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又奇遇

9月11日,0:40,3580克,弄璋,记。

陪床两日,翻完书话两本,唐弢《晦庵书话》和拓晓堂《槐市书话》。

有一种书,很小的时候起就知道很好,但几十年从没读过。它们一直只是真实存在于传说中,是图书馆借阅人次长期停留在个位数、是书店必备但又永远不好卖的那一种,例如鲁索《社会契约论》,于是陪床第三本,在严重睡眠不足状态下,第一次读就停不下来,这本书我应该会读多次。

昨日去二十四书香书店,一百四十二元五角,淘来旧书十九本。其中有两种,颇多惊喜。

富田常雄《姿三四郎》一套上下册,时代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九月一版一印,二十四万四千字,七百三十页,两册定价一元五角五分。尚侠和徐冰的这个版本,是国内第一版全中文译本。在我理解,这个版本就是富田常雄《姿三四郎》中文版的初版。三十年前,就是这套书,开启了我的日本文学启蒙,至今我书房里,日本或关于日本的书,有独立一架,其规模和数量,与整架外国文学匹敌。书店定价三十,十五元购入。欢喜。

《藏书票风景:创作卷》,鲁迅博物馆编,河南大学出版社“藏书票风景”三卷之一,二〇〇四年九月一版一印,印数三千册,定价四十二元。这册,书衣水渍、污渍、破损,书店定价十八元,我九元购入。河南大学出版社“藏书票风景”共“文献卷”“收藏卷”“创作卷”三卷,为庆祝建国55周年而举办的“海峡两岸书票大展”优秀作品选集。这册“创作卷”本身并不出奇,惊喜的是书里夹有四页信笺,红色双线分行,由于信笺本就薄,再加上有一些年头,四张纸已经发黄变脆,前三页密密麻麻蓝黑墨水写满了字,第四页空白。从第一页信笺页眉“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95.9第1版)和每段首P.578、P.594的页码可知是读书笔记。在一本从旧书摊淘来,出版十几年历史,介绍藏书票的旧书里发现几页旧读书笔记,于我也是一段淘书奇遇。

每次都想将书店购物小票保存,但无奈热敏纸过段时间后就字迹全无,只好作罢。否则,购书小票也是我的一部阅读史。

文学新人奖得主

昨天离开书店时与店长再次确认了,如果有学堂的学生来买书,报我的手机号即视为我本人结账,享受会员折扣。但相对于住在市区的人来说,书店地处偏僻,尤其是心理上的距离;并且昨天早上在微信学生群里我也提醒了他们,这家书店不卖畅销书和教辅。所以即便是会员二至五折的优惠,也不见得真的有学生会来。

昨天下午六点半,突然停水了。还好我们晚饭一向吃得早,发现停水时已准备洗碗。家住一楼,厨房在负一楼,因为楼层低的缘故,就算别人家已经停水,我们还是能从水龙头里放出大半桶水来。于是一人洗碗一人清碗,五分钟“结束战斗”,又存了一点水备用。在花园里散步时,物业在业主群里通知,是附近某处施工,失误挖断了主供水管,供水部门正在抢修,没说什么时候能来水。晚上,用备用的水洗漱,不洗澡就睡觉,狠不舒服。

睡到半夜,女儿站在我床前,叫醒我说:“爸爸,打雷了,我怕。”我说那来吧,才发现她手里还抱着自己的被子和枕头。雷电交加,暴雨如注,太座起来说,水来了,电没了。女儿像只小猫一样蜷在我旁边,抱着我的手臂,一打雷就一哆嗦,我就轻轻抚摸她的脸,直到雷声渐小她才缓缓睡去。

早上六点,下了一夜的雨才开始有点好像也累了的意思,慢慢细密,但天色仍然暗沉。捱到七点,也还是雨不停,天不亮,也没有电。冷水洗漱后,拿了一本昨天五元从书店淘来的旧书《汉方小说》,坐在入户走廊女儿的滑板上借天光,书越看越薄,天越读越亮。但又担心,新一周从六年级到高中的课还要再准备准备,小学三至五年级的文言文课文也还需要再作点微调,笔记本电脑的电用不了多久,恐怕明天会是一个忙乱的周一了。

九点来电了,喝了牛奶,吃了面包,在书房看完中岛玳子《汉方小说》最后一章,一天也算是正式开始了。

我比较喜欢日本的文字,清清淡淡又不乏味,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是在自言自语,也不会有负担,看完了就看完了。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需要细细咀嚼,慢慢回味,就像今日的日记,像今天的天气一样哗哗流水,但日后看来,无不带着体温。既不冰凉,也不炙热。

中岛玳子生于一九六九年。二〇〇四年,她的作品《汉方小说》获第二十八届昴文学奖,次年入围第一三二届芥川(龙之介)奖。小说《也许与此人结婚》入围第一三三届芥川(龙之介)奖。昴文学奖和芥川(龙之介)奖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文学大奖。昴文学奖,由集英社于1977年开办,新潮社协办,评选对象为大众文学新人作家,得奖作品将会刊登在《昴》杂志。百度上查不到这份《昴》杂志二〇一二年后的消息,所以这个文学奖是否也还健在就不得而知了。芥川(龙之介)奖,每年颁发两次,用于奖励“雅”文学暨纯文学领域的新人。想必每年入围的人和作品也不少,入围而已嘛。

中岛玳子,一九六九年生人,比我大八岁,今年五十一岁了。手上这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二〇一〇年一版一印的《汉方小说》作者简介里,仍把她称作“日本新锐小说家”,即便十年前她也四十一岁了嘛。就像手上这本十年前出版的旧书一样,书页发黄,封面褪色。但看来在文学这个领域,确实不是按年龄来定资历的。或许我这么絮絮叨叨再敲下去,也能争取在五十岁时拿一个文学新人奖。写小说我不在行,就成为一名新锐杂文家或散文家吧?!

淘旧书的一种有趣又无奈

每个周末去书店淘书,是我一周最佳休闲方式。可惜书无限,生命却短暂,书店也将于下月搬迁。日后惟有坐家中,闲翻书,忆往昔了。

今天在二十四书香书店,购得新旧书籍十四本,耗资一百五十余元,均价不到十一元,巨划算。在开心之余,又为书店担心,这么卖书,能不能赚到钱啊?

十四本书,新旧各半。先记新书,如下:

拓晓堂《槐市书话》,商务印书馆二〇一七年九月一版一印,硬面精装,定价五十八元。

程星《美国大学小史》,商务印书馆二〇一八年十月一版一印,定价五十九元。

杨德忠《大元气象》,商务印书馆二〇一八年八月一版一印,定价三十九元。

[美]诺曼·思罗尔《地图的文明史》,商务印书馆二〇一六年十月一版,二〇一七年十月二印,定价四十元。

中国书店“钦定四库全书”三种,《陶渊明集》《唐才子传》《书小史》,均为二〇一八年二月一版一印,十六开影印本,繁体竖排无句读注释,上下红色双栏,半页八行二十一字。定价分别为五十六元、七十八元和六十八元。甚爱之。

旧书七本,如下:

[日]中岛玳子《汉方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二〇一〇年一月一版一印,硬面精装,定价二十元,书角磨损,书页发黄,五元购入。

另六本,全为中华书局明人李贽的残本——

一九五九年五月一版,一九七四年七月三印,繁体竖排《藏书》,全套四册中的一、三、四册,缺第二册。全套定价三元七角,书店定价第一册十二元,三、四册各为十五元,三册半价二十一元购入。淘旧书,常常遇到一种有趣又无奈的情况——同一来源,出版已几十年的同一套书,其中一本多次阅读的痕迹非常明显,封面、封底、书脊磨损,书口变灰黑,前后书角卷边几十页;但其他几本却全无被翻阅过的痕迹,若不是自然旧,全如新书。好奇——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吸引人?都有谁看过?这三本书就是这样。一、三两册,八品自然旧,第四册却被翻阅破损严重。为什么这么多人无视其他册,却对第四册“情有独钟”?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版,一九七四年七月四印,繁体竖排《续藏书》,全二册的上册,缺下册。全套定价一元七角五分,书店上册定价十五元,半价购入。

繁体竖排《史纲评要》,全二册的下册,缺上册。下册无版权页,全套定价三元二角,书店定价下册十五元,半价购入。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一版一印,繁体竖排《初潭集》,全二册的上册,缺下册。全套定价一元六角,因上册品相不佳,封面、内衬、封底均被铅笔和圆珠笔画有幼儿手笔的“变形金刚”,且破损较严重,书店定价上册六元,半价购入。因年代“久远”,书上铅笔的笔迹我用橡皮也无法擦去,安慰自己说,这也是书之一景。不知道当年的这位小画家,现身在何方,以何为业?

我必功不唐捐

周二下午,在学堂小学部三至五年级,上了我的第一次小学文言文课。

我准备的教材,一面是竖排繁体,一面是横排简体。第一课选的是商务印书馆版1912年国文教材篇目《人之一生》:人之一生,犹一岁之四时乎。春风和煦,草木萌动,一童子之活泼也。夏雨时行,草木畅茂,一壮年之发达也。秋冬渐寒,草木零落,则由壮而老,由老而衰矣。然冬尽春来,循环不已,人则老者不可复壮,壮者不可复少也。语曰:“时乎时乎不再来。”愿我少年共识之。

在较早前还没有开这个课的打算时、在有开课打算开始准备和这周里,为这门一周一节的课,我读过了关于小学国文课一百多年里的新老资料共八种四十余本。算不上精读,也谈不上研究,但确是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页一页读过。

老教材包括夏丏尊、叶圣陶、蔡元培、胡适等人编的1912年繁体竖排影印商务印书馆版、大东书局版和开明书局版民国教材,“民国教育书系”的《民国老课本》各民国教材版本。

近几年新编的是朱文君编《小学生古文100课》和丁慈矿编《语文太重要:小学文言启蒙》。朱文君和丁慈矿两个版本,各有特点,但文言文启蒙篇目都选自民国教材。我把我选的篇目与两者比较,无太大不同。如果作为小学三年文言文课程篇目规划,我认为丁慈矿版本略优。

所以,学堂的小学文言文课程,在教材篇目的选取上我是有准备,有信心的,最要紧的短板是教学经验。而最要命的是,我一点小学的教学经验都没有(六年级在学堂划归为初中)。这就导致周二的课,就是一个脱口秀演员的大型破梗现场直播。作为已经不惑的人,既然要做,就已经做好了面对失败的准备。大不了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嘛。被吊打了后背,翻个身,再送上肚皮,再来!

教育和教学,我认为是非常专业的事。没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和职责素养是做不好的。我这又是胆大妄为的无知者无畏。我觉得我这么做的最大意义就是抛砖引玉,拿出一个大概能试一试的框架,期待很快有小学的老师能够来进行这个事,我也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语出自胡适1932年《致毕业生》,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

他们比我聪明

近几年语文教材调整,陆续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多个版本的教材统一为教育部审定的部编版。这个调整,除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课文篇目的增减,还将教材中首篇文言文课文从六年级下调到三年级。也就是之前学生到六年级才开始接触文言文,现在三年级就要开始学习。

明天开始的新学期,我会每周给学堂小学部三至五年级各上一节文言文课。这样下来,我要上的课就从三年级一直延伸到高中,九个年级的跨度。还有,这个学期,我又成为了高中的主班老师。

上午十一点半,做完小学文言文学期课程规划和前两周教案,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想,在学堂三十几位老师里,我学历最低,读书最少,我是不是脑子哪个部分坏掉了当年才读不进书,现在才这么不知天高地厚的胆大妄为?我觉得应该是的。否则为什么学堂里那些读书读到硕士、博士,出国留过学,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师不做这样的事?因为他们都比我聪明。

明天开学典礼后,我还要在小学部这三个年级的家长会上,对文言文课程的开设和规划做个解释,就补了一个课程开设说明:

幸福学堂三至五年级文言文课程,为学堂中文课程组成之一部分。但因其与白话文和口语表述不同,且书写繁简各异,故亦自成体系。小学文言文课程三年六个学期的教材,由部编和课程自编两部分组成。部编内容为教育部审定教材篇目;自编教材选自民国时期各家国文课本和《论语》《世说新语》《韩非子》《淮南子》《庄子》等传统经典,涵盖道德、自然、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涉及书信、日记等实用文体。不骛远,注重趣味和常识,着眼于立身、处世及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课文中的生字多少、字句长短、笔画繁简、意义深浅,均依照学年制循序渐进;甚至所述花草景物,也根据就读学期的时间顺序排列,便于让学生随时观察学习。

《梁书》终入手

二十四书香书店将于九月一日开始搬迁前的打折大促。这次活动,是认真打“骨折”的力度——全场商务印书馆五折,其他原八折书四折。今天去的目的,是想把要买的书先挑出来放到办公室或收银台,以免促销活动一号开始我五号周末才能去,几天时间里被人买去错失了。失去的,都是最好的。

一进店,遇到老板秋蚂蚱。“走!先去喝茶。”他说。

“不!我先选书。”我说。

“不急。虽然副本量都不多,但活动没开始,店里人也不多,我们先去喝茶聊天。”

然后聊天的一个小时里,我差点又给自己挖了一个新书店“野贤书局”创办一份会员刊物的坑,然后又差点自己还跳了进去,幸亏及时刹住了车。

午饭后选得十本八本书。贼不落空,再买了四本,一本当下备课要用,这两天就要看完的;一本下个学期备课需要的;两本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喜欢就买了的。

当下备课要用的,是京华出版社“续写的史记文化名家读史录”系列一种《博识隋唐》,二〇一〇年七月一版一印,一本关于隋唐的各家“文化散文”集。定价二十九元八角,七折特价后再会员价十七元。

下个学期备课需要的,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之一种,龙榆生《词学十讲》。二〇一一年二月二版,二〇一六年八月三印,定价二十四元,略有水渍,特价十五元。

两本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喜欢就买了的,是唐姚思廉撰《梁书》一套三册中的一、三册。中华书局一九七三年五月一版一印,繁体竖排,三册定价二元七角,书店标价十元一册。两册封面上均有印章两枚,一长方形蓝色繁体字两行,上行“爱护公物人人有责”,下行“贵州汽车制造厂宣传科”;一红色圆章“中国共产党贵州汽车制造厂委员会宣传科”。书虽纸张自然旧发黄,但印刷字迹清晰,翻看相当享受。每次去书店我都要去看看他们是否还在,现在买回家了,心里舒坦,只可惜不知能不能买到第二册凑齐全套。

觊觎已久,终于到手

欢喜!

忘算了开学季,以为要等到“双十一”购书才会再有特价。

周二习惯性点开当当,看到开学季图书满一百减五十,折算下来就是五折包邮。果断下手《清稗类钞》一套十三册,定价八百八十元,实付四百四十元。买定离手,激动到手抖。

昨天送到,晚上从菜鸟驿站取回家,开箱一本一本取出来,慢慢摩挲,快快翻页,扇起的微风拂面如春,心花荡漾。觊觎已久,终于到手,从书房带一本到卧室侍寝,压在枕头下,一夜无梦到天光。

今早起床,洗衣、早餐毕,又一本本打开,在书名页仔细盖上我“尺宅江湖”的印章,就像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这套书是中华书局二〇一〇年一月一版,二〇二〇年五月七印版。繁体竖排,十三册近七千页。够我慢慢看一年的了。就喜欢不带目的性的看书。

《清稗类钞》从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仿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体例,编辑而成。全书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馀条。上起顺治下迄宣统共二百六十八年。书中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举凡军国大事、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名臣硕儒、疾病灾害、盗贼流氓、民情风俗、古迹名胜,几乎无所不有,既可供研究清代历史的学者参考,又可让我这样的乡野村夫闲翻度日。

这套书的编者徐珂(一八六九—一九二八),原名徐昌,字仲可,别署中可、仲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绪举人。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曾参其戎幕,未几辞退,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为《辞源》编辑之一。少尝请益于谭献,旋又师事于况周颐之门。这些学者均为当时词学名家,故编者长于文学,善于诗词,尤喜搜辑有清一代朝野遣闻,以及士大夫阶层所不屑注意的基层社会的事迹。晨钞露纂,着述不辍,以此终老,卒年六十。徐珂著述甚多,有《清稗类钞》《国难稗钞》《晚清祸乱稗史》《小自立斋文》《康居笔记》《可言》《岁时景物日咏大全》《佛说阿弥陀经会要》《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清词选集评》《天苏阁丛刊》(初集、二集)等十馀种,而以所编《清稗类钞》用力尤勤。

淘得与我同岁《古诗源》

“九月一日开始,这些书全部五折。”二十四书香书店的店长邓娇对我说。

我指着满地正在上架封着塑封的书问:“这些打折书是库存还是新书啊?”

“全是新书。因为老板觉得如果用库存和旧书来打折回馈没诚意,所以进了十几二十万的新书,真是疯了呀,哈哈!”邓店长笑着说。

多好的一帮人啊。旧书也不打折,上楼继续淘书去。

每次去都要去看看那几本心心念念的旧书。

明朝李贽的《藏书》,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繁体竖排版,全套四册,缺第三册。这次去,三册还在。

明朝李贽的《续藏书》,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繁体竖排版,上下册,缺下册。这次去,上册还在。

唐初姚察、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一九七三年繁体竖排版,全套三册,缺第二册。

另外还有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系列的《清史稿》全四十八册中三、五册,《新唐书》全二十册中二册、《隋书》全六册中一册等等一溜零本。每次去都要蹲在那里每一本都抽出来,翻翻,看几页,认不得几个字,又读得几个故事,喜欢,但不成套,可惜了。想买,又知道不可能凑齐;不买,又挂牵,像一群缺齿发疏颤颤巍巍的老朋友。

会了老朋友,又带了另一位也是每次去都要见的老朋友回家,这样就可以天天见了——清沈德潜的《古诗源》。

这本《古诗源》,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六月据文学古籍刊行社纸型新一版,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印,和我同岁,今年四十又三了。竖排繁体,十五万三千字,三百六十八页,定价一元四角。八品自然旧,书页发黄,书脊上图书分类编码标签贴因年久页发黄变脆,但印制精细,纸张现在看来普通,却是那个年代的好纸。书口有霉斑,书名页一枚直径约二厘米圆形蓝色“贵阳市乌当区文化馆图书专用章”,书店定价三十元。结账时我用政府派发的电子优惠券抵扣了十元,实付二十元。应该是这书偏冷,新版新书不过三十元上下,但读古诗还是配古书好;古书寻不得,有点年头的旧书也好过纸轻墨浓的新书。

沈德潜生于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从二十二岁参加乡试起,他总共参加科举考试十七次,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才中进士,时年六十七岁,被称作“花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江南老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后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祠夺官。

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沈在康熙乙亥年(一七一九年,康熙五十八年)写的自序中说:“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溯隋、陈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騒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谣里谚,无不备采,书成,得一十四卷。不敢谓己尽古诗,而古诗之雅者,略尽于此,凡为学诗者导其源也。”喜欢。在书名页记下购买的时间、地点和所付书资。读完序言后插架,待日后细读。现在愈发觉得时间不够,还有那么多好书没有读。

斗战胜佛养成记:十四年从拿抓到至尊

昨天与任飞老师共进午餐,聊到为什么要阅读名著,以及名著为什么会成为名著的话题。

聊了《红楼梦》中丰富动人的情感和让人(我)肉麻的矫揉造作,《三国演义》其实并没有将诸葛亮塑造为智冠天下的人物,《水浒传》中所谓忠义后面的黑社会性质,以及《西游记》中的师生关系与《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之间草蛇灰线的微妙联系等等自己对名著的解读。

最后我们认为,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提供了很多解读的角度,应对了人所要面对的普遍问题,每个人都能从中对应当下并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觉得这些闲聊当中的阅读分享不但有趣,而且有料。于是在昨天的聊天内容基础上,整理补充完成了这篇《斗战胜佛养成记:十四年从拿抓到至尊》(又名《斗战胜佛养成记——从<西游记>看<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和师生关系》),以续饭后谈资。

孙悟空到底是不是青少年

既然说到斗战胜佛孙悟空、《西游记》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就要先弄清楚,孙悟空到底是不是青少年。孙悟空是不是青少年,得先知道他的年龄。

《西游记》第一回中,美猴王在花果山水帘洞“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乐享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这里到底是三百年还是五百年,在《西游记》后面章回有交代。然后为学长生不老,拜入须菩提祖师门下,得赐法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妙道”。但这还不是不死之道,只是延年益寿的方法。因为祖师说了,每五百年就要经历一次天降雷、火、风的“三灾利害”,如果躲不过,也还是“骨肉销疏,其身自解”。

孙悟空离开老师须菩提祖师,回到花果山,一日醉后入幽冥界,在一本簿子上“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于是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然后“一路棒,打出幽冥界”,才获得了长生。可见之前在花果山“乐享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是三百年上下。但就算“大闹森罗、强销名号”也并非不死,因为到底菩萨也好,阎王也罢,也是有寿数的,只是他们的寿命相比凡人来说太长,就像是不死一样,就像人的寿命与虫鸟相比。直到孙悟空在蟠桃园里吃了蟠桃后才真正是“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后又醉入太上老君的兜率天宫,炒豆似的吃了老君五葫芦有生有熟的“九转金丹”,后被二郎神捉住,火部众神放火煨烧将金丹在肚子里煅成了一块,成为“金钢之躯”,这才得到了真正与天地齐寿金钢不死之身,才做了“齐天大圣”的“齐天”,寿与天齐,而不是本领。但还是很绝望啊!因为就算寿与天齐也还不是永生。以太上老君所在的兜率天为例,这里是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天人的天寿是四千岁。兜率天之上还有二十九重天,只有到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十三天之上,也就是成佛,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所以,从蛋生到入幽冥界手动销号,这段时间孙悟空三百四十二岁;五指山下压了五百年,遇到第二位老师时,他八百四十二岁;取经路上又十四年,成为斗战胜佛修成正果时,八百五十六岁,一个妥妥的青少年。

能力越大,破坏越大

青少年都有个叛逆期。所谓叛逆无非就是能力一般的折腾自己,能力出众的折腾他人,天赋异禀又勤奋好学的就折腾完自己折腾别人,或者折腾完别人折腾自己,归到底就是一种对自我、对外界的认知错位和冲动。美猴王就属于后者——猴猴都会死?不行!我不想死,也不要死;学艺?我要学最厉害的。所以,天资高又勤奋的美猴王在他的第一位老师须菩提老祖那里学习三年,不但得到了“孙悟空”的法名,还学会了延年益寿的长生之妙道、地煞七十二般变化和比飞升霞举更厉害的筋斗云。这样的好学生,不但自己自在逍遥,老师也十分欢喜。

为什么说孙悟空天资高?因为它是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孕育的仙胞,乃天地精华所生。天资高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可他还非常勤奋。老师教变化之法时问:“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你要学那一般?”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好一个“愿多里捞摸”,就是我愿意下去自己多琢磨多练习,学习更多的本领。遇到这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学生,怎能不让老师开心、省心、担心?为什么担心?因为老师知道这个学生还没有真正学好。

按说须菩提老祖是这么厉害的老师,孙悟空是这么优秀的学生,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为什么老师不把学生多留在身边一些时间慢慢调教?因为这很难。就像一个图书管理员去教历史和语文,被要求不但要跨学科、多年级、差异化,有广度、有深度,还要有知识有常识有料又有趣的主题化教学,他做不到嘛。做不到,怎么办?就需要其他老师去教他。一时没有新老师,就交给社会大学。为了让学生不要遇事就想到我是有老师、有人依靠的,就要断了他的后路,连这个念头都不能有。所以须菩提老祖在将孙悟空逐出师门时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一个字,狠。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控制不住自己的能力,又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就会变成能力越大,破坏越大,所以后来孙悟空上天入地,一根金箍棒打上打下,让天地乱了套,让地方官土地神坐不住,自己的顶头上司——东大区经理玉皇大帝也兜不住,一个基层管理的问题闹到了董事会,只好请出大BOSS如来佛祖出面来摆平。凡人打五十大板了事,孙悟空这种不是人的,别人用鼠标,就把你变成猴标,按你五百年得了。不知道孙悟空给自己作“齐天大圣”这个职业规划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会是这样的昙花一现。或许那几百年他也唱过: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哦,我比烟花还寂寞。

三藏法师的习惯养成法

孙悟空的第一位老师,教给他硬核的知识和技能,能上天入地,没趁手的兵器还自己下海去找龙王想办法,可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协调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并且年纪轻轻就成为部门一把手独当一面,可说前途可期。但他把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稀烂。那孙悟空最终又是怎样实现职业规划并拿到“斗战胜佛”终身成就奖的呢?这就全靠他的第二位老师——唐三藏。

唐三藏教给孙悟空什么秘技或是给他圈了什么知识点、刷了几套必考题吗?

并没有。

那唐三藏是靠什么让自己这一只蝉和一只猴、一头猪还有一个红头发的妖怪,这一个天团成员都既成就了别人又互相成就了自己的?

从遇到孙悟空到取得真经功德圆满,唐三藏十四年只是做一件事——培养习惯和规则意识。让孙悟空养成好好说话,积极处世,相信“我就是力量”;先理解别人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双赢的想法以及协作增效等习惯,并制定了规则,明确了什么事不可以做,做了就要面临处罚,屡教不改就开除。最重要的还有言传身教,严格执行。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三次都没有get到三藏法师的点。三藏法师说的是凡事好好说话,不要动不动就喊打喊杀,更“不可无故伤性命”。要先理解别人,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不论是人还是妖。人,有人他妈;妖,也有妖他妈。而悟空却说:“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孙悟空没有意识到,即便他是个落跑的“齐天大圣”,也还是一只妖。若是妖就要打杀,那岂不是自掘坟墓?再者,把气力和能力当道理,那你孙悟空今天打杀另一只妖怪,明天是不是如来佛祖可以按你一万年或者干脆灭了你?所以做事要先有双赢的想法。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唐三藏一直都是在救孙悟空。哪怕是违反了规则,被处罚,紧箍咒念起也是在告诉孙悟空,要牢牢记住,有的事是不可以做的。你再有能力也不行。同时也不是无情的一刀切,还是留有犯错和改正的余地。但三次已是屡教不改,也只好开除你了。为师不要你了,回花果山好好反省去吧。即便如此也不是真的就放弃了这个学生,还是挂念,并继续完全信任,相信学生的本性不坏,相信自己这一路耳濡目染的熏陶,终究会浪子回头。信自己,甚至有点盲目自信。最终,在取经一路上,正是唐三藏对原则的坚持和对学生的信任,在长期良好习惯的耳濡目染熏陶下,既救了孙悟空,也救了自己;既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那么,就像《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说的那样,只要有良好的习惯就会变得优秀吗?”任飞老师问。“我不这样认为。不论是《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还是唐三藏每天唠哩唠叨给孙悟空小火慢炖的,其实都是鸡汤。而鸡汤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道理,没有知识和技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天天刷朋友圈鸡汤,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所在。孙悟空保持学习求知的状态,掌握了各种知识和能力才从石猴到美猴王直至成为齐天大圣。但齐天大圣只有知识和技能,却不懂道理,他的猴生也过得惨烈。后来在鸡汤里浸润了十四年,通过长期训练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后,才成为了斗战胜佛。所以习惯和能力,是两条腿走路。缺哪一条,都是瘸子。”我说。

读毕黎庶昌《丁亥入都纪程》并题跋

清早起床,洗、晾了衣服,到书房读完黎庶昌《丁亥入都纪程》最后两页。

黎庶昌(一八三七——一八九八)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早期与莫有芝师从郑珍。同治元年(一八六二)上书论时政,以廪贡生得授知县,入曾国藩幕,名列“曾门四弟子”。曾署理吴江、青浦等县知县。光绪二年(一八七六),随郭嵩焘出使欧洲,任驻英、法、德、西班牙四国参赞,游历了比、瑞、葡、奥等国,写成《西洋杂志》一书。光绪七年(一八八一),任出使日本大臣。光绪十年(一八八四),丁忧返国。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服阕,职使日。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任满归国后,曾任川东兵备道等职。《丁亥入都纪程》为光绪十三年(1887)黎庶昌服阙入都销差时所作日记,记载了他从遵义出发取道重庆、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入都(北京)一路的见闻。行文记沿途山川古迹时,尤重考证,纠正了《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蜀輶日记》和《汉书·地理志》等古籍中的一些错误,不仅是一部学人游记,也是一部有资料有考证的地学游记。

《丁亥入都纪程》我有两个版本,仔细读完的这本是朝华出版社二〇一九年一月一版一印,硬面布面精装,据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中日甲午海战)川东道署刊本影印本,原书阙页四,竖排繁体无句读。全书区区三万六千字,不过是我日常一个小时的阅读量,这次却逐字逐句读了整整两个星期,其中提及的人名、地名、书名,都一一查证、注释,还有七八处判断为“通假字”,是我记忆中完完整整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完成读、校、注的第一本文言书籍。为此,特在书后空白页题跋:二〇二〇年八月十六日晨,历时两周,一字一句校释读毕。知新温故历史掌故若干,又校出通假字七八处,自忖文言文阅读理解略有进步。其间,与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第五辑中《丁亥入都纪程》对照,该丛刊版无注释,无译文,仅止句读,然断句亦有数十处不妥或可商榷处。故,除选题甚佳,装帧亦佳外,几无可取处,实乃绣花枕头。“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版,为据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活字排版印刷《黎氏家集》中《丁亥入都纪程》点校,简体横排。

这也是我记忆中第一次题跋。写完这篇读书笔记,又从头再读了一遍《丁亥入都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