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读书记

读书买书的记录

继续读《古今谭概》

今天妇女节。课程“历史上的今天”的环节讲了和这个节无关的两个事:

1965年3月8日,美军在越南岘港登陆,越南战争正式爆发。打了八年,最终美国还是失败了。

1975年3月8日,京剧表演艺术大师,“麒派”创始人麒麟童周信芳去世。

昨夜枕边书,最终还是没读内山完造的《花甲录》,倒是读了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迂腐部第一”的“珠玉报”条所记为贵州事,印象深刻——

贵州廉使孔公,苦节自励。土官以明珠宝玉来献,公悉于堂上椎碎之,遂为土官下火蛊。行抵浙江,火自口出,高数丈而死。

冯氏点评:“不受可也,椎碎何说?暴殄天物,死宜矣。”深以为然。孔公为孔镛,《明史》有传。

今夜枕边书,继续读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好想读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但又不敢开始,据说不太好读,怕开了头又读不下去,如鲠在喉,久不好受。

个体的命运

古吴轩出版社二〇一八年版《弘一法师书法集》,为《药师本原功德经》《佛说阿弥陀经 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嘉言集》《华严集联》一套五函五册。

打开蓝色布面函套,一本瓷青纸封面封底的包背四眼线装书,端端正正、古朴素雅,让人不由得深吸一口气,浑身通透。

这书我有两套。只是可惜我并不喜欢弘一法师的字。所以开了封的一套就自己留藏,没拆塑封的一套,带到学堂送给曙光老师。

线装书对我来说,也是文玩。没事翻翻,得一两句,不管饱,不解渴,就图个喜欢。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与其苦苦追寻失去的,还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眼前拥有的。

读完《山茶文具店》。上面这句话,就是书里守景对鸠子说的。十五万七千字,原本只是一天不到的阅读量,但因为逐字逐句慢慢读,标记、注释,就用了五天的阅读时间。

《山茶文具店》和《深夜食堂》很像,都是固定的狭窄生活空间里普通人的普通事。相较起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我更喜欢日本的。原因可能是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少了宏大叙事,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命运。

如果心灵不在身体里

“由于医学的进步,对生命末期的侵入性干预导致临终病人放弃了尊严,也无法决定自己的生命。美国医学协会也认为,临终病人承受的羞辱且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使病人在死亡过程中的尊严荡然无存。”

“生命就像服刑一样。在此状态下,我们自己的身体其实是个监狱,死亡才正是解脱,就像越狱一样。那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比喻了。”

读完雷蒙德·穆迪的《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这本书和布鲁斯·格雷森的《看见生命:一个医生的濒死体验报告》,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还有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四连起来就是一个关于生命的认知组合——如果心灵不在身体里,又会在什么地方。

晚上开始读小川糸的《山茶文具店》。这本书目前在女儿喜欢的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三,她读了十几遍后决定推荐给我“有时间一定要读一读”,“读完我们聊一聊以后我们家的书店,除了卖书,爸爸的销魂炒饭妈妈的手工皂,是不是也可以卖一些文具”她说。

书十四

家住东郊乡下,每次进城去城北的也闲书局,都是一条熟路熟街景。明天学生返校注册报到,下午从学堂去也闲取购买的中文课必读书和辅助教材,从城南到城北,道路街景竟完全陌生,只好跟随导航。愈发喜爱乡下的静谧和变化缓慢。

除了学生的必读书,顺便取了我自己的四本书。

沈昌文《也无风雨也无晴》、周立民《躺着读书》两本,都是海豚出版社硬面精装。章太炎《国故论衡》去年十月买的,暂存在收银台后面的书架,去几次店里走时都忘了拿,这次总算是店长把这本书和上周末在店里签售的余未人的《余的贵州札记》装在一起才没又落下。没读过余未人的书,买这本《余的贵州札记》签名本纯粹因为是也闲的活动。

今天的书,最喜欢商务印书馆据一九一〇年日本秀光舍印行的《国故论衡》先校本影印,二〇一五年八月一版一印硬面精装,繁体竖排《国故论衡》。书后附八页章氏亲笔修定之朱墨二色蝇头细字。《国故论衡》是章太炎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他辛亥前在东京讲国学的核心内容。只是要读这一本,怕是要拿出一年的时间来才行。穷人穷时穷读书,喜欢,没办法。

上周日给女儿买的十本东野圭吾二手书也到了。晚上从菜鸟驿站取回来,女儿就挑了两本作枕边书。

烹茶映雪夜读书

到书两种。

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修订本)》,起码找了五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于还是淘到。虽说是二手书,但毫无翻阅的痕迹,与新书无二。读张文江的书,起因是七年前读《五灯会元》,他的《古典学术讲要》九篇里有三篇是《五灯会元》的讲记。我底子薄,读不大懂,但还是欢喜。然后就想找更多张文江的书来读。想读一本书,但找不到,更买不到,是一件非常苦恼的事。终于到手又一本,当浮一大白。

弘化社赠宗教文化出版社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一版一印,繁体竖排《永明延寿大师全集》精装一套四册。前三册为日本《大正藏》所载《宗镜录》一百卷,第四册收大师各种序、赋、诗、偈,一百二十余万字,近二千页,书香清幽,赏心悦目。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最是烹茶映雪夜读书。

关于《野性的呼唤》的两种译本

我在二月六日那天的日志里记:“重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石雅芳的译本,语句不够流畅,中文母语写作基本功不够好。之前读过刘荣跃的译本,比石雅芳要好些。”现在我要收回这句话。因为今早重读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刘荣跃的译本,远不如石雅芳。以第一段和第二段最后一句的译文为例:

第一段最后一句,刘荣跃的文本是:“这些男人们想得到狗,得到身强力壮的大狗,好用它们来干苦活,并且用其毛皮防寒。”这句话,看起来就是直译,并且意思含混,是男人们要穿狗皮大衣吗?石雅芳的文本是:“这些人都需要狗,而且他们所需要的狗必须身强力壮,能干苦活,还能用其厚厚地皮毛抵御冰雪风寒。”很显然,这个文字都好很多。

第二段最后一句,刘荣跃的文本是:“大法官米勒的男孩们早晨在这里跳水,炎热的下午泡在里面降温。”译得生硬。石雅芳的文本是:“米勒法官的男孩子们上午跳入蓄水池里游泳,炎热的下午到蓄水池里纳凉。”

但这并不代表石雅芳的译文就是足够好的。同样是这两句,如果这样稍微调整一下,意思的表达就更准确和流畅——

这些人都需要身强力壮,能干苦活,而且皮毛浓厚的狗,因为厚厚的皮毛才能抵御北方的冰雪风寒。

米勒法官家的男孩们,上午跳入蓄水池里游泳,炎热的下午则泡在池水里纳凉。

枕边书又渐成堆

年后快递渐渐恢复,年前下单的书,陆续送到了。为了准备课程,功利的读了半个月的书,没了无目的读闲书的乐趣,就像吃了半个月没有辣椒的饭菜,腹中不饿,口中寡淡,脑中松散。但是没有办法,开学前还是要再读半个月的寡淡书。

“无用”的书,统统要堆在枕边,醒着没时间读,睡着了也要熏一熏:

“太平军分七路进攻,贵州镇远镇、古州镇、威远镇三镇清军利用大炮死守”,一翻开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种,罗尔纲的《绿营兵志》就不想停。不想停,但四百八十四页,目测差不多四十万字,起码要读半个月。半个月。

周思成《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张向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薛小林《争霸西州:匈奴、西羌与两汉的兴衰》、吕思勉《先秦史》、顾颉刚《中国疆域沿革史》、东野治之《遣唐使》,这么多好看的书啊。

撸串、买书和请假

来新夏“古今人物谭丛书”之《评功过》,二〇二二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普及读本水平,浅显易懂,适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

从一本书延展阅读出去,而家里又没有那本书,要想忍住不买,好难。昨晚陪女儿宵夜撸串,说起寒假阅读安排,她说希望家里再多一些适合她读的书。马上摸出手机,和她一起在“多抓鱼”选了十六本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和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旧书,包邮一百〇九元,平均每本七元不到。

学堂为鼓励学生阅读,明天(周一)上午安排了图书馆课程,让家长直接把孩子送到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并让孩子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和一百元钱,办理借书证。和女儿商量后决定明早她和我去学堂,不去图书馆。

首要原因是去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时间成本太高。和女儿算了一笔账:从家开车每周往返一次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里程超过四十公里,耗时一个小时,每次能借书三本。停车费、油耗和路上的时间成本,我们完全可以每周买三本书。如果有阅读扩展的需要,偶尔可以就近去开车五分钟就能抵达的区图书馆或进城去也闲书局。

然后,女儿年阅读量超过一百本,已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脉络。家里的书有近三千本,其中近一千本是为女儿准备或她自己挑选的青少年读物,这已是一座家庭图书馆的规模。

学堂这个活动的设计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来说,流于形式。我每天上午第一节都有课,马上是期末考试,送女儿就会错过上课,给女儿请了明早的假。

袖手人

客厅书架上的近千本书,女儿已经读过了六百多本。上午把女儿读过或我短时间内不会用到的大概三百本书,搬到了楼下书房,换了一百多本上来。

床头的一百多本书,少量年代久远的拿去了书房,大多数都上了客厅的书架。床头只留了五六本闲书。

二〇二二年的新年愿望是今年只读一本书,《王维诗全集》。不可能实现的才是愿望,可能实现的那叫目标。

家里的书是真正这辈子不睡觉也读不完了。今后买书就只三个原则:非作者签名钤印不买;非立志必须读完者不买;非也闲书局所售不买。穷人穷时穷读书,“天下关心事,山中袖手看。”“凭栏一片风云意,来做神州袖手人。”正好借江湜和陈三立两副对联一用。

上周末,向曙光老师讨了两只小楷毛笔和一册文徵明书嵇康的《琴赋》。到手发现对新手来说,《琴赋》不可攀。“这个年龄才来写字,又是小楷,很难见成绩啊。”曙光老师不无担忧。我说不是为了写出什么,只是写给孩子看,“从游”嘛,就像读书,大人每天都读,家里到处是书,慢慢孩子就养成阅读的习惯了。从元旦开始,每日写古诗词小楷数页,女儿日日跟随,甚悦。

熊猫老师约春节假期见个面,说要再写个剧本。我不想写。想用那时间带娃、看书、写字。用太座的话说就是,我不需要再通过这个证明什么。

翻书二种

《入菩萨行论》,寂天(约650—750)著,达瓦次仁译,湖南教育出版社二〇〇〇年六月一版,二〇二〇年三月二版八印。这个版本只有译文没有原文,读下来,总觉得译文可能有点什么不对。例如“为了使佛和佛子菩萨们高兴,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克服伤害众生、蔑视众生的行为,心甘情愿地做众生的奴仆。”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取悦佛、菩萨这个译法,我深深怀疑是译者的理解有误。《入菩萨行论》梵文我读不懂,但文言文努力一下应该还不至于太困难。因为是藏传佛教经论,金陵刻经处没有,慢慢找,或者看看哪年再去西藏能不能遇到。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之一种,二〇一六年七月一版,二〇二〇年六月五印。一二五千字的一册小书,却满满都是学问。讲的是衣食住行,更是读古文的基础和常识,否则简简单单一篇文章,却因为不了解古时的习俗和礼仪,就会很多地方读不懂。有机会要再读几遍。就是自己年轻时读书太少,现在记性又太不好,古时的常用字我好多都不认识,查字典太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