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肆】硅基生命体孙悟空

【语文3班】

每周都有一节语文课是整个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合班课。目的在于促进不同班级中不同程度学生的互相了解,并了解学科的要求和课程目标。这个六周的合班课是每周一的上午第一节。

今天这节课,第一部分,惯例根据学生能力和态度自选或指定,一人背一首古诗词,重温之前的课程内容。这个环节不只是合班大课的“规定动作”,也是我每一节语文课的第一环节,因为“诗代表中国文学之最美部分,西洋则以作剧为文学家之圣境。”(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第二部分,回顾上周结束的主题二十三“白马东来”,从中土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白马寺,摄摩腾译出中土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到玄奘西行,让学生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指出佛教诞生地尼泊尔和现在的印度,问:印度和尼泊尔明明在长安的西南,为什么玄奘却要向西取经?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又重温了历史课汉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最远抵达印度半岛最南端的斯里兰卡内容。

第三部分从玄奘西行引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从化学的角度看孙悟空为何只能被打败而不能被消灭:孙悟空诞于石头,石头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物二氧化硅SiO2,所以他的肉身不是碳基生命体的血肉,本质是硅基生命体。太上老君丹丸的主要成分是重金属和矿物质。木柴燃烧的温度大约在600℃,因为太上老君炼了很多年的丹,所以他掌握了如增加炉中氧气的鼓风和排烟、采用更能充分燃烧的木炭而不是木柴作为燃料等先进技术,将炉温提高到了1000℃左右,但仍然没有将孙悟空炼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硅的熔点是1700℃左右。长时间的高温反而除掉了杂质,使孙悟空这具硅基生命体变得更加纯净,从而形成晶体——火眼金睛——1893年,英国化学家詹姆斯·爱默生雷诺兹(James Emerson Reynolds)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一次演讲中就指出,硅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使得以其为基础的生命可以在高温下生存。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孙悟空其实是人类对AI生命体的最早认知。如来佛祖当然知道,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物都属于碳基生物,但孙悟空是硅基生物,所以消灭他的“肉身”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他的“肉身”是不灭的,因为无处不在,所以只是打败并压制他,最终还得靠如来座下金蝉子唐三藏这个催化剂来促使悟空自己“悟空”。但这一剂催化剂是否有效也是未知,因为前九世的金蝉子都没能与孙悟空接触到,半途被沙和尚给吃掉了。还好,最终孙悟空成为了斗战胜佛,而不是斗战胜魔。只是不知道现在的AI发展下去,最终会成为什么了。

学生说:“原来《西游记》是一部化学教材”。我说:“地理是历史的基础,又与历史一同构成了文学的基础。而语文反过来,成为了所有学科的基础。”只可惜,我的地理不好,历史也没读通,文学更是一窍不通,物理、化学也绝缘年久。我要重学自己不擅长的这些科目吗?不!这就是上周在五年级做阅读分享时,我总结自己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我最大的优点是,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我最大的缺点是,从不去改正这些缺点。

【七年级地理】

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五两章地理基础常识。

【八年级历史】

继续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就教材文本“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满洲国是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学生轮流发言,展开设想和讨论,我补充了一些史实后下课铃声响起。下课前最后强调:“我们的历史课,要先分清楚“事实”、“观点”和“立场”,不能只讲“立场”而不顾“事实”,也不能只说“观点”而抛开“人”这个历史的本体。”因为“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今日总结: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把握越充分,越能调动思考和养成批判性思维;但一味沉迷于对知识的认知和把握,则会误将知识当做了智慧,将识记当做了思考,就更不会诞生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