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5月

【读书记1332】王人博《业余者说》

书名是《业余者说》,但其实内容一点也不“业余”。从开始,至少前半本还好,第三部分“表达的技艺”起,老实说,后半本我没读太懂,也就是那种每一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就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鸦片战争那部分还好,是看明白了的,也打开了一个看这段历史的新角度)。这是基础知识累积和专业训练不匹配所导致的,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也可能不用去解决,能懂多少懂多少罢。

思考可以慢慢发酵,记录整理能读懂(至少是我自己认为的)的部分可以在当下:

1、除了授课,我也喜欢胡乱的阅读和思考,倒不单纯是为了备课、做研究,也是为了打发时间。读书思考是抵抗因长期上课而行成的习惯性倦怠的最好方法。而且,一个教书人如果自己不读书,心里也会多少有些不踏实。由于阅读思考的范围总是大于讲授的课程,所以也就把阅读和思考的东西不自觉地塞进了课堂。这种授课方式从负面讲,是超出课程的离题,从正面说,也可叫拓宽视野;关键是分寸。事实上,走出校门多年的学生能够记住的,未必是某个老师讲授的那门课程,而往往是课外的话。并且话语的影响力因人而异。同样一句话,有的听后无动于衷,有的则念念不忘。

2、“业余者”在严格分工的语境里并不是个好词,带有“门外汉”(layman)的贬义,但在知识分子意义上,“业余者”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除了忠于自己因读书而获得的智识之外,任何立场都与他无关。“业余者”的信条是:“自己就是自己,没有代表也不代表任何人。” 除此之外,“旁观者清”这句俗语或许还是有效的,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视角都蕴含了自身的智性和眼界,“取长补短”这个老词或许仍有价值。

3、“知识”和“意见”是人文智识活动的重要分类方法。前者由学者承当,后者则是智囊的任务:学者供给“智识”,智囊则提供“意见”。智识与喧嚣无关,只与真理相关。或者说,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存在两种知识分子的生活,一类是沉思的,一类是行动的。前者是学术的、知识的,后者是政治的、意见的。一个学者首先应当努力地不被“体制化”。

4、现代性带来了学科之间的严格分野,专业化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一方面使每一门学问都成了科学,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筑起一堵堵厚墙,各自都自觉把智慧的触角龟缩在墙内,对墙外的任何事物都克制好奇心,并保持着一种专业的冷漠。而现代的国家也越来越依赖这类智库型(think tank)专家为其服务,越来越不需要一般性的“学者”或“知识分子”的智性实践。爱德华萨义德( Edward Said,或译成赛义徳,1935-2003)说:“要维持知识分子相对独立,就态度而言,业余者比专业人士更好。”这里的“相对独立”也可以这样理解:知识分子并不依赖专业而存在,他/她首先是个以“智”为业的人,“求智”便是其人生目标。以智为业就无须选择专业立场,有一个“智性”的视角就够了。

5、善恶同源,好坏一体。一个健全的社会个体就是扬善抑恶、向好去坏。但这恶与坏不可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拔除净尽,所以人世间需要道德与法律。只有规则的存在,恶和坏才能被摁住翻不过身来。一旦规则失效,人的兽性就会占据上风。

6、自我的本质就是在自由与压制之间晃荡,人生就是一种无法完美的残缺。存在永远与心灵分离——现实安定,心灵祈求漂泊;现实动荡,心灵则想安宁。

王人博《业余者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1版1印,16万字,定价49元,也闲书店会员八折购得。总阅读量第1332本

【读书记1331】冯唐《了不起》

“保持身心的开放,阅读、理解,长见识,增加自己身心灵这个“湖泊”的深广,只有心里这滩水越来越大,掉进来一块小石头,才会激起很大的涟漪。

“读书无禁区,写书也不应该有禁区。为什么人类的思想要被害怕?一个人的表达应该被尊重,我们应该有倾听的能力和胸怀。如果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你可以说出你的看法。如果我们不想听,也可以不听,但是我们不能剥夺其他人说话的权利。写诗必须,自由地写才能写出好东西。

“‘敬’和‘恒’是两个最重要的修炼方法,但曾国藩评价自己,说今生欠这两个字,所以老而无成,自己非常后悔。”

昨夜枕边书,四折淘来二手九成新的冯唐《了不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331本。

《了不起》收冯唐的50篇读书笔记,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加个“冯唐书话”的副标题。我读过的书与冯唐的50篇书话有三分之一重合,我的阅读未得个中三昧,还只是低层次的兴趣满足,没到文学欣赏的高度,有听过但不感兴趣的书(如《飘》、《呼啸山庄》、《倾城之恋》),直接跳过,所以一夜翻完。越来越觉得,冯唐除小说外的书,经不起细看:匆匆看都是道理,细细看全是废话。不过比文字不好,读书不多,一个牛可以吹一个系列,反复吹,每次都略有不同,但吹的牛大抵相似只能骗骗不谙世事小女生的大冰之流好太多了(曾读过小朋友推荐给我的大冰系列中一种,矫揉造作无以复加,读书被真正恶心到的经历不多,此为一例)。

【读书记1330】冯唐《冯唐成事心法》

石榴树开花时节遇到连日晴朗大风,一夜之间就“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随风。”下午不想备课,懒得翻古文,不想看学术性书籍,在杨梅树下闲翻淘来二手的冯唐《冯唐成事心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12月1版,2021年10月5印,看来这本用31万字来闲扯淡说些正确的废话的书卖得不错。总阅读量第1330本

冯唐读书不但读得多,而且读得好,不管喜不喜欢他一直有意无意走气走出来的那种优越感,这点得认。在这本“成事心法”里,他读曾国藩读得也好。如“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趋时者博无识之喜,损有道之真。”“困心衡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我也想从书架上抽《曾国藩家书》出来读了。

所谓正确的废话,包含但不限于——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希望能够快乐学习,成名趁早。但是,我不得不说,学习只有先苦后甜,成名千万要晚,成大事无捷径,快乐学习是扯淡。”如果一味追求快乐学习,做什么都只是浅尝辄止,因为一旦深入就会遇到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所不能解决的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果说这样就是快乐学习,那这个学习者十有八九是受虐狂。

关于解决职场年龄危机,冯唐建议做减法,减少无效社交,减少工作关系,减少生活关系,减少不能给自己带来愉悦的一切关系,把最有效的时间放到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地方去。同时减少花销,不要装,不要装着在享受工作,也不要假装在享受生活,真实对自己,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把机会留给后浪,自己要认怂。我最近七八年几乎已做到零社交,与同事的关系也仅只工作关系,其他时间拿来吃饭、睡觉、过日子、翻书。临事静对猛虎,事了闲看落花。(《东坡志林》)说到翻书,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今年的新书读书量,应该要低于过去三年110本的年平均数,可能只有50本,因为要“去库存”(买来没读的书要读一些),还要回头重读一些书和读一点大部头的书。回头读的例如现在正在进行的《三国志》和准备读的《太平广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太平广记》就289万字。还想开始读《资治通鉴》,也是三百多万字;还有《罗马帝国衰亡史》、《北洋军阀史》、《宋史》、《明史》,嘉靖版《贵州通志》。另外经济愈发不景气,从六月开始,看看能不能实现只在日常必需品上花销。

【读书记1329】鲁米《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

因为近期读过波斯奥玛珈音的《鲁拜集》,颇为享受,于是爱屋及乌,再看到波斯人的诗集就有了好感,觉得也应该是我的菜。然而,还是太天真了。

昨夜枕边书选了鲁米的《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329本。和《鲁拜集》一样,这本鲁米诗集是从英译本转译中文。鲁米是伊斯兰教苏菲派圣哲,莫拉维苏菲教团的创始人。他不但在宗教修行上有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波斯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齐名,有“诗坛四柱”之称。然而不知是原作风格还是译文或转译的问题,读来非常别扭,就像是一个情窦初开的高中生尝试写诗的矫情之作。我在豆瓣对这本书的短评是“不假装,就是没读懂好在哪里,不明白好好一句话为什么要断成几段就成了诗。”

以《一个舞姿》这首为例——

在你内在,有一个源头,一个清凉的泉源,
有时会断流、冻结
或被淤泥阻塞。一个声音说:“我的朋友,
更深入地思考。”
这样的建议并非无关紧要。这是和一个像达伍德
一样的灵魂艺术家为伴,
他打铁,等铁熔化,他就能打出想要的形状。
灵魂是让阻塞重新流动
的艺术。当你的身体死了,把它交给
死亡天使伊斯拉菲。
如果你的心感觉麻木冰冷,
那就走到阳光下,或者
让奥秘使你内在的泉水喷涌。从前,
有一个圣人感觉到
他内在的这股流动。当他走进
被春雨滋润的
花园,他给自己跳的生命之舞
取了不同的名字:
动物饥饿的敏捷和鉴赏家明智的选择。
祝福哈基姆·萨纳伊,
他能将这两者置于同一个舞姿!

再读《三国志》之四:官渡之战曹袁的兵力对比

读《三国志》如果不读裴松之的注,会错过很多精彩之处。如对官渡之战中,曹操兵力是史书所说“兵少不敌”还是“真实”情况下势均力敌的分析,就十分有说服力。

裴注: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这段注说的是曹操起兵时已有五千的兵力,之后胜多败少。破黄巾军后“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这里的说法不严谨。曹操并没有全部接受三十万投降的黄巾军,只是“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以当时曹操的实力和黄巾众的战力来看,“青州兵”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万人。(见《再读<三国志>之二:青州兵成军初期的战力》)就算征战损伤,裴松之认为曹操的军队人数也不应“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么少。并且,“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曹操就算不懂临机应变,也不至于以仅数千的兵力长时间与十几万人对抗。袁绍军队扎营数十里,曹操也能“分营与相当”,这样的兵力也不会少。如果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十余倍,自然会将曹操的军队围困。但这期间曹操派徐晃袭击袁绍的运送补给的车队,曹操又自己出击淳于琼,这说明袁绍的兵力并不能压制曹操,也又说明了袁曹的兵力虽不至于相当,但至少不至于相差十余倍。第三是“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各种记载都说曹操坑杀袁绍的士兵七八万人。八万人溃散奔逃,八千人怎么可能将他们抓获?并且袁绍的溃兵也不会束手待毙。所以由此得知,曹操的兵力也不会是仅有数千人而已。最后按《钟繇传》的记载,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钟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到曹操军中以补充军用。但《本纪》及《世语》的记载都说曹操当时只有六百余匹马(骑兵),那钟繇送至军中的还有一千多匹马去了哪里?

所以,官渡之战极大可能不是一场“历史定论”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更有可能是一场势均力敌的争霸之战。这一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那既然是势均力敌,并且曹袁两人身边都有大量的战将和谋士,曹操缘何取胜,袁绍又缘何失败?原因就在“从”与“不从”上,也就是再读《三国志》之五要讨论的,袁绍身边沦为花瓶的智囊们。

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

从六年级到高一的师生十二人,成都、重庆游学,八号开始,十九号结束,共十二天。不能说这次游学没有欢乐的成分,但因为是带队老师,一路瞻前顾后重点在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公共场合的言行,所以身心俱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一组的男生,有十二天不洗脸刷牙的,有十二天不洗澡换衣服的,有吃火锅筷子上都是饭粒菜叶就伸进锅里搅拌捞菜的,还有尿床的。从这些细节猜想他们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可能并不注重个人卫生。如果离开父母外出求学,他们会不会一个学期都不洗澡、换衣、洗脸和刷牙?这样的男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女孩子喜欢啊!

游学十二天,看书四本。

冯纪伟《佛珠》,中国现代美术出版社(香港)2011年1月2版2印。成都几天晚饭后,在青旅楼顶花园休息时闲翻一过。总阅读量第1326本。

万志英《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甲骨文”系列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1版1印,实在是一本闷书,几次差点睡着,强打精神翻完,只依稀记得一点五通神的内容。总阅读量第1327本。

王兴《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9月1版1印,在方所买的。如果和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一起服用,效果更佳。总阅读量第1328本。

重读完陈寿《三国志·魏书》第一本。只读了正史部分,裴注部分没读,还要再刷一遍。

今天学堂的开放日,给来探校的中学生和家长上了一节展示课。课后沟通环节,有家长仍然强调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全班考多少名,但不明白我这节课的“知识点”和“中心思想”是什么;有家长问这样上课能不能承诺并保证孩子离开这里(学堂)以后能够顺利融入公立学校并取得好成绩,我说我不做这样的承诺和保证。

我看着他们的焦虑和执着,甚至是走投无路的固执,替他们的孩子捏了一把汗。但闻来学,未闻往教,上学这种事和看病一样,看的都是缘分。阿图医生写过一句话:“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我觉得教育亦然。因为我认为教育和医学都有一个共通性——都是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和什么都有可能的艺术——接受个体的独特性、清楚了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只有不去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才能够找到自我并活成真正的自己。

花卷给川大校长的信

两天后开始时长12天的游学。带的“巴蜀双城记:成都·重庆”组共3位老师和9位跨度从6年级到高一的9名学生,共12人。我的课程设置每至一处,由一位学生负责讲解,因此学生需要提前做好功课。每到一处游学都要去当地有代表性的大学参观,这也是游学的固定内容之一。花卷负责的是四川大学的导览。

花卷六年级,我觉得她负责的这个游学目的地导览可能难度比较大,于是建议她与川大联系,看看有没有可能请大学生志愿者带领我们参观校园、介绍川大历史文化,安排旁听一次大学的课程以及在食堂感受大学的就餐氛围。于是她写了一封给川大校长的信。第一个版本有错字,语气还很生硬,甚至有一点带命令的感觉。于是指出问题所在,她修改;再指出问题,再修改。如此再三,终于完成,今早用我的电邮账号发往川大官网上公布的校长信箱。不指望能得到回复,但这是一次努力和尝试学习如何尊重权威但不卑不亢的表达诉求。

尊敬的川大校长:
您好!

我是贵阳幸福学堂六年级学生黎冯瑾霈。因为我校每个学期都有去外省游学的传统,成都即是我们本学期的游学目的地之一。每至一处,我们都会去当地的大学参观、学习,从中了解当地大学的特点。

由于对川大和当地文化的不了解,仅限于网络,查询到的资料难免不够全面和准确,因此不知贵校有没有大学生志愿者于5月13日能成为我们的向导,带领我们参观并介绍川大的历史和传统。

另:5月13日,我们计划在贵校解决午饭问题,不知食堂是否对外开放?

盼复为谢!

学生:LFJP
2023年5月3日

【读书记1325】黄克孙译《鲁拜集》

一个人,在他一生当中的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书,都是注定的。

最早是在董桥的书里知道《鲁拜集》,后来又在好几本书里看到这个书名,最近是一个半月前在《伦敦的书店》里又读到,杨小洲千山万水在伦敦,高价购得一本1884年美国波士顿霍顿·米福林公司出版伊莱休·维德绘画《鲁拜集》。这个版本的《鲁拜集》是石板画对开本,厚厚的纸张每页印两幅绘画,背面空白,对折后用胶布粘贴成书,当年仅印刷装订出100部。1909年书籍装帧家弗朗西斯·桑格斯基与同事们耗时2年,将其中一部制作成为豪华版,其中拼接嵌入了4967块各种颜色的羊皮,烫了100平方英尺的金叶脉纹,镶嵌了1050颗精美宝石。不幸的是,这本被称为“史无前例的装帧典范”的最豪华的书与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轮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在了大西洋底。

《鲁拜集》的原作者是波斯的奥玛珈音(1048―1131)。那时是中国北宋庆历八年到南宋绍兴元年间,是伊斯兰文化的全盛时期。珈音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在三次方程式和历法领域成就杰出,创作了一千多首“鲁拜”,即波斯的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爱德华·菲茨杰拉德(1809—1883)将其中百余首译为英语,结集为《鲁拜集》。爱德华·菲茨杰拉德,又译费氏结楼,英国作家、诗人,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由于家族富有,一生过着隐居的乡绅生活,以翻译《鲁拜集》而闻名于世。

今天读完的这本《鲁拜集》,即为19世纪英国文学家爱德华·菲茨杰拉德的英译本,20世纪物理学家、诗人黄克孙的七言绝句汉译本,并收录插画家埃德蒙·杜赖克、罗伯特·斯图尔特·谢里夫斯的高清精美彩插共26幅;装帧采用硬面精装烫金,书口3面刷金工艺,译林出版社2020年11月1版1印。总阅读量1325本

译者黄克孙(1928—2016)生于广西南宁。1953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学位。物理著作除学术论文外,有《统计力学》及《量子场论》等英文专著多种。人文方面著作有《易经》英译本、《鲁拜集》中译本及诗集《沧江集》。一位物理学家将一位八百多年前波斯数学家的诗从英文译成中文,并且还以辞藻优美、意境灵动获得了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钱锺书“黄先生译诗雅贴比美FitzGerald原译。FitzGerald书札中论译事屡云“宁为活麻雀,不做死鹰”(better a live sparrow than a dead eagle),况活鹰乎?”的称赞。

“当代再无大师”,这是一个很悲哀的现实。这一是因为当代启蒙教育的缺失,另一个原因是民国人他们的文化底蕴是富有厚实的,他们背靠中国文化,天然富有,既站在传统文化的肩膀上,又能接触西方文明,因此“中西汇通”。当然,民国从教者的人格独立性和学术独立性,也都比当代人踏实得多。而我们当代人在精神气质、文化上是穷困的,我们是从零起步,是“穷人教育”。从“富人教育”到“穷人教育”,其中有历史的进步,但教育变得“粗浅”、民粹、意识形态化,教育本身发生了变异。现在的文盲肯定比以前少了很多,但何为“有文化”,何为“读过书”,这在东西方都是有讲究的。我们常说“知书达理”,读过书的人应该是讲道理的。我们现在都不是文盲了,但很多人也都不懂礼节、不讲道理、不知廉耻、更无法无天了。所以要两方面看待问题,今天的教育带来的问题比以前更多。(《余世存:“当代再无大师”是很悲哀的现实》)还好我有阅读可以抵御这一眼望穿但又深不见底,荒诞又无奈的现实

黄克孙的译文有多好?试举几例摘抄于下:

With them the Seed of Wisdom did I sow,
And with mine own hand wrought to make it grow
And this was all the Harvest that I reap’d——
“I came like Water,and like Wind I go.”
辜负高人细解蒙,
希夷妙道未能通,
此心本似无根草,
来是行云去是风。

What! from his helpless Creature be repaid
Pure Gold for what he lent him dross-allay’d—
Sue for a Debt he never did contract,
And cannot answer—Oh the sorry trade!
天赐人间自在身,
形骸放浪是元真。
此生哪有他生债,
未向苍天借一文。

Said one among them—“Surely not in vain
My substance of the common Earth was ta’en
And to this Figure moulded,to be broke,
Or trampled back to shapeless Earth again.”
弯弯壶嘴似峨眉,
手做泥壶为阿谁。
随手捏成随手碎,
到头还是一堆泥。

我认为“到头还是一堆泥”句最后三个字,调整一下顺序为“到头还是泥一堆”更佳。

终于在第1325本的《鲁拜集》这里,我的阅读勉勉强强算是把基础打底应该读的书多多少少读了一点,完成了初阶。明天继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末了,在书名页写“拜读再三,摩挲不已,人世俯仰已千年。2023.5.2”。“人世俯仰已千年”出自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中“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句。

【读书记1324】易小荷《盐镇》

提着笔杆子进城的有志青年熊培云在他《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浮光掠影地讲述了自己家乡的农民几十年来的生存状态与生活变迁,并由此引来了美国记者,将自己的家乡推进了国际视野。

在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中,家境的贫穷、同学的歧视、社会的不公……生活在布鲁克林穷人区的11岁女孩弗兰西,虽然在艰辛的生活中品味着成长的种种无奈,但她像那棵长在水泥地里的树,奋力成长,最终实现了梦想。

J.D. 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里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最后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

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梁鸿在《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中,通过自己的家乡对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平静的讲述,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正在惊心动魄地沦陷的中国乡村和乡村中国。

上面相似题材的书,都没有易小荷的《盐镇》给我那种绝望感,以至于几次胸中郁结不得不放下书,去散步、看电影甚至干脆睡觉来纾缓。这种绝望感来自太座所出生和16岁以前成长的家庭和环境,就是另一个“盐镇”;我虽然只在父母生活工作大半辈子的那个深山中的厂矿生活了11年,但后来的人生中遇到过好几个“盐镇”那样的“幺妹”(《此生不会再见》),23年了,每每想起她们都让我唏嘘不已。那个时空里,她们和每一个母亲,每一个渴望爱和被爱的女孩一样。她们之所以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是因为互相都知道,我们终是真正的陌路人,很快就此生不会再见;是因为时间的车轮终将从我们身上碾轧过去,直到我们都血肉模糊灰飞烟灭……

“我觉得家庭很艰难。有一个娃,他很小的时候肚子痛不会说,你也不晓得,稍微大一点又有学习压力,读书、成家、生儿育女,好累哦,人的一生真的是……一言难尽。”(《盐镇·有谁在釜溪河看见过鲑鱼》)

“阿公早年供职供销社,同在那里工作的几个人想搞钱,他不愿意同流合污,那几个人就诬陷他摸了某个女同事的胸,把他押送去了牢房。家里人没法去探望,阿公一直被关在牢房里生死不明。黄茜的姑婆是宜宾川剧院的,连夜赶回,有点社会地位的她打通关系去看她的亲哥,一见之下大哭起来,因为阿公被打得全身是血,面目全非了。黄家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明白,他们无权无势,只是底层被随意蹂躏的老百姓。”(《盐镇·白鹭飞走了》)

“他们从没有给过孩子们明确的信号,指引他们一定要接受高等教育,这并不是他们的错,整个镇上也都没有这样的氛围。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古镇入口的那栋‘党群服务中心’的楼后面有个‘社区图书室’,门常年紧闭。半边街上倒是有个旧书摊,上面摆放的是《毛泽东选集》《农村百事通》和《电影故事》。”(《盐镇·白鹭飞走了》)

“庆梅16岁初中毕业,仙市没什么合适的机会,亲戚给她介绍去了广州一个工厂。工业园区离市区比较远,环境封闭,根本就感受不到大城市的繁华气息,有的时候庆梅怀疑自己只是从一个镇去了另一个镇而已。”(《盐镇·到河的对岸去》)

“在乡镇,不打牌的男女很难找。夏天的下午两点开始(赶场的时候甚至早上七八点开始),所有的茶馆就泡上了开水,男女老少纷纷涌入,麻将的声音就是这个地方的背景音乐,打麻将也是这个地方唯一的休闲娱乐和信仰。所谓的时代变迁在这里放满了脚步。就像仙婆这样的职业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发展到每个村都有一个自己笃信的仙婆。在广州的时候,秀娥记得同学有疑问就找搜索引擎,而在这里一切疑难杂症都交给了村里的仙婆。”(《盐镇·这里没有我的母亲》)

“和小群同一年毕业的同学,有考大学的,也有早早结婚生子的,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过平淡无奇的日子,为房子贷款和孩子拼命。从没有人问起过小群有什么心愿。”(《盐镇·放咸》)

易小荷《盐镇》,新星出版社2023年2月1版1印,26.4万字,定价69元。五折购入,总阅读量第132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