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伴读记

伴读记十七 | 精神接生术

女儿今天的自学语文课,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曹植的《梁甫行》。

梁甫行
魏晋·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一开始,女儿完全不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等我逐字逐句讲完,她说“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句和之前学过的《十五从军征》中“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句很相似;然后又翻出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说诗和小说写的环境和人物也有相似之处。老父亲此时深感欣慰。

今天周日,是照例总复习日。从《关雎》开始,我们把已经学过的诗一首首顺着复习背诵了一遍。按照这个进度,一年内就可以完成从一到九年级的所有古诗词。应对考试那么点现代文比古诗词和文言文容易太多。近几周女儿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又略有进步,继续保持下去,语文这一门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了。

本周女儿的阅读新书,是东野圭吾早期作品、代表作之一的江户川乱步奖获奖推理小说《放学后》。我今天也从赵越胜的《燃灯者》中颇有收获:

1、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就是要人不是先思考哲学,而是先哲学地思考。前者是以哲学为对象,后者是以哲学为生活。以哲学为生活就要对社会中的问题取一种哲学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最宝贵的知识是“知无知”,自己的各类定见都可能是错误的。若有人告你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你先要怀疑这宣扬者的道德,因为他在说着一些他并未深思过的东西。何谓真理?何谓标准?但这并不是相对主义,因为它不涉及对某一具体结论的定评,只关心你是如何获取这些结论的。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墨、法、兵,各逞其能,是最有创造力的一段。而后,秦焚书,汉定一尊,中国思想兴衰就随当权者意志,独立思想很少见了。“礼失求诸野”都难。就算林下泉间有遗贤,要么默默终老,要么抓去杀头。有思想的头脑都砍了,民族还能有什么创造力。“礼失求诸野”?恐怕朝野都一样,只剩乡愿腐儒而已。

3、做奴隶不可怕,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沦为奴隶的情况时常会有,但记住不要自愿做奴隶。读书思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沦为奴隶而不知

4、权力、地位并不带来善。权力只在弘扬和实现善时,才是有道德的。可惜世人常以地位、权势、金钱来衡量价值,判断善恶,结果把肆无忌惮的罪恶当做伟大来崇拜,实为大谬。那些大受崇拜之人正不知做了多少大恶,人们却依旧闭着眼睛朝拜。这实在是扬恶抑善的人世大悲剧。这就是《孟子》里“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女儿读的每一本书,都会同我分享并提出她的问题。我们会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这样的讨论常常没有“标准答案”,通常以互相交流和继续持有自己的想法结束。我不懂哲学,但或许这也是某种“精神接生术”罢?让女儿慢慢萌生独立思想并成为默默终老的普通人?!这意义何在?

伴读记十六 | 不新鲜

晚上家庭聚餐,为不耽误自学,语文课调到午饭后的12:30。

今天讲的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曹操的《龟虽寿》。

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照例写生字、读诗句,女儿和她闺蜜接龙背诵,不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一点新鲜的也没有。最后从诗中“螣蛇”延伸到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居中勾陈和螣蛇上古六神兽,从上古六神兽又延伸到七年级地理的地图上的方向。

伴读记十五 | 不亦快哉

女儿的语文课,今晚开始“三曹”。对五年级的女儿来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可能有点长,所以没有再讲《论语》——

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魏武帝曹操(155年 —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逐字逐句给女儿和她正在上三年级的闺蜜讲完,一起读了两遍就都差不多背得了。女儿的闺蜜一周没来同学,我猜之前学的应该都忘得差不多了。结果没想到学过的《诗经》和乐府几首竟然一气呵成。借金圣叹“不亦快哉”三十三则之七: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昨夜枕边书,读完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之四:凶刃》。至此,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四部曲全部读完;“藤泽周平全集”12册也全部读完,藤泽周平也是我读完全集的第一位日本作家。

今天读完徐晓的回忆录《半生为人》。手上这本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4月1版1印,两个月前购于也闲书局的作者签名本。这本书首版于2005年,当年即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散文家奖。

“人的心啊,简直像是一个牢笼。每一种思绪,每一种情感,每一种本能的冲动,每一种社会的理念,都像是一头怪兽,互相纠缠,互相冲撞,互相折磨。你东逃西撞,左奔右突,但是你看不见出路。你的心是牢笼,心里的东西是困兽,没人能够拯救你。你是你自己的囚徒。你是你自己的结果。”

今夜枕边书,赵越胜的《燃灯者》。这本书与徐晓的《半生为人》,都是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4月1版1印,都曾获华语传媒大奖散文家奖,也都是在两个月前购于也闲书局。只是预售时说好两本都是签名钤印本,到手时这本既没有签名,也没有钤印。

伴读记十四 | 浅浅

女儿今晚的语文课,文言文继续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的第七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对女儿说,通常,这一则被认为是孔子谈及弟子颜回时,对这位“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称赞。但我认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就是一个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苦”与“乐”的标准和定义。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是一种大众所认定的标准还是个人的感受?如果是大众标准,那颜回的生活实在是清苦,所以才“人不堪其忧”。但颜回并不被世俗所局囿,他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个人感受,所以世人以为的苦,对他来说是乐在其中;他的苦对世人来说也可能是乐。所以,我认为孔子对颜回的称赞“贤哉”,并不是夸赞颜回的贤德,而是赞许他对世人世事有自己的判断并不受裹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只是个人生活的选择,无关美德;如果这样的行为是美德,那颜回这样的举动就有作秀的成分,就担不起老师对他“贤哉”的称赞。

诗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汉清且浅”,所以关于这首诗,也只是浅浅给女儿讲解了一下: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里也有“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一开始就是织女成婚后,“贪欢不归”导致“嫁后遂废织纴”,作为贪欢误了职司的处罚,“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后来慢慢在民间发酵,被历代好事者添油加醋“丰富加工”之后,现在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成为了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和爱情故事,而牛郎也从一位天上星君变成了凡间偷看女子洗澡并偷走别人衣服相要挟成亲的猥琐男。不知道这样的故事,和“爱情”两字有什么关系。

“咦——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故事原来是这样的,”女儿说:“现在,对牛郎织女,我也有了不同的看法了。”

完成了这个著名民间故事的铺垫后,我开始逐字逐句讲解:

《迢迢牵牛星》无论在叠字还是结构,与《青青河畔草》都很相似,都是相似相望但不相亲。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周礼·考工记》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心思在情郎,终日不成章。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说水清浅,一说形容织女貌美,与《青青河畔草》中“盈盈楼上女”仿佛。另,我认为“盈盈”不但写织女和水中的倒影,苦愁而“脉脉不得语”,或许还有千言万语,相思无边,隔河语凝噎而顾影自怜。“脉脉”,《广韵》“嗼”字下笺引此句作“嗼嗼不得语”。

为何“河汉清且浅”,受相思煎熬也不过河相见?在我看来,整首诗只写女子心事,于女子相思的对象不提一字,或许这只是一场单相思也未必。女子心心念念,却总没有时机也不能捅破那层窗户纸。薄薄一层窗户纸,就像清且浅的河水,却就是过不去。

明天开始进行建安文学代表的“三曹”。女儿问,既然是“古诗十九首”,为什么只讲三首?

“因为另外十六首中,还有一首在高中,其余十五首不在教材里。我们先把教材内容过一遍,再来一首一首讲。”

伴读记十三 | 相思本是无凭语

女儿今晚的语文课,文言文继续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的第六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女儿想到自己,说在做手账这件事上,她就是“乐之者”。就是这么个意思了。

诗是 “古诗十九首”的《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两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出现在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课本中的这首诗,我觉得偏容易了点。给女儿的讲解内容大概是——

课本的注解大意为春日佳景,一人独赏,思念情动,欲寄远人。但从文中,没有读到特指诗人是女子还是男子的信息,所以男女都有可能。如果只是因为古代女子不轻易在外抛头露面,外出多男子,就视诗中折花人为女子,这就“想当然”了。视为男子似也无不可。

这首诗与《涉江采芙蓉》为一种笔墨。因人而感到物,由物而说到人,忽说物可贵,忽又说物不可贵,物贵不贵不重要,重在心中牵挂。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中”《五臣文选注》和《玉台新咏》均作“前”。“华”读[huā],本义指草木的花,南北朝时期才有了“花”字。庭前还是庭中,树在哪里不重要,重在一个“奇”字。虽然全诗也没说树奇在何处,但心中挂念的非一般人,自然树也就不是一般的树,花也不是普通的花了。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攀条”,手拉着花枝,“荣”,花繁茂状。“遗”在这里读[wèi],赠与的意思。挑挑拣拣选了一枝花繁叶茂的摘下来,想送给心里所思念的她/他。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在树下,手握花枝,郁郁花香充盈衣衫和两袖,但想送给的那个人,不在身边,距离路途遥远,别说一枝花,就连我也无法去到她/他的身边。上句和这句,与《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同。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区区一枝花,又不是贵重的东西,有什么好作为礼物送给她/他的呢?唉!“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不过是感怀分别已经有好些时日了。

昨夜看完了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四部曲的第三部《浪客日月抄之三:刺客》。今夜枕边书,还是继续藤泽周平,《浪客日月抄之四:凶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