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4月

【读书记1323】梅里安《绿袖与蝴蝶》

《绿袖与蝴蝶:1705年南美洲蝴蝶图谱》,“惜分飞”系列手绘昆虫明信片之一种。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绘,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年1月1版1印,定价68元。会员五折,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323本

准确说来,这不能算是一本“书”,只是一个精装硬壳的盒子里装了几十张手绘明信片。通常这样的一些趣味小东西,被我称作“阅读填缝剂”,就是在读完一本书,开始新的一本之前,用来舒缓和作为填补阅读空隙的。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大清帝国的贵族女子们踩着花盆鞋,绘《芥子园画谱》上的飞蝶时,德国女博物学家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1647—1717)正拖着鲸骨束腰长裙,描绘南美洲万种蝴蝶的自由之姿。早在1675—1680年,梅里安就陆续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三卷)自然插画作品《新花卉图鉴》;1705年出版了著名的《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她是科学家与艺术家的首次完美组合,或相遇。她关于昆虫及其变态发育的绘画作品,将昆虫的成长形态与昆虫的植物宿主巧妙地绘在一起,完美结合了自然的艺术美态与自然科学的严谨,被后世的昆虫学家及自然史学者推崇至极,对后来的昆虫学研究贡献卓著。

【读书记1322】张大春《一叶秋》

《一叶秋》,张大春笔记体小说“春夏秋冬”系列之三。九州出版社2018年7月1版1印,15万字,定价48元。二手,三折,九成新。总阅读量第1322本

十二篇故事读下来,《一叶秋》比《春灯公子》、《战夏阳》更近《太平广记》和《聊斋志异》风格,也最为温厚有人情味。其中串起十二个故事的“榫头”小说中,奶奶问子孙们,为什么《聊斋志异》的第一篇是《考城隍》,等各异回答后,奶奶摘了其中一句话出来,说就是这个道理。那句话是宋焘答卷中那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记得有天,有位学生在“每日一记”的语文作业中引用了一句“在正确与善良之间,我选择善良。”我在后留言:“这一句是典型的鸡汤。鸡汤常常有两种,一种是讲道理不讲方法,所以知道那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一种是不讲道理也不讲方法的,就像这一句‘在正确与善良之间,我选择善良’,无谓的拔高道德感,把正确与善良对立,似乎只要是不够‘善良’的‘正确’都是不正确的,这是在鼓动一个人自以为善良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这真是害人至深。其实所谓的善良即是正确啊!”

词典、百科、教科书里,“善良”一词的标准答案为“一个人最高尚的品格”。坏就坏在这里。这个标准答案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一个基础的要求拔到了“最高尚”的高度,于是人人视不善良为“正常”,而善良成为了反常,不知道这一个颠覆性的反常认知是怎么收入字典而得以广泛传播的。

我认为,善良绝不应是“一个人最高尚的品格”,而是一切生活的基础。说“善良即是正确”是因为善良不是一种品格,而是一种能力。要善良,就要懂得分辨是非善恶;要有分辨能力,就要有常识;要有常识,就需要学习。“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困而学之又其次”。但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通常还是学而时习之。学什么、习什么?学知识、习技能,学习就是将所学(学)得以所用(习),以及学习如何学习的技能,从而学会独立思考,成为独特的自我,而不是更好的自己。因为后者的这种表述常常带有欺骗性。这种欺骗性首先来自对“好”的定义——被赞颂的与被唾弃的,不同的立场与不同的视角,所有被大众所认定的“好”都是值得怀疑的——什么是好?什么又是不好?是自己认为的好还是别人认为的好?如果真的有“好”,那我认为一定是真的,纯的,不假装的。

吴鲁芹说:“好的文章要靠文字的纯正,而如今纯正的文字,却要逐渐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写宣传稿式的一味夸张,用最美丽的字眼,去形容一堆垃圾,把原先有意义的东西,贬到不值一文。”现在各种教化文章不只是用最美丽的字眼去形容一堆垃圾,还要求你要承认它是香的,承认它异香无比。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纯正的文字了,倒是在努力不假装。

不假装富有,也不假装贫穷;
不假装开心,也不假装痛苦;
不假装坚强,也不假装脆弱;
不假装真诚,也不假装虚伪;
不假装自在,也不假装忍耐;
不假装充实,也不假装空虚;
不假装闲适,也不假装忙碌;
不假装谦和,也不假装清高;
不假装坚定,也不假装善变;
不假装无私,也不假装自私;
不假装善良,也不假装邪恶;
不假装博爱,也不假装不爱;
我不假装幸福,也不假装不幸;
不假装声名显赫,也不假装默默无闻;
不假装品位独特,也不假装粗野庸俗;
不假装交际广泛,也不假装喜欢独处;
不假装无所不知,也不假装一无所知;
不假装对什么深信不疑,也不假装对什么都不相信;
不假装对未知充满好奇,也不假装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不假装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也不假装会有无尽的未来;
当开始尝试不假装,我发现,竟无话可说。

【读书记1321】张大春《战夏阳》

不论用什么方式拣选甄别出“够资格进一步受教育的人才”或者是“够资格在国家机器中任官的人才”,都是巧立名目而已。其本质就是“在剥夺了一部分人某一机会的同时,将这机会授予另一部分人”,没什么更了不起的道理。这种剥夺和授予既属本质,就不会因为人处身封建王朝八股取士的时代,还是民主和自由竞争的时代而有所差别。考试之所以成立,本来就是为了让有限的人成为这个社会里的塔顶、塔尖,——一个不断将过剩的人口从得以分配较多社会资源的场域驱逐、淘汰的游戏。除非我们彻底不要建构一个成天到晚讲究发展、进步、竞争力、追求卓越等夸夸其谈之目标的社会,否则根本抛不开也舍不得抛开那种透过考试而建立的种种生命价值。

身陷八股制艺之学的老古人对此并非没有自觉,也正因为觉得人生不应该只有赢得考试的价值,或者不应该将赢得某次、某种考试的价值放得特别重、特别大,才会不断地在原先的考试基础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微调”,广征辟、召鸿博、开恩科,到最后还是不免于考出不适任的官,或者是不通书的人。另一方面,仿佛“检验学习成果”这件事是自证自明就可以成立的——考,并不是一个手段,而是一个目标。已经通过了考试的既得利益者也会很无奈,一定是他们发明出这样两句话的:“先考功名,再做学问。”

“先考功名,再做学问”使举办考试和参加考试的人的本来面目都露出来了,原来动机是动机,实践是实践,考试和求取知识(不论那是有用或有趣,还是无用或无趣的知识)根本可以解离。

这个解离会不会危及一个社会累积客观知识的文明进程呢?这得分两面来说:社会究竟是把“功名”当做整体文明进程的指标,还是把“学问”当做文明进程的指标?国家机器如果不断地向它的人民召唤、诱使、呼吁,不断地强调:这个社会必须透过公平的考试来评定人民的就学和就业机会,那么,不管考试的门槛降得多么低,也遑论这考试的面向变得多么多元,客观知识都只会是猎取“功名”的敲门砖。因为那个“将过剩的人口从得以分配较多社会资源的场域驱逐、淘汰”的游戏本质并没有改变。

倘若一个社会是愿意将“学问”当做整体文明进程的指标呢?对不起!截至目前为止,尚未真正出现过这样的社会。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条路没有办法“将过剩的人口从得以分配较多社会资源的场域驱逐、淘汰”。(《科名还是要的好·迎合考场价值的传奇故事》)

所以,今人风靡,古人趋鹜,看起来揭橥着新式教育,分别出许多科目,扩充起知识的领域,也推动了社会向多元竞争价值抢步而前。然而,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往往和现实如此神似,而令今者诧异不已:原来历史并未成为陈迹,它只是我们深刻的投影罢了。近一千五百年来根本没有改变或革除者,就是这从科场到官场的一端。(《从科场到官场的众生相》)

从科场到官场,汲汲的不过是权力。权力的内在有两个动力:一个是支配欲,一个是被需求欲。几千年来,中国的帝王对前者丝毫不加以掩饰,对后者却往往讳莫如深。所谓治术也者,往往就是替统治者掩饰他“被需求的渴望”而已。《书经·仲虺之诰》里所谓的:“傒于后,后来其苏。”《孟子·梁惠王下》里所谓的:“傒我后,后来其苏。”其实已经把统治者的主观渴望扭转为老百姓的主观渴望。这个转化让统治者最心动的部分是:“统治”这件事不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出于他者的意志。这个“他者”,可以是天,也可以是民,只要不显然是统治者,政治正确性就卓然成立了。(《寒食与热中·中国式治术的深层化妆》)

《战夏阳》,张大春笔记体小说“春夏秋冬”系列之二。以作者与夜访书斋的司马子长对谈(更像是代序之文)开篇,收故事十一篇。九州出版社2018年4月1版1印,15万字,定价48元。二手,三折,九成新。枕边书,两夜翻完。总阅读量第1321本

【读书记1320】张大春《春灯公子》

春灯公子大宴江湖人物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此会行之有年,几与寻常岁时典祀无二。虽然说是例行,然而本年与会的是些什么样的人物,又是在什么地方举行,行前一向是不传之秘。直到应邀之人依柬赴约,到了地头儿,自有知客人前来应迓,待得与众宾客相见,才知究竟。“春灯宴”上一年一位“立题品”的说话人,也就是年度最佳江湖故事的讲述人。故事讲完,春灯公子奉上赤金万两,号曰“润喉”。“春灯宴”办了十九年,就有了十九个题品,十九个故事。题品、人物、故事,或奇或趣,不过是天下人闲话天下事。

王天纵一定早就看出来:中国人一旦祛除五千年帝制,骨子里要干掉的还不过就是非我族类之人——这话即便到了今天还是政治场上的金科玉律。(《肆·李纯彪·洞见品》)

科考缩减了文化内容,但是科考本身却是有文化可说的。现在举行大规模的升学考试,都说不同于以往的八股取士——甚至我们的孩子还经常可以在教材里读到谴责科考戕害士子精力和思想的内容,这种内容,要是不把它背下来,可能还会考不好。你说奇怪不奇怪?(《柒·张天宝·运会品》)

《春灯公子》,张大春笔记体小说“春夏秋冬”系列之一,九州出版社2018年1月1版1印,15万字,定价48元。二手,三折,八成新。枕边书,两夜翻完。总阅读量第1320本

二手书,总会发现一点前主人留下来的小物件或小趣味。收到书时,没有腰封,一翻,被折起来做了书签。翻到一半,掉出来一朵矿泉水瓶盖一般大的花,紫色花瓣有八,黄蕊绿萼,脱水扁平。想来曾经有人花前月下读书赏月,也是人生快事。只是这书用纸太好,竟要用两手翻开、压住才能不会看着看着手上劲略松弛就合上了。阅读感受不佳。

今夜枕边书,张大春笔记体小说“春夏秋冬”系列之二,《战夏阳》。

再读《三国志》之三:猛人李进的人生高光时刻

《三国志》中,谋臣似雨,如荀彧、郭嘉、陆逊、沮授、诸葛亮;猛将如云,如赵云、张郃、典韦、吕布、太史慈。但有一个人,在《三国志》里既不是“士”,也不是“将”,只是一个仅有十六个字与他有关,且十六个字中还有两个字是其姓名的普通人。

这人叫李进。《三国志》中关于他的十六个字,是《武帝纪》中“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从这可以看出,李进既没有身份,也未取得功名,其社会地位就只是“县人”,单就这个姓名就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就像《水浒传》里只要是押解的公差都叫薛霸和董超一样。

“布”即是吕布。这一年是兴平元年。吕布在濮阳大败曹操成军两年全无败绩的青州兵,直杀得曹操受伤堕马亡命而逃,诸将“皆怖”(见《再读<三国志>之二:青州兵成军初期的战力》)。

袁暐在《献帝春秋》中对濮阳一战有详细描写:“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

曹操率领他战无不克的青州兵在濮阳包围了吕布。濮阳大姓田氏背叛了吕布,所以曹操得以杀进城中。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吕布的奸细,没有再反的意图,田氏还放火烧掉了濮阳的东门。然而,就算是进了城,曹操军在吕布军面前还是一触即溃。败就败了,自己还被吕布的骑兵活捉。不幸中万幸的是,这些骑兵不认识曹操,反而问“曹操在哪里?”这哪能说实话呢?于是脱口而出:“骑着黄马跑掉的那个就是了”。这些骑兵就此放掉到手的曹操,而去追那个曹操说骑黄马的曹操。这个时候田氏在东门放的火正烧得旺盛,曹操顾不了这许多,保命要紧,从火里亡命奔出。“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还没回到军营时,败退回营的将军们没见到曹操,还以为他死在城里了,都吓傻了。这一战太有戏剧既视感了。

然而吕布越勇,就越衬出李进的猛。吕布的这支在濮阳杀得青州兵溃不成军、活捉曹操的骑兵部队,竟然在乘氏这个地方,被一个既无官职也无功名的普通人打得溃散(“破之”)了。猛人李进是谁?他率领的是一支怎样的军队?都不得而知了。很多人终其一生在历史上,只是一闪而过,但这一闪就已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注:关于“县人”是县中无功名官职的普通人还是一县长官,我偏向于前者。因为在《周礼》里一县的长官是县正,“地官之属,位次遂大夫”。在东汉时掌一县政令征比的长官为“令”,曹操就担任过“顿丘令”。所以李进如果是一县长官,即是“县正”或“令”,而不是“县人”。

答学生H读《震川先生集》惑之一

最终,九年级女生H还是没来校上课,倒是在读《震川先生集》,并且在微信上与我保持交流。这封信,即是回复她读书之疑惑的。

————

H展信佳!

《震川先生集·卷一》的《经解》,确实如你所理解的,就是对经典的解读。如果对古文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没有较深入的学习,读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对《震川先生集》的阅读,你选择了难度最高的一种打开方式,并且坚持读完,实在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也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表达我的想法,只能说“太棒了”——不只是你的学习能力,还有学习的态度和耐力,都让我感到吃惊,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具有这种“韧力”的学习者了。保持这种坚韧,一旦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很短时间就能超越大多数同行者,抵达学术人生的第一个高峰,那个时候我的建议就是留在那里,留在你的舒适区里,继续快乐攀登。

你上周说对《经解》读不太懂,网上也找不到资料,把能翻译出来的都翻译了,但还是不能理解,希望我能讲解一下。乐意之至。

《经解》第一篇就是论“易图”,我就先来尝试讲讲这一篇的第一段,如有不当或不同理解之处,可一起探讨。

易图非伏羲之书也,此邵子之学也。“昔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以八卦尽天地之理,宇宙之间,洪织巨细,往来升降,生死消息之故,悉著之于象矣。后之人,苟以一说求之,无所不通。故虽阴阳小数,纳甲飞伏、坎离填补、卜数只偶之类,人人尽自以为易,而要之皆可以易言也。

中国私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当时他教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给数量庞大的学生们(弟子盖三千焉)上什么课、用什么教材。现成的,合适的就略作编辑或拿来即用,如《易》、《春秋》;找不到合适的就自己编,如《诗》。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被推到学术和思想的统治地位,于是这些孔子选用或自编的教材就成为了所有读书人的课本而被尊为经典,《易》就成为了《易经》,《诗》就成为了《诗经》,我想这就是归有光《经解》论《易》的原因。“易图”指的是河图、洛书、六十四卦方圆图等用于解读《易》的图形。相传《易》为“三皇”之一的伏羲所作,所以归有光说《易图》不是伏羲所写的书,而是邵子即北宋邵雍的学术研究成果。“子”是古时对有学问读书人(青青子衿)或学者的尊称。

庖羲氏的“羲”通“牺”,庖羲即庖牺,这里仍然讲的是伏羲。

“王天下”的“王”读第四声(音望),名词作动词用,解作统治意。

当年,伏羲统治天下之时,抬头仰望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低头观察世间万物盛衰的规律,以鸟兽身上的花纹与山川沟壑的地形为蓝本,创作了八卦,以此来通达神明的仁德和世间万物与天地的呼应。八卦表示的是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因此叫做八卦。所以八卦涵盖了天地运行的法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来今为“宙”,宇宙在这里是一个包含我们生活和认知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这里面,不论是恢弘磅礴的还是细密微小的(“洪织巨细”解作《文选·班固》:铺观二代洪纤之度),过去现在天上地下的,生死及其之间休养生息的,统统都是我们分类和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但后来的人们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奥妙。即便如此,后人仅只掌握其中的一种理解和解读方法,竟也能做到对世间变化解读的无所不通。因此,虽然日月更替阴阳变化的推算只是一种小小技能,纳甲卜卦原则和飞伏解卦方法、为水主陷险的坎卦和为火主兵戈的离卦之间的水火调和互补、五行推算之类的机巧和推算,人人都自以为能够掌握其中要点而都可以《易》来解读了。

以上即是我对《易图论上》第一段的解读。如果要将《经解》中全部文章照此解读,估计字数将在整个卷一字数的十倍以上,可以另成一书了。所以除非我们可以采用面对面的对谈方式,否则,建议还是从卷十五的“记”入手。因为如《震川先生集》点校者周本淳的前言中所说,归有光虽然在仕途上蹭蹬终生,但却博览群书且著作等身。在其研究成果中,又以散文最佳。他的散文“不惑于群言,不慑于势利”,以文笔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而为人推重。我们如果选择从他的散文来打开《震川先生集》,来了解归有光和他所处的时代,应该会是更适合的切入口。

另,总是浸泡在《震川先生集》中,恐怕有时候也会疲劳,所以也可以看看闲书放松放松——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

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

窦德士《嘉靖帝的四季》

豆总 上
二〇二三年四月廿三日

再读《三国志》之二:青州兵成军初期的战力

青州兵作为《三国志》中第一支,也是曹操的第一支“特种兵”部队,《武帝纪》用了不少的笔墨来交待和渲染其来源、组成和战绩。

《武帝纪》: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这个记载算是事实,也不算事实。因为所谓的“黄巾众”,并不都是战斗人员,而是由少量战斗力不高且以宗教精神领袖为统帅的非职业战斗人员及其家属组成的,人数庞大的盲流。正因如此,所以才“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也就是拖家带口,没有余财余粮,一路靠打劫抢夺为生。这样的乌合之众一没有战斗力;二是能聚集在一起全因人多好办事,打劫也能劫个大的,而不是小打小闹劫了上顿没下顿;三是聚散随机,没有凝聚力,遇强则散,遇弱则聚,靠的就是欺软怕硬。所以鲍信的判断和作战方略是正确的,“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先把自己的城守好,让这群流民强盗想找人打架又找不到,攻城又没有能力,必定要么转去到别处找人打架抢劫,要么就此散伙,这时再派出精锐部队攻击要害,必定就能取胜。然而刘岱或许是没脑子,或许是过度自信,反正没听鲍信的,出战果然被黄巾众所杀,盲目者死于盲流中,也算是死得其所。

兖州无主,“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对于送上门的兖州,曹操当然不会拒绝,于是“领兖州牧”。然而,如果兖州的军政各级部门中如果没有自己的人,那这个州牧也就只是个名义上的招牌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好处,难有作为也就算了,还要担风险。并且在初平元年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联军中,鲍信是起兵的联盟成员之一,也即是创始股东之一,而曹操当时只是“行奋武将军”,也就是代理的奋武将军,一个杂号将军,即是初创团队中一个高级打杂的。并且这个杂号将军还在他指挥的与董卓军徐荣的第一战中大败,不但“士卒死伤甚多”,自己还中箭落马,要不是堂弟曹洪把自己骑的马让给他趁夜逃掉,自己也可能就这么挂掉了。所以在后续的盟军战斗中,这个奋武将军失去了原本就很有限的统兵权,军事建议也无人再听取。由于自己的兵力本就不多,又在之前的战斗中死伤甚多,留在联盟中再难有作为,只好退出联军,与夏侯惇去扬州募兵,得到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给的四千多人,但一路叛逃,等到河内只剩下千余人。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曹操得到休整,实力有所增强,但面对鲍信,在实力、人事、情感上还是感到难以处理。于是就顺水推舟,让鲍信“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鲍信如若取胜,赶跑百万黄巾众这个大患是新兖州牧曹操的一大功;如若鲍信败了,削弱兖州的军事实力,为安插自己人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可借此试探黄巾众的军事实力,为后续战斗积累经验。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战场瞬息万变,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鲍信在东平城可以以逸待劳,但这次是独自面对百万黄巾众,而且还是走投无路的“穷寇”,所以就算拼死战斗也只是勉强击溃(其实是战败),最后连尸身也找不到,只好“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这个“哭”,多少有点欣慰的意思在里面。

曹操以鲍信试探出了百万黄巾众的军事实力后,“追黄巾至济北”,这时又饿又疲惫的黄巾众不是曹操军的对手,只好乞降。但百万之众,曹操再缺兵力也不想也不敢接收,一是哪一天没伺候好这百万人反了谁压得住?二是这就是每天都要吃饭的百万张嘴啊。曹操是又想收编这群非职业军人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不想付遣散费安顿他们的家眷。怎么办?一个字:等。等到什么时候?等到冬天。

冬天来了,这百万众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只好无条件投降。曹操“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但不是谁投降都收留,而是“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以当时曹操的实力和黄巾众的战力来看,“青州兵”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万人。

那曹操的这第一支特种兵战斗力如何呢?

第二年(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在匡亭、封丘、襄邑、太寿、宁陵、九江,杀得袁术节节败退;在徐州,“征陶谦,下十余城”。第三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又去征讨陶谦,又攻下五座城;在得胜回师的路上,不但打败了不自量力来袭击的刘备和曹豹,还顺手攻下襄贲,这次出征可谓收获满满。

“青州兵”成军两年,逢战必胜,想必这时候的曹操对这支部队是相当满意的。从这些战绩是否就可以说“青州兵”是三国时期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呢?不行,至少这时还不行。因为不论是袁术、陶谦还是刘备,都不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也都只是二三流的军事统帅,打败这样地方割据势力的杂牌军,算不得强大。

就在这一年(兴平元年),曹操和他屡战屡胜的青州兵在濮阳遇到了吕布,并在吕布的骑兵面前一触即溃,曹操在乱阵中被火烧伤了左手掌,又从马上掉了下来。这次把自己的马送给曹操助其成功逃跑保住了性命的人是楼异。此战“诸将皆怖”,最终“与布相守百余日”,遇到蝗灾两方粮尽才各自罢兵而去。这一战让曹操认识到,“青州兵”要成为一支一流的军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读《三国志》之一:野孩子曹操

小学时作为蹲坑读物,翻过两三遍《三国演义》,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细节。后来为了遮眼睛混时间,零零碎碎翻过《三国志》一些人物传记。2017年到学堂后,因上课需要,重温了两套书中与课程相关的章回和人物。从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三国志》陈寿本书加裴松之注不到70万字,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一遍,也就是有读过了而已,到现在两年半过去,差不多又忘得干干净净。

这个学期,鼓励对历史略有兴趣的八年级学生S发起了社团——历史研究社,作为历史老师,自然也加入其中。四月,社团的主题是“三国”,准备带着社团发起人S一起读中华书局版繁体竖排《三国志》。这次再读,没有明确的目的说要在多长时间读完以得到什么结果,只是重在发现和趣味,所以有了一些以前读时没有的小收获。有一点记录一点,说不定可以有一个系列的读书笔记给自己的两个娃以助饭后谈资。

在《武帝纪》中开篇就读出一个关于曹操身世的云云雾雾: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先说曹操是汉相国参之后,立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定论。中常侍是西汉时皇帝近臣,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东汉时中常侍已非加官,而成为有具体职掌的官职,多以宦官担任此职。长秋宫是汉朝皇后之住所,大长秋为长秋宫所有官属的负责人,也由宦官担任。宦官曹腾无后,认曹嵩为养子,而曹嵩是谁“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也就是说没人知道曹嵩的出身和家世。曹操是曹嵩的儿子,开篇说曹操是“汉相国参之后”是牵强附会,为曹操为武帝埋了一条“根正苗红”的出身,其实他是个不知父亲是谁家子的“野孩子”。而曹腾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孙子,后来又被曾孙曹丕建立魏后追尊为高皇帝,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也是唯一被追封为皇帝的宦官

关于曹操的身世,《曹瞒传》说曹操先祖是黄帝,这个就扯得远了,不靠谱。要按照现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我要说我家的先祖也是黄帝也不是不可以。《曹瞒传》还说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因此曹操与夏侯惇其实是堂兄弟。这个说法也不靠谱,但《三国演义》在第一回里交待曹操的身世是: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所以曹操是曹嵩的儿子无疑,但曹嵩是什么人呢?

【读书记1319】刘瑜《观念的水位》

一切经典本质上都是基于那个作者对他所处的时代问题的回答与思考,那么要真正读懂它并且读得心领神会,只能是因为:第一,你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第二,你认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与你现在所处的时代有相似性,而且你能理解其相似性以及不同性在哪,由此批判地理解他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所以,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引向真正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从经典到经验》)

一个强大到可以给你一切的政府,一定也强大到可以拿走你的一切。(《给理想一点时间》)这句是美国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的话。

一个道理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创造多少美学上的新鲜感或者提供多少智力上的游戏感,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回应现实中的问题。(《贵族范儿》)

寄希望于持续的政策创新来替代权力结构的改革,也许能走到莫斯科,但很难抵达罗马。一个人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个国家或许也是。(《弹性的限度》)

民主的观念基础无非两点: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观念的水位》)

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曾说:“那些拒绝从历史中学习的人注定要重复它的悲剧。”一个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拒绝反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导致的往往是苦难的死循环。 (《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

理解一个东西是什么,最便捷的方式恐怕就是去观察它不是什么。一个互动型的服务性网站,意味着它不是一个灌输型的宣传性网站:它的头条新闻不是“市委书记某某某在某某某会议中指出……”,它也不在显眼的位置上报道“某区认真开展专项执法活动”,它不为“我市加快集群产业集约发展”大声喝彩,也不为“市领导和工作人员踊跃为困难群众捐款”感动不已,它和普通人鸡毛蒜皮的生活而且仅仅和普通人鸡毛蒜皮的生活有关系,告诉你垃圾怎么处理,没钱住房子了怎么办,停车场在哪。(《让政治变得家常》)

能确保一个政治家为民服务的不是他的出身,而是政治制度——一个具有法治、制衡和协商精神的制度。制度大于出身,这才是民主的要义。(《有亚洲特色的民主》)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富人“穷得只剩下钱”,套用这个句式,世界上有一种强权,“虚弱得只剩下暴力”。如果那些东欧领导人知道另一国的领袖可以在几千万人饿死之后还享受民众如痴如醉万岁万岁万万岁,肯定会大惊失色进而妒火中烧。(《当他们开始用脚投票》)

没有一个人能搞垮一个国家,能搞垮一个国家的,只有这个国家的制度本身。(《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

我当了几年老师,改作业最深的感受之一就是,最差的论文往往是最难改的。因为你要评论一个人的论点,首先要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而差论文的特点就是你不知道它在说些什么。(《大家一起来算账》)心有戚戚焉。每天交来的语文作业中,少数几位长期词汇贫乏内容空洞不知所云,但又不能不留下批改过的痕迹,于是只好将错字圈起来要求订正。

刘瑜《观念的水位》,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1版,2016年7月2印,21万字。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319本。这本书是刘瑜的专栏和随笔集,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更加的清晰和有力,在豆瓣,我给了四星的高分。“环顾四周,被颠倒的‘国’与‘民’关系仍然远未被拨乱反正;习惯性谎言对人的智力羞辱还在继续;一句‘制度的问题’反复被用以推卸作恶中的个体责任;政治问题道德化或经济问题道德化,为民粹主义培养着延绵不绝的土壤;以儒家观念或者西方极右话语否定‘政治平等’之价值,将自身预设为精英后翘着兰花指赞美前现代式的精英主义;对精致品味与审美旨趣的追求遮蔽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真问题意识……这本书试图传递的信息是,既需要对国家之顽固、也需要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矜骄说‘不’。”

笑春风

珂珂老师两年前做的梅子酒开坛了,有“不要蕉绿,莫负春光-忘忧泉”、“花间晚照,不负春光-琥珀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饮”等几款。每一瓶的标签,都是由他太太林老师用正体字(繁体字)用心题写。我选了“桃之夭夭,四月赏味-笑春风”款。我所在的语文教室墙上“三近斋”的斋号就是林老师题写的,端庄秀丽。

“笑春风”应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句。金性尧在《闲坐说诗经》的《<诗经>里的人面桃花》一文里提到这个故事:崔护在清明这天独游京城长安,见一乡村居舍,叩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崔护告以渴求饮,女子拨开门栓,盛水给他。“独倚小桃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户扃锁矣。”因诗题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事见《唐诗纪事》,为历代盛传的故事,文也写得缠绵委婉,可做小品读。

上周,一位已休学月余,新来试读的九年级女生H在上了两次语文课后来找我,说之前有读过《项脊轩志》,能不能讲讲归有光。我建议不要用一人说一人听的方式,而是可以一起读《震川先生集》,通过共读的方式,每周交流,讨论。我建议选繁体竖排版,她对自己似乎信心不足,来试读才几天时间就说过两三次自己是“文化的沙漠”,于是随她选简体横排版,约好本周开始读。她愿意尝试,我也开心有人愿意一起读古文。

《震川先生集》共四十卷六十几万字,如果选择读这部书,我也好,她也罢,一年也读不完,但就这么慢慢读慢慢聊,读到哪里哪里放下,也是快事一件。并且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所说:文化即为吾人生活所需之一切。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是“文化的沙漠”,也“只缘身在此山中”,浸在文化中而不自觉,就像鱼在水里而不知水为何物。

上周五,例行要对来试读的学生做一评语。因她的名字中有一“艾”字,我给她的评语是——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她在语文、历史和游学课上的表现,就像春日照耀之下原野中的桑与麻一样欣欣向荣熠熠生辉;就像蒿草、艾草的清香随春风徐徐而来,沁人心肺。课上虽有小小拘束,但应只是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且教与学的方法为从未接触过的原因。课下与同龄人的相处中,感觉似乎原来就一直在这里一样。

今天周一,没见她来上课。看着桌上初版至今超过四百年,昨夜读到十一点半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繁体竖排一套两册点校本《震川先生集》,想起豆卢岑“隔门借问人谁在,一树桃花笑不应”句,也不知道她还会不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