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4年01月

【读书记1408】吕思勉《三国史话》

“须知古来的皇帝,昏愚的多,贤明的少。这也并不是历代的皇帝生来就昏愚。因为人的知识,总是从教育得来的。这所谓教育,并非指学校中的教育,乃是指一切环境足以使我们受其影响的。如此说来,皇帝所受的教育,可谓特别坏。因为他终年关闭于深宫之中,寻常人所接触到足以增益知识的事情,他都接触不到。所以皇帝的天性,是一个上知,仅能成为中人;如其本系中人,就不免成为下驷了。”(《三国史话·宦官》)

“当一种制度的命运未至灭亡的时节,虽有弊病,人总只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而不怪到这制度不好。”(《三国史话·外戚》)

“试问当时因曹操挟天子而归顺他的,到底是哪一个?刘备、孙权不就是明知其挟天子还要和他对抗的么?然则曹操的不可与之争锋,还是拥百万之众的关系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系小。曹操所以能有相当的成功,还是其政治清明,善于用兵,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没有多大关系。”(《三国史话·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人生在世,除掉极庸碌之辈,总有一个志愿。志愿而做到,就是成功,就是快乐。志愿而做不到,看似失败,然而自己的心力,业经尽了,也觉得无所愧怍,这也是快乐。志愿是各人不同的,似乎很难比较。然而其人物愈大,则其志愿愈大,则其为人的成分愈多,而自为的成分愈少,则是一定不移的。哪有盖世英雄,他的志愿只为自己、为子孙的道理?说这种话的人,正见得他自己是个小人,所以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了。”(《三国史话·替魏武帝辩诬》)

中国的历史,由于史料的加工痕迹太重,并且年代越久越缺失,所以都很可疑,所以也才留下了大量空白让后人分析、解读。也因如此,关于三国,除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各人也都能从有限的资料里,结合当下作出自己合理的解读。吕思勉是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四大史家”的人物,则其解读又更加有见地,见新知,还历史于历史。

吕思勉《三国史话》,金城出版社2013年8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08本

至少还有书

早上带花卷出门,进城去九华大院附近的笃也书屋,给上周买了“皂办处”手工皂的郎老师送货。郎老师在笃也书屋工作。

到了笃也,没见到郎老师,她回微信说开会去了。闲逛了半小时,我没找到想读的书,花卷倒是选了两本喜欢的,结账会员65折,顺便把皂请前台转交。

路过味研所,“据说这里的面味道很不错”我对花卷说。“可惜现在才十点半,还不饿。谁开的?”花卷问。

“这家店的老板是也闲书局的股东之一,和笃也书屋的管理团队也是老朋友。”

“那就是说你也认识他们啰?”花卷惊讶的表情有点故作夸张。

“碰巧,都算是认识。”我说。

走路去了省府路的手账文具店后,继续步行前往也闲书局。路上吃了一碗湖南面。在零下3℃的天气逛街,一碗热汤面下肚,浑身舒畅。

在也闲书局,花卷喝着书局特别赠送的毛峰茶,看她在笃也书屋买的两本书,我鼓励她开始在手账里做读书记录后,就一架一架去找书。中间秋蚂蚱来了,一本一本看我找来放在桌上的书,看到尼采的《教育家叔本华》,问:“涂尔干的读过没?”。

“没。”

“那你来。”我跟着走到教育书区,他从书架上先抽下来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这个可以读一读。”递给我。又抽下来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递给我。“布尔迪厄呢?”他回头看着我问。

“要。”

他又抽下来布尔迪厄的《国家精英》,“把这几本读了就知道西方教育的起源和核心了。”

走回他的办公室,闲聊半小时,得一睹他二十几岁时读书的抄书本。他说那时候穷(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如此),买不起书也没什么书看。一发现新华书店有内部发行的书,就撺掇朋友买下,借来读。书是要还的,于是就抄。一脸的追忆逝水年华。看了手抄本,我就明白为什么这么些年我还做不成一个诗人的原因了,那就是一个文艺青年的必修课和基本功。继续聊了2023年《也闲小记》出不了的原因种种,聊了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已被全部下架……

末了,一起感慨当下的不堪、苦闷,以及没有时间读书。我们都有一种阅读的饥饿感,看着满架的书,都想读,总觉得自己读的书还不够。“读书是无用的,但是事关彼岸。”我赞同,“‘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我忘了是谁说的了。”

“不过不管怎样,至少还有书可以读。”我说。

“对!至少还有书。”

今天在也闲书局购书十种——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三种:布尔迪厄《国家精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尼采《教育家叔本华》、赫尔曼·黑塞《荒原狼》、让·埃默里《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道格·桑德斯《落脚城市:最后的人类大迁移与我们的未来》、戴维·希普勒《穷忙》、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钱锺书《钱锺书集:宋诗选注》。

结账把书放进书包里时,手里拿着“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三种对花卷说:“2024年,如果能读完这三本……”

“那就是大成就了。”她说。

“对,大成就。”

突如其来的寒假

原计划,这个星期还要返校监考九年级的期末考试,完了才算是这个学期结束。但从周一开始的大降温和大雪,让教育局取消了九年级的所有考试,寒假,就这么突如其来的开始了。

这两周,在学堂的微信公众号,密集推出了一系列基于真实教学的的内容,其中多条是关于熊猫老师的,她担心自己的“曝光率太高”。我回复她:“这两个星期的推文,其实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提供证据。

你看过去一年学堂公众号推文、视频号和各社交媒体上的内容,都是在传递‘我们和别的学校都不一样,我们在做的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理想和情绪,但缺乏证据。怎么做?谁在做?做得如何?距离那个理想还有多远?

没有证据,所有的传播渐渐就都成为空洞的口号。

所以,这两周的每一期都是在提供证据——对,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没有停止反思,我们一直在做。

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参与进来,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

她仍然担心,我们这是“在给自媒体的工作人员擦屁股……然而并不会收到感谢……还可能说我们在搞事情。”我回复:“成功不必在我”。

今天推送的头条,“幸福·教育谈”第三季,是留学中心帅老师转来的,十位学堂各学部老师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感言,目的在于为周六(27日)的校园开放日做宣传。次推位置是我在2018年填词,熊猫老师演唱的幸福校歌《幸福一天》,我敲了几段文字说明了一下为什么要再次推送这首歌的原因。

好的教育可能有的样子

出国留学中心的负责人帅亚萍老师说:“我们的校歌,每次听我都很感动想哭,这首歌可以唤醒大家看到教育该有的样子,而不是一味去卷。”

我有写博客的习惯,已持续了19年,这让我能从过去的记录中找到这首校歌是如何诞生的——

2018年3月20日,在幸福家园小区1803室充当我和邹佳伶老师办公室的杂物间里,她突然说,好想有一首校歌,就像《ハンバート ハンバート》这样让人感到清新愉悦的。

她把歌发给我听。罩上耳机,虽然不懂日语唱的是什么,但闭眼就能从节奏中看到有个小孩欢快走在上学的林中小路上,阳光从路旁树叶缝里稀稀疏疏洒下来。

“要不豆哥给这曲填个词?”她说。

“我一个老者,做不来填词这么文艺的事,还是找中学语文教学组的老师更靠谱。”我说。

“凡事总有第一次嘛。试试呗?!”她说。

嗯,凡事都有第一次。

到5月4日,历时一个半月,这首从1.0版的《林中小路》到4.0版的《幸福一天》的校歌就算是完成了。邹佳伶老师首唱的效果让我觉得,自己与金曲奖最佳作词人之间,似乎只差一个方文山的距离。
这首歌的词,是我以当时在幸福学校上一年级的女儿的日常为蓝本所填,也是送给女儿成为幸福学校第一届一年级小学生的礼物。现在女儿在幸福学校已经上七年级。每天在学校陪伴着她,看着她正不紧不慢,以自己的节奏成长,让我常常想——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算是好的教育吗?

我回答不了。因为在我看来,教育和医学很像,都是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什么都有可能的艺术。但我认为,世界每秒都在变化,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教育不只是要向外寻找,也要向内探索。寻找世界变化的规律,探索内在的成长,最终要学习的不是变化的东西,而是要找到那个不变的——阿基米德来到现在,如果他不上补习班补上大量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知识,完全不能与一个高中生就理科问题展开对话,因为认知不对等。而如果老子、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来到现在,我们讨论的,仍旧是那些话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认知是什么?

于是,邹佳伶老师再次将她首唱的《幸福一天》发了出来,让我们在她的歌声里听听,好的教育,可能是什么样的。

我在微信朋友转发了这一条推文,又再配了一点文字说明:

【给女儿的礼物】2018年,是我在幸福学堂做自媒体编辑的第二年,也是做打酱油的语文老师的第一年。这一年女儿花卷从学前班升到一年级,成为幸福学堂第一届一年级学生。

那年新学期开学,熊猫老师让我给幸福学堂的第一首校歌填词。想:女儿上小学了,就给她读书的学堂写一首歌作为礼物送给她吧。

观察一个半月花卷在学堂读书的每一个“幸福一天”后,完成了这首校歌。

八年来,满地江湖,吾尚在。

母语力

出国留学中心负责人S老师在微信群里,发出了2022年6月的 AL戏剧、英文文学、历史的考试大纲试卷、答案还有考官报告,说:“大家感兴趣可以研究看看。如果我们能(在现已开设学科基础上)搞起来,那真的是贵阳的国际课程圈顶配啦!AL的历史,豆哥可以借助翻译器浏览看看,我们不一定开,但是可以看看国外课程的高中历史大概要求是个什么水平。”

借助翻译插件,AL的历史考纲、试卷和答案,大概看了个五五六六。有几个感受:

1、考试的范围、答题的要求,甚至要考的题目都很明确,便于教与学把握重点,但并不代表这个考试就变得容易了。

2、考的不是通史,也不是对年代和事件的简单记忆,而是基于地理常识,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建立认知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也就是文史地综合的“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的历史观点性文章的写作。

3、对书面表达的规范性要求较高。在评分标准中,是否得分似乎是根据拼写、标点符号、语法的质量来判断,并且表达的含义应是清晰、准确,不含糊的(或许这项指的是“卷面分”?)。

4、需要学生有一定量的学术阅读量和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从四份试卷中的题目来看,要拿到理想的分数,除了教材(如果有的话),我脑子里一看到这些题目就弹出来至少10本以上的必读书。

5、对英语读写的要求比较高,阅读至少是要能读懂英文原版历史大众读物的水平,写作至少是能在规定时间内能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的水平。

这个学期第一次尝试同时教七到九年级文史地三个学科,期末的文史地跨学科综合测评算是误打误撞向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尝试。以当前现状,如果我的任教学科不调整,仍然保持文史地三科,以达到AL考试应具备的素养为教学方向,三年后一路跟随的学生应能具备这个母语能力。如果有学生确定出国留学方向而不是国内应试,如果有AL历史中文版教材,我觉得我再努力一把,是有成为AL历史中文助教的可能的。

最后,我仍然坚持,是否能拿到AL高中历史测评比较理想的成绩,打底的还是中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也就是我的那个观点——语文不好,科科不好。这个“语文”不是狭义上的语文学科,是基于母语的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和地理的知识性基础、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分析、理解、提出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和素养。这个是不是可以简称为“母语力”?

【读书记1407】坂本龙一《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2014年,62岁的坂本龙一(1952—2023)罹患口咽癌后,又被诊断出了直肠癌,并且癌细胞已转移到肝脏和淋巴。于是不得不坦然面对和思考自己生命的终点——死亡。这本书就是记录坂本龙一对死亡的思考和慢慢死去的过程的记录。

书名《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来自电影《遮蔽的天空》中一段台词:因为不知死何时将至,我们仍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源泉。然而,一生所遇之事也许就只发生那么几次。曾经左右过我们人生的童年回忆浮现在心头的时刻还能有多少次呢?也许还能有四五次。目睹满月升起的时刻又还能有多少次呢?或许最多还能有二十次。但人们总是深信这些机会将无穷无尽。

其间,坂本感到“现在支撑日本人生死观的‘脊梁’似乎都已经消失。所以我正努力从听闻的藏传佛教故事中收集有关生死观的片段,来思考自身的死亡问题……人类能活到八九十岁,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吧。想到人类长达20万年的历史长河,想到没有高科技医疗的时代,我真的不确定到底是否有必要为了延长寿命而逼迫自己接受治疗。”坂本“拒绝痛苦的治疗,只接受最低限度的护理以迎来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价值观,也正是我在自身所奉行的。太座五年前罹患甲状腺癌,手术后恢复得还不错,所以我们有了第二个孩子。而我在三年前的一次例行体验中被医生告知“情况不太好,建议去三甲医院做检查”。于是在疑似淋巴癌晚期、肺癌晚期、胃癌晚期、直肠癌晚期的一通检查,仍然无法确定到底它是个什么东西后,我也选择了“与癌症共生”而不是“与癌症战斗”。每年新年到医院确认一次自己是否患上各种癌已成“惯例”。这“也许是因为在我心里知道,即使强行战斗也没有意义。”因为“我深深地觉得,人类创造的一切最终都会被毁灭,认识到人类根本无法与自然抗衡。”

在死亡面前,才是众生平等。坂本龙一的《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不过是一些细碎的随笔,称之为“坂本记录自己如何死去的碎碎念”应该也合适。

坂本龙一《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中信出版社2023年6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07本

【读书记1405-06】做学问的与卖弄才情的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共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拓跋祭天方坛上的木杆》、《内亚视角的北朝史》和《耶律阿保机之死》共四篇文章。以我非专业,更多为兴趣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小书实在是有点太无聊了,以至于作为将其枕边书的阅读感受并不十分好。

例如《黑毡上的北魏皇帝》,考证了大汗登基仪式上,到底是用的黑毡还是白毡、举毡的是七人还是四人。《耶律阿保机之死》分析了耶律阿保机到底是暴病而亡还是有准备的自我预言自行了结。

不过即便是这样看起来很无聊的考证,也有其价值。就像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袁劲梅所说的:“做学问,不是猎奇,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用理性拷问自己,拷问先人;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这一点一点的考证,就是做学问者小心翼翼向前放下的一粒小石子。这样的埋头积累比卖弄才情的文字更有意义。

说到卖弄才情,昨夜枕边书是王怜花谈金庸和古龙的《江湖外史:江湖外史,再现江湖!》,实在是看不下去。满篇不过是所谓的“北大80年代最耀眼的才子”唾沫星子和啤酒沫子四溅的玩弄文字。曾经北大最耀眼的才子就这水平啊?!才华有,可惜无多。爆一句粗口:什么玩意儿?浪费老子的书钱。要看闲谈古金,还是六神磊磊最佳。

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2月1版,2023年1月3印。总阅读量第1405本

王怜花《江湖外史:江湖外史,再现江湖!》,中信出版社2014年2月1版1印,淘来二手书,扉页上有前任主人“2017.3.16当当”的文字。总阅读量第1406本

【读书记140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想起三十年前读过的尼古拉斯·黑麋鹿的《黑麋鹿如是说:苏族奥格拉拉部落一圣人的生平》。这本书2016年再版后我又买了一本,书名变成了《黑麋鹿如是说:生命与自然之诗》。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鄂温克人在近一百年里面临的沧桑巨变和挽歌。《黑麋鹿如是说》是北美印第安奥格拉拉苏族战士、圣者黑麋鹿回忆自己经历的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随部落一起消亡的口述史。

“果格力坠地的过程我们看得真真切切。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臂膀呼喊着掉了下来。他留给人间最后的呼唤是:额尼啊!——

我和玛利亚把血肉模糊的果格力抱回希楞柱的时候,浩妮回来了。她一进来就打了个激灵。她看了看果格力,平静地对我们说,我知道,他是从树上摔下来的。浩妮哭着告诉我们,她离开营地的时候,就知道她如果救活了那个孩子,她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浩妮说,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要顶替他去那里。

那你可以不去救他啊!玛利亚哭着说。

浩妮凄凉地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最早,鄂温克人在额尔古纳河左岸游猎。那时,希楞柱里不光住着人,还住着神。鄂温克人相信驯鹿是神赐予的,没有驯鹿,就没有鄂温克人。三百多年前,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挑起战火,他们的祖先们被迫迁到了右岸。一百多年前,额尔古纳河上游发现了金矿,于是商人们来了,接着日本人来了,“满洲国”建立,日本人走了,“满洲国”消失了,苏联人来了,乡干部来了,鄂温克猎民定居点建起来了,接着伐木工人来了。林木因砍伐过度而越来越稀疏,动物也越来越少,驯鹿所食的苔藓逐年减少,部落不得不频繁搬迁。而搬到定居点的人们,有的进了监狱,有的跟着汉人离开;离开又回到森林里的人,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浩妮走后第三年,马克辛姆身上出现了一些怪异的举止,他用猎刀割自己的手腕,他把赤红的火炭吞进嘴里。他喜欢在雨天的时候出去奔跑,大喊大叫;而到了天旱的时候,一看到大地出现了弯弯曲曲的裂缝,他就会抱头大哭。我们知道,他这是要成萨满了。

尼都萨满和浩妮的悲凉命运,使我们不想再看到一个新萨满的诞生。达吉亚娜把浩妮留下的神衣、神帽和神裙都捐给了激流乡的民俗博物馆,只留下一个神鼓。我们想让马克辛姆与那股神秘而苍凉的气息隔绝。”

尼都萨满和浩妮的悲凉命运,也是所有鄂温克人的悲凉命运。鄂温克人没有了萨满,一个民族的魂就没有了。亚洲东部的鄂温克人和隔着浩渺太平洋的美洲印第安奥格拉拉苏族人,两个不同的的部族,完全相同的命运, “一个民族的梦死在那儿了。那可是一个美丽的梦啊。”(黑麋鹿语)最终剩下的,只是博物馆里一个民族的梦的残骸。

底嘉怡老师推荐并将书借给我读的,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系列之一种,2010年10月1版,2023年11月49印,20万字。总阅读量第1404本

【读书记1403】司马辽太郎《新选组血风录》

1868年的明治维新,可算是古代日本与近代日本的分水岭。而导致维新的最大契机,是发生在1853年的“黑船事件”——1853年7月8日(嘉永六年六月三日)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今横滨)。双方于次年(1854年)签定《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德川幕府在二百多年之间,从来不准天皇参与政治,但是这次为了减低各藩的反对声音,于是想以天皇的名义缔约,并且破例邀请各大名、藩士、学者、甚至平民,针对开国之事提出意见。于是天皇及其朝臣、大名及其家臣纷纷举起了救国的旗帜,趁机跃上政治舞台。无论如何,“黑船事件”后的日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乱,也埋下了幕府灭亡的导火线。在1853年到1868年——被称作“幕末”的十五年中,日本为何去何从困惑、彷徨,最后找到了方向。当然,是以腥风血雨的动荡为代价。“新选组”这一组织,便是在动荡中诞生,在动荡中壮大,最后在动荡中灭亡。

对待新选组,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新选组算得上英雄,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战斗,直至最后一刻,虽败犹荣。而另一种则认为新选组不过是代表老旧没落势力的幕府的爪牙,最后仍螳臂当车,死不悔改。这一正一反两种态度,在幕末、维新、新选组相关的各种文学、影视、动漫甚至游戏作品中交织,是正是反各取所需。于是我们时常会看到某部作品拼命地在新选组周围圈上各种华丽光环,而另一部作品却将其贬为杂鱼的情形。但这本《新选组血风录》却并不为上述正反立场所左右。采用十五个人物故事来描绘新选组的人和事——没有光环包围的英雄,也没有死不足惜的杂鱼,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做过一次“这一千年中你最喜欢的作家”的问卷调查,在读者邮回的20569张选票中,夏目漱石获3516票名列第一,而第二、三名分别是紫式部和司马辽太郎。司马氏的作品不但拥有大量读者,从文学史得角度来看,它们在战后文学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司马辽太郎的时代小说,除了这本《新选组血风录》,之前还读过描写木下藤吉郎崛起的《功名十字路》、真田十勇士的《风神之门》和幕末志士的《幕末》,这四本都同属重庆出版社“日本时代小说精选”系列。同系列的日本时代小说还读过山本兼一《寻访千利休》、井上靖《风林火山》、隆庆一郎《花之庆次》、柴田炼三郎《真田幸村》四本。在读过的这个系列里,最喜欢的是山本兼一《寻访千利休》。

司马辽太郎《新选组血风录》,重庆出版社2014年2月1版1印,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403本

新选组外号“壬生之狼”。昨晚从书架上扒下来同系列的浅田次郎《壬生义士传》,继续新选组系列。

【上课记·廿玖】期末总结:和自己赛跑的人

期末、年末,正是总结、回顾和寄望的节点,也是惯例。虽然这个学期的总结时间调整到下个学期开学时,但这时总结出来,那时读来也是一种以第三者视角和心态看过去一年,也许正好是修出离心的一种方法罢?!

【本职:图书管理员】

这一年里,敲了19.5万字,总字数超过220万;观影148部/集,比去年多看了43部,总观影量1805部;读书109本,比去年少读了3本,总阅读量1401本;连续六年,年阅读/观影量过百

【兼职:六扇门】

因为我的“本职工作”是图书管理员,所以上课就是“兼职”了。有一天和熊猫老师闲聊,发现中学部12门课,我俩竟然上了六门,于是戏说不如组建一个门派就叫“六扇门”吧!

语文

本学期自编文史地混编教材并上完从“始皇既没”到“魏晋风度”十一个主题。

主题中文部分,始于《吕氏春秋》,终于《兰亭集序》;

主题世界史部分,始于印度阿育王,止于法兰克王国。

历史

完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从“远古人类”到“魏晋南北朝”内容,与自编语文教材所需要中国历史基础同步。

八年级历史,讲了能讲的和该讲的;九年级世界史,正好推进到法兰克王国后,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诞生和大学的兴起。

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历史背景,与语文自编教材同时期文学作品内容同步。这也是在编教材时,考虑到跨学科不同教师任教时如何实现文史同步的设计

地理

七年级完成了上册全部和下册三分之一的内容;八年级完成了上册全部并回头复习了七年级上册内容。

初中地理,多为自然地理内容,但对历史和语文的学习尤为重要。我认为地理是历史的基础,历史是文学的基础,而文史地共同构成了所有母语学科的基础。

游学

完成了中学生杭州和大理两组游学的能力建设和实施,并为美国、尼泊尔和泰国游学做了一些铺垫。

中文经典

出国留学预备班中文经典,上半个学期讲了十几则《聊斋志异》中故事。11月,几位完成了A-Level中文考试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程,导致不得不另选内容重新开课。最终,半个学期读了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寒山子诗集》两页的内容。

【和自己赛跑的人】

西塞罗说:“如果你有了一个花园和一座图书馆,那你就拥有了一切。”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认为自己已是拥有一切的“成功人士”——我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超越自己”。这来自李宗盛《李宗盛1984—1989作品集》中《和自己赛跑的人》这首歌: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我们身边都有一卡车的难题,不知道成功的意义,就在超越自己。

【上课记·廿捌】寒假作业

【语文3班】

每人阅读领到的英文原版书,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译为中文。译文力求信(忠实于原著)、达(文通句顺)、雅(译文优美典雅)。

【七、八、九年级历史】

观看英国纪录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线视角》(World War II: From the Frontlines)后,完成一个关于二战的自定课题。

【七、八、九年级地理】

观看BBC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三季》(Planet Earth Season 3)后,完成一个关于地球的自定课题。

【历史、地理课题写作要求】

1、课题应是“为什么”的探究型,而不能为“是什么”的名词解释型;

2、课题应探讨自我的本性、信仰和价值观、权利和责任、社会决策机制以及从全局或局部的角度探讨个人与文明的相互关系;

3、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依据支撑这个观点;

4、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没有错别字,格式正确、表达顺畅;

5、引用未注明出处,或复制内容超过10%,即视为抄袭,将面临很严重的后果;

6、只接受书面手写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