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1年12月

翻书二种

《入菩萨行论》,寂天(约650—750)著,达瓦次仁译,湖南教育出版社二〇〇〇年六月一版,二〇二〇年三月二版八印。这个版本只有译文没有原文,读下来,总觉得译文可能有点什么不对。例如“为了使佛和佛子菩萨们高兴,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克服伤害众生、蔑视众生的行为,心甘情愿地做众生的奴仆。”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取悦佛、菩萨这个译法,我深深怀疑是译者的理解有误。《入菩萨行论》梵文我读不懂,但文言文努力一下应该还不至于太困难。因为是藏传佛教经论,金陵刻经处没有,慢慢找,或者看看哪年再去西藏能不能遇到。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之一种,二〇一六年七月一版,二〇二〇年六月五印。一二五千字的一册小书,却满满都是学问。讲的是衣食住行,更是读古文的基础和常识,否则简简单单一篇文章,却因为不了解古时的习俗和礼仪,就会很多地方读不懂。有机会要再读几遍。就是自己年轻时读书太少,现在记性又太不好,古时的常用字我好多都不认识,查字典太费时。

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

今早天光还未大亮时,一家四口挤在主卧的大床上,看窗外雪光冲天。二娃十五个月大,大娃十岁,小的咿咿呀呀,大的叽叽喳喳,好一派莺恰恰,雁雍雍,乐融融。

看着身边兴奋不已的老婆孩子,我开始有些担心——担心老婆即将到来的更年期,担心女儿即将进入的青春期,一颗就是天雷,一枚就是地火,心里有点瑟瑟发抖。早餐后,雪下得更大,片片纷飞,一直下到晚上。今天,作业啊备课啊什么的,都没有玩雪重要。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

微信工作群里说,接教育局通知,因为天气原因,明天不上课。

晚上,在“多抓鱼”八十元买了十本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小说。旧书,大多三折。女儿的新年礼物。睡前重看了侯孝贤的《恋恋风尘》。

女儿的阅读量和道高一丈的太座

圣诞夜的晚饭前,女儿突然想要统计一下自己读过多少本书。

我说:“你总共读过的书,估计也就一百多本而已。”

“我估计在两百左右。”她说。

具体是多少,女儿扒在客厅书架上,一本一本数。晚上她告诉我,读了六百多本。也就是客厅书架上的近千本书,她已经读完了一半多;家里的书,她已经读了五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女儿从学前班到现在五年级,六年不到的时间,平均下来每年的阅读量超过一百本。

她读过的这六百多本书,有《科学的旅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星空》、《昆虫记》、《林中漫步》、《原野漫步》的科普类;“哈利波特”全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妖怪客栈”和《流浪地球》、《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的奇幻、科幻、悬疑类;“小李飞刀”全系列的武侠类;《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历史小说类;《汤姆叔叔的小屋》、《绿山墙的安妮》、《格列佛游记》、《鲁宾孙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外国文学;《吹小号的天鹅》、《夏洛的网》、《亲爱的汉修先生》、《数星星》等大量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系列作品;包括中国民间故事连环画、“半小时漫画”系列、蔡志忠漫画系列、《深夜食堂》系列、《镖人》系列、《子不语》系列和“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系列等大量的漫画书,以及不多的几本诗集旅行指南和在我看来非常无趣,但她常常翻看的《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册》

最近她似乎迷上了日本文学。读了《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御伽草子》后,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和《嫌疑人X的献身》读了多次。北野武的《菊次郎与佐纪》和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似乎只是她在石黑一雄和川端康成之间,难以抉择的短暂空窗期填充剂。现在,每晚的枕边书是川端康成系列,刚读完《千只鹤》,正在读《雪国》。

姑妈买了一双新鞋给她做新年礼物。“爸爸,你就再给我买些书当新年礼物吧。”我能说什么?当然只能看看孩子她妈,笑着说——好呀!

“可是她的数学不怎么好。”奶奶不无担忧。

我说:“世界是理性的,但认知世界是感性的。”

晚上,太座对女儿不知不觉间累积的这个阅读量颇有点点感慨。我大概总结了一下,认为我们无非就是做了:

1、在生活起居的空间里,我们尽可能多的出现了书,这是一种环境的营造;

2、要孩子读书,我们自己首先就在读书,这是行动的模范;

3、每天固定的家庭共读时间,是习惯的养成;

4、书,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家里都要有尽可能多的书,这样孩子才可能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

“可是,你床头的书已经堆成山了。”太座成功识破了我最后的弦外之音。

我赶忙狡辩:“那是我二〇二二年要读完的书嘛。”

“好嘛。你的书,等你把床头的书读完才准再买。”

“上课需要的书除外哈!那是说要就要的哦。”我试图作最后的挣扎。

“你可以试试我会不会改支付宝密码。”果然,还是太座道高一丈。

冬至の人狗情未了

今日冬至,既是吃狗肉的日子,也又是一年当中爱狗人士“狗为人类朋友”的“人狗情未了”呼声最高之日,微信朋友圈想必定有人如丧考妣悲呼“放过狗狗”!真是荒谬!如果因为“狗为人类朋友”而不食其肉,那猪、牛、羊、鸡、鸭、鱼等都是人类的敌人不成?今天翻许嘉璐的《古代衣食住行》,正好读到——

古人喜欢吃狗肉,所以《孟子》中把狗跟鸡、猪并提。而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又说:“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则只以鸡、猪并提,这说明狗肉是可有可无的,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低于猪。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鲁国的大夫叔孙被晋国扣留,“吏人(晋国治狱的官员)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吠狗即看门狗,以区别于“走狗”),弗与。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吏人要活的不给,是避贿赂之嫌;临回国杀了请客,是为了说明自己不是舍不得。而吏人跟“犯人”要狗吃,这不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狗肉的兴趣之大,而且说明狗是随时可以杀来吃掉的。《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的“走狗”(猎狗)死了,要用棺敛之,还要祭祀。晏婴提了意见,于是景公“趣(促)庖治狗,以会朝属”。那么诸侯也用狗肉请客了。

因为食狗者多,所以屠狗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在古书里提到“狗屠”的地方要比说屠羊等多得多。例如古代有名的战国时刺客聂政,即“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史记·刺客列传》)。刘邦的大将樊哙也“以屠狗为事”(《史记·樊哙列传》)。刺杀秦王的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筑者高渐离”(《史记·刺客列传》)。《后汉书·朱景王等传》:“降自秦汉世资战力,至于翼辅王运皆武人屈(崛)起,亦有鬻缯屠狗之徒崇以连城之赏,佐以阿衡之地(指封以要害之地)。”屠狗一业之所以有名,是跟其中曾经隐藏着有作为的人物分不开的。

笔名、签名钤印本和也闲的《书店小记》

笔名

“你这个笔名不行嘛。”太座一脸嫌弃。

“哪个?‘远行客’?这个来自‘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嘞。古诗十九首嘞!”我说。

“啊又咋个?又没得人晓得是你。”

“笔名这个东西不就是这个作用么?我第一次写剧本,砸了,也没人知道是我;炸了,吔!运气还阔以。多安逸。”

签名钤印本

上个周末,周之江在也闲书局签售他的新书,我向书局订了一本。昨天收到书局快递来的“贵州杂谈”第一辑《逛吃贵州》签名钤印本。孔学堂书局二〇二一年十月一版一印。作者周之江在扉页上自右至左用毛笔题:“毛豆好吃下回再写/黎明兄正/辛丑之江/又及作者简介已换可以不吐槽否”。这三十个字,于我就是一篇小文章,有妙处也有故事。可惜我认不得“之江”二字旁一枚朱文印章是什么字,但不妨碍其可爱。

书名《逛吃贵州》,这里的“毛豆”是个“一石二鸟”的梗,我曾用网名“黔山毛豆”,而“毛豆”也是个吃食,不论是盐水煮还是糟辣椒炒肉,做得好都美味。说“下回再写”,估计明年会出第二本。

称我“黎明兄”,周之江实在自谦太过。不但他年龄比我大几岁,在读书、写字、治印上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于我都当影视剧看——这种人竟然活在我的现实生活里面,这不科学,也不真实。

“作者简介已换可以不吐槽否”,这就是个差点成为事故的故事。去年四月十八日,翻完《大时代的小注脚》,随手敲了一点读后感,随后被“好事者”转发给了作者周之江。“不吐槽否”这句说的,就是我读罢《大时代的小注脚》,“这本书啊,除了作者的自我介绍,其他内容都好”这个“感言”。

《书店小记》

也闲书局高姐,昨天发了一张局座秋蚂蚱理书的照片,配了“理书人”三字。局座自称书局主理人,我在照片下面故意问:“‘主理人’就是主要的理书人吗?”

今天,也闲书局最主要的理书人局座秋蚂蚱发了一段文字,配了三张图,说:“书店今年弄了一个看起来像书一样的东西。我在一年内写了七万多字《书店小记》,我也没想到。做出来是留个想头。该东西只送不卖。书店也不会像塞广告一样扫街。让我们保有一点颜面。印数不多,送完为止。图片是打样品。从印刷厂出来要八天左右。”我志在必得,忙给书局客服号留言,请“千万千万,务必务必,留一本书局全体老师的签名钤印本给我啊!”

周末探究写作: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本周的周末写作材料,是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要求学生周末必须与家长深入讨论,而后根据讨论结果完成一篇观点文章。文章字数只要求五百。

家庭讨论的范畴要求包含但不限于:“知识”、“真理”和“智慧”三者有关系吗?如果三者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掌握了知识就一定知晓“真理”并拥有“智慧”吗?学校和老师是否一定“掌握”了真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我们怎么界定“真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家长送孩子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只是到学校学习“知识”,现在“知识”已无处不在并唾手可得,如果只是传授“知识”,那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的知识储备量超过任何一个“人”,仅仅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意义何在?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成为老师?老师和“真理”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如何通过知识性的学习去知晓真理,从而生出智慧?

一篇文章才要求五百字,看起来字数不多,应该很容易完成。其实不然。我认为,一者写短文章比长篇大论要难,因为可供文字腾挪的空间更小,更要求字斟句酌;二者五百字讲不清楚的观点,五千字也不会讲清楚。

课间的闲翻书

“大众消费、大众文化,也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过程。这使人类对物品的依赖愈加严重。强大的物品体系让贫富差距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大,人类社会开始陷入一个极端不安的环境。而现代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该如何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物品体系中,整理出一个全新的秩序。”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四日,读毕宫崎正胜《身边的世界简史:腰带、咖啡和绵羊》,这个学期我的课程必读书,十月购于也闲书局。一本十二万七千字的世界简史,其“简”的程度,正适合一名中学低年级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世界简史的理解。

上周末,也闲书局举办了周之江的新书《逛吃贵州》签售。我请书局的某老师帮我买了一本签名本,只是为了支持书局。

枕边的书,几十本堆垛如山,起床随手捞了两本塞进书包,课间可随便翻翻。一本据周叔弢藏宋刻《四部丛刊》影印本《寒山子诗》,一本沈迦的《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

跨界一小步

上周某天早餐的糯米饭,没有涪陵榨菜相伴。为什么会一直记得这个没有什么意义的小事?

我的第一个剧本,上周末公演了。排期好像要演三周五场。受疫情影响,推迟了一个月。在朋友圈看了评论,导演和主演熊猫老师也传来了观众的反馈,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戏虽不是喜剧,但这个结果却是观众与编、导、演团队的皆大欢喜。于我,算是又跨界一小步。我在微信对熊猫老师说:“这戏,是贵阳戏剧界的微微一小步,但是你的一大步。从此,你亦是有独立作品的国家级演员了。”她说周末两场结束后,内心平静,真心感谢所有人,感觉自己成长了,并发现了自己以前的狭隘。可喜,可贺。

还剩十几天,这一年就过去了。想起松尾芭蕉的“芒鞋斗笠,春夏秋冬又一年。”

看脚下

周五(12月10日)下午5:04,收到Yvonne的微信:“豆哥,您还愿意和我讨论中国哲学吗?我又有论文要写了,但是我还是一点思绪没有。这一次的主题可以写儒家思想也可以选择道家。但是我想写道家的,现在想到的一个论题是:‘用道家思想治国有可行性吗?’”但我好像和上次一样,不知道从何写起。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选题,有趣,就说,来吧!

Yvonne:“我觉得可以从无为说起?我希望能把它讲得既有趣又有逻辑。因为英文写出来的论文,有时候我没办法写成我自己真正想表达的。”

:“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Yvonne:“我认为道家思想治国并不能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效果。社会是国家的基础,而维持社会的治理人需要拥有一定的权利去管理子民(我现在没办法定义道德经48章所说的“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中的“无事”的意思。我理解的是不去“扰攘”。如果按照我的这个理解,我认为治理者应该是根据法制去治理国家。那么怎么定义“无事”呢?法制约束子民算是“扰攘”吗?”

晚饭后洗了碗,把两个娃都哄睡了,开始捋我的思路,然后敲下来,在周六(11日)早上7:16发给了Yvonne,由此开启了断断续续持续到晚上20:45的讨论:

捋了捋我的几个想法,或许对你的论文能有点点帮助:

1、《用道家思想治国有可行性吗?》好像论文题目通常不用疑问句。论文嘛,题目通常就是论点,一目了然,如《无为而无不为——论道家的治世之道》、《治天下与致天下——论道家的治世之道》(这里的‘致’作‘致命遂志’解)。

2、我觉得题中的‘治国’不如‘治天下’,‘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古人的天下包含国,是比国更大的时空概念,天下治,国治。

3、‘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当中的‘事’,我认为作‘治理’解,与你‘拥有一定权利的治理人管理子民’的观点贴近。

4、‘根据法制去治理国家’,那是法家的观点,不是道家的。道家的是‘无为而无不为’。

5、我部分赞同你‘道家思想治国并不能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效果’的看法。我认为,道家对天下的看法和治理,是治乱不治治,治危不治安。天下大乱之时,道家出来,提倡‘无为’,因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希望天下人(天以下之人,即天子,而非天下之人)向圣人靠拢,以无为治天下,让天下如春夏秋冬一样自己恢复秩序,而不要妄加干预。一旦天下治,就达到了其某种‘自然’的运行,这时候也就不需要有为,因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想要‘无为’,就要‘无事’,顺应四时,不争,‘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不治而治,无为而无所不为。

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历史上秦的崛起和覆灭我理解为‘为’和‘执’的后果。

7、轴心时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但希腊的三贤、‘中国’的百家争鸣,在印度诞生了佛教。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规律,不去横加干涉,否则‘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认为的,道家的‘天下治’和‘自然’,是指的达成一种平衡,而非特指生物的大自然。还有就是,天下乱,儒家不能兼济天下时,就选择独善其身,天下治,道家去炼丹,儒家来治国,通经致用。”

Yvonne:“豆哥,我不太理解你所说的“天下乱,儒家不能兼济天下时,就选择独善其身,天下治,道家去炼丹,儒家来治国,通经致用。”的意思,还有“通经致用”和“经世致用”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我认为,儒家是由己及人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不治,退而国治;国不治,退而齐家、修身。所以乱世之时,孔子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也不得用。

“天下乱,道家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认为,‘通经致用’不同于‘经世致用’,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根本目的不同。‘通经致用’是‘独尊儒术’后,儒家以天下为己任,‘致用’在事君王、治百姓上。‘经世致用’的功利性更强,这也是受明清之际社会大变革的影响。所以此‘经’非彼‘经’。

我的这些观点和想法,都很粗浅。要真正讲清楚‘道’和‘治天下’,那是大学问。我这一生也难望其项背,或许再努力十年可得管中一窥。所以‘上大学’在我看来,就是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站上一个新的高度,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然后低得下头来‘看脚下’(禅宗公案),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为后人在前进的路上垫下自己小小的那一块石头。

Yvonne:“啊豆哥,您写的好多我都还是无法读懂。还有就是我翻阅了一些资料,但我始终不理解‘上德’‘下德’‘无德’。”

:“天地不仁,不是仁,也不是‘不仁’,是‘无仁’,即无所谓仁,也无所谓无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上者,尚也。德本无所谓有无,但因无德而有(大道废,有仁义),所以德以无德为上。”

Yvonne:“哈?我准备写‘大道废,有仁义’的,但这么一说,我又不知道他和治世的关系了。这是对于平民的要求还是治理人的要求?”

:“这是对天下所有人的。德不是无,而是天下不以德为德,是以无德,是以上德。天下失德(大道废),才有德(有仁义),所以德本无,故为无德。这个也可以往治世的方向理解。无为而治,就是无所谓仁义不仁义,因为大道不废,仁义不存。大道废,才有所谓的仁义,这就像下德,不失仁义,实为无仁义。”

Yvonne:“‘大道’是制度的意思吧?‘大道’存在时仁义不存,废除‘大道’才有仁义。那么无所谓有没有仁义的意思在于不要太过于在意这个东西吗?”

:“‘大道’不是制度,就是因为大道废了,才需要制度。‘大道废’不是大道被废除,而是大道不存。只是当我们在谈论‘仁义’时,才明白大道已不存。”

Yvonne:“啊啊啊我好像理解了。因为没有了道(公德,正义),人们才会在意仁义。有点感觉了,但还需要琢磨。恢复大道之后,人与人之间将不再会出现加大倡导的现象,这样一来就符合了自然中的平衡。然后不去强调坏也不强调好,因为这些都是对立的。有好就一定会有坏。因为没有大道,世间才会制定各种各种规范礼仪或者来区分贵贱,但越是这样,反而越会造成更多的虚伪欺瞒。而作为治理者要做的应该是思考如何将大道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而不是制定越来越多得“规则”去约束人,这些都是人为的,并且掺杂了人自己的想法。”

:“所以治理者不是来制定什么更多的制度来治理的,而是来做“减法”的,让大道得存。”

Yvonne:“终于理解皮毛了。”

:“2022年我应该再仔细读读老庄孔孟了。哈哈!”

来来回回讨论了两天,上一篇论文创下了她的新纪录86分,希望这篇能到90分。讨论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我也从中获益良多。

寸进

读毕来新夏《述见闻》,得傅耕野一联。上联“不足处甚好”,下联“偶然者亦佳”。上联正好我用来评这本书,下联或许合用在也闲书局购书一事上,我补个横批“日进一寸”。

来新夏《述见闻》,为其“古今人物谭”三种之三,收卒于一九五〇年后人物往来杂忆。第一种《评功过》,为上古至鸦片战争前。第二种《辩是非》,记一八四〇至一九四九年间人物。三种均不过小十万字,口袋本,适合随身携带,随走随读填补时间空隙的累积寸进。

《述见闻》中文章,几篇历史痕迹明显,如“XX同志出生于渐趋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XX同志具有一颗热爱XX和XX的丹心”,读来乏味。其它杂谈杂忆师友情谊,还算可读,但于功利来说也无甚用处,算是又一本无用之书。这样的书,自有它的妙处。一来阅读轻松,顺便增点见闻,如书中多处提到其《北洋军阀史》的写作缘起和历程,而这套百多万字的书,正好在我床头侍寝,只是还没翻到这个牌子,待读。二来作为前后阅读的缓冲和放空,极为有益。如果理论性、学术性的“硬书”是“阅读“这个瓶子里装的一块一块石头,那这样无用的书就是一把细沙,以为瓶子装满了,一把细沙下去,竟发现尚有大把空间可、待填充,又或可是几种不同“硬书”间的缓冲剂或合粘合剂也未可知。由此,就想买《评功过》《辩是非》两本来看看。

在微信给也闲书局留言:

老师好!

十月在店里购得来新夏“古今人物谭”系列三种之《述见闻》一种和《北洋军阀史》一套。今天翻完《述见闻》,觉得还算可读,想再看看《评功过》《辩是非》,不知店里有没有?

很快,店里回话说没有,不过下次进书时可以一并帮我进。于是劳烦书局到货了给我各留一本。

背痛日甚,若无太座所购黄道益药油早晚加持,早已坐立难安,茶饭不思,无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