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居家随记

【居家随记】四:不读书的人在教书

桌上诗书闲处好,窗外风景雨来佳。一天时雨时晴,在家闲读《瓦尔登湖》。

在《阅读》这一篇里,“就是在大学里读过书、算得上受过自由教育的人,这里或别的地方都一样,对经典作品很少阅读,或者知之甚少。”这一句让我想到前天在也闲书局的本学期最后一次讲谈,下午中学生的“阅读分享”环节,一位就读于某重点中学的八年级学生说,她在学校读的书常常被老师没收。有一次,她在读《百年孤独》时被老师发现,老师拿去后又还给了她,原因是老师说:“我上网查过了,这确实是本好书。”这当场让我惊掉了下巴。一位中学老师必然上过大学,而且重点中学的老师大概率毕业于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学,学历也大概率不会只是本科,这意味着在大学的时间在四年以上,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近20年,但竟然要去上网查了才知道《百年孤独》是本什么书。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书的作者是每个社会自然而然的不可抗拒的贵族,对人类产生一种连国王和皇帝都望尘莫及的影响。”然而在学校里,老师却不读书。钱理群在《大家都不读书,是教育最大的问题》一文里说:“最可怕的事,是不读书的人在教书,不写作的人在教写作。”这也或许也是每周在也闲书局讲谈的意义吧?!

【居家随记】三:无执无失

午后,大雨。二娃要看一本《西游记》连环画才肯睡午觉。挑来挑去选了《火焰山》。于是在床上一页一页一起读完,他要我扮牛魔王,他是孙悟空,拿着枕头大战五个回合才被连哄带骗的睡下。

这样的天气,不用出门去见什么人,也没有什么非要去做的事,在家读《老子》,正是“无为无败,无执无失。”

《老子》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陈鼓应在中华书局2009繁体竖排版《老子注译及评介》和2020简体横排版《老子今译今注》中的解释是: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维护,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事物容易消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散失;所以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中华书局“全本全译全注丛书”之一的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事物发展处于稳定的状态则易于掌控,事物发展尚未显示征兆的时候则易于处理;事物发展尚处于脆弱时则易于破灭,事物发展尚处于微弱时则易于散失。所以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早做准备,在混乱尚未发生时就应加以治理。

我认为汤、朝二人的解释优于陈鼓应的。但结合当下(哲学尤其如此)可能这样解释会更好点:终日躺平无所事事是很容易让人沉溺和持续的,所以应该在这种情况出现前就做好准备以避免;人在脆弱的时候就很容易注意力缺失难以专注,任何念头在其刚萌生之时都是容易消散的。因此有所为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不好的事发生,管理好自己的目的就是避免混乱的发生。因此后句的“无为无败”的“无为”不是汤、朝二人解释的“无所作为”,而是陈鼓应的“不妄为”,也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执无失”,汤、朝二人解释为“无所把持就不会有所失去”,陈鼓应的解释是“不把持就不会丧失”,大同小异。我认为“无执”的“执”不是“把持”,而是执念。没有一定要怎样做、取得怎样的结果的执念,而是顺其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不论是什么结果都能接受,所以不存在患得患失。

【居家随记】二:只是缘分和选择

昨天上午在也闲书局和Isaac一周一会。午饭后敲完记录,准备离开时,店长发哥问:“毛豆老师,《汉书》新到一套你要不要?”上次店里收到一套旧的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但缺了第四册,店长从网上凑到一本但颜色稍浅不成套,我就没要。

“拿来看看吧。”发哥从橱窗取来一套新《汉书》,干净漂亮,但定价470元,给我特别优惠七折也要三百多。最终我还是要了那套旧的,1962年6月1版,1997年6月10印,十二册共154元。

结账时一位估计也是老顾客的中年女子说,都没有得到过这么低的折扣。发哥嘿嘿一笑。“读这个版本《汉书》的都是高人,我只能读白话版的。”那中年女子说。“我也就是蹲坑时当故事书随便翻翻混眼睛,也不怎么读得懂。”我说。

结了账,下午还要赶一场讲谈,带不了这十几本书,就抱进周六用来讲谈那里间,放到桌旁几上,抽了第一本放进书包。在去往下一处讲谈的地铁上翻《汉书》第一篇的《高帝纪》,大有趣。回头想来,也不知道是哪天突然发现就能看得懂文言文的。

下午的讲谈是试讲的第二次。晚上给发起者回复就此暂停了。快五十岁的人了,不必要在消耗自己的事情上纠缠。大家都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缘分和选择。

下午在家做农家腊味土豆焖饭。一刀下去,赶忙去看挂历今天是个什么特别的日子。挂历上没有标注,既然神给了这个信号,大概是又有小男生向女儿表白了吧?!顺便庆祝距离我和太座大人在一起24周年还差两个月纪念日。今天晚饭的BGM就是周璇《爱神的箭》了。

dav

【居家随记】一:闲读书

今日在家读书备课,从《太平广记》得一段历史,对出一联,不亦快哉。

备课周末也闲谈,至对课环节,从手边弘一大师文集《诗词·杂记》中《隋堤柳》“昔日珠帘锦幕,有淡烟一抹纤月银钩”化得一上联:淡烟一抹月银钩。思索下联不得,起身收晾衣物,得下联:浓愁两笔柳梢头。淡烟一抹月银钩,人约黄昏后,久等不至,浓愁两笔柳梢头。应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闲翻《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一·定数六“豆卢署”条,豆卢辅真,“豆卢”这个姓氏第一次见,查百度,豆卢氏原为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后燕慕容苌降北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鲜卑语“归顺”的意思),其后代相传姓豆卢,称为豆卢氏,后多改为卢氏。只是有一点不明,郑武瞻为何说豆卢辅真复姓豆卢,不宜两字为名。隋唐时复姓两字为名的大有人在,如宇文化及、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上官婉儿等。

附原文:豆卢署,本名辅真。贞元六年,举进士下第。将游信安,以文谒郡守郑武(前定录武作式)瞻。瞻甚礼之,馆给数日,稍狎,因谓署曰:“子复姓,不宜两字为名。将改之,何如?”署因起谢,且求其所改。武瞻书数字,若著者、助者、署者,曰:“吾虑子宗从中有同者,故书数字,当自择之。”其夕宿于馆,梦一老人谓署曰:“闻使君与子更名,子当四举成名,四者甚佳。后二十年,为此郡守。因指郡隙地曰,此可以建亭台。”既寤思之,四者署字也,遂以为名。既二年,又下第。以为梦无征。知者或诮之。后二年,果登第。盖自更名后四举也。大和九年,署自秘书少监为衢州刺史。既至,周览郡内,得梦中所指隙地,遂构一亭,因名之曰“征梦亭”矣。(出《前定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