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同一个人间

《四个春天》只今明两天在市中心的几个影城上映。如果我要去看这部电影,除了影片本身和票价,还须额外付出往返三个小时的时间代价。这意味着,对我来说这次观影行动,其实是一次跨城的短途旅行,以及整个周六白天——如果进一趟城需要一个理由的话。

早上10:05,小十字银座影城第一场,上座率大约30%,一半是白发老人。

看这部电影,对我来说需要很大的耐心。

天晴、下雨、飘雪,日子一天一天过;屋檐下的燕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每年过年去给亲人上坟、除草;父亲生病,姐姐离世……有悲伤有欢乐;有电影里不断晃动的镜头和邻座两位不断感怀从电影里看到自己家乡和父母,以及过去日子的大妈。

看这部缓慢的纪录片,虽然需要足够耐心但仍然让我能够看下去,是因为电影里外的同一个人间——真实、平淡、乏味、温暖、乐观、坚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上演,又略有不同,就如同这人间的每一个普通家庭。

我认为,焦波的摄影集是中国北方版的《四个春天》,陆庆屹的电影是中国西南版的《俺爹俺娘》。

【轮回】拾:突然开始旋转的轮盘

如果给这篇日志一个火车站小报的热血标题,我觉得没有比《真实故事:小学毕业70后女工只用10个月,逆袭月入近万元成为励志女王》更合适的。

8700余元,这是卷卷大姨2018年12月的家政工作收入。11月的收入也在8000以上。

2018年3月,卷卷大姨从东莞来到贵阳。我们给她制定了一个关于大幅提升收入、子女教育和家庭发展的计划,收入一项的目标,是在12~15个月内帮助她实现月收入从0元达到1万元左右。

承蒙亲友和客户的关照,现在这个计划中的增加收入板块,目标正在逐步实现,而其他部分,完全以失败告终。

卷卷的妈妈对这个计划的其他部分仍没有死心。今天听到她公司(某央企)综合部说要招人,就让她姐姐——卷卷的大姨——打电话叫中专毕业正在重庆实习的洪(权权的哥哥)来贵阳。但洪似乎并不觉得这算是个“机会”,拒绝了。

晚饭后,卷卷妈妈给洪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终于,洪答应来试试。

这就像一个快失去动力而即将停下的轮盘,突然又开始运转。


【轮回】系列

玖:归途列车
捌:Nobody Gets Out Alive
柒:你怎样看世界,就得到怎样的世界
陆:一封没有回音的信
伍:边界
肆:希望之春或是失望之冬
叁:别墅里那些懒惰的有钱人
贰:性格与际遇
壹:尝试打破

一年琐碎的开始

在看过井上靖《敦煌》、《楼兰》、《风林火山》和《天平之甍》后,他的《孔子》翻了十几页,实在看不下去,插回书架上。不喜欢那种故意为之的痕迹,让双眼对文字的扫描困难,大脑也无法识别文字表达的内容。

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翻起来也没有什么感觉。薄薄一本,翻得也快。倒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集《罗生门》翻得慢一点,一篇一篇就像电影版《深夜食堂》里一个一个人物和故事,真实,觉得就是这样子啊。然后觉得,如果一篇文字将一个真实还原为真实,那这样的文字也没有什么意思啊——真实何须另一个真实来还原其自身?在别人那里找到自己,会不会有些无聊?话说,雷蒙德·卡佛的短篇集《大教堂》真的很无聊,翻完第一篇(忘了标题),不得不只选了《发烧》、《好事一小件》和《大教堂》三篇“名篇”匆匆了事。

看着这些书后面题为《绝对值得一读》、《叠加出来的寒意~》、《那些被生活所淹没的人》……的四星或五星书评,我想,还好这个假期里有电影版《深夜食堂》,聊以慰藉我不是在出期末试题就是在写学生学期评语,翻了几天无聊的书的元旦假期。繁华转角的后巷,在宁静温暖的深夜食堂,对生活的旁观和适度的关怀。

同样是关于生活与现实,为什么书籍和电影给我完全不同的感受?或是受俳句和汉诗(汉语诗歌)的影响?

明天是2019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八、九、十年级陆续开始持续两周的中文期末口试和笔试。今天完成了每个学生的期末短评,用了一整天时间,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除了吃饭和上厕所。

我对每个学生给出了一个字作为核心评语,如“蔗”、“湛”、“束”等,对他们一个学期来的学习状态、学业成果和变化做出评价和期许——注重的是情绪和期初与期末的不同和成长,期末考试成绩不过是时间到了就会出现的结果。这些一字评,大致如——

“蔗”,用的是《晋书·文苑列传·顾恺之》:“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的典故,是褒;“朔”,引的是南朝·陈·阴铿《五洲夜发》“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句,是宽慰,是鼓励,还有点小小不满;荏”,用的是潘岳的“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和《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秋光荏苒休孤负”句,是鞭策……

敲下这些琐碎,在假期的最后一夜。明天,天气预报还是道路结冰黄色预警。假期对我,不过是换一个地方,继续工作。

书影字2018

【观影】2018年我看了117部电影,平均2.25部/周,观影总量1433部。影片排名前五的标签是历史、剧情、宗教、奇幻和纪录片。我的年度最佳影片给《至暗时刻》——“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翻书】2018年我翻了112本书,平均2.15本/周。书籍排名前五的标签是历史、文学、宗教、财经和旅行。我的年度最佳给《 财务自由之路》——怎么会有人相信,因为自己比较穷,所以就是比较好的人,是比较虔诚、有灵性、善良的人呢?穷什么都不是,它就是穷!

【博客】2018年我博客写了10.9万字,算是写了一部关于自己的长篇纪实小说。 继续阅读

2018的一粒种子

冬天的早晨去学堂,通常天还没亮。在前后无车又没有路灯的绕城高速上,远处高楼的零星微弱灯光漂浮在半空中,就像海洋深暗处的磷火,让黎明前的黑暗变得更加浓稠。

车里除了我每天固定不变的音乐和后座花卷的故事,只有发动机的嗡嗡声。有时我会想,或许是在某天,因为我换了一条车道进入高速,所以误入了另一个平行空间,而那另一个我,正在另一个空间驾车行驶在这同一条高速上,过着我的生活,去见原本我要见的人,去解决原本是我要去解决的问题。

或许,那个我也是这么想的。

天气预报说,明天(12月29日)会有大降温和暴雪。一早收到校长转来的区教育局明天停课的通知,这么说,今天就是2018年最后一天课了。

这个学期,我分别担任六至十年级的中文课、游学课和常识课教师。在课堂上,我说:“我并不认可所谓教师是园丁、蜡烛,强调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说法。我们不应该把某一个职业的基准要求拔高到道德的制高点。教师的职业身份也并不代表他手里天然就握着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否则,就是道德绑架,就是不切实际地要求一个人拥有神的能力。同时每个人的人生中,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年龄的数值也并不代表能够匹配同等的见识和判断力。所以,任何职业都应该回归其本身——在教室里,我们就是同学——共同学习者。所谓的‘常识”,其实不过是年满18岁之前沉积在我们思维中的各种偏见——这话据说是爱因斯坦说的。而我的课最大的用处,可能就是用来颠覆通常所谓的“常识”和三观的。”

这个学期,我也作为某公益机构的一员,代表学堂到省内几个县级重点中学去上过几次公开课。在公开课上,我也是这么说的。

在学堂内、外的课堂上,都有学生问,是否可以邀请他的父母和其他老师来听我的课,我表示欢迎,“不过恐怕他们听到一半就会拖着你们愤然离去”,我说。事实也是如此。在一次外校的公开课后,一位老师认为我不应该给学生们说这些,因为:“他们现在只需要面对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她说。

“难道,只是去背得那几本课本上的文章、公式并熟练应用才叫学习?学习时间管理、学习项目管理,学习怎样和他人相处、学习如何完成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或者怎样操作一台机器,去学习怎样做一名老师、父母……难道人的一生不都是在学习吗?”我问那位老师,但她可能觉得受到冒犯,不再理我。

“我认为,学堂和其他学校比较,最大的不同不是课程内容,不是班级人数,更不是收费,而是给予每位师生的更多的独立和包容。经济独立是一个人形式上的独立,思想独立才是一个人本质的独立;只有包容和接纳更多的不同,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我在2018年最后一天课的最后一节课上,对六至十年级所有的同学说。我认为,我能够成为他们的老师,正是学堂“独立和包容”的最好体现。

今天下午,随着校车的离开,我2018年的工作也告一段落,元旦假期提前一天开启。

站在空空的教室,回想刚开学时学生的模样,这一个学期他们真的是变化好多。同时他们就像土壤、雨露和营养,浇灌了我这株41年的老藤,让我重焕发生机,再次开始继续成长。在幸福学堂的教室里,我才是他们的学生,其实是每个年轻人用自己的生命来陪伴和成就了我,而我真正能给他们的,只有他们脑袋里的那一粒种子,这实在是少得可怜。

心里美

周一晚饭后,一家三口去看那三棵腊梅是否已经开花。往年的这个时候,花已占枝,从树下过花香湿身。

太座大人挽着我的右手,花卷牵着我的左手,边走边聊今年是不是也要做一些腊梅手工皂

“你右手挽着自己的老婆,左手牵着别人的老婆,感觉如何?”太座突然问我。

“心里美!”我说。


上周末,一家三口在后花园橘子树旁晒太阳、喝茶、看书。

“除夕过后开学之前,我想去闭关”,我说。

“啊!为什么!”太座大人说:“你不是说要等花卷成家才去出家的吗?”

“我只是想去闭关十天而已,不是出家”,我解释。

“妈妈,你放心,我是不会结婚的。”花卷凑在太座大人耳边说。

【备课手记】茶叶与政治:美国民主的东方要素

有天翻到一份高中文综解析题,材料来自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但只保留了那段话的一头一尾,而将中间内容完全搲掉。不完整的材料,极可能导致阅读者作出与原文完全不同的理解结果。当时想,或许我可以找个时间和学生一起再学学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幸福学堂,我的中文课拥有极大的自由,上课内容依托课本但又不仅限于课本。于是下周,八年级及以上,我们就来学《常识》。

要了解托马斯·潘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常识》,这本小册子带来了什么影响,就不能只是读《常识》,而得先从那时候的北美都发生了什么说起。于是,我还准备了这份前《常识》材料——

茶叶与政治:美国民主的东方要素

——现在这一切,是因为那天倒了茶

这是一个打着自由的名号却建立在奴隶劳动力基础之上的国家;这是一个遭遇分裂和内战而被迫维护团结、重估理念的国家;这也是一个在20世纪的金融危机和全球冲突的背景下努力建立道德霸权、加强军事保障并且维持经济稳定的国家。

—— [英] 苏珊·玛丽·格兰特《剑桥美国史》

1689年,东印度公司从厦门首次将中国的茶叶运到英国,此后英国名媛淑女们腰间都藏有一把镀金嵌玉的小钥匙,用来开启特制的茶叶箱;而能够用中国茶和精美的中国瓷器招待宾客,成为当时的英国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China也成为“中国”和“瓷器”的英文译名。

1690年,中国茶随移民传到美洲,波士顿最先开始出售中国红茶。1712年,波士顿的包尔顿药房开始出售中国绿茶。但北美的茶叶不是直接从东方来的。东印度公司从东方运来茶叶必须在伦敦拍卖,然后由伦敦商人运到美洲,这就导致美洲殖民地的茶叶价格奇高。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5月15日,英国向法国宣战。这是欧洲“英国—普鲁士同盟”和“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两大军事同盟为争夺殖民地而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所以称之为“英法七年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东南亚。

随着茶成为美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躲避高额税收,走私茶叶成为美洲市场主体。1760年,美洲每年消耗的100万磅茶叶中,就有四分之三是瑞典和荷兰的走私商带来的。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与西班牙、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成为战争最大赢家,为其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最后一块基石。也正是《巴黎和约》使法国失去了北美新大陆。“七年战争”由于战场范围广,参战国家多,而被丘吉尔称其为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赢得了“七年战争”胜利的英国,为了进一步控制北美殖民地和镇压印第安人,派遣了一万名军人常驻北美。1765年3月22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印花税法》,该法案要求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品使用伦敦特制的带有浮雕印花税票的印花纸,进而上缴印花纸的税费,征得的税款以供军用。

《印花税法》进一步激化了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并加剧了抗税运动,最终在1766年3月被撤销。印花税条例废除后,根据财政大臣唐森德的提议,英国国会于1767年下半年通过四项向殖民地征税的法案,总称《唐森德法》,还规定英国关税税吏有权闯入殖民地民宅、货栈、店铺,搜查违禁物品和走私货物。

1770年3月5日,驻扎在波士顿的英军以保护执行关税条例的英国官员为由,向抗议的当地民众开枪,打死五人,伤六人,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惨案”。由于北美殖民地的愤怒抗议,英国议会出于无奈,只能废除《唐森德税法》,仅保留茶税一项,以此表明议会采取的措施在原则上并未违反宪法。

1773年,旨在帮助经营出现困难的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倾销茶叶的《茶税法》(Tea Act)颁布。这项法案允许东印度公司直接将茶叶运到北美销售,这使得他们的茶价格能降到低于走私茶,同时殖民者买茶依然要课唐森德茶税——如果这个法律顺利实施的话,英国本土商人就能从走私者和殖民地茶叶分销商的口袋里把钱抢回来了。

《茶税法》成为压垮北美殖民地对英国政府耐性的最后一根稻草,由前此一系列的征税抵制运动所累积的怒火在此时发泄出来。波士顿青年们在塞缪尔·亚当斯( Samuel Adams) 和约翰·汉考克( John Hancock)(绰号走私王)领导下,开始激进抵制饮茶风气:“不要饮用这种受到诅咒的东西,因为恶魔会随着这种东西进入你的体内,立即使你变成一个叛国者”。

此时的茶叶差不多直接与暴政和邪恶划上等号,爱“国”的标志就是不喝茶,这种政治性的影响成为后来美国最终选择了咖啡作为国饮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此时还没有后来的美国这个国家,北美殖民地仍属于英国,所以不知道这个“叛国”到底是个什么行为。

随着英国政府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对抗越来越激烈,1773年12月16日,六十名“自由之子”成员化妆成印第安人,登上波士顿码头的英国船,将三百多箱产自中国的茶叶全数倒进海里。当时波士顿当地的报纸《马萨诸塞时报》这样描述道:“涨潮时,水面上飘满了破碎的箱子和茶叶。自城市的南部一直延绵到多彻斯特湾,还有一部分被冲上岸”。

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而参与此事的那几十个人就被称为“茶叶党”(Tea Party)。此后,倾茶事件掀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北美多地相继发生了倾倒英国商船货物的事件。英国政府认为这是对殖民当局正常统治的恶意挑衅。

1774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惩罚性的法令,即《波士顿港口法》、《马萨诸塞政府法》、《司法法》和《驻营法》。这四项法令通称为”强制法令”,规定英军可强行进入殖民地民宅搜查,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地位,封闭北美最大的港口波士顿港。

这些法令激起了北美殖民地的联合反抗。1774年9月5日,北美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除佐治亚州缺席外,其他12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都参加了会议(多为富商、银行家、种植园奴隶主)。

第一届大陆会议向英国递交了请愿书,表示殖民地仍对英王“效忠”,并要求取消对各殖民地的强硬措施。会议还通过了与英国断绝贸易关系的决议和由约翰·亚当斯起草的《权利宣言》。

1774年4月,曾是胸衣匠二代的英国税吏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因有“反政府”思想被免职。10月,贫穷的潘恩作为契约奴到达北美,凭富兰克林的推荐信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编辑。

1775年4月19日,北美独立战争在莱克星顿(Lexington,又译为列克星敦)打响了第一枪。1776年1月10日,潘恩匿名发表了他那本惊骇世俗的小册子——《常识》。不到三个月,《常识》销售量达50万册以上,而当时北美殖民地仅有200万居民。《常识》促使人们相信对于殖民地来说,完全的独立是唯一可能的出路。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1776年7月4日,会议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

北美的独立运动爆发,有很多原因,其中两个主要原因是新英格兰商人要求对外贸易的自由,和以弗吉尼亚为首的南方种植园主对西部的土地要求。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没有“茶叶党”,就没有现在的美国。不过值得一说的是,现在在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茶党不是一个政党而是草根运动,在美国可以说是革命的代名词。

关于托马斯·潘恩

今日之美国是自由民主的代名词,而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的,便是这位“美国体制之父”,他将半生心血,都倾注在《常识》这本不到50页的政论小册子里。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名称也出自潘恩。英国囚犯、美国精神领袖、法国革命者,这三个词,足以概括潘恩的一生。

关于《常识》

在任何状态下,社会都都是人民的福祉,而政府即使是在最佳状态下,也不过是一种必要之恶,而在最糟糕的状态下,则令人难以忍受。

政府,就像伊甸园的衣服一样,是丧失纯真的标志。

压迫往往是富裕的结果,而不是致富的手段。

我们为什么要对抗这个世界?我们的目的是商业贸易。

——《常识》

认为上帝制造了穷人和富人是错误的,上帝只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并给予他们可继承的土地。宗教的实用性体现在做善事上,事奉上帝的唯一方式是努力使他的的子民更加幸福,任何不以此为目的的布道都是虚伪的废话。

——《关于土地的公平问题》

幸福基金与助学拍卖

幸福基金

我是幸福学堂“幸福基金”的发起人和管理者。

此前,幸福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幸福里”中学生个性化学习项目商业实践收益。

2018年9月学堂搬到现校区后,新开设的青龙镖局里,学生镖师通过向师生提供公共服务和开设茶馆、钱庄也获得了一点收益。

从2019年起,幸福基金除了延续之前用于社区公益和公共性活动支持,还将承担奖学金学生就读的所有费用。

冬至游园会

2018年12月21日,将是幸福学堂每年的传统活动——冬至游园会——举办的日子。

今年的冬至游园会,除了延续往年捏泥人、糖画、草编等手工艺人的传统项目,舞龙、跳房子、相声、套圈等传统娱乐项目和饺子、汤圆、烤豆腐、炸洋芋、棉花糖、糖葫芦等美食项目,还新增了助学拍卖会和跳蚤市场。

幸福·助学拍卖会

这首届“幸福·助学拍卖会”,老师、学生和家长将捐赠拍卖品参加拍卖。拍卖所得将汇入“幸福基金奖学金”,以资助更多的优秀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在幸福学堂学业。

我捐赠的拍卖品,是我珍藏的黄色绫绢封面,檀皮宣纸内页,四眼线装,包角、印书根的《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希望拍卖顺利。

拍品名称:《唐·柳公权书金刚经》
书籍尺寸:185*290
封面材质:黄色绫绢
内页材质:檀皮宣纸
装订方式:四眼线装,包角、印书根
包装方式:一函一册
拍卖起价:500元
每次举牌加价:50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