来想去都觉得无从下手,反正怎么选都要承担机会成本,就从“樾”字开始了。

今天开场先说规矩。规矩是同一人不能连续两次坐在长桌的同一边,且不能与同一人连续两次成为同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能有几种坐法?”有说五种的、四种、三种的。

“第一个变量是桌子有三边,第二个变量是同桌有的左右共有两人。”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确实太难了。这只是个思维的测试,答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讲了规矩再讲字。“樾”是什么意思?诸君不知道,也没想过,那就猜吧。六个人猜出了十种解释,至少有三种是靠谱的,“所以,不要怕说‘不知道’,更不要怕犯错,大胆去猜,说不定大家都对呢?!如果错了也没关系,继续猜就行了。”

说了“樾”字,用接龙游戏复习了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里清人袁枚的《所见》一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用《竹林七贤图》,点了一下“清谈”后,进行句读游戏“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让诸君断句。这是一个教书先生和吝啬东家的故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和“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不同的断句,不同的意思,借文字游戏让诸君感受一点标点符号的作用。

“声律启蒙”是“盐”,每次一点。读书分享,会是固定环节,在诸君分享自己最近的阅读后,我分享了上午历史课的教材,彼得·威尔逊的《三十年战争史》中一句话:“我们不应该认为温和的人必然更理性、更讲道理。”

“什么是理性?”好问题!借机,把理性和感性极简的普及了一下。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概念都需要全面和标准的解释,重要的是接触到的人怎么理解;而比理解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

今次的“苏格拉底的广场”,展开不足,讨论不够,讨论规则匆匆跑过:倾听、对话;友善表达异议;对观点严格,对人温和;不要担心犯错,不要在乎回答是否正确;不需要无所不知,但需要质疑一切观点和预设。讨论内容匆匆跑过:我为什么要去学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话题都很大,得慢慢来,保持思考才是最重要。

今天是一个不错的开始。至于因为状态和年龄跨度、对规则的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等诸多不一,参与深度以及整体内容、时间和节奏的把握有很大的弹性,我和诸君都需要时间找到其中的平衡。

要不要留课后作业?当然要。要留什么作业、怎么留,得等。怀让磨镜,得等机缘。

【与Isaac同行】14:我仿佛看到神从水面掠过

“明天早点见吧,说实话我有很多事情要说。”Isaac昨晚八点发来消息。

今早,Isaac提前了半小时到,放下包,“你说有很多事情要说,先从哪一件开始?”我问。

“你为什么要帮我?”

我说不想看你在烂泥里面浪费生命,于是伸手试一把看你搭不搭手。你搭手过来,我就拉了一把,而已。

同样的这个问题,三十几年前也有人这样问过我,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并没有刻意和存着“帮”的心,去做这件事,只是我正好在这里。

就此,Isaac开始如清泉汩汩不急不缓诉说过往的遭遇,最后说后悔没有早一点开始这样的学习。“不必为过去的决定后悔,因为过去已不可改变。要为当前的自己点赞,因为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未来就不会糟到哪里去。”

聊完过往,回到当下,Isaac打开一份近三千字的文档,是他一周来收集的资料,并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对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计划做了调整。我完全赞同这个调整,因为这个规划更加符合他的节奏,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规划目前看来也很合理。

感觉Isaac的成长和成熟,就突然开始发生在一周里,真是奇妙。一个人是否成熟,与年龄无关,而在于他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的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曾文正公所说的: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Isaac还说在尝试与AI合作创作小说,已经进行了几个版本,都不满意,还发现其实AI也犯一些很明显的低级错误,通过这种合作,学到更多,学得也更快,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对谈者。“所以,AI不是敌人,也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伙伴,至少目前是这样的。它拥有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拥有的,人类三千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人就不要去做AI 擅长的了,而要‘踩’在AI的肩膀上,去思考,去创造。这时候,你就会越来越孤独,因为此时的你不再是乌合之众的一员,而是乌合之众所不能理解高维度生物。”

“我早就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同龄人了,如果说孤独,我已经孤独很久。”

“我给你的建议是,走入人群并享受孤独。对二维生物来说,我们三维生物是它们无法理解的‘神’;而对乌合之众来说,孤独和思考就是他们不能理解的‘神’的维度。这一刻我仿佛看到神从水面掠过。*这是《圣经》里的句子。”我说。

从《圣经》到“帝国时代”,从弓弩、投石机、蒙古重骑兵和弓骑兵到昨天凌晨结束的“你喜欢的点球大战,欧国联决赛葡萄牙对西班牙”,Isaac点开视频说。看完让人紧张到几乎忘了呼吸的几分钟视频,我说,喜欢看点球大战,除了那种瞬间定生死的不确定,还因为在我看来这也是骑士精神的体现——当所有人都拼尽全力还无法决出结果时,发球的和守门的,通过一对一的对决来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从而避免了所有人再次卷入其中。就像三十年战争期间那场骑士间的对决……

“是百年战争中的三十人之战,不是三十年战争。”Isaac纠正我。

我觉得在今天过后,Isaac就会开始慢慢放下过往,将目光真正转到更加关注当下,活在当下。

*《创世纪》“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