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去碰碰运气

收到书三本。一是发愿流通30万部正版佛学经典的师兄赠送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善哉,善哉。一是弘化社赠送的古吴轩出版社《古文观止》和《黄泽绘古佛画谱》。《古文观止》是无注释全本,读的话要费些气力。画谱是硬面精装,一百六十一图,寥寥几笔,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

看到何兆武《上学记》和《上班记》出了合集,但是港版,明天去也闲书局碰碰运气,看书局有没有路子能代购一套。

没能读完《上学记》,不过仍然读到一些正史和教科书里没有的内容——

沈先生(沈从文)是非常用功的,可是没有任何学历,连中学都没念过,并且当过兵。后来他到大学里教书,还成了教授,所以往往受学院派的白眼。

日本人刚到岳阳,中国人一把火先把长沙给烧了——那是学莫斯科。拿破仑军队打来的时候,莫斯科一把大火把自己给烧了,结果拿破仑进来后是一座空城,吃的、喝的全没有,待不下去又撤退了。

我们对宋哲元的痛恨不亚于对日本人的痛恨。如果以大刀、水龙镇压“一二·九”运动的宋哲元是爱国的,难道“一二·九”运动是买国吗?尽管宋哲元最后并未做汉奸,但他的所作所为与“爱国”相去甚远。如果不是他一味地妥协求全,北京、天津和河北不至于那么轻易地沦陷,等于拱手送人。

恋恋风尘

早上太座带着两个娃匆匆忙忙临出门边换鞋边说:“《太平轮一九四九》看完了,你帮我拿一本。”我慌忙从书架上抽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学泰的《监狱琐记》递过去,忘了她在读完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和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后说的,太惨了,一段时间都不想再看这样的书。

气温一天天降下来,上周还27℃,今天就7℃了,很快云贵准静止锋就会带来专属贵阳的,雨雾濛濛的冬天。每到这样的天气,我就会想起侯孝贤的《恋恋风尘》。何兆武在《上学记》里对贵州的天气有很深的印象——

过去有句俗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说的就是贵州。我在贵阳住了一年,真的只碰上三个晴天。除此以外天天都下雨,细细的毛毛雨不断地下,所以我对那三个晴天印象非常深,日子我还记得。1939年2月4日,万里晴空,真是没有想到。那天日本飞机来轰炸,炸得非常厉害,几乎炸了贵阳半个城。接着连续三个晴天,结果天天拉警报,我们就跑到山洞里躲着,印象非常深。(《上学记·乙:西洋教科书》)

在贵州,整天下雨没个完,几乎看不到晴天。云南虽然也下雨,可是雨过天晴,太阳出来非常漂亮,带着心情也美好极了。而且云南不像贵州穷山恶水,除了山就是山,云南有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平原,看着就让人高兴。(《上学记·丙:迁徙的城堡》)

周六的课,准备得就这么多了,明天把PPT做出来看看还有没有点时间把何兆武的《上学记》读完。《上班记》一直买不到,也淘不到,看来又是一本讲了实话的好书。

局域网时代的封锁

要入冬了,吃完晚饭七点不到天就黑尽,小孩不能出去玩,我们也不能出门散步。昨晚练了瑜伽,虽然一年没练动作不熟悉,二娃也全程参与,动作不到位,但肩背也得到舒缓放松,晚上睡眠更好,早上竟然没有听到闹钟响,晚起了十五分钟。

早上在学习完英语和王维诗,十点打八段锦时,大娃的班主任打来微信语音,说教育局在进行特异体质学生登记,问娃的眼睛是否恢复,是否要登记体育免考。我说先天高度近视是无法恢复的,体育不申请免考,她尽力就好,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和对抗项目;还烦请转告体育老师,娃会尽力的,她不做要么是不能做,要么是做不到,不是偷懒。

一位家长发来微信,问现在哪里还可以买到《圣经》。我在当当网上搜索竟然没有结果,这是怎么了?《圣经》不只是一本宗教的经书,更是整个欧美国家的文化、文学和社会伦理基础,这是要否定世界上另一半(多半)人吗?这样的价值观会不会太狭隘、极端和封闭了?AI时代了,还能进行这样局域网时代的封锁?问也闲书局等回复时,给她说我有侗语版、中文简、繁体版和英文版的,还有只在石门坎流传的老苗文版的《颂主圣歌》,是十几年前去石门坎得的。从四年级开始,《圣经》读了几遍,就都是当故事书来看的。心想如果书局也没有就送她一本。一会儿书局回话说有货。

和另一位家长在微信讨论“也闲谈”后续阅读的内容和方向,她问下一本共读书,能否考虑金庸小说或西方某些政治人物自传。我说太巧了,武侠正是我在纠结考虑的,人物自传我准备选的是《富兰克林自传》,还考虑《麦克白》。如果一生要读一部武侠小说,我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莎士比亚选《麦克白》是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大家都太熟悉了,没有神秘感和新鲜度。“不知道您认为,如果要读一部人物传记,应该读谁的?”我问。她说《富兰克林自传》没读过,希望倾向于选二战时期的人物,这个离我们更近,和我们的时代如今的政治格局也息息相关,更能带出各种好看的故事。我说好,人物传记那我再去选。晚上爬了会儿书架,人物传记暂定马昕译马丁·吉尔伯特的《丘吉尔传》,读了再决定;《麦克白》是译林出版社的朱生豪译本;金庸的作品,有全套。边敲日志,边听罗文和甄妮合唱的83版《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铁血丹心》和《世间始终你好》。

一雨入冬

贵州的秋天只有一个国庆假期那么长,假期结束,秋天也就结束了。一雨入冬。今天穿上了厚毛衣。

也闲书局的秋蚂蚱,在朋友圈转发我《“砍手党”的城乡之路》和《2025也闲谈·卅六》两篇,转发前者说——

毛豆是书店“阅读与写作”课的主讲老师。之前,我只知道他做过专栏作者,曾是贵阳著名的网络写手,仅此而已。读了他的这篇文章,才知道他也有过挣扎的经历。生活的挣扎引发心灵的扭曲,是大概率。从扭曲到净化是修为在不紧不慢地发力。毛豆大约做到了。他把自身净化归功于书籍。其实,书籍不必然指向正途,它只是一个路牌——一块容易随风胡乱改变箭头的路牌。人的方向感决定征途。毛豆们在途中,不为征服世界,只为征服自己。书店有这样的老师,就可能把课堂变成“大唐西域记”。

转发后者说——

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何日本女孩子冬天仍旧穿裙子,要知道,日本可是一个高纬度的国家,它的北海道等北方地区就是中国的东北。问了在日本生活的朋友得知,他们自古以来就有耐寒训练。每年孩子们至少有两次远足,扎帐篷在自然中渡过几天。我问:如果出现意外,会不会有家长找学校闹事?朋友说,闻所未闻。完善的保险制度之外,家长都有共识,那就是贴近自然的探险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没有意外的“探险”是虚假,是欺骗。意外是必须承受的代价。没有从小的自然教育,我们很难培养美学、人格、修养、伦理。自然,是沉默、严厉、公平的老师,或者说是上帝。上帝让人谦恭。我们太无法无天了。

老愤青秋蚂蚱虽然六十好几了,但看来生命不息“愤怒”不止。

【与Mondo同行·第三季】5:从《出埃及记》到极简犹太复国史和昨天吃的红蔊菜

“老师,你听过《出埃及记》没?”Mondo摘下耳机问我。

“《出埃及记》?是音乐吗?我没有听过。”

“你搜来听听。”

我搜到Maksim Mrvica的《Exodus》,手机外放,问是这个吗?Mondo说对,就是这个,特别好听。一起听完这一曲,“你知道《出埃及记》的故事吗?”我问。Mondo说这还有故事?那说来听听吧。于是,今天我们就从这首曲子开始——以色列被灭国后,犹太人被迫流落四方。在埃及,摩西在神的指引下想要带领族人回到“流着奶与蜜之地”的应许之地迦南,然而遭到了法老的阻拦,于是在《圣经》里记载了神向埃及降下了冰雹灾、蝗灾、黑暗之灾和长子灾等十大灾难,最终让法老不得不放以色列人离开。在摩西带领族人离开后,法老又后悔了,并派兵追击,这时神再一次施展大能,分开海水使以色列人得以顺利通过,埃及人追赶至海中央就被海水淹没。《出埃及记》就是犹太人艰辛复国过程中的这一段故事。犹太人回到迦南,也就是现在巴勒斯坦地区后,经过三千年的不断抗争和努力,终于在二战后成功复国,以色列再次成为一个国家。同时在巴勒斯坦其它地区成立了一个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耶路撒冷这个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就成为两国的首都,从而继续纷争不断,并由于伊斯兰激进组织哈马斯占领加沙地带,加剧了巴以冲突。上周,迫于美国特朗普的军事威慑,哈马斯放弃加沙地带,为和平解决巴以冲突带来了新的转机。说完一看,墙上的白板被我写满了这一部“极简犹太复国史”。

“那泰坦尼克号是怎么回事呢?”Mondo问。

“这个你可以问AI,它能给你更加准确的答案。”

“可是我妈让我来问你。”

好吧!关于泰坦尼克号,大致是这样的……如此这般,终于席琳·迪翁演唱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

后半段时间,我们讲诗两首。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乐府《长歌行》。

《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句,月光落于地,因而“地白”,就像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而“鸦”到底是鹊鸦还是乌鸦,不重要了。

《长歌行》,我问Mondo“青青园中葵”的“葵”是什么。“向日葵?秋葵?”我说都不是,是冬葵,通常有绿色和紫色,紫色的就是我们称作的“红蔊菜”。“哦~我昨天才吃过。”“焜黄华叶衰”的“华”读作“花”,“衰”音同“崔”,与《回乡偶书》“乡音无改鬓毛衰”读音相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来解释这句。

讲完,读熟,背得,一气呵成,舒畅。

回家地铁上读何兆武《上学记》,写到朱光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的最后谈到人生就像游览阿尔卑斯山,要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我们应该慢慢走,好好欣赏。

【2025也闲谈·卅六】去追问和寻找不存在的存在、戈尔迪翁绳结、宇宙与高山以及不受待见的儒家

下周就是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又一个冬天到来,所以今天的暖场从霜降开始,并借元稹“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句,重温了将于霜降后到来的重阳节。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阅读分享讨论,在角色扮演中我提醒各位学者,阅读不是认字,所以不能一字一词的读。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要读出人物的性格,这是为我们下一季的戏剧学习做准备。提问环节,有学者问:“为什么地理学家帕噶乃尔要去勘察雅鲁藏布江,并希望能在传教士布瑞克于1846年不幸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几位学者做了几种不同的猜想,有的靠谱,有的不过是随口说说,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我想到两个人,一是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系教授袁劲梅和她关于做学问的态度,一是华大基因CEO尹烨关于人类进步与利他的关系的分析,我根据记忆碎片对学者们说:“做学问,不是猎奇,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在前人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人类就是靠这样的一小步一小步慢慢前行走到今天。在现在的AI时代,知识将不再是放在学习目标的首位,知识只是路径,是方法,我们的思考和可能产生的那么一点点智慧才是垫在脚下的这一块块石头。因此学习学的不是知识,而是要学会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去追问和寻找不存在的存在,不可能的可能,否则如果只是为了知识,我们的这个讲谈就毫无意义,不必存在了。讲谈讲谈,不是像在学校那样一个人说你们听,而是有人讲,大家谈,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现在你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多年后有一天偶然想起,那时你们就会明白了。”

甜点时间后,分析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在南美草原上,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铺垫将故事推向让人绝望,然后又充满希望,接着又再次跌入更深的绝望,你以为已经不能再糟糕时,没想到接踵而至的竟然是更加的绝望,直至读者和故事角色一起绝望到几乎无法呼吸时,突然出现希望和转机的写作。写作这事,是没法教的,因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大学中文系没培养出多少作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美学家朱光潜甚至断言“去中文系学习写作,纯粹浪费时间”。学习写作可能唯一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勇于尝试,游历四方,找到自己的“气脉”,从而用文字来展现。

新主题“孔孟仁义: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丘,亚圣孟子、后圣荀子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传奇国王亚历山大”,是讲谈从人类起源开始的第十一个主题。

马其顿是夹在在贫穷的小希腊与富饶的大波斯之间的一个小国。亚历山大的父亲家族自认为是宙斯的后代,而母亲一族则是阿喀琉斯的后代,这是一个半神半人的家庭。在亚历山大13岁时,成为了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在20岁时,亚历山大成为了的新马其顿国王。预言说解开戈尔迪翁绳结的人将成为亚细亚之王,最终亚历山大不但是马其顿国王,还用自己的方式解开了绳结,成为了亚细亚之王。“这是一个死结还是活结?”有学者问。

“这就是今天讲谈的关键所在了。”我说,“说到绳结,惯性思维就会进入是死结还是活结的选项中,死结当然解不开,可如果是活结又怎么轮得到亚历山大大帝来解开呢?我们要跳出问题看问题,不要陷在问题当中去寻找答案。

“那亚历山大是怎么解开绳结的?”

“他拔出剑,劈开了绳结,于是就成为了亚细亚之王。”

“怎么还可以这样?”

“规则并没有说不可以这样啊。规则是只要解开绳结就能为王,没有规定必须怎么解开,所以跳出问题,就能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接着这位才22岁国王在伊苏斯之战中,凭借对地形的利用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马其顿方阵,以 450:100000伤亡比大胜波斯,随后征服埃及和修建亚历山大港,现在世界上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地方超过10处,所以地图上的每一个地名后面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学地理并不只是去死记硬背;并且人类对世界的发现持续了几千年,现在还在不断有“新发现”,例如南冰洋。”

“我问过老师,他们说不存在南冰洋。”有学者说。

“他们没错,因为地理教材里面确实没有,但国际水文地理组织已经认定这个围绕南极洲的大洋是一个新的大洋,并命名为南冰洋。”我说。接着又从亚历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与大流士三世的最后一战击溃波斯帝国后进入未知世界——印度,再得到印度智者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只能占领他脚下的这一小块土地;面对拒绝前进的士兵,亚历山大决定开始回家的征途——从印度河到印度洋,最终死于巴比伦,并被手下的将军将遗体带到了亚历山大港。

“我花了一周时间查资料,源于没想明白,为什么当时的印度的王没有在现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兴都库什山的山口打一场阻击战。这个山口最狭窄处只有600米,如果在这里迎战,将极有可能重现伊苏斯之战,只是胜负的双方相反。我会继续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说。最后的时间,单独介绍了造就亚历山大帝国的马其顿方阵。“所向披靡的马其顿方阵,最后败给了罗马人。”

“罗马人是怎么做到的?”有学者问。

“毛豆一定会说‘不告诉你,你感兴趣就自己去查’。”有学者代我回答。

“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你感兴趣就自己去查吧!”

今天的作业,可能是学者们上学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假作业”,因为这个作业是个“伪命题”陷阱——《孔子原创作品对中国文化的构建和影响》——孔子没有原创作品。出这么个题,留这么个作业,目的就在于用实际事件再次提醒学者们,要质疑,尤其是看起来无可质疑的;要挑战权威,尤其是看起来似乎绝对正确的“权威”。

下午,与初高中的学者在霜降的热身后,《战争与和平》的内容从尼古拉·罗斯托夫对“愚蠢生活”的觉悟、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经历生死后对“幸福”的理解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展开。也闲书局的局座秋蚂蚱大人看到我画的复杂如蜘蛛网的人物关系图,对学者们说:“不知道为什么毛豆要带你们读《战争与和平》,如果让我选,我是不会读这部作品的,并且到现在我也没有读过,因为太过复杂了。但是在哲学的深度上,我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更胜一筹。”接着推荐了几位大家的几部作品。局座离开后,我对诸位学者说:“如果其它作品每一部都是一个世界的话,那《战争与和平》就是一个宇宙。在你们这个年纪不求读懂,只是要见高山。”人生中这种高山的存在,就像舞狮时候竖起来的那最高的被称作擎天柱的桩,那桩不是给人跳的,是用来让舞狮者明白要时刻保持敬畏,因为山外有山,一山还比一山高。

主题十一,讲了孟子其人和《孟子三章》,并浅浅分析了儒家为什么在先秦时期并不受诸侯待见的个人看法,这个主题就结束了。

先秦时期,为什么儒家不受待见,借四个段落给学者们说了我的想法:

《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对子贡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重温了上次讲谈说的孔子被迫流落列国原因。

《韩非子·五蠹》中,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齐人是务实的。子贡你的话确实说得漂亮,但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要的是土地。于是举兵一直打到距离鲁国都城十里的地方,划下新的国界。

《史记·魏世家》中魏惠王(也即是梁惠王)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曾经强大的魏国被折腾到这个地步,魏王确实应该羞愧。

《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去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此时的魏国,不但连连兵败,上将军庞涓死于马陵之战,连太子都被敌人俘虏了。风雨飘摇之时孟子到来,魏王当然要问远道而来有什么将有以利吾国乎。而孟子情商之低,却说不要一见面就这么俗,谈什么利呢?有仁义就够了嘛。

在春秋战国,讲仁义是活不下去的。要想活命,要想强大,要想称霸,就要举庶人剑,行霸王道。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然而法家的独占鳌头只是昙花一现。汉初贵黄老,武帝尊儒学。兴儒本只是刘彻和王太后向窦太后夺权的幌子,终其一生刘彻对儒学并无特殊的兴趣,但借着这次失败的变革,后世不断渲染汉武帝对儒学的推崇,最后发展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

下周开始主题十二“风雅颂:闲坐说诗经”。

一天的讲谈结束,离开书局时购书一本,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

【读书记1605】黄晳暎《日暮时分》

黄晳暎的《日暮时分》,印象里读的第一本韩国小说?大概是的。前天晚上泡脚时随手翻开导读《韩国文坛有位“太史公”》:黄晳暎1943年出生于中国长春,母亲是朝鲜人,在他两岁那年回到平壤。又两年后,母亲带着他偷越国境到了汉城(首尔)。上到小学,朝鲜战争爆发,黄晳暎为了生存到处流浪。越战爆发,为巩固韩美同盟,韩国于1965至1973年间先后向越南派遣5批共计32万余人次参战,人数仅次于美军。黄晳暎于1966年加入海军陆战队,并于次年入越作战三年。出生于异国他乡,童年和青年时期经历惨痛的战争,颠沛流离,有过流浪、打工、出家的经历为黄晳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养分。他自称“站在死者一边”,通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历史事件折射社会真实。有这样人生经历的人写的小说很难不吸引我。

但是昨天晚上竟然看到昏昏欲睡才翻完,双线叙事讲了韩国城市化进程中故乡的消逝与个体身份迷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当下,太常见不过,并且文笔平平,故事平平,不过是一个省级作协作家的水平。尤其是在读了吸睛标题党的导读后,更加失望。

黄晳暎《日暮时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4年7月1版、12月3印。一部中篇小说而已,字不多,才8.7万字,硬面精装定价竟然高达52元,简直是抢人。总阅读量第1605本。今年读到的最为糟糕的作品。目前还没有“之一”。

【读书记1604】路易斯·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

读不懂国外的诗,也读不懂现代诗,但还是读了好些外国诗人的诗和中国诗人的现代诗。我对这些诗的欣赏是非常粗浅的,就是读起来是否会觉得“有意思”。这种“有意思”大概就是有没有与自己的感受产生联系和共鸣,就像是和自己的生活对话。

《致未来的诗人》,忘记是从哪里淘来的二手八品书。从来没听到过路易斯·塞尔努达(这也正常),但觉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向靠谱,“巴别塔诗典”既然是“诗典”,选的诗人和诗应该也是值得一读的。一读,果然。

孤独中。感觉不到
世界,一墙之隔;
灯火展开脚踪
映入沙发的冷漠。
——《孤独中。感觉不到……》

我的存在由你决定:
如果不认识你,我没有活过;
如果不认识就死,我不会死,因为我还没活过。
——《如果人能说出》

高天之上荣耀归于神,
泥土之下人们归于自身的地狱。
——《三王来朝·守夜》

他们寻找一位新的神,据说他们找到了。
我很少见到人;从未见过神。
为何非要见到神,如我一个无知的牧人?
——《三王来朝·关于过去的岁月》

生活总会报复
那些否定她的人
——《西班牙双联画》

“一本书应该是活的,阅读一本书是神奇的启示,从此读者不再是以前的自己,或变成更丰富的自己。”(《图书馆》)或许,这也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继布考斯基的《爱是地狱冥犬》和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后,范晔译路易斯·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巴别塔诗典”丛书第三种,2015年8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604本。忍不住在书名页写了一句:一本书,出版后又等了10年才再次被人读到,它是什么感受?

消失的50%

出门散步,看到小区门岗的物业工作人员在岗亭外溜达。一直觉得这个岗位的设置,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何况是在这么一个乡下小区。在AI到来前,小区八个大门,已经有六个采用了无人值守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坐下休息时,在物业组建的业主群里发了这么一条“阴阳怪气”的信息,再配了一张工作人员在溜达的照片:“风不吹,日不晒;天热了就把窗开大一点通风,天冷了就关好门窗烤火。上班可以听听音乐或爽文故事,偶尔偷刷一下短视频;饭点到了自会有人把饭送来。坐累了就出来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远处,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疲劳的眼睛得到休息。天气好、心情好就给别人个笑脸,顺便聊两句;天气不好、心情不好就不说话。时间到了,钱就到账了。我觉得两个门岗的工作人员,正在过着我想过但过不上的惬意生活。”有个预测说,未来五年将有50%现有的工作岗位被AI取代,变化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进行。

晚上随手翻黄晳暎的《日暮时分》,就停不下手了。我认为韩江最值得读的作品是《少年来了》,但还没有中文版,或者是不引进?

关于终极的教育

每天上午在太座和两个娃出门后,洗碗、洗衣服、吸尘结束,开始学习。

上午三个一小时,一个小时英语课的听说读写;一个小时古诗词课,读、背和对注解学习一首王维的诗;一个小时佛学课,读佛经,学佛教史。下午是整个的自由阅读时间。

王维一首《李陵咏》,一百个字,从“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到“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无尽的无可奈何。王维十九岁作《桃源行》中“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句,与四十岁作《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竟相呼应。另《桃源行》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似也是我生活环境的写照。

这两天下午的阅读是三刷也闲谈周六要进行的《战争与和平》相关章节。如果其它世界文学名著和历年的各种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是一个个世界,那《战争与和平》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里面没有哪一粒尘埃是无用的,没有哪一句话是可有可无的,每一句话都有一个或多个远或近的因,也都有一个或多个远或近的果。因果交织,各色人等在里面生死浮沉。

Isaac在微信约了几次,说想聊聊,我说发邮件吧,写作能训练思维和表达,只有写下来的东西,才是你真正有的。写得清楚,思维就清楚,表达就更清楚。

晚饭前收到Isaac的邮件,说“亲爱的导师豆哥你好”,洋洋一千六百余字,说了他在读《冰与火之歌》原著,他与AI合作的小说遇到的问题,还有读到的一段对教育的看法。我晚上回复说——

“虽然一直以来都是待读的书太多,时间不够,但最近总觉得时不我待,所以时间和精力有所调整,尽量少使用社交媒体。用邮件的好处,是可以一次性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内就所有问题进行交流,而不是像微信那样时时刻刻东一句西一句好像聊了很长时间,但其实信息非常有限。我一直都在想卸载微信。

“AI写作目前还比较‘低级’,我估计未来两年内,AI的写作能达到一个熟练的网络爽文写手的程度,但要达到真正的文学的程度,还需要多两年时间。我相信,AI在未来会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和终身的学习伴侣。

“关于教育,从这个词诞生的那时起,就是各说各话的。我猜每个教育中人都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也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试图定义什么是‘教育’或什么是‘好的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困难的,因为人人生而不同,所以就不会有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尤其要警惕那种以别人的错误来证明自己正确的缺乏常识和逻辑的教育从业者,因为我们讨论过多次,别人的错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就像1+1=3这个错误不能证明2+5=8的正确)。我觉得,终极的教育,或者说教育的根本,就是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