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教育

【读书记1306】王小妮《上课记》

一开学就各种忙,难得有完整的时间看书。王小妮《上课记》不到12万字,但竟然一个星期才翻完,感觉和我的“教书记”很像。或许日后我的这些教书笔记也可以出一本书。

和王小妮一样,如果我们一直都是教师,就不可能诞生这些职业随笔;恰恰因为是一位转行去教书的,才对教育有了设身处地又不同角度的观察和思考,然而从这本书出版到现在十年了,教育还是那样——

·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

·一堂好课像一部作品,有不可操纵性,它在进行中自我定位,自动选择脉络走向,参与者互相启发互相映照。我只负责启发,不拔苗助长。我永远面对现实,相信他们在自然长大的过程中自生出判断力,谁也不比谁高明,现实才是最高级的教授,是讲述希望唯一的导师。

·很多学生认为美和真实无关,真实不能写,够书写水准的应当是美文。这肯定和以往的教材只选取虚妄美文有关,可见教材害人多深。

·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个读过《安娜·卡列尼娜》?我专门在大一的课上问了,四十九人只有一人看过这本书,是个女生,再问,只看了一半。我也没完整地看过这本名著。任何一本书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明年高考试题中确定要考托尔斯泰,下届学生一定人人倒背如流。谁的作品被选中谁的厄运就来了,他会被快速败坏,变成嚼蜡。

王小妮《上课记》,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12月1版,2013年3月2印,11.3万字。定价29.8元,二手四折购入。总阅读量第1306本

读书记 | 已知、未知、新知

下午在红砖房学堂,女儿画素描一幅,我读书半本,李洁非《古史六案》读了《焚书坑儒与挟书律》、《失踪的皇帝》和《下西洋》三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奇《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说起来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但还是收获新知。

从商鞅、韩非到始皇三十四年,始皇颁布了李斯“焚书、禁书、禁言、禁学”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禁书令”和“挟书律”,某种意义上,后来两千年学术都在替始皇、李斯们放的那把火擦屁股。例如“禁学”,即只能“以吏为师”。这相当于说,教师这份工作,惟具官方身份的人可以做得,意即教育只准培养对当局政治有用的人才。这意味着教育事业严格服从国家意识形态,也意味着私学终结。先秦自孔子起私学勃兴,大量社会人才由私学造就,连韩非、李斯都是荀门弟子,没有私学勃兴便无“百家争鸣”之盛。显然,“以吏为师”等于对“百家争鸣”釜底抽薪。中国思想学术一段独特好时光就此结束,以后再不曾复还。(《焚书坑儒与挟书律》)2022年,各地教育局发文,要求民办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控制在5%以下,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正史中关于建文帝的结局信息,止于两点:其一,朱允炆被宣布的死亡及死亡方式,都不是真的;金川门献降后,他并未死于南京紫禁城宫火,被葬尸体另属别人。其二,朱允炆虽未死于宫中,但怎样逃命、去往何地以及人生最终止宿,一切皆不可知。(《失踪的皇帝》)

人们现在力图忽略或淡化郑和下西洋的“踪迹建文”原由,背后为亟愿下西洋被“正名”为明王朝的一番远大抱负,以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辈争辉,从而证明在所谓“地理大发现”上,中国不特能和欧洲争其长短,甚而居一先驱地位。这是下西洋的当代话语核心。在对“地理发现”问题加以深究前,先要明确中西之间行为的三点不同:

其一,起因不同。郑和舰队之组建与出动,根本在于政治,欧洲人闯海起因则在于寻宝发财和打破地理束缚。

其二,难易迥然。下西洋举以倾国之力哥、达、麦虽各获西、葡国王首肯与委任,经费则非支诸国库,而由私人或团体赞助,藉契约方式分割彼此权责,实际是个人与国家间的一桩买卖。

其三,规模悬殊。七下西洋每次皆近三万人,并且下西洋的整个地理空间都笼罩在伊斯兰航海光芒之下,让两位“哈只”的后人郑和统领舰队,不论是航海经验还是外交之便,都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而哥、达、麦所率人员数十至百余不等,船只少则三艘多则五艘,缺兵少药、乏粮断水,既要应对不测风云,又要抗命于残暴海盗剽悍土人,如麦哲伦即命丧南洋土著之手。

最终,哥、达、麦等所谓“地理大发现”,除了收获地理新知、打开贸易新路,重要成果还在于物种引入与传播,地球物种分布自兹大变,而下西洋无此建树,这结果的不同并不取决于动机,而在于所到为“未知”或“已知”。哥、达、麦既履以往隔绝未通之地,于是能得“新”物种;郑和舰队则于数百或上千年间阿拉伯人舟楫往来之地穿梭,故仅带回“麒麟”(长颈鹿)、乳香、胡椒之类,俱系过往已知之物。(《下西洋》)

Curry五问

Curry的信,这两年通常在教师节后一周收到,因他“以防尴尬而故意延迟”。所以上周四晚上收到他的信,颇感意外,惊喜。

拜啟: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前日與同學閒聊,說至以往學習生活,便提起黎明老師,並告知其黎明老師的博客,同學讀過後,甚為敬服,並提出了些許問題,望我代問老師。羅列如下,望不吝賜教。

一、如何看待中國的教育

二、老師認為中國同西方的差距在何處

三、如果擁有一次任意立法的機會,會立何種法案

四、如果有一次重生的機會,會選擇何種性別和國籍

五、當今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上述問題,不僅僅為同學之疑問,也實為我之疑問,如果可以,還望黎明老師能夠予以答復並給予見解。

敬請教安。

二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如果这封信不是发到电子邮箱,而是用小楷毛笔写下,我定会把信装裱起来,挂在书房。

问题问得好,所以舍不得草草答,酝酿了三天才回信。

Curry,展信佳!

惠書敬悉,遲複為歉。

綿延多日,非因偷懶,實為所提問題不但極佳,且切中當下之弊,捨不得匆匆回復。但這些問題若要回答清楚,又非我力所能及,勉力為之,恐怕也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思量再三,只能簡要而答,謬誤頗多,權助諸君飯後談資。

一、“如何看待中國的教育”這個問題,我時常也在思考:當我們談論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這一點點思考,正好我有寫日誌的不良嗜好,零散分佈每日之絮絮叨叨外,《當我們談論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和《作為“人”意味著什麼》可算是碎片較多處,網址後附。

二、“中國同西方的差距在何處”,這個問題非常寬泛,在我的認知範圍內,我認為以500—1000年為量尺單位,宏大敘事與微觀歷史結合來看,中國與“西方”只有不同,不存在“差距”,縱有“差距”,也是一時一世之說。兩千多年前天才成群結隊而來的軸心時代,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唐宋的繁盛到大航海時代的揭幕者哥倫布帶著西班牙國王寫給東方可汗的國書向西出發、開啟現代工業經濟技術爆炸的工業革命,中國與“西方”是在交替推動著人類的發展。在這個歷史的量尺上,你會發現確實如黑格爾所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所以我常說,歷史不是驚人的相似,而是不斷重複上演。

三、如果擁有一次任意立法的機會,我會立一個旨在保證人人皆有……(此处省略151字)我“性本愛丘山”,不過是“誤落塵網中”。

四、我是佛教徒,所以我相信有來生,而不是“重生”。來世我希望自己成為一位修行人,並且此生此世一直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盼能早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屆時,性別隨緣;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是好門,自然也無需國籍。

五、我認為當今中國最大的問題是需要更多一些的“**”。(此处省略81字)。

草率書此,言不盡意。

黎明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果然不是我的菜

下午发了一条朋友圈,配了四张后院里拍的照片——

辣椒就还剩下这么一畦没收,白菜把几条虫喂养得丰乳肥臀脑满肠肥;桔子倒是比往年多挂了十斤八斤果,不晓得是不是日照不够,特别酸。菊花开得有点肆无忌惮,可能是因为晓得用得上它们的时候不多,大多只是被看看而已,它们不是卫玠,不怕被看。今天难得冬天里有点小阳光,晒了一院坝的内衣内裤床单被套和半躺在菜地旁台阶上的我。女儿蹲在旁边嗦螺蛳粉,滂臭,所以不让她在屋里吃;太座在哄二娃午觉。我不关心宏大叙事,我只在乎琐碎生活,因为对我来说这才是真实的。

通常,朋友圈里炫的都不是财富,是需求。越缺啥就越炫耀啥,屡试不爽。我发朋友圈为了炫什么?问自己。不过是刷个存在感。我需要朋友圈的存在感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吗?不需要。所以这条朋友圈发得纯属多余。没删它。留着做个自己其实也还是一个虚伪的人的提醒和证据。

这个周末的计划任务没有完成——《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教给十几岁的孩子人生技能》没看,因为我低估了中学第二个六周测评试卷的工作量。《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倒是翻完了。果然不是我的菜。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就是一碗充满空洞且正确的废话的教育鸡汤,走的就是畅销书的套路——三位作者以笃定的语气和姿态告诉你,我们是世界第一经济体国家的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和心理学硕士,我们这套方法已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和实践验证,这样就是正面管教,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先不说书中的大部分手段我在懵懂无知的这五年教学中都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中,仅是书中的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反馈就很让人生疑——只有有效的声音——然而一种方法、一个理论怎能解决所有问题?不是我太单纯就是有人把课堂管理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渐渐,“正面管教”开始变得像“正能量”一样在我面前失去能量。所以,《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教给十几岁的孩子人生技能》还要不要翻?还值不值得翻?

免费的代价

“爸爸,这些都好贵。我们这么穷,肯定买不起吧?!”花卷指着手机里一些知名日本手帐文具品牌的产品说。

“剔除了智商税的成分后,通常情况下,好东西都不便宜。”

“那爸爸你见过最贵的东西是什么?”

“所谓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

“为什么?这说不通啊。”

“举个例子——封控时那些送上门的,让很多人感恩戴德的,里面装着两根萝卜两棵白菜和几个土豆洋葱的蔬菜包都是免费的,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嗯……自由!那些蔬菜其实是用我们的自由换来的。爸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花卷微游学 | 人生的第一杯咖啡

“你要喝什么?”

“我先看看吧。”第一次在星巴克点单的花卷有点羞涩和胆怯,躲在我身后说。

“可是我们什么都没有点过、喝过,看单子是无法判断的。爸爸很少喝咖啡,两三年也不喝一次,所以我也不知道拿铁和卡布奇诺有什么不同,什么适合我们。不如我们问问姐姐?”

我转过去问店员:“你好。今天我带女儿来喝她人生的第一杯咖啡。但我不喝咖啡,所以不知道这些咖啡都有什么不同。能不能请你介绍一下?这样我们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种可能比较适合我们。”

最终,在店员的推荐下,我和花卷各点了一款。我也纠结过10岁的女孩子是否可以喝咖啡,然后又觉得一杯咖啡而已。小孩子背着、当着大人喝的那些饮料里,香精、色素、防腐剂还少?

落座,我打开电脑继续备课;花卷拿着手机东拍拍西拍拍,为做手账收集店里各种带LOGO的资料素材,然后坐下开始画她的手账咖啡馆胶带。

“爸爸,为什么星巴克的标志是一个长头发女人?”

“啊……这个……我不知道,但我也想知道。你查到了告诉,如何?”

在星巴克三个小时,成功躲过了两场雨,最后因为冷气实在是太足,不得不离开。

回到家后,花卷告诉我她查到的结果是:“星巴克商标上的长头发女人是海妖塞壬,她的歌声对航海者来说是致命的诱惑。《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将自己绑在桅杆上,并用蜂蜡堵住耳朵才没有被塞壬诱惑,从而渡过了危险海域。”

晚上九点半,花卷毫无睡意,往天这个时候的她已睡着。我问她对今天这人生中第一杯咖啡的感觉,她说:“又苦又甜又新奇,舍不得浪费,恨不得每一滴都喝完。”

“人生中还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喝啤酒、红酒、白酒,第一次被男生牵手,第一次来大姨妈……”

“爸爸,来大姨妈是什么感觉?”花卷打断我,问。

“据好多人说会肚子痛。”

“有多痛?是像要拉㞎㞎那种痛吗?”

“啊……我没有痛过,不知道耶。”

“好吧,要是你痛过,你记得告诉是怎么个痛法。为什么我总是想睡也睡不着?”

“这就是喝了咖啡的‘后遗症’。你脖子上有串珠子,慢慢数珠子试试看会不会慢慢睡着。”

我记忆里,父母从来没有带我一起或者鼓励我去探索新的东西。在我的人生中,这一块拼图是缺失的。我现在仍清晰记得22年前我23岁时,在深圳鼓起勇气第一次走进麦当劳,胡乱点了一个套餐后找个角落坐下,衬衣的前襟后背都完全湿透的那种怯懦甚至是卑微的紧张忐忑。

教育是什么?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关于奋斗

老父住院,大娃新病没上学,继续在家休息一天,二娃未愈。中年的生活总是如此,偶尔好一点,常常糟一些。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生活的本质是一场欺骗,生活的环境充满挫败,得以补偿的不是幸福和欢愉,而是从奋斗中获得的深层满足。”

关于奋斗,早上在上班途中和太座闲聊,说起要把两个小孩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话题。随着学历的通胀,等到花卷大学二本毕业(如果她能考上的话)进入社会,她能找到的工作只能是什么餐厅、咖啡馆帮人点餐、打扫卫生之类的;她上级主管的学历是贵州唯一的“211”大学毕业的硕士,主管的上级经理是国内名校毕业的博士,区域经理毕业于常青藤名校。所以,孩子未来真的有必要为了学历而活着吗?“就算娃娃有出息,考上名校,但我们砸锅卖铁也供不起,因为一家人明天还要用锅来做饭,砸了怎么办?”太座说。所以最后,我们决定还是佛系一点。既然在这个游戏里我们这样的人家怎么样都是被无情碾压的,那不如我们退出这个游戏,不玩儿了,我们自己玩儿————或者说我们换一个方向去奋斗——学习基础知识,知晓基本常识,发展自己的兴趣,掌握一门手艺,保持独立思考,持续对生活审视,找到人生的乐趣,过一种自适且自洽的生活。

所以,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今夜枕边书,继续读杜鹃《经济学入门:理解真实世界的88个经济学常识》——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哪个朝代?

相信会有人认为是“唐朝”,因为描写唐朝繁华景象的古诗有很多。然而,《大英科全书》给出的答案却是:“中回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华,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

这个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有相关资料证实:宋朝年间的财政收入最高达到16000万贯,北宋中后期的财政收入也达到8000万—9000万贯,哪怕是在已丧失一半江山的南宋时期,财政收入依然高达10000万贯。看到这些数字,我们可能会感到茫然,没关系,我们来跟明朝的财政收入做个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明隆庆五年(豆注:公元1571年,也就是明朝政府将程番府由程番(今惠水县)移至今贵阳,并改程番府为贵阳府,贵阳正式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开始的第三年),国家财政收入250万两白银;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国家财政收入400万两白银;明末时,国家财收入1000万两白银;银钱的兑换率通常是“1两白银兑1贯铜钱”,如果明朝一年的政总收入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那么明朝的财政收入不足北宋的1/10,也不及南宋的1/6。由此可见,宋朝真的是封建历史上最繁荣的国家,宋代的GDP占当时全球的50%。

教育工作者们明白

花卷昨夜睡前开始低烧,咳嗽也变得严重,急促而痰多。我从十点半起,每两个小时起来给她喂一次水,量一次体温,所幸凌晨四点后体温恢复正常。

今早,花卷在家休息,没有上学,但还是完成了昨晚自学课布置的,《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作业。中午咳嗽略有缓解,体温一直正常。一个人在家太寂寞的她,下午到校上课了。放学到家,体温又上升到37.5。今晚的自学课没上,休息。睡前,她问我明天能不能上学,我说:“这要看今晚的体温是否正常。”

大娃二娃都生病,咳嗽,烦闷又无奈。等太座、大娃和二娃睡后,我在客厅想找本书读,以解烦闷,谁知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读到40页,更加烦闷,录于下: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明白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并不弱智。是形格势拘,逆之者亡的态势导致他们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导致教育的异化,导致教育不再能够提升真实的能力。我们需要搞明白的是这种势态。不改变“存在”,不改变当下“教育——科举”的生态,仅靠扭转“意识”和端正态度来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幼稚、无知、荒诞,且在实践中已沦为笑柄。因为问题不是出在教育的设计,即“意识”的层面,而是发生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沦为应试,乃有目共睹。应试导致提升“真实能力”(时下被称为“素质”)的教学在实践中出局。素质教育的提倡者企图通过召回被“应试”赶走的教学方式来克服“应试”。这就如同肝炎导致了脸黄,却想靠改变脸色来医治肝病。

应试教育是什么谁都明白,而素质教育是模糊的,其本身的模糊导致其目标和手段都不够清晰。我们看到多数素质教育的说法中都包括两个“全”,其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其二是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因未见其细则,仍觉恍惚。面向全体学生,当然很好。但怎样面对,却未说及;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令人生疑的空间更大。

发展音乐、体育、美术,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说辞。素质教育提倡者以为,抓了德育、体育、美育,有助于克服应试的倾向。但是究竟是应试倾向导致了对德育、体育、美育的忽视,还是对后者的忽视导致了应试倾向?毫无疑问,不是对德育、体育、美育的忽视导致了应试倾向,因此也不是补足后者就能克服应试倾向。我们首先要问的恰恰是,主科的教学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吗?甚至无妨做个差强人意的、硬性的比较,主科与副科在提升学生素质上谁更重要?语文和数学在智力构成中不是更重要的素质吗?为什么音乐、体育、美术更属于素质,而语文、数学似乎不在其列?我们现行教育的主要问题为什么是音体美的不足,而不是语文和数学上的不足?对音体美重视不足会导致学生音体美兴趣和能力上的不足,对语文数学用力过猛难道不会导致语文数学真实能力上的不足,乃至厌学吗?如果承认主科教育当下的严重不足,副科的加入可以改善主科的不足吗?

伴读记廿一 | 长歌怀采薇

“爸爸,什么是‘强奸’?”吃早餐时,花卷突然问我。

“嗯……”我咽下嘴里的宽粉,说:“‘强奸’就是未征得对方同意而强行与对方发生关系的强制性行为。”

“哦,我明白了。”

之前花卷问我她“大姨妈”来了怎么办,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绘本,太座和她一起读,给她解释“月经”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太座还给她展示了家里常备的几款“姨妈巾”。

常常看着一岁九个月的二娃,在心里问他“你是谁?”也常常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或“教育不是什么”,似乎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不全对,于是对一切言之凿凿的“教育论”深度怀疑。后来在赵越胜的散文集《燃灯者》中读到——若有人告你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你先要怀疑这宣扬者的道德,因为他在说着一些他并未深思过的东西——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对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教育二元论”的怀疑。路漫漫其修远兮,关于这个话题,从圣贤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似乎就一直似是而非。

今晚的课开始晚了,所以就只讲了“第一首唐诗”——王绩的代表作《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讲了生字,逐句讲解,特别强调了“采薇”的典故:《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读完《了凡四训》。一本正经行善可做官生儿子的说教和价值观,在现在看来,一样是不合时宜。今夜枕边书,肖恩·白塞尔《书店里的七种人》。如果我能活着工作到退休,我还是想开一家二手书店

芒种

昨夜枕边书,菊池祐纪的《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一本形式远远大过于内容且市场营销成功的绘本。

今日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农作物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因此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故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明天开始高考。1193万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

和女儿一起继续每天一集刷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昨天的一集,佛系育儿的乐乐只有高中学历,父母却都是毕业于名校的博士、硕士。只有高中学历,让我们找到了讨论的切入点,因为我也只有高中学历。和女儿讨论了什么是“舒服的生活”,虽然没结果,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让我们有机会讨论一个平时不太有机会去触及的话题,都去思考关于生活的方式、内容和目的。

今天的一集,昆明的Tina离开传统教育,把儿子彬彬龙送到“创新型学校”就读。现在,17岁儿子的梦想是上大学,上一所普通大学,但只能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考试,前提是他得从初中开始学习各科知识。最终,没能实现梦想的彬彬龙在咖啡馆做实习生。“太难了。对,学校是个好地方。是一个我没有能力去的地方。”这一集的最后,彬彬龙说。

今年是我到幸福学堂这个“创新型学校”工作的第五年,也是女儿到这个学校就读的第五年。九月,女儿就上六年级了,她的小学阶段的教育快要结束。未来不可知,但我们可以找机会一起回顾和总结一下这五年的得与失。我不希望将来,女儿也像彬彬龙那样说——大学是个好地方,是一个我没有能力去的地方。

随着身体的康复,明天,我们每天1小时的自学语文课也要恢复了。“芒种不种,再种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