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尺宅叟

关于尺宅叟

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

【观自在·卌二】群星闪耀时

语文3班,继续崔颢的《黄鹤楼》。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和湖北黄鹤楼这“江南三大名楼”到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崔颢的《黄鹤楼》,基于地理、历史到文学的延展和铺垫。

《黄鹤楼》发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昨天一节课就只算勉强讲清楚了“昔人”两个字,今天继续。

先给了“地理天才”邹10秒钟在地图上指出长远源和黄河源,然后用地理术语告诉我们相关地理信息;再给了六水大人10秒钟在地图上指出呼伦湖,然后拓展了一下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当时脑中闪过《额尔古纳河右岸》,觉得一两节课都说不清楚,作罢)。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句,让大家说出相似的诗句,花卷只说出了《题都城南庄》诗名,吴不但说出了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竟然还有赵嘏《江楼感旧》“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句,我心花怒放也。她在这门课熏了三年,是现在3班上我课时间最长的,如果说这课讲了什么,其实什么都没讲,不在某一诗一句,不过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宋·苏轼《稼说送张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从“汉阳”开始讲武汉的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到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出生于贵阳的张之洞在汉阳建“湖北枪炮厂”,仿德国1888式步枪造出后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开启辛亥革命、服役中国陆军半个多世纪的“汉阳造”步枪。六年级的白说还有武昌起义啊?!我只听说过南昌起义。这个学期才转学来的他,还没有开始学“历史”这个学科,正好由此开启。后从据说黄祖曾在江中沙洲上大宴宾客,因有人献上鹦鹉而得名“鹦鹉洲”,又传说是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鹦鹉赋》而得名重回到《黄鹤楼》诗。如此这般,下课铃声响起时恰恰讲完。这首连题带作者和内容共62字的诗,就这么上下东西拉扯了整整两节课。

明天,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要去体考,而语文正好要讲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并序》,“豆总,你就给其他人随便讲讲‘物是人非’的诗嘛,高适一定要等我们回来才讲哈”,吴说。嗯,她是会安排的。

六水大人的“每日一记”,开篇就抛出悬念,吸引人不得不往下读;结尾的转折又让人哭笑不得。人生一世,无非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活到快知天命之年能得见一如此有天赋者,何其幸哉!按照这个速度,我最多能陪她一年,一年以后她就需要一位新的中文老师了,因为那时我已经没有什么再可以教她的了。

大魔王在“每日一记”里说:“小说懒得更了!让作者休息一段时间。”那不得行哦!老子不依!留言:“粉丝不接受!”她还问:“毛豆小时候有没有两个班约起打群架的情况?”我回:“毛豆小时候是参加打架的人之一,当然是拖在最后,最先逃跑的那个。”

曾的人物描写还不够细,继续留言要求他注意细节描写,并引用了夏目漱石的话:“当你在探索一个事物,却不知道它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尽量去描写表层的每个细节,当你把这些细节逐步描绘出来的时候,它的实质也可能会真正浮现出来。”

“历史天才”沈不想写“诗的美学:张继《枫桥夜泊》与张祜《题金陵渡》试比较”这个课题作业,写了一段话来说明:“《枫桥夜泊》与《题金陵渡》,在我看来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会一个不会,其它区别我是真不知道。即使我听了豆哥讲的我也没有头绪,就像豆哥说的每个人都有他不会的,如果他什么都会了,就不用来学校了,所以我放弃这个课题。”我留言:“好。接受。有进步,有态度,有交代,这是坦诚沟通,而不再是拒绝沟通和逃避,值得鼓励。”一个靠谱的人不需要去做什么特别的事来证明自己,而是不论行不行、做不做,凡事有交代,件件有回复,诚实面对自己

想起王尔德,“教育是一件可敬的事, 但要时刻牢记, 没有什么值得知道的事是教得会的。”“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其中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当我仰望星空,看到群星在闪耀。看来,我的修行是有大成就的。善哉。善哉。

【观自在·卌一】一节课就讲了两个字

语文3班,今天开讲主题三十六,唐人五十家之七:崔颢。崔颢诗《黄鹤楼》,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然而到了清代,明人的意见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崔颢《黄鹤楼》一诗,以其不合明清人对七律的要求,从头到尾遭到指摘,严羽以盛唐为法的真意,也被后代那些宗奉者扬弃。

《黄鹤楼》发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今天一节课就只算勉强讲清楚了“昔人”两个字——

从历史出发:192年,孙坚死于与荆州牧刘表手下黄祖之战;203年,时黄祖手下“锦帆贼”甘兴霸射杀孙权战将、凌统之父凌操;208年,甘兴霸降孙权,随孙权军攻破黄祖,杀之,后孙刘联军赤壁破曹,以定三分天下之势。220年,曹丕建魏,年号黄初;221年,刘备建汉,年号章武;222,孙权附魏称吴王,年号黄武。黄武二年,孙权在夏水汇入长江处建夏口,城墙上有一瞭望楼。469年,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的小说《述异记》中有仙人于此楼驾黄鹤飞去,城墙上这一望楼始得名。后经多次重建,渐具规模,终于在建楼500年后的723年,崔颢以《黄鹤楼》一诗使该楼天下闻名并一度被称作“崔氏楼”。

从地理出发:夏水,即汉水,就是现在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因其在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而常与长江、黄河和淮河并称“江淮河汉”。“河汉”一词,借“河汉清且浅”复习了之前学过的古诗十九首之一的《迢迢牵牛星》。吴相当不错,只要是学过,大多都还记得。长江作为“黄金水道”中国五大湖泊中的三个就位于其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中的四个也位于长江中下游。六年级的白还没开始学地理,于是给了他1分钟找出中国最大湖——青海湖,开始地理启蒙;六水大人八年级,要建立基本的地理认知了,所以也给了她1分钟去墙上大地图上找到呼伦湖。呼伦湖位于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借此说到这个季节,蒙古草原上的草已渐渐高可及人,所以在《敕勒歌》里才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句。“地理天才”邹和“历史天才”沈误将“黄金水道”听成“黄金水稻”而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在黑板上写出,两人由此得名“黄金水稻兄弟”。

下课铃响起,各位纷纷申请去拿手机,要将写了两黑板的文史地关键词拍下来,“内容太多,不拍下来,笔记会漏记,就完不成课题作业了”。甚好。甚好。

末了,“黄金水稻兄弟”之一的“历史天才”沈还逮住我“拷问”,他昨天的作业中提到“征服者”威廉是在什么战役中阵斩英格兰国王哈罗德的,我错记成“百年战争”中某战役,答是法国诺曼底,结果上课铃响了他还从另一间教室的课堂出来,手里拿着世界地图,指着英国伦敦南部的黑斯廷斯给我看,说:“就是在这里啊,豆哥!”多好嘛。

吴在昨天的日记里写了她课题作业标题中“语言带师”的出处。我留言:“这是网络用语,不是典故哦~不过闷,现在所谓的典故,也大多是‘当时语’”,所以出现在课题作业中,似“也可以接受这种表达”。但只拿到“A”是因为“不足之处在于我标注‘★’处应是你的观点和结论,但在文末结语部分却没有表明你的观点,所以以标注‘★’处为结尾就妙了。”

曾的地铁人物描写已开始一周,要求他再做精简,掐头去尾,不必交代怎么上下的地铁,只牢牢抓住一个人物,狠狠观察,细细写来。

【观自在·卌】听从你的内心

语文合班,假期一周回来,复习为主,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自提了一至数首不等唐诗去回炉。学期近半,已重温和学习包含但不限于从一年级至高二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唐朝诗文六十余首/篇。

六水大人的日常写作,极具创意,不乏“神来の笔”,所以拿到了本学期日常作业的第一个“S”评级。下一步要加强的是学术性写作的规范。

课题作业“诗的美学:张继《枫桥夜泊》与张祜《题金陵渡》试比较”,花卷有分析,有比较,有想法,有感受,有态度,拿到“A+”;吴因为用了一个我不知道出自何处的典故,所以暂未有评级,等她明天的书面答复。

历史2班,从晁错、“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农业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骑兵与游牧民族的骑兵对抗并取得胜利,再到匈奴的分裂、南匈奴“汉化”、北匈奴成为欧洲人口中的“匈人”以及“上帝之鞭”阿提拉在汉武帝后五百年建立的跨亚欧大陆的强大帝国;从“上帝之鞭”到成吉思汗、旭烈兀到怯的不花在现在耶路撒冷以北的纳布卢斯败于使用蒙古人战术的马穆鲁克奴隶军队,终于现在的巴以冲突。这一圈,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有点信马由缰满嘴跑火车,还好男生女生都觉得还算有趣。课后,沈说他想调转方向到“百年战争”,但如果我希望继续欧洲骑兵史的话也可以继续这个方向。我说跟随你的兴趣,听从你的内心,我是你的忠实粉丝。

历史1班,借曹刿论战和齐桓公姜小白的逆袭,讲了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

因为“五一”假期累计了一周的作业,下午用了两个小时才改完。

飞盘课,三连胜,我第一次中途拦截对手的传盘成功,值得记一笔。

【读书记1434】《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元的文明程度本来就远远不如宋,再加上不重视知识分子,文化的建树和输出便都乏善可陈。明清两代更是闭关锁国,海上丝绸之路被自己切断,陆地上的商道则因成本太高和动荡不安而被废弃。明承元制,清承明制,都选择性地继承了不该继承的东西。帝国进入溃而不崩内部坍塌的时代,又岂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汉唐之辉煌,两宋之绚丽,再难一见。

欧洲文明的变化则是中心向西北方向转移。此前,从古希腊罗马开始,直到罗马公教与希腊正教对立之时,欧洲文明的中心一直在地中海。然而君士坦丁堡沦陷以后,地中海就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内湖。结果,基督教世界的西边一半虽然躲过了蒙古人的征服,却不得不面临伊斯兰扩张的凌厉攻势,大西洋西岸开始变成新的中心。此后,西方现代文明将在那里兴起,并在那片海洋的东西两岸持续发展至今。

大西洋取代地中海,中亚变成绿化带,中华帝国在变大的同时也不再光芒四射,文明的格局已被洗牌。

这可真是当惊世界殊。

变化常常是意料之外的。比方说,由于奥斯曼帝国控制红海,截断了欧洲与中国的贸易通道,逼迫欧洲人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便间接地导致了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又比方说,由于蒙古军队造成黑死病(Black Death)即鼠疫的流行,欧洲人口急剧减少,教廷控制能力减弱,新的思想开始崛起,又间接地导致了文艺复兴。

毫无疑问,这并非成吉思汗的初衷。(《铁血蒙元》第四章)

易中天中华史”第四部“宋元”系列第四本《铁血蒙元》,二折淘来二手九成新,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1版,2021年11月24印。总阅读量第1434本

【读书记1433】《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事实上,徽宗在他统治期内是善待才子的,甚至堪称帝国最大的艺术赞助商,比如创办画院。尽管这不过是圈养御用文人,但也说明徽宗对自己的审美品位充满自信。毕竟,此人好歹也是一种书体(瘦金体)和画风(工笔画)的创始人。如果让他担任大宋的文化部长,“称职”二字恐怕毫无悬念。千不该万不该,是当了皇帝。徽宗一朝,皇帝骄奢淫逸,官僚文恬武嬉,举国腐朽不堪。徽宗,可以说是北宋最糟糕的皇帝。北宋亡在他手里,也不奇怪。

在中华文明走到历史岔路口的此时此刻,尽管北国已是铁血,南宋却兀自风流,理宗一朝甚至出现了中兴气象,尽管这很快就成为过眼云烟。但不管怎么说,两宋文化的繁荣精致都登峰造极。尤其那余音绕梁三日,让人回味无穷的词,绝不会随着宋的灭亡而消亡,反倒会流传千古,历久弥新。

崖山一战,随着陆秀夫背着的小皇帝一起跳进海里的,除了不愿做亡国奴的将士,还有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另一种可能。事实上,明清两代选择的是闭关锁国,最后变成万马齐喑的死水一潭。因此,当我们向那些死难者表示崇高敬意之时,难道不该再多一点反思吗?

易中天中华史”第四部“宋元”系列第三本《风流南宋》,三折淘来二手九成新,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1版,2020年10月16印。总阅读量第1433本

【读书记1432】《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总结出王安石变法四大问题:国家主义、政府万能、理想至上、道德唯一。由此造成之最严重后果,则是北宋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建设起来的政治文明、商业文明和社会文明不同程度受到冲击,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徽宗的乱政和亡国。事实上,从熙宁变法到靖康之难不过五六十年,顷刻间便山河破碎,可谓惨不忍睹。

这当然是只能从长计议的话题。要说的是,王安石变法四大问题暗含着一种倾向,那就是专制主义,或者走向专制的可能。因为崇尚国家主义,相信政府万能,就难免从集权走向专制。尽管在熙宁年间,这还只是苗头,这苗头也要到忽必烈他们把两宋文明彻底摧毁之后,才会在朱元璋父子的鲜血浇灌之下长成参天大树。当然,是别人的血。

但,王安石仍然难辞其咎。他的儿子王雱不是扬言要把韩琦和富弼的人头挂在街上吗?自己不也五次三番提醒皇帝尧舜处死了鲧吗?他的保甲法不也像商鞅,散发着法西斯的味道吗?凡此种种,请问离专制主义又有多远呢?

留下的教训,更是惨痛而深刻。毫无疑问,王安石是改革家,他的变法也是改革,而且是必要的改革。这让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许多同情,尽管某些同情不但可笑,还很廉价。幸运的是,王安石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以为改革就好,还要看为何改革,为谁改革,怎样改革。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三个问题,那就只能算盲动;如果像王安石那样弄错了答案,更得咽下苦果。

另一个教训便是应该怎样看待理想,看待道德。有理想的人无疑值得尊敬,尤其是同时还有道德。但,如果他掌握了公权力,还要用这公权力来实现理想,就有可能变得恐怖和必须警惕。要知道,道德是用来自律的,道德高尚不等于认识科学决策正确,社会理想的实现更是只能靠全民的共识和践行。一旦动用公权力强制推出,就一定是悲剧。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王安石不改革,行吗?改革而不动用公权力,不依靠政府部门,行吗?也不行吧?

这恐怕就是更深层次的悲剧了。是的,中华帝国发展到两宋,一方面是文明程度到达了顶峰,另一方面是整个体制和机制都出了问题。结果,不改则烂,变法则乱,改革和纠偏用力过猛则亡。何况北方还有人虎视耽耽,先是女真,后是蒙古,他们可不是已经变得和平的契丹,更不是菩萨。

风萧萧兮易水寒,丧钟已在刺骨的寒风中敲响。

宋,将漂浮在水面上,淹没在大海中。(易中天《王安石变法》第四章第六节《谁主沉浮》)

易中天中华史”第四部“宋元”系列第二本《王安石变法》,三折淘来二手九成新,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3月1版,2018年4月8印。总阅读量第1432本

【读书记】二刷《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宋有着与唐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那就是世俗、平和并雅致地活着。

无病呻吟的文人词,一碰就碎的细瓷器,宁静悠远的山水画,捉摸不透的禅,以及需要细细品味的茶。与汉唐相比,宋显得文质彬彬。

两宋的国土面积虽然小于汉唐,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和密度却都远远超过前者。到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之时,全国人口竟然超过一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大帝国,也是当时全世界城市最多也最大的帝国。早在太宗皇帝时期,开封就已是驻军数十万、居民上百万的特大城市。南宋临时首都杭州,人口应该在六十至一百万之间。其余如成都、苏州,北宋时的洛阳,南宋时的建康和泉州,人口都在五十万以上。这时欧洲的大城市,人口一般都还不到十万。并且,这个由军阀建立的王朝并不崇尚武力。相反,它的皇帝相信无论边境的和平,还是国内的稳定,都可以花钱购买,通过买卖来达成。而且,只要能够花钱买,能像生意那样谈的,也都不是问题。

两宋的富庶与科学技术有关,也与商品经济有关。商业是两宋经济的大动脉。可以说帝国的完整和政权的稳固,已经不仅靠军事力量和行政手段,实际上也考商业网络来维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一个足以说明问题的统计数字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国家财政收入中,农业税和工商税的比例是三七开,农业税只占三成,工商税则占到七成。两宋商人的地位也是历朝历代最高的。商人不得骑马坐轿穿丝绸,商人子孙不得参加科举出任官员的规定,在宋代统统不再执行。就连一个开肉铺的屠户,只要生意做得好,也能被尊为“大官人”。

易中天中华史”第四部“宋元”系列第一本《大宋革新》,七年前(2017年4月11日)读过,结果忘得一干二净。今天二刷。

【读书记1431】试译注《甲行日注》一则

《甲行日注》,明末文人叶绍袁(1589—1648)人生最后三年,遁入空门的流亡日记。甲行,取自《楚辞》“甲之朝吾以行”句;日注,即每日之记录。

叶绍袁,字仲韶,号粟庵,又号天寥道人,江苏吴江(今苏州吴江)人。明天启五年(1625)举进士,因不满魏忠贤阉党擅权,弃官归隐。弘光元年(1644),清军攻入苏州,地方人士的抗清军事行动失败,叶绍袁遂携子弃家为僧。《甲行日注》始于1645年8月25日(甲辰),是日,叶绍袁决定出家;止于1648年9月25日,内容仅止“丙戌。晴。”二日后叶绍袁在贫病、忧愤中离世,终年六十岁。

昨夜枕上开始读的《甲行日注》,为岳麓书社“明清小品”之一种,2016年1月1版1印,毕敏点校无注无释无解素本。不知道毕敏何许人,在《点校说明》中说这个版本“据《嘉业堂丛书》本,参照他本,标点付印。”对标点断句,我有几处有不同理解。如“二十六日”一则“有浪船人张安曾,贷余十金,以备樯帆,五六年矣。”句,我认为“有浪船人张安,曾贷余十金,以备樯帆,五六年矣。”似更为妥帖。

疫情开始那年,枯坐家中,随手翻《孽海花》,也是没有注释的素本,用四天校注了一遍。翻《甲行日注》,江南名士叶绍袁的文笔,清丽多姿。忍不住手痒,全本校注做不到,挑一则喜欢的试注试译以娱己飨己。

【原文】

十二日,庚申。晴,暖。午后迁安庐,自刘家桥上岸。儿辈学行脚僧,自担榔栗。余与昙津先行,可二三里,至华桐坞。凿山为址,三面皆峰,箬篱菁径,高下委折。主僧云:“此云栖惠文师所创。安庐榜,李长蘅书也。”屋西向供佛,北向为香积,南向听竹轩,二间居焉。修篁千竿,错以松桧枫梓;诸木夹荫,四围碧岫,如峨眉临镜;浮出黛痕半抹,在千重绿步障间,黄花四五枝,婀娜依人。佛前供香圆一盆,杳非日来想际。屋后流泉淙淙,如美人银甲挑筝弦,柔缓中作觱栗响。擘竹为筏,由山坳屈曲引下,滴之池盎。夜来天高月迥,空山无声,摩挲林影下,如在洞天,非人世矣。

【注】

榔栗:木名,可作手杖。典出唐·贾岛《送空公往金州》诗:“七百里山水,手中榔栗粗。”(《全唐诗》卷五七三)后用为手杖的代称。

箬篱:箬竹为篱

菁:草木茂盛

云栖:寺名,在杭州五云山西,明僧袾宏,号云栖大师曾结庵于此。惠文师,不知何人。

李长蘅: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

香积:原指佛号、佛寺或僧道的饭食,此处应指饭桌。

岫:本意为岩穴、山洞,此处应指山峰。

香圆:应为香橼变种之一的佛手,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全年可多次开花,形状奇特似手,握指合拳的称“拳佛手”,伸指开展者为“开佛手”。

觱栗:长离的别名。长离为古代传说中的灵鸟。一说为神名。后用以比喻才德出众之人。也指琴名。

【译】

十二日,庚申。晴,暖。午后搬到安庐去住,在刘家桥上岸后,儿子和晚辈们学着像行脚僧那样拄杖而行。我和昙津先行了大概二三里,就到了安庐所在的华桐坞。安庐是在山壁上开凿而成,三面皆为山峰,门前以箬竹为篱,进出的小径两遍草木茂盛,高低参差。据这里的主持僧人说:“这里是云栖寺的惠文法师所修建的。“安庐”这个匾额是李长蘅所书。”在安庐屋子里,西面供着佛像,北面是吃饭的饭桌,南面是听竹轩,一共二间。门外竹林里夹杂着松树、桧树、枫树和梓树;这些竹和树生长在小径两旁,郁郁葱葱,四面山峰围绕,就像是峨眉山的景色一般。在这重重叠叠的绿树阴浓之中,探出黄花四五枝,就像在一片绿色中浮出的半抹女子的黛眉,美而不艳,婀娜依人。屋内佛前供着一盆佛手,寂静幽雅与之前所认为的景致大为不同。屋后流泉淙淙,如美人银甲挑筝弦,柔缓中发出如同觱栗的琴声。用折断的竹子将山泉在山坳里沿着山势弯弯曲曲引至池中,滴滴盈满。夜来天高月远,空山寂寂,漫步于月下林影中,犹如仙境。

【观自在·卅九】没有阅读和写作就没有生活

今天语文3班的内容是番外篇之二,张继《枫桥夜泊》与张祜《题金陵渡》之试比较。

“我们中国人,小时候大概没有不背唐诗的。

“传统语文课里,古文的大部分比重也落在古诗鉴赏上。本来背诵、默写、理解都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无可厚非,只是很多时候为了应付考试,语文老师会为学生预备很多答题的套路。如果是写晚春的诗或者写秋天的诗,那必定是惜春或者悲秋;如果是离别诗,一定是惜别。还有很多可以翻来覆去用的借景抒情、借古喻今之类。如果学生的脑海之中只装了这些,那着实可惜,他和唐诗的真意注定将貌合神离。

“先把一句句唐诗背得滚瓜烂熟,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实在是好极了。把诗记在心里,而后有一天,抵达人生的某个阶段,你眼前的景致或者情感自然会引发和诗人心有灵犀的瞬间,这个时候你就会忽然明白那首诗的深意,而你明白的那层深意也会反过来丰润了你眼前的景致和人生。”

用钱佳楠《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中关于古诗词学习的一篇节选作为引子,从天台山国清寺的寒山、拾得讲到寒山寺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在昨天讲了王孟诗比较后,张祜的《题金陵渡》留着,不说,让大家回去完成课题作业——诗的美学:张继《枫桥夜泊》与张祜《题金陵渡》之试比较。要求各位对古诗的理解和比较,不要宏大叙事,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要自我感动,好好说话

花卷因病迟交了上一个课题的作业,在采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我是谁:李白自传》里,她化身李白,虽然口语化表达多了一点,但作为自传,使用内心独白较多的表达也是能够接受的,并且行文和语气,极有个人风格。拿到“A+”。

曾的“每日一记”沉浸在体育课各项目比赛中,无法自拔。我想这应是他最擅长和“安全”的表达方式,以至于不管什么运动项目,他都写得很相似也很清楚,行文也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然而这就是问题所在。于是留言:从今天开始,你的“每日一记”不再写体育课内容,改写你每天乘地铁时仔细观察在地铁上遇到的人,她/他多高,什么发型、发色,穿什么颜色和款式的衣裤鞋子,背的什么包等等,一天一人。

高考体作文不是写作。写作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表达、反思,甚至是抗争。没有尝试,没有挑战就不会有突破和提升。没有阅读和写作就没有生活

【读书记1430】伍祥贵《死亡日志》

自2021年7月23日确诊肺癌,至2023年5月26日(日志未写完),36篇半日志记录了伍祥贵自己这段人生的最后时光。

日志倒数第二篇《“为何是我”以及“为何不是我”》,“像我这种循规蹈矩的小人物,混在芸芸众生之中就跟细菌一样,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关注。但不知为什么我就被挑中了,而且基本上一击致命,让我毫无招架之功。这就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感觉有些委屈,不公。‘Why me?’为什么会是我?”这个问题我曾经也问过自己,不过转瞬就释然了,因为这是一个蠢问题——为什么不能是我?

“至于对死亡的态度,我更欣赏‘鼓盆而歌’的庄子和‘托体同山阿’的陶渊明,知生死之不二,达哀乐之为一,勘透了生死之间的界限,方能乐死而重生。病恹恹作乌龟状,即使长命百岁,又有什么意义呢?”(王志纲《序二:一代人的挽歌》)

伍祥贵《死亡日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1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30本

今夜枕上书,明末虽仰慕时人反清壮举,却无勇气参加,携子遁入空门的叶绍袁人生最后三年的日记《甲行日注》。岳麓书社无注无释无解素本,应该是在也闲书局买的,当时哪里来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