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伴读记

伴读记十二 | 人情之不能已者

女儿今天的语文课,先用10分钟把之前学过的六年级四篇文言文读了一遍,《论语》四则、《诗》五首和乐府诗五首通背一遍;然后文言文继续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的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诗,开始非常重要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是乐府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是一个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所在。

今天的诗,是“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在家自学选这一首不在小学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是因为,离,是这首诗的主旨。人一生,都是在聚散离合中度过,而这所有离别的最后,是自己的别离。女儿才十岁,大概还需要好几年才能体会到这种别离。不过也难说,也许很快。

《文心雕龙•隐秀》里有“古诗之‘离别’句”,江文通拟古有“古离别”一首,都是径直用“离别”二字代指这首诗。离,也是十九首古诗共同的兴起,朱笥河讲,“十九首无题诗也,从何说起?盖人情之不能已者,莫如别离。”和“三百篇”相比,《十九首》无关治乱,只是人伦。而大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千头万绪,明明暗暗,都要等到“与君生别离”后才能慢慢清朗起来。

伴读记十一 | 真相总残酷

女儿今天的语文课,诗还是《木兰辞》。写了生字,背了两遍,就算是记住了。文言文继续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的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女儿闺蜜来“闲聊”,原以为《敕勒歌》是复习,但她完全忘了,所以当新课讲。写了生字,讲了意思,当堂背得了。

这两天讲《木兰辞》,女儿闺蜜她妈妈在微信里说:“花木兰的家和我家只隔100多公里,都是黄河边的儿女。”

“木兰其人,最早见于《木兰辞》。

“在《乐府诗集》中,《木兰辞》(民歌)有两个版本。我们最为熟知的即为第一个版本。

“明末清初褚人获长篇章回体小说《隋唐演义》中,也有一回木兰的故事。在这一回中,木兰有了“花”的姓氏。

“所以,花木兰其人,只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并无史籍有明确记载,自然其家乡何处也就无从谈起。”

“毁了我心中的英雄梦。”

“真相总是残酷的。”

伴读记十 | 学习学习

女儿今天一小时的语文课,先用10分钟复习了之前的《论语》两则和《诗》五首。接着文言文,继续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的第三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我的理解来讲,没照教材的“标准答案”。之所以先讲《论语》,是因为今天的诗,从汉朝到了南北朝,内容是《敕勒川》和“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

在开始部编版语文七年级的《木兰辞》之前,过了一遍二年级的《敕勒川》,强调了“下”、“野”和“见”三个字与现在不同的读音。正好,勾起了女儿在呼和浩特那几天对草原和阴山的记忆。

敕勒歌
南北朝·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木兰辞》,我一字一句讲一遍,女儿读了两遍,合上教材,就背了个七七八八。生字多,明天写,顺带就又复习了。

木兰诗(木兰辞)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如果能两个课时完成《木兰辞》并达到自学目标,这个星期的学习任务就达成大半了。接下来要讲的是“古诗十九首”。之所以将创作于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放到《木兰辞》之后,是因为这十九首诗,是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套教材在女儿这里实践下来,做一些调整和完善后,可以继续教儿子。有空再自己编一份启蒙教材,到时候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可作为学校语文学科的自学补充教材了。因为教材里的现代文太简单,且篇目的选择也并非不可替代。学校垄断教育的最大弊病是灭绝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老父亲能做的,也就这么点了。

老父亲我这个学渣,最终希望儿女学会的,不是多少诗词和文章,而是我们一起通过自学如何学习,最终学会学习。这样才不会一生被学习或为学习而学习。我不能逼迫他们平行且平均的跟着众多科目走,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有机会要记录一下想法),我希望让他们在广泛的接触和自由的选择中,形成自己智识上的喜好和人格之自然生成,最终成为“独特的自我”。

读完了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四部曲的第二部《浪客日月抄之二:孤剑》。今夜枕边书,还是继续读不用动脑筋的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之三:刺客》。

伴读记九 | 八万四千法门

女儿的语文课,上到一半被二娃“吵瞌睡”中断,等二娃睡了又再续上后半段,所以效果不如往日。

诗继续乐府。今晚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讲了生字,逐句讲解后,浅浅讨论了一下作为两千年后的读者的我们,从这首诗读出来什么,感受到什么。抄一遍,读一遍,接龙几遍,就算是粗粗过了。才五年级的娃,细不了。过犹不及。

文言文,继续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的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天一则,可以讲十二天。慢慢来,不着急。

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太座问:“语文我们可以自己解决,数学什么进度?”

我说数学就按着学校的进度一步一步来就好。

“也行。”她说:“数学这个东西,不会就是不会,前面的不会,后面就没办法。不像语文。”

“是的。只要有基本的字词句基础,我认为语文从哪里开始都可以,尤其是古诗词和文言文。因为语文是非累积性知识,不是数理化那样的累积性知识。累积性知识就像修建房子,知识就是砖块,必须要一块一块一层一层学习叠加房子才能建成,没有下层就一定不会有上层。这就好像两千多年前的阿基米德突然穿越到今天,即便他是古希腊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也要补习很多物理和数学的知识和术语,才能与一位高中生交流数学或物理的问题。但非累积性知识是八万四千法门,两千多年前的文学家、哲学家们提出的关于是非、善恶的观念,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在这些领域所面对的,在知识的领域里并没有增益多少,从哪一道门进入都门门是好门。”

今夜枕边书,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四部曲的第二部《浪客日月抄之二:孤剑》。

伴读记八 | 今天开始乐府

女儿的语文课,今天的时间要早一点,晚上七点二十到八点,正好一节课的时长。

复习了六年级的文言文四篇和八年级的《诗经》五首后,今天开始乐府。

第一部分是文学常识: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设乐府。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今天乐府诗二首,一首复习,一首新课。复习的是一年级课本上的《江南》,新课是《长歌行》: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逐句讲解时特别强调了“焜”、“华”、“衰”三个字的读音。

文言文,女儿自己选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的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特别讲了“习”在这里不能按课本注释的“温习”来理解,而应该是“实践”的意思,“时习之”就是“所学常常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也就是“学以致用”。所学能有所用,当然很快乐。语文课本上“温习”的解释就让人费解——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一个高中生、大学生、中老年人常常翻出课本来时常复习,我实在是想不出这有什么好快乐的。

刚上完课,在收拾桌椅时,太座带二娃散步回来。问了今天的内容后,“内容太多了点不?” 太座问。

“单从复习和新课内容的量来看,确实不少,但其实还好,女儿都写了、记了、会了。这就是一对一在家自学的好处,只要父女高度配合,不但一节课完成了四节课的内容,还完成了课堂练习。”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