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到《寒山子诗集》

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讲了半个学期的《聊斋志异》。两周前,几位完成了A-Level中文考试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程。

上周中文经典课第二个六周测评,我用《高僧传》中正体竖排版《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一则为考题,一考繁体字认字、二考断句,三考译为现代文。“诸位都学了十几年的中文,现在看来还是得再学学才行啊。”我调侃说。

马上又是新的一周。我面临的问题是:继续《聊斋志异》,新加入的学生云里雾里;换新内容,一是我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备课量增加,二来对一直跟随课程的学生也很突然。考虑再三还是要换内容。

换的内容,开始想的是黎庶昌的《丁亥入都纪程》,因为黎是贵州遵义人,我也完整读过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影印本,详细记录了黎庶昌由黔取道四川、陕西、山西入都(北京)途中的见闻与感悟,一课一页,刚好。但不足之处为日记体,难免拉杂流水账。在书架前扒拉来扒拉去,最后选了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寒山子诗集》。

“你课上讲这个,难了点不?”太座问。

“有容易的,但觉得不太合适。讲这个,其实是因为我一直想读但没读,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逼自己读。课也上了,书也读了,一举两得。”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