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尺宅叟

关于尺宅叟

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

【上课记·陆】无缝连接

【语文3班】

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继续孙权与鲁肃的“江东对”(榻上策),完成一半。从地理角度讲解长江下游为什么称为“江东”;讲了“合榻对饮”不是两人在床上喝酒,“榻”是坐具不是卧具,两人怎么个对饮的魏晋时礼仪;从“桓文之功”回顾了以往主题中的春秋五霸之齐桓公和晋文公;“以项羽为害也”,重温本学期主题二十《西楚霸王》相关内容。如此种种。

【高中中文经典】

三位学生上周生病没来上课,今天都康复到课了,就先请上周到课的学生重讲了《寒山子诗集序》中“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一句26字,我做了补充,并从“大夫”至“郎中”、“郎官”引出张骞通西域时即为一郎官,为什么一名皇家门卫兼司机可以成为出使西域的大使,张骞是“为国分忧”还是一个赌徒将此行作为人生当中最大的一次对赌。分析、讨论下来,张骞和韩信,可能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逆袭最为成功的门卫保安。然后正式开讲《寒山子诗集序》。

学生先完成句读(断句),我再提供我的版本以作参考,并强调:这是距今一千多年唐朝人写的,没有标点符号,世易时移,当中的一些内容、习俗、语言使用和表达习惯都与当下不符,甚至不知所云,所以只要能解得通,都对。没有“标准答案”。一字一句,讲到“收贮馀残菜滓於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正好下课吃饭。学生评价今天的课与午饭是“无缝连接”。

【八年级地理】

继续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基础常识。再次提醒学生去准备七年级教材,下周将回头从七上的大洲大洋、高原盆地的自然地理基础开始学习。

【高中PBL】

展示了过去带高中生进行的“诗书慰平生”项目,熊猫老师展示了过去制作的“熊猫电台”系列节目,希望高中生能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开始作品集的实践和准备。

今日总结:走过的路,都算数。只要是经历过的,都会成为构成自己的元素。任何他人或政府都不能以“我为你好”的理由去干涉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徐贲《明亮的对话》

【上课记·伍】一周中最难的一天

“黑色星期二”,课表上除体育课外,有八节课,我今天马不停蹄要上五个学科共六节课。

【四年级语文】

应周双玲老师之邀,今早听四年级语文课一节。周老师上课张弛有度,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活跃;然学生自由有余,规则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欠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可惜。

【语文3班】

讲完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的“邺都策”,沮授劝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但“帝立既非袁绍意,竟不能从。”可惜。孙权与鲁肃的“江东对”(榻上策)开了个头。

【七年级地理】

继续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五两章地理基础常识。下次课(下周)开始七年级下册新课。

【九年级历史】

九年级地理,与学生S就第二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历史内容对谈,另两位学生旁听。从希腊帕特农神庙开始,智慧、战争和艺术女神雅典娜——奥林匹斯山十二主神——冥王哈迪斯——众神之王宙斯——克洛诺斯——乌拉诺斯——1687年,威尼斯军队进犯雅典,包围了阿克波里斯山丘,土耳其军固守于此,竟利用巴特农神殿作火药库。在威尼斯军队强烈的炮火中,这座耸立了两千多年、已成为希腊文明象征的帕特农神庙轰然倒塌,美丽的雅典娜女神像也被摧毁。同年,牛顿在他的煌煌巨著《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宣告了人类科学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派遣6位传教士千里迢迢抵达紫禁城,为已登基二十六年的康熙带来了30箱科学仪器和书籍作为礼物。这批“奇技淫巧”的见面礼让康熙欣喜不已,可惜,也只是欣喜而已。中国与科学时代,失之交臂。

【定制八年级地理】

上周八年级学生Z找到我,希望我周二和周五上午第五节课给他上地理课。因为这个时间段是学生的自主自选学习时间。由于这两节课是九年级历史,于是他让我给他布置地理学习任务,在教室一角自习。我给了查尔斯·曼恩 (Charles C.Mann)《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要求在这个六周内读完,并根据书中的内容,绘制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通过物种大交换所带来的全球化路径作为他六周成果展的一部分——我们坐在空调房里,啜饮巴西咖啡。但事实上,咖啡的原产地在非洲,后来才成了中美洲农产品。中美洲驯化的玉米和亚马逊流域驯化的木薯则投桃报李,成了非洲热带地区的主粮。如果美洲没有输出辣椒,川菜就不会那么重口味;如果没有番茄,西红柿蛋汤就不会成为我们的国民菜。麦当劳、KFC以炸薯条实现全球产业化,但安第斯山区的土豆早就让爱尔兰人体验过欢宴和饥荒……这种现象有一个历史名词,叫做“哥伦布大交换”。

这个任务对Z来说,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是这本书560页,48万字;二是这本书除了自然地理,还有人文地理、历史、人类学的内容。但我如此安排的目的在于鼓励提升阅读,因为他现在如果不能提升阅读理解,文史地的学习将难以突破;还有就是希望他能明白,地理是历史的基础,并与历史一同构成了人文的基础

如果他用尽全力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我将鼓励和帮助他就能读懂的部分完成展示;如果他完成了这个挑战,我认为他已经突破自己,可以进行真正专门定制的自主化课程学习了。

【八年级地理】

继续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基础常识。由于不具七年级地理基础,下周将回头从大洲大洋、高原盆地的世界地理基础开始学习。

【游学】

除全体学生会议外,这是唯一从六年级到高中所有学生同时参加的课程。今天的主题是“西域”和“博物馆”。西域延续了语文和历史,从张骞通西域到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将这条西域之路称为“丝绸之路”后,西域之路才成为了“丝绸之路”;从丝路上的宝石,重温化学教材版《西游记》。“博物馆”主题从博物馆入坑指南开始,在只占全国6183座博物馆中3%的204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解中,宣布“博物志:一百座博物馆的发现之旅”仍在继续。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有学生来取作业,而我还没有翻开过他们今早就交来的作业本。每个星期二的课上完,我都觉得这一周中最难的一天已经过去了,这一周也已经过去一半了。

今日总结:游学课是幸福学堂开设的课程中,最佳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PBL)。没有之一。如果能有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将带来巨大的帮助。

【上课记·肆】硅基生命体孙悟空

【语文3班】

每周都有一节语文课是整个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合班课。目的在于促进不同班级中不同程度学生的互相了解,并了解学科的要求和课程目标。这个六周的合班课是每周一的上午第一节。

今天这节课,第一部分,惯例根据学生能力和态度自选或指定,一人背一首古诗词,重温之前的课程内容。这个环节不只是合班大课的“规定动作”,也是我每一节语文课的第一环节,因为“诗代表中国文学之最美部分,西洋则以作剧为文学家之圣境。”(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第二部分,回顾上周结束的主题二十三“白马东来”,从中土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白马寺,摄摩腾译出中土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到玄奘西行,让学生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指出佛教诞生地尼泊尔和现在的印度,问:印度和尼泊尔明明在长安的西南,为什么玄奘却要向西取经?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又重温了历史课汉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最远抵达印度半岛最南端的斯里兰卡内容。

第三部分从玄奘西行引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从化学的角度看孙悟空为何只能被打败而不能被消灭:孙悟空诞于石头,石头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物二氧化硅SiO2,所以他的肉身不是碳基生命体的血肉,本质是硅基生命体。太上老君丹丸的主要成分是重金属和矿物质。木柴燃烧的温度大约在600℃,因为太上老君炼了很多年的丹,所以他掌握了如增加炉中氧气的鼓风和排烟、采用更能充分燃烧的木炭而不是木柴作为燃料等先进技术,将炉温提高到了1000℃左右,但仍然没有将孙悟空炼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硅的熔点是1700℃左右。长时间的高温反而除掉了杂质,使孙悟空这具硅基生命体变得更加纯净,从而形成晶体——火眼金睛——1893年,英国化学家詹姆斯·爱默生雷诺兹(James Emerson Reynolds)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一次演讲中就指出,硅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使得以其为基础的生命可以在高温下生存。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孙悟空其实是人类对AI生命体的最早认知。如来佛祖当然知道,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物都属于碳基生物,但孙悟空是硅基生物,所以消灭他的“肉身”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他的“肉身”是不灭的,因为无处不在,所以只是打败并压制他,最终还得靠如来座下金蝉子唐三藏这个催化剂来促使悟空自己“悟空”。但这一剂催化剂是否有效也是未知,因为前九世的金蝉子都没能与孙悟空接触到,半途被沙和尚给吃掉了。还好,最终孙悟空成为了斗战胜佛,而不是斗战胜魔。只是不知道现在的AI发展下去,最终会成为什么了。

学生说:“原来《西游记》是一部化学教材”。我说:“地理是历史的基础,又与历史一同构成了文学的基础。而语文反过来,成为了所有学科的基础。”只可惜,我的地理不好,历史也没读通,文学更是一窍不通,物理、化学也绝缘年久。我要重学自己不擅长的这些科目吗?不!这就是上周在五年级做阅读分享时,我总结自己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我最大的优点是,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我最大的缺点是,从不去改正这些缺点。

【七年级地理】

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五两章地理基础常识。

【八年级历史】

继续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就教材文本“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满洲国是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学生轮流发言,展开设想和讨论,我补充了一些史实后下课铃声响起。下课前最后强调:“我们的历史课,要先分清楚“事实”、“观点”和“立场”,不能只讲“立场”而不顾“事实”,也不能只说“观点”而抛开“人”这个历史的本体。”因为“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今日总结: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把握越充分,越能调动思考和养成批判性思维;但一味沉迷于对知识的认知和把握,则会误将知识当做了智慧,将识记当做了思考,就更不会诞生批判性思维。

再读钱穆《国史大纲》壹:时间是什么

上周某天下午,坐在学堂台阶上等花卷体育课结束,碧空如洗,日影西斜,看阳光从脚趾慢慢爬上我的额头,直至蔓延的阴影将我吞没。这就是我在渐渐消逝的生命了。心想。地球自转一圈日升月落就是一天,绕太阳一圈就是一年。时间是什么?是这粒小球的物理运动的距离?那我获得的时间就是这种物理运动的势能和动能的累积?如果是这样,一个人的生命长短,是不是取决于这个容器“能”的容量?

又到年末。回顾2023年看书数量,超过了一百,有点心生厌恶,拉拉杂杂太多了。今年初和去年都打算一年读书不要超过十二本,平均一个月一本,好好读,慢慢读,读明白。贪多嚼不烂或只是猎奇或拾人牙慧于我再无意义。

备完下周的文史地、游学和中文经典五门课,在书架前趴了一趴,想看钱穆《国史大纲》和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权衡再三,还是先再把本国史梳理一遍。《国史大纲》于我,就如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书架上钱穆《国史大纲》有两套。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2015年精装繁体竖排毛边本,还是舍不得拿来勾勾画画;同样是商务印书馆的1996年3月3版,2015年4月24印的繁体竖排简装本,正好随身携带随走随翻,翻烂或损坏了也不心痛。

选读这本书,与我在学堂所代课程无大关系,纯粹就只是兴趣阅读。因为七年来,每个学期我会上什么课或上不上课,都是随机,没有一定。

喜欢钱穆《国史大纲》,首先是因为——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上课记·叁】慢慢来会比较快

【语文3班】

后续四周的周五都会有活动,就会导致四个连堂共八节课被占用,所以今天提前开讲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

先讲“古诗十九首”的《今日良宴会》,做简单讲解后,从“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句,让学生说出之前学过的内容中相似的诗句,从而回顾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夜宴桃李园序》)。

在一人一句解释陈寿《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节选的“霸王策”内容环节,八年级的Y在“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句,因怕出错而欲言又止。我对他说:“同说错比起来,因为怕出错而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是一个更大的错。犯错没有什么,人人天天都在犯错。犯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他继续抓耳挠腮,我停下进度,对其他学生说我们需要等一等。最终,Y磕磕巴巴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不必为了教学进度而推进,停一停可能会是更好的节奏,因为有的学生不可能“下次准备好了再来”,极有可能这一次等一等就是他最好的一次。每次等一等,他可能就会再向前一小步。我昨天为他准备的“A+”,今天没能给出去,那一篇文章还需要进行第九次修改。

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句,八年级的W卡住了,读不懂,解释不了这句。于是我跳回上个学期讲“春秋五霸”的第一个主题“姜小白的逆袭”,重温了姜小白齐桓公如何通过“尊王攘夷”成为霸主的。“原来是这样”,她明白后说。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列传·袁绍刘表列传上》的“邺都策”中,八年级的Z对“授说袁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句完全不理解。这个内容对他来说,确实非常难,远超过了他当下的中文能力,于是让他慢慢一字一句读了一遍,这个学期我对他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他不要时时刻刻说话做事都着急忙慌生怕错过什么,而是要慢下来,因为只有慢下来,才不会错过。我讲解“台辅”时,说“台辅”就是指三公宰辅。袁绍家族被称四世三公,三公先是官职,后成为了中国的三个复姓,“这三个复姓分别是什么?”我问。W说:“等一下!”翻出之前的教材,找到笔记,回答:“司徒、司空、司马”。狠狠夸了她!

七年级的L发挥平稳,稳稳跟随,偶尔跳脱。九年级的S在参加教育局的统一测评,未上课。

虽然这两节课讲讲停停,进进退退,但下课时,不但完成了新课《今日良宴会》、回顾了过往内容和课程计划的“霸王策”,还超计划推进到了下周的“邺都策”。再次,应验了我那句——慢慢来会比较快

【七年级历史】

继续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文本,从“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回顾了刚刚结束的语文主题二十三“白马东来”中,节选自《高僧传》的“汉洛阳白马寺摄摩腾”一则内容。从班超出使西域路线展开至地理的“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祁连山”,从地理推进到“攻灭五十余国”,以及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完成了这一课的内容。下周进入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与语文3班的历史基础同步。如果历史和语文不是我一个人同步推进,应该很难达到这种同步和协调。

【九年级历史】

主要是与S对谈,G旁听。引导S回顾了上次课同他一起分析的“希腊民主”与“罗马共和”的异同。新内容从教材“2世纪罗马帝国黄金时期,地中海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罗马帝国的‘内海’”一句,从地中海出发,经爱琴海、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伊斯坦布尔海峡、黑海、亚洲、欧洲、非洲、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欧洲五大半岛、哥伦布、白令、白令海峡回到同时期东汉佛教传入中土的语文课题“白马东来”,在地图前完成了一节地理和历史课。

【上课记·贰】抛开宏大叙事

【语文3班】

连堂写作课,W、L和Z三人进行人物描写练习,Y进行新闻通讯写作练习。

W的写作,仍有口语化的问题。三次修改后,完成一段人物描写,但标题太过直白,今天的作业就是让她为这段文字起三个吸引人的标题,因为标题是一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训练她的文章内容提炼和文字表达。

L的写作,两次修改后,因在补充细节描写而未能当堂完成,作为课后作业继续完成,明天提交。

Z的写作,书写较困难,停留在极其简单且依靠形容词支撑的空洞、无序表述阶段。今天课上经三次讲解、修改后,要求他对“作业难”这三个字的什么作业、难在哪里、为什么难展开描写,作为课后作业继续完成,明天提交。

Y的日常作业,是3班学生中完成字数最多、最用力,但也是写作“套路”最明显的。这次写作课没有让他进行人物描写,而是进行新闻通讯写作练习,是因为他上周一篇关于上海马拉松的日志经多天修改,已接近完成。在这节课上,经两次目的在于打破写作套路和不明原因的感动和感慨,回归好好说话的修改,文章已趋近完成。这已是这篇文章的第八次修改,我已经为这篇文章准备好了一个“A+”。

下课铃声响起,这节课的最后环节,我对四位学生说:“好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不是不明原因的感动,是把每一句话写清楚。

四位学生态度认真,课堂跟随,我才能针对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教学。但也存在一个个性化的问题——不同的写作者对什么是“好文章”的判断标准不一。

【八年级历史】

学生阅读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文本后,让每位学生各自用一句话来总结“九一八事变”。这一句话中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后果等要素。然后就课本中“‘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东北军几十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四个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一段文本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从东北地理分析,日军为什么首先占领沈阳而不是哈尔滨或长春;

2、如果东北军不內撤,会有什么后果;

3、既然已经知道“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教材语),“九一八事变”中方对整个东北战局的应对是否妥当;

学生通过教室墙上大地图,对沈阳、山海关、北京和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有所了解后,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所以历史课,其实是将历史文本作为阅读材料,对学生随堂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并试图从历史的“事实”,而不是“立场”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和表述过去的事,并试图引发对未来的思考。但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阅读量不足,在文本分析、观点表达上仍有诸多不足。

【七年级历史】

学生阅读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文本后,展开讨论:

1、汉武帝最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的目的;

2、汉武帝时,名臣良将众多,为什么满朝文武单单挑了张骞这名郎官,也就是皇家门卫兼司机作为使臣;

3、张骞出使西域,只是或者就是如教材文本所说“志在为国分忧”;

学生通过教室墙上大地图,首先从地理出发,根据历史教材中简图,了解西域所在,然后我要求抛开宏大叙事,回归到一个“人”来分析张骞自告奋勇出使西域可能的真实原因

七年级三位同学中,两名语文基础较好,在讨论、分析中,较能提出读到观点。

从我本学期继续代课的文史地学科来看,我认为所有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和课程,首先都是中文课。学生学习所有母语中文课程内容的基础,都是语文的字词句、阅读、写作和文本理解、分析能力。

【上课记·壹】一课一句

上周例会,要求每天写教学反思。我的课多,要写的自然就多。无法,写就是了。

【语文3班】

今天完成了主题“白马东来”中最主要内容——《四十二章经》六则的学习。这个主题的学习也已完成。由于课程内容是佛经、学生对佛教经典的接触不多以及需要更多一些哲学思维方面的训练,这应该是本学期迄今最沉闷的一节课了。不过还好,学生虽然感到吃力,但仍然努力跟随。

【高中中文经典】

今天开始《寒山子诗集》。选定的教材为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课上每人一份复印的宋版《寒山子诗集序》前三页作为教材,用十分钟让学生进行断句,然后一人一句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由于是繁体竖排无断句本,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然后因为有生从这篇序作者“闾丘胤”的“胤”讲到赵匡胤,于是我就从寒山所生活的的贞观延伸到了赵匡胤的建隆,并扩展到了《宋史·太祖本纪》的内容。期间没有听到下课铃声,导致晚下课20分钟,学生13:00才开始吃饭。这节课至少讲200字的计划未完成,只讲了“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一句26字。

【八年级地理】

复习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20分钟刷题一套,20分钟完成一人一题讲解订正。学生错题原因,多为对基础自然地理不熟悉所致。如将黑龙江省误为长江下游省份、东部东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弄错。

【读书记1397】《掌故》第三集

“如果不是因为朋友圈里还有不多的几枚倔强残喘在这个现世的灵魂,常常提醒我世界还有另外的样子,微信我早就卸载了。他们是我生活的光和盐。”这是2019年6月16日的日志《光与盐》里我的微信态度。微信现在对我,几乎只是一个办公工具,而不是社交工具。每个月都在删除一年里没有任何往来的“好友”,我“自绝”于世界,要回到自己的森林。现在微信“好友”只有二百余,一多半是学堂的同事、学生和家长。偶有被删除又联系要加回来的,语气中略有质问为什么被“拖黑”的大女主或霸总,换来的是再次被删除。

有天看到一句话,心有戚戚:年纪越大,越能跟童话故事里的“邪恶女巫”共情。她们远离城市喧嚣,搬进森林里,就是为了能过自己的生活。但总有陌生人不断前来打扰,忍无可忍就只能把他们都干掉了。

《掌故》没淘到第二集,翻了第三集。枕边书,感兴趣的,听过人名的,就看看;没听过,又细细碎碎拉拉杂杂的,随便翻翻就跳过。

周绍良晚年迁居其子在上海东郊的双旭花园,远离城市,友朋往来殊不便,自称“孤悬郊外,与浮云白日为伴耳。”人与人大不同。我就在向“浮云白日”靠拢。

《掌故》第三集,中华书局2018年1月1版,6月2印。总阅读量1397本

从《聊斋志异》到《寒山子诗集》

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讲了半个学期的《聊斋志异》。两周前,几位完成了A-Level中文考试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程。

上周中文经典课第二个六周测评,我用《高僧传》中正体竖排版《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一则为考题,一考繁体字认字、二考断句,三考译为现代文。“诸位都学了十几年的中文,现在看来还是得再学学才行啊。”我调侃说。

马上又是新的一周。我面临的问题是:继续《聊斋志异》,新加入的学生云里雾里;换新内容,一是我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备课量增加,二来对一直跟随课程的学生也很突然。考虑再三还是要换内容。

换的内容,开始想的是黎庶昌的《丁亥入都纪程》,因为黎是贵州遵义人,我也完整读过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影印本,详细记录了黎庶昌由黔取道四川、陕西、山西入都(北京)途中的见闻与感悟,一课一页,刚好。但不足之处为日记体,难免拉杂流水账。在书架前扒拉来扒拉去,最后选了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寒山子诗集》。

“你课上讲这个,难了点不?”太座问。

“有容易的,但觉得不太合适。讲这个,其实是因为我一直想读但没读,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逼自己读。课也上了,书也读了,一举两得。”我说。

【读书记1396】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石黑一雄作品,之前读过《远山淡影》,感觉还不错,阅读基本顺畅愉悦。但他的代表作《长日将尽》,周末看到第五页就进行不下去了,每一个字都认识但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找不到阅读的愉悦。昨晚又尝试了一次,还是只到第五页,就睡着了。没关系,这不是作者的问题,也不是读者的问题,就是作者风格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的不搭,互相不对路而已。今天把这本书还给了L老师,他上周五借给我读,16万字的小说原计划周末就能读完的。

“作为一个出生于中国偏远县城的70后,每当看到一些知识分子把八十年代当做黄金时代来追忆时,我总觉得很隔阂,甚至有淡淡的反感——全中国几亿人,有几个当时是在文学沙龙中高谈阔论?你们的80年代是启蒙、是觉醒、是啤酒和烟味中的灵感碰撞,但我们的80年代是贫困、是压抑、是《站台》里流离失所的青春以及《立春》里腐烂成笑话的梦想。

有的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如果要给美好人生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 有的时候不得不佩服从小镇做题家升华为精英的学霸小女生,读书多,善思考的生活感悟,就是比同龄人深刻很多。

刘瑜随笔集《送你一颗子弹》,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1月1版,2018年8月5印。总阅读量第1396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