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上课记·肆】硅基生命体孙悟空

【语文3班】

每周都有一节语文课是整个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合班课。目的在于促进不同班级中不同程度学生的互相了解,并了解学科的要求和课程目标。这个六周的合班课是每周一的上午第一节。

今天这节课,第一部分,惯例根据学生能力和态度自选或指定,一人背一首古诗词,重温之前的课程内容。这个环节不只是合班大课的“规定动作”,也是我每一节语文课的第一环节,因为“诗代表中国文学之最美部分,西洋则以作剧为文学家之圣境。”(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第二部分,回顾上周结束的主题二十三“白马东来”,从中土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白马寺,摄摩腾译出中土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到玄奘西行,让学生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指出佛教诞生地尼泊尔和现在的印度,问:印度和尼泊尔明明在长安的西南,为什么玄奘却要向西取经?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又重温了历史课汉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最远抵达印度半岛最南端的斯里兰卡内容。

第三部分从玄奘西行引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从化学的角度看孙悟空为何只能被打败而不能被消灭:孙悟空诞于石头,石头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物二氧化硅SiO2,所以他的肉身不是碳基生命体的血肉,本质是硅基生命体。太上老君丹丸的主要成分是重金属和矿物质。木柴燃烧的温度大约在600℃,因为太上老君炼了很多年的丹,所以他掌握了如增加炉中氧气的鼓风和排烟、采用更能充分燃烧的木炭而不是木柴作为燃料等先进技术,将炉温提高到了1000℃左右,但仍然没有将孙悟空炼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硅的熔点是1700℃左右。长时间的高温反而除掉了杂质,使孙悟空这具硅基生命体变得更加纯净,从而形成晶体——火眼金睛——1893年,英国化学家詹姆斯·爱默生雷诺兹(James Emerson Reynolds)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一次演讲中就指出,硅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使得以其为基础的生命可以在高温下生存。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孙悟空其实是人类对AI生命体的最早认知。如来佛祖当然知道,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物都属于碳基生物,但孙悟空是硅基生物,所以消灭他的“肉身”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他的“肉身”是不灭的,因为无处不在,所以只是打败并压制他,最终还得靠如来座下金蝉子唐三藏这个催化剂来促使悟空自己“悟空”。但这一剂催化剂是否有效也是未知,因为前九世的金蝉子都没能与孙悟空接触到,半途被沙和尚给吃掉了。还好,最终孙悟空成为了斗战胜佛,而不是斗战胜魔。只是不知道现在的AI发展下去,最终会成为什么了。

学生说:“原来《西游记》是一部化学教材”。我说:“地理是历史的基础,又与历史一同构成了文学的基础。而语文反过来,成为了所有学科的基础。”只可惜,我的地理不好,历史也没读通,文学更是一窍不通,物理、化学也绝缘年久。我要重学自己不擅长的这些科目吗?不!这就是上周在五年级做阅读分享时,我总结自己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我最大的优点是,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我最大的缺点是,从不去改正这些缺点。

【七年级地理】

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五两章地理基础常识。

【八年级历史】

继续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就教材文本“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满洲国是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学生轮流发言,展开设想和讨论,我补充了一些史实后下课铃声响起。下课前最后强调:“我们的历史课,要先分清楚“事实”、“观点”和“立场”,不能只讲“立场”而不顾“事实”,也不能只说“观点”而抛开“人”这个历史的本体。”因为“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今日总结: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把握越充分,越能调动思考和养成批判性思维;但一味沉迷于对知识的认知和把握,则会误将知识当做了智慧,将识记当做了思考,就更不会诞生批判性思维。

【上课记·叁】慢慢来会比较快

【语文3班】

后续四周的周五都会有活动,就会导致四个连堂共八节课被占用,所以今天提前开讲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

先讲“古诗十九首”的《今日良宴会》,做简单讲解后,从“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句,让学生说出之前学过的内容中相似的诗句,从而回顾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夜宴桃李园序》)。

在一人一句解释陈寿《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节选的“霸王策”内容环节,八年级的Y在“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句,因怕出错而欲言又止。我对他说:“同说错比起来,因为怕出错而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是一个更大的错。犯错没有什么,人人天天都在犯错。犯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他继续抓耳挠腮,我停下进度,对其他学生说我们需要等一等。最终,Y磕磕巴巴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不必为了教学进度而推进,停一停可能会是更好的节奏,因为有的学生不可能“下次准备好了再来”,极有可能这一次等一等就是他最好的一次。每次等一等,他可能就会再向前一小步。我昨天为他准备的“A+”,今天没能给出去,那一篇文章还需要进行第九次修改。

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句,八年级的W卡住了,读不懂,解释不了这句。于是我跳回上个学期讲“春秋五霸”的第一个主题“姜小白的逆袭”,重温了姜小白齐桓公如何通过“尊王攘夷”成为霸主的。“原来是这样”,她明白后说。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列传·袁绍刘表列传上》的“邺都策”中,八年级的Z对“授说袁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句完全不理解。这个内容对他来说,确实非常难,远超过了他当下的中文能力,于是让他慢慢一字一句读了一遍,这个学期我对他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他不要时时刻刻说话做事都着急忙慌生怕错过什么,而是要慢下来,因为只有慢下来,才不会错过。我讲解“台辅”时,说“台辅”就是指三公宰辅。袁绍家族被称四世三公,三公先是官职,后成为了中国的三个复姓,“这三个复姓分别是什么?”我问。W说:“等一下!”翻出之前的教材,找到笔记,回答:“司徒、司空、司马”。狠狠夸了她!

七年级的L发挥平稳,稳稳跟随,偶尔跳脱。九年级的S在参加教育局的统一测评,未上课。

虽然这两节课讲讲停停,进进退退,但下课时,不但完成了新课《今日良宴会》、回顾了过往内容和课程计划的“霸王策”,还超计划推进到了下周的“邺都策”。再次,应验了我那句——慢慢来会比较快

【七年级历史】

继续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文本,从“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回顾了刚刚结束的语文主题二十三“白马东来”中,节选自《高僧传》的“汉洛阳白马寺摄摩腾”一则内容。从班超出使西域路线展开至地理的“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祁连山”,从地理推进到“攻灭五十余国”,以及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完成了这一课的内容。下周进入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与语文3班的历史基础同步。如果历史和语文不是我一个人同步推进,应该很难达到这种同步和协调。

【九年级历史】

主要是与S对谈,G旁听。引导S回顾了上次课同他一起分析的“希腊民主”与“罗马共和”的异同。新内容从教材“2世纪罗马帝国黄金时期,地中海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罗马帝国的‘内海’”一句,从地中海出发,经爱琴海、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伊斯坦布尔海峡、黑海、亚洲、欧洲、非洲、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欧洲五大半岛、哥伦布、白令、白令海峡回到同时期东汉佛教传入中土的语文课题“白马东来”,在地图前完成了一节地理和历史课。

【上课记·贰】抛开宏大叙事

【语文3班】

连堂写作课,W、L和Z三人进行人物描写练习,Y进行新闻通讯写作练习。

W的写作,仍有口语化的问题。三次修改后,完成一段人物描写,但标题太过直白,今天的作业就是让她为这段文字起三个吸引人的标题,因为标题是一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训练她的文章内容提炼和文字表达。

L的写作,两次修改后,因在补充细节描写而未能当堂完成,作为课后作业继续完成,明天提交。

Z的写作,书写较困难,停留在极其简单且依靠形容词支撑的空洞、无序表述阶段。今天课上经三次讲解、修改后,要求他对“作业难”这三个字的什么作业、难在哪里、为什么难展开描写,作为课后作业继续完成,明天提交。

Y的日常作业,是3班学生中完成字数最多、最用力,但也是写作“套路”最明显的。这次写作课没有让他进行人物描写,而是进行新闻通讯写作练习,是因为他上周一篇关于上海马拉松的日志经多天修改,已接近完成。在这节课上,经两次目的在于打破写作套路和不明原因的感动和感慨,回归好好说话的修改,文章已趋近完成。这已是这篇文章的第八次修改,我已经为这篇文章准备好了一个“A+”。

下课铃声响起,这节课的最后环节,我对四位学生说:“好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不是不明原因的感动,是把每一句话写清楚。

四位学生态度认真,课堂跟随,我才能针对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教学。但也存在一个个性化的问题——不同的写作者对什么是“好文章”的判断标准不一。

【八年级历史】

学生阅读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文本后,让每位学生各自用一句话来总结“九一八事变”。这一句话中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后果等要素。然后就课本中“‘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东北军几十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四个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一段文本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从东北地理分析,日军为什么首先占领沈阳而不是哈尔滨或长春;

2、如果东北军不內撤,会有什么后果;

3、既然已经知道“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教材语),“九一八事变”中方对整个东北战局的应对是否妥当;

学生通过教室墙上大地图,对沈阳、山海关、北京和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有所了解后,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所以历史课,其实是将历史文本作为阅读材料,对学生随堂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并试图从历史的“事实”,而不是“立场”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和表述过去的事,并试图引发对未来的思考。但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阅读量不足,在文本分析、观点表达上仍有诸多不足。

【七年级历史】

学生阅读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文本后,展开讨论:

1、汉武帝最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的目的;

2、汉武帝时,名臣良将众多,为什么满朝文武单单挑了张骞这名郎官,也就是皇家门卫兼司机作为使臣;

3、张骞出使西域,只是或者就是如教材文本所说“志在为国分忧”;

学生通过教室墙上大地图,首先从地理出发,根据历史教材中简图,了解西域所在,然后我要求抛开宏大叙事,回归到一个“人”来分析张骞自告奋勇出使西域可能的真实原因

七年级三位同学中,两名语文基础较好,在讨论、分析中,较能提出读到观点。

从我本学期继续代课的文史地学科来看,我认为所有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和课程,首先都是中文课。学生学习所有母语中文课程内容的基础,都是语文的字词句、阅读、写作和文本理解、分析能力。

【上课记·壹】一课一句

上周例会,要求每天写教学反思。我的课多,要写的自然就多。无法,写就是了。

【语文3班】

今天完成了主题“白马东来”中最主要内容——《四十二章经》六则的学习。这个主题的学习也已完成。由于课程内容是佛经、学生对佛教经典的接触不多以及需要更多一些哲学思维方面的训练,这应该是本学期迄今最沉闷的一节课了。不过还好,学生虽然感到吃力,但仍然努力跟随。

【高中中文经典】

今天开始《寒山子诗集》。选定的教材为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课上每人一份复印的宋版《寒山子诗集序》前三页作为教材,用十分钟让学生进行断句,然后一人一句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由于是繁体竖排无断句本,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然后因为有生从这篇序作者“闾丘胤”的“胤”讲到赵匡胤,于是我就从寒山所生活的的贞观延伸到了赵匡胤的建隆,并扩展到了《宋史·太祖本纪》的内容。期间没有听到下课铃声,导致晚下课20分钟,学生13:00才开始吃饭。这节课至少讲200字的计划未完成,只讲了“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一句26字。

【八年级地理】

复习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20分钟刷题一套,20分钟完成一人一题讲解订正。学生错题原因,多为对基础自然地理不熟悉所致。如将黑龙江省误为长江下游省份、东部东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弄错。

从《聊斋志异》到《寒山子诗集》

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讲了半个学期的《聊斋志异》。两周前,几位完成了A-Level中文考试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程。

上周中文经典课第二个六周测评,我用《高僧传》中正体竖排版《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一则为考题,一考繁体字认字、二考断句,三考译为现代文。“诸位都学了十几年的中文,现在看来还是得再学学才行啊。”我调侃说。

马上又是新的一周。我面临的问题是:继续《聊斋志异》,新加入的学生云里雾里;换新内容,一是我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备课量增加,二来对一直跟随课程的学生也很突然。考虑再三还是要换内容。

换的内容,开始想的是黎庶昌的《丁亥入都纪程》,因为黎是贵州遵义人,我也完整读过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影印本,详细记录了黎庶昌由黔取道四川、陕西、山西入都(北京)途中的见闻与感悟,一课一页,刚好。但不足之处为日记体,难免拉杂流水账。在书架前扒拉来扒拉去,最后选了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寒山子诗集》。

“你课上讲这个,难了点不?”太座问。

“有容易的,但觉得不太合适。讲这个,其实是因为我一直想读但没读,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逼自己读。课也上了,书也读了,一举两得。”我说。

这是最后一次了

周一开会,让重新布置中文教室。我说已不知中文教室是哪一间。之前的中文教室,现在里面有桌上足球机,还有一台冰箱,书架上摆的是性教育手工,墙面上除了网红牛皮纸卷筒,还贴满各种花花绿绿的装饰,连我“三近斋”和“晋唐心印”装好框的两幅字都不知所踪了。椅子横七竖八,桌面、地面常常废纸、文具一片狼藉。

最近几年,我的课常常被莫名取消,而替代的人往往不堪。这个学期开始时,又没有让我上中文课。教室自然也让出来给新来的Y和B作为了“活动室”,语文课的内容也是各位自己想上什么就是什么。在开学几周后,再次,又重让我再继续上中文课,并采用我的自编教材作为校本教材。因为同时还要上地理和历史课,我的自编教材也涵盖了史地的内容,而“活动室”墙上竟还保留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或许是因为这两幅地图的尺寸足以大到需要整整一面墙,可以使“活动室”在“国际化”的“胸怀世界”方面能有所呈现的缘故罢,我才得以在“活动室”内上课。

会后,Y带着她的性教育手工们撤了出去,并把“三近斋”和“晋唐心印”重新找了出来。我花了两天时间,将桌上足球机、冰箱、堆满杂物的杂物架和时尚杂志等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清了出去;将墙面铲干净,把“三近斋”、“晋唐心印”和曙光老师写的《心经》重新上架、上墙,并把两张地图重新挂在原来的墙面上;调整了不尴不尬不靠墙也不居中的书架的位置,整理、分类、上架了图书,也把被遗弃在库房角落吃灰的围棋翻找了回来。重新布置了桌椅,在桌面上放了三个桌牌来提醒使用教室的师生,一是“来时如何/去时如何”,教室教具用后恢复原样,也是要知为何而来,要有何志向去往何处意;一是“何处惹尘埃”,出自《六祖坛经》,自心清净自然教学清净、教室清净;一是南宋道士白玉蟾的“无言便是怀仙处”句,临风对月,但求无愧于心。终于,“三近斋”恢复了原样。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因为这个学期我除了中文,历史、地理和游学也在这个教室里上,于是时隔四年半,“三近斋”又再次成为了幸福文学院

这半个学期的各种折腾、消耗,就是过去几年的缩影。一位家长式的校长,一个有理想但没方法的管理团队,一群想“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师,在经过一帮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标新立异靠拍脑袋来做决定的“创新教育者”名为“创新”实为争权夺利的纠缠不清最后,不知道这句话该说“最后不过是恢复原样”好,还是“最后还好恢复了原样”好些。

我这个曾经的力道绵长的老愤青、贴地飞行的伪文青、毙于城门五尺处的攻城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战后又败败而再战的创业总是失败者、不畅销杂志的主编,现在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的中年生活幸存者对自己说: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这是最后一次了。

“我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不想在红尘中厮混,我只想寻求安宁和没有悲伤的喜悦。”(鸭长明)

三峡与三侠

昨天午饭前,在食堂遇到一位我任教的语文3班七年级学生Y的家长。她说Y前一晚写作业到很晚,以至于写着写着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教材和写了一半的作业都摊开在桌上,于是她看了课题作业要求,觉得是自己大学时才开始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题和要求,会不会太难了?”她问。

我说:“这个课题的目的,不是要他们在初中就写出大学生水平的文章,那不现实;而是希望他们根据这个要求,通过去搜索、选取资料,通过比较、思考和写作来表达自己。重要的是寻找、分辨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文字编辑和写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今早,Y这次的课题作业已经拿到了A,不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这个A是对他努力的认可和赞扬。”

“到学堂上初中,就算只上毛豆老师你的课就已经是值回学费了。”她说。

“谢谢你的认可和鼓励。你的这句话又能够支撑我在这个方向上再走一段时间了。”我合掌衷心感谢。
这个鼓励对这时的我来说太重要,太及时了。一位90后新人,这周莫名采用职场上一些不够光明磊落的手段针对我“搞事情”,一直闹到校长那里。想不明白她针对我的目的何在。因为不论是年龄还是在学堂的时间,她在我这个已经混了23年职场的“老人”面前都是“小年轻”,针对我就是选了一个“看不惯又干不过”的目标,不但把她自己弄得几近“爆炸”,也让我有点咆烦。

昨天下午,Y给我发微信,说下周的语文阶段性评估很难。我问:“哪个部分难?”因为下周的评估按照惯例,分为日常、口试和笔试三个部分。

他说:“朋友,目光所及皆为难中之难。”

我回复他:“朋友,你知道我的课题作业等级‘A’的难度和‘含金量’有多高吗?七年来,能拿到我课题作业等级‘A’的幸福学堂学生人数,平均一年只有0.571人。也就是迄今为止,只有四人。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四人。而你,就是那第四个!你可以哦!要是能做到不迟到,上课不打瞌睡,你就更可以了。”

今天下午,花卷写我的课题作业,关于第二次布匿战争和汉尼拔与垓下之战和项羽,《史记》、《迦太基必须毁灭:古文明的兴衰》、《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中国人史纲》、《上下五千年》,书和教材铺了一桌子,把我挤到沙发上备课。

二娃午睡起来,听到我边翻地图边自言自语“夜发清溪向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跑过来一脸认真问:“爸爸,请问有猪猪侠吗?”

“啊……有的。”

“那蜘蛛侠呢?”

“也有。还有神奇女侠。他们就是三侠。”

“哦耶耶!三侠太棒啦!”

花卷做完课题作业,我拿起《史记》随手翻看《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突然发现像看小说一样,基本没有障碍。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没有注释的。“这有什么?我也是这样读的啊!”花卷回头,一脸不屑的看着我。

“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多读书,有空时也看看电影,尤其是好书好电影。”我对花卷说:“多看些好书好电影到底有多重要?它也许不会让你成为好的创作者,但会让你最大程度的知道好与坏的标准。不要活成那种连好的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光凭感觉和自我陶醉活成一团烂泥的人。”

不值得尊重

学堂自媒体团队要开一个老师们的随笔专栏,找我要了几篇。推出来一看,几个段落内容重复。我在全体教师群里@了自媒体负责人L,问:“为什么复制粘贴的东西都会弄错啊?”

她没有道歉,只是“感谢指出,抱歉没有把你的好文采精彩呈现”之类的打哈哈,还说一天只能推送一次,“先做删除,改好之后明天发哈。”

我在群里回:“不用发了。谢谢!”

修改后又来当面问是否可以发,我还是拒绝。

“为什么?”

“我作为作者,不想发了。”

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严谨、负责任的态度和怀敬畏之心的人,不值得尊重。

昨天是黑色星期二,上完六至九年级的语文,然后是七年级地理;午饭后上了七年级历史,接着六至十二年级的游学。一天的课结束后又还被通知参加了一个PBL的会,极度疲乏。晚上九点不到就睡了。不知道这样能撑多久。

可是我知道

今天是教师节,没觉出与其它364天有多大不同。开学忙乱,近半月没时间敲日志,面目狰狞,想读的《金刚经》就在桌上,却一直没读到,这就是咫尺天涯罢。倒是翻完了高晓松的《鱼羊野史•第4卷》,没多大意思,就是一点无用的新知。确实就只是一点。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377本

星期二是两个连堂。一个两节连堂,一个三节连堂,五节课的年级跨度从六年级到高二,学科则是文史地和游学四门。一天下来精、气、力接济不上,晚上九点半不到,花卷还在洗漱,我就已经沉沉睡去。黑色星期二。其它四天也大抵如此。

折腾来折腾去,现在我在中学部每周要上的学科,除了文史地三门,还有游学、PBL项目课和高中的中文经典课,一个人就是三分之一个中学部,一个人又活成了一支队伍

在教室外的公告栏看阿思丹针对7—12年级的“全球科学摄影展评”海报。

“豆总会帮摄影社的学生去参加这个比赛吗?”这个学期新来的一位学生问。

“如果他们需要,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我说。

“你会帮他们拍照或者干脆用自己拍的照片作为他们的作品参赛吗?”

“这是作弊。我只提供技术咨询和摄影作品赏析之类的帮助。”

“可是只要你们不说,评委也不会知道啊。”

可是我知道。”我说。新生。

荣耀

左脚外侧还是痛,走起路来有点瘸,但几位老师坚持认为,我是为了不想去露营而假装的。我说不想去露营是真的,脚痛也是真的。

在学堂吃完早餐,收到高中一位这学期我新担任他导师的学生发来的露营请假。理由是“对于各种虫子感到很害怕,也不习惯住在没有充足灯光且潮湿的地方。”我同意了,并且说:“真实表达自己,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是吧?!”他说是的。之所以这样说,起因在于这周他不想参加露营但又不知道怎么请假,已经纠结了三天。纠结的点在于——学堂培养学生的十大品格里包含有“尊重”和“合作”,他担心,如果自己不参加露营,那就是不合作;如果强迫自己去做不愿意的露营,自己的意愿又没有得到尊重。想听听导师我的看法。我说:“当你听到露营这件事,开始思考并真实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已经是合作了。至于你最终的决定是参加还是不参加,都应该得到尊重。没有人能强迫你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否则那就不是基于尊重的合作,而是胁迫和顺从。”

前两天训练过花卷如何独自搭、收帐篷。今早,她用我的背包背着帐篷睡袋和一应装备,“无情拒绝”了两位老师提出的分担背负重量并同住的提议,随学堂中小学的欢乐周露营冒雨出发了。出发前她问要不要用记号笔在背包上做个标记,以免被别人拿错了。我说不用,因为背包上我那个国际青年旅舍(YHA China)终身会员的徽章就是最好的标记。硕大的背包比她的身子还要宽大,被拒绝的两位老师向我向我表达了被拒的小小惊喜、沮丧,并惊叹花卷的独立。下午在微信里提醒她:注意晚上可能会下大雨,扎营不要在低洼处,不要在河道边,不要在裸露的山坡下。得知她是最先也最快搭好帐篷的学生,我说:“你是我的荣耀,我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