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0年02月

三个月不买书

一场雷雨淅淅飒飒,从下午直到晚饭,每天例行的外出散步受阻。引《越缦堂日记》一则:“手注佳茗,异书在案,朱墨灿然,此间受用,正复不尽,何必名山吾庐邪?”在家一气看完《书蠹艳异录》,中国书局2009年10月1版1印,淘来的旧书,封面有破损。上周看完的《绕室旅行记》和今天的《书蠹艳异录》都是谢其章的书话。虽不是异书,但也受用一时。“书话,一直被学界看做闲花野草一路的货色”,但书话自有书话的路数,好看的书话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起于书跳出书,从书到人,能看出一个时代。

《北平何挹彭藏书记》一篇,引的原作句段,正好前段时间看过“海豚书馆”系列何挹彭的《东西两场访书记》,别处又见,亲切。例如“书贾和别的买卖人究竟不同,他们于和气之中带些书卷气,你买过他一回书,下次再来就熟识了。你如果托他们找一部书,虽非贵重之物,他们也要问你府上何处,要找来给你送去。”现在快递便捷,几元钱的快递费同城最迟次日达,但快是快了,少了最重要的人情味。

《金性尧经历的两本老杂志》一篇,讲“金性尧刚过三十岁,正是好年华,却碰上了坎,蹉跎复蹉跎,又过了三十多年,他才被读者重新认识,而这一拨读者是从《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词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知道金性尧的。”金性尧的书,之前还看过《闲坐说诗经》《三国谈心录》两本。这个隔离期间,除了“古诗十九首”,天天午餐晚餐洗碗时,我都摊开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旁边,一天洗两次碗共半个小时就背了一首唐诗,早晚再读和默写两遍,每天和女儿玩玩飞花令,差不多小时候的启蒙又一点一点拣了起来。看完《书蠹艳异录》金性尧这篇,把每天在厨房背的《唐诗三百首新注》抓过来,就是金性尧注释版,好巧不巧。按照这个进度,明年春节时再看是接金圣叹选批的《唐诗六百首》还是《杜诗》,然后再是宋词?宋词还是先看《白香词谱》再到《宋词三百首》可能会好点?《白香词谱》哪天去书店找找看。

一年了。去年二月,二十四书香书店试营业前我去帮忙,在黔版书区整理上架就发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精装布面《郑珍全集》,一套七册,420万字,2374页,定价780元。当时起了心,止步于定价。昨天去又看到,不知是已经卖了几套出去还是店里收起来,少了。好书任何时候都不便宜,并且印量不多,好像才1300套还是3000套。猫爪挠心。后槽牙痒。一定要把这套书拿下来,要不压不住书架嘛。有哪样办法才拿得下来?要买书,就只有不买书!三个月不买书,把钱存下来,就够买这套书了。可是三个月不买书,那也不得行啊!昨天去店里还找到两本一直想看的书,准备下次去就入手。《白香词谱》也是要去淘一本便宜旧书来的,再说还有一直牵挂的《越缦堂日记》。每每想到买书看书这事,就想写一副对联贴在书房门,上联:读时不嫌书多;下联:买时总觉钱少;横批:抽丝山倒。

明天3月1日起,三个月不买书,到6月1日我就可以拿下这套《郑珍全集》。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忍住。忍住。集书、看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圆梦的过程。梦想有大有小,惦记很久、搜寻很久,终于得到,饱览一通,不亦快哉。

拥三恨及小目标

贵阳市教育局昨天在公众号发出通知,“全省初三、高三在3月16日正式开学,其他学段、高中初中其他年级开学时间将视下一阶段疫情防控情况再定。”估计疫情如果不反弹,网课也就上两周,16号就能全面复课。

隔离在家,天天闭门读书看电影备课,竟然忘了给女儿交学费。午饭前收到学堂小学部负责人微信发来的提醒,须缴费至学堂的对公账户,所以饭后得进城一趟去银行。出银行顺路转到二十四书香书店,只有店长一人从里面锁着门在找书、打包,准备今天发出的包裹。敲开门猫进去,楼上楼下三层我一个人淘书,“坐拥书城”有三恨:恨一天的时间太少,少到还不够好好看书就没有了;恨口袋里钱太少,那么多想看的书都买不起;恨这个书店里我想看的书有太多。恨呐!恨得后槽牙痒。恨归恨,“行有行规”贼不落空,今天进店一趟,出来也不会空手:

索尔仁尼琴《癌症楼》,译林出版社2013年2月1版,2018年8月8印,姜明河译。索尔仁尼琴我就有了《癌症楼》《古拉格群岛》和《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够了。

S.A.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还是想你,妈妈》,九州出版社2015年9月1版1印。还有《二手时间》《锌皮娃娃兵》在路上,《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在架上,还缺一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也就差不多了。

余怀《板桥杂记(外一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2017年5月10印。“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

海豚出版社“海豚书馆”从书十种。加上架上已有的十七种,现在有二十七种。我有一个小目标,就是集齐并全部读完“海豚书馆”橙色系列(文学原创)、蓝色系列(海外文学)、红色系列(文艺拾遗)、灰色系列(学术原创)、绿色系列(学术钩沉)、紫色系列(翻译小品)六大系列八十六种。在敲这句话时,我仔细回忆了一下今天结账离店的微信钱包余额,3.59元。

诗书慰平生

下周一开网课,第一周我们聊诗,并且可能会聊一个月的诗。还会在喜马拉雅开一个“诗书慰平生”的电台,师生轮流每天一人朗诵一首诗或读一段自己看过的书的精彩片段。如果可能,还会将音频和诗文及作者简介文本发给学堂负责自媒体的老师在公众号推送。

如果是讲教材上的知识点,那我一定是最差的历史+语文老师,没有之一,所以讲知识点的课就轮不到我了。我不抵触知识点,只是抵触一味强调知识点、考点,似乎一门课程掌握那几个所谓的知识点就掌握这门课程、这个学科了,真是荒谬。

知识点、唯知识点论的班级或学校之于一门课程的关系,在我看来就像摆拍姿态、摄影机构和摄影的关系——儿童摄影机构的摄影师拍了一百个儿童一千个姿势的十万张照片,却没有拍到一张“童年”。

所谓的知识点与一门学科,本质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反之却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婚纱影楼的摄影师们才会拍了一百对新人一千个姿势的十万张照片,却没有拍到一张“爱情”。人们拍“婚纱照”的原因是他们相信婚纱=婚姻=爱情,选择的婚纱和摄影套餐越贵,得到的照片越多,往往就感觉自己的婚姻就越幸福,两人的爱越浓醇。这就好像家长、老师和学生相信知识点=课程=掌握一门学科,学校的学费越贵,老师灌输的知识点越多,学生就像一节节香肠被灌得满满当当就越优秀,家长就越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样的老师和娃都是棒棒哒。真是荒谬。

所以,新学期,我调整了我的“课程宗旨”,并且相信这个宗旨会延续到我不能上课为止:

中国人讲故事,不是出自虚构,而是起于追忆,所以中国最好的故事不在传奇志怪里,而在史书列传和诗歌中;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的人文精神中;在记录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就是这门课的主旨,就是“学者之路”——激发人自我发展的兴趣、想象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知欲,并具备自学、探究、合作、思辨和创造力等能力,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终身学习者的学习和成长之路。

所以“诗书慰平生”的电台第一季第一期,我抛砖引玉准备的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二月》。

“诗书慰平生”的电台第一季第一期:二月

朋友,你好!

有诗歌的陪伴,才能穿过幽暗的岁月,抵达远方。欢迎来到“诗书慰平生”。

转眼,二月已将结束,三月穿着她最漂亮的衣裳,正坐在路口那棵阳光里开满花的树下,等待。即便这风还带着凉意,但毕竟,这是春天的开始。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的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二月》。

二月

二月,饱蘸着墨水放声痛哭!
哽咽着书写二月,
扑哧扑哧的雪泥地上,
春天闪现着黑光。

花六十个戈比,雇一辆马车,
穿过祈祷前的钟声和轱辘的吱嘎声,
赶到那滂沱大雨的地方,那里
喧响盖过了墨水和泪水的悲鸣。

那里,成千上百的白嘴鸦,
仿佛一只只焦梨,
从树枝落进一个个水洼,
把枯干的忧愁沉入眼底。

水洼里是一汪黑黢黢的雪水,
风声啸厉,翻卷着雪片,
哽咽着书写诗歌,
愈是不事雕琢,愈加显得真实。

关于作者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前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当学生不再从老师获取知识

花开了。往年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到校报名,下周一3月2日就是新学期的开始。现在疫情持续,学堂下周一开网课,不用到学校也上课。

继续放假,就让老师学生继续放羊或自学(自由学习)其实也不错,就当是来个“间隔月”。对我来说,我更关心变化——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思维模式和对技术的新要求,而这往往会推动社会新一轮的变化甚至是“进化”。

以SARS为分界线,中国的互联网从2003年起,真正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很多人都从开始的被迫改变转为现在的享受这个变化,例如我那快70岁的母上大人每周都在用手机网购各种水果和添加了防腐剂、香精、色素奇香异色的零食(这也是代沟的一种——食品安全代沟)。这一次,我相信,也有很多人的人生会发生变化,首先变化的是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什么是教育?如果“教育”是以到一个固定的建筑群或地址(校园)去向几位教师学习知识这个形式来界定,那坐在家里上网学习算不算教育?

互联网就是这个学校群,里面除了不同学校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开设不同的课程,还有更多的老师,这就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你可以去上大洋彼岸一位从未谋面的老师的谋一堂课,也可以选择一位某领域专业人士的持续课程并拿到学分,这是不是“教育”?

如果抛掉去学校、进教室、师生见面、写作业……这样历经千年而不变的学习形式,那什么是学习?就像学堂昨天发给家长的信里所说,“如果学习就是完成知识的积累,网络完全可以让学生从1+1学到微积分。网络里的书籍浩瀚如海应有尽有。网络里的名师讲座、课程、视频数不胜数汗牛充栋。任何语言的学习,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可以在网络找到。甚至网络课程的文凭也被世界各国教育部门认可。如果这就是学习,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校,我们还需要学校吗?”恰好,前段时间翻过的法里德·扎卡里亚《为人文教育辩护》,这些问题和思考我有我(肯定不全面)的回答:

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们,包括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就是追寻真理。耶鲁大学于1828年发表了一篇报告,为经典科目辩护。报告指出,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任何特定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要想了解一个问题,可以看书,或是直接用网络搜索。大部分事实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没有必要占用脑资源来记忆。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分析、陈述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知性冒险,把思考作为家常便饭;最好的思考往往在不同的理念、领域和专业发生碰撞时出现。这就是人文教育的目的:允许你选择自己的道路,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由此实现独特的自我。

佛陀说修习行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真理”是我们追寻的最终目标,那这个追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条条大路通罗马,抵达真理的道路无穷无尽,每个人自己都是其中一条路,独一无二的那一条,所以我认为教育的真理,就是成为独特的你。

所以,关于网课,我需要把已经按照传统面对面交流模式备好的课推翻,根据学堂“学生感兴趣、与生活相关、与主题相关、能够课堂互动、能够引起思考、能够展示、能被评估、覆盖课程标准”的网络课程设计基本原则,重新来。怎么做,我想了两天,能够回答出来的只有三个字“不知道”,但这也正是吸引我的地方——任何方式都有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是对的,并且我相信这就是趋势,不用太久,两三年后我的女儿可能除了体育、戏剧等团队协作课程和阶段性学习评估,其他时间都在家里进行他的学习。在做这所有一切的基础,还是我那句口头禅——做好自己。怎样才是“做好自己”?我要先思考一个问题——当学生不再需要从老师这里获取知识,那老师将(还能、还要)提供什么?

如果唐代有互联网,玄奘还会西行吗

【尺宅叟集释】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
两汉:佚名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这一首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生不得志而思立名于后。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青青陵上柏》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句。张庚《古诗十九首解》:“夫人幼而学之,孰不欲壮而行之?迨辙環畿偏,终不得遇,而逝者催老,安得不更而为‘回车’之思乎?”“回车”就是更辙,换了一条道路,远离故人故物,从此余生犹如独行远路。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白居易《西原晚望》有“因高聊四顾”“寂寞风日暮”句,孑然立于世间,伤迟暮之情。“东风摇百草”,百草经春而发,又是一年春,故年去不返,一路之上“所遇无故物”,新者日新,故者已矣,只能“悠悠涉长道”,“焉得不速老”。

世间事物多无常,盛者有衰时,衰者也终会有闻达之时,因此“盛衰各有时”。但“立身苦不早”,我的盛时却不知何时才来到。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今日良宴会》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句。“荣名以为宝”,再借《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句,上下句感慨策高足,据要津,均不得,人生易逝,岂可“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一片春景却哀飒如秋,直如孔武仲“秋空杳杳豁四顾”。

【尺宅叟集释】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两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六年级(下)语文课本中,这首诗有注无解,作业是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里也有“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一开始就是织女成婚后,“贪欢不归”导致“嫁后遂废织纴”,作为贪欢误了职司的处罚,“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后来慢慢在民间发酵,被历代好事者添油加醋“丰富加工”之后,现在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成为了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和爱情故事,而牛郎也从一位天上星君变成了凡间偷看女子洗澡并偷走别人衣服相要挟成亲的猥琐男,这事搁到现在就是拍裸照相要挟的下流胚子。不知道这样的故事,和“爱情”两字有什么关系,除非这是一个斯德哥尔摩案例。

《迢迢牵牛星》早于《荆楚岁时记》《述异记》,从故事看是《小雅·大东》的扩充新编,或许现代的“牛郎织女”版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历经千年而成。

《迢迢牵牛星》无论在叠字还是结构,与《青青河畔草》都很相似,都是相似相望但不相亲。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周礼·考工记》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心思在情郎,终日不成章。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说水清浅,一说形容织女貌美,与《青青河畔草》中“盈盈楼上女”仿佛。在《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中,张定浩认为,“其实这两种解释未必水火不容。也许,这‘盈盈’两字是在形容织女和织女倒映于银河中的影子。”受张定浩启发,我想“盈盈”不但写织女和水中倒映,苦愁而“脉脉不得语”,或许还有千言万语,相思无边,隔河语凝噎而顾影自怜。“脉脉”,《广韵》“嗼”字下笺引此句作“嗼嗼不得语”。

为何“河汉清且浅”,受相思煎熬也不过河相见?在我看来,整首诗只写女子心事,于女子相思的对象不提一字,或许这只是一场单相思也未必。女子心心念念,却总没有时机也不能捅破那层窗户纸。薄薄一层窗户纸,就像清且浅的河水,却就是过不去。

【尺宅叟集释】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两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吴淇曰:“此亦臣不得于君之诗”(《古诗十九首定论》);张庚曰:“此亦臣不得于君,而托兴于奇树也”(《古诗十九首解》)。真是心心念念不忘君,一花一叶总关情,我在几位一心跪舔主君的古人注解旁边批注了一个字——呸!

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说,“此怀朋友之诗,因物悟时,而感别离之久也”。我认为,诗人怀的这位朋友,不是普通朋友,甚至不是朋友,而是心中人,是情人,爱人。

朱筠《古诗十九首》说,“此与《涉江采芙蓉》一种笔墨。看他因人而感到物,由物而说到人,忽说物可贵,忽又说物不可贵,何等变化。”物贵不贵不重要,重在心中牵挂。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中”《五臣文选注》和《玉台新咏》均作“前”。庭前还是庭中,树在哪里不重要,重在一个“奇”字。虽然全诗也没说树奇在何处,但心中挂念的非一般人,自然树也就不是一般的树,花也不是普通的花了。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攀条”,手拉着花枝,“荣”,花繁茂状。挑挑拣拣选了一枝花繁叶茂的摘下来,想送给心里所思念的她/他。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手握花枝久,郁郁花香充盈衣衫和两袖,但想送给的那个人,不在身边,距离路途遥远,别说一枝花,就连我也无法去到她/他的身边。上句和这句,与《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同。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贡”《五臣文选注》和《玉台新咏》均作“贵”。区区一枝花,又不是贵重的东西,有什么好作为礼物送给她/他的呢?唉!“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不过是感怀分别已经有好些时日了。

这首诗出现在八年级(上)的语文课本中。课文的注解大意为春日佳景,一人独赏,思念情动,欲寄远人。但从文中,没有读到特指诗人是女子还是男子的信息,所以男女都有可能。如果只是因为古代女子不轻易在外抛头露面,外出多男子,就视诗中折花人为女子,这就“想当然”了。视为男子似也无不可。

【尺宅叟集释】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
两汉:佚名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刘履《古诗十九首》“贤者既出仕,久而未见亲用,自伤不得及时行道,以扬名后世,将与碌碌庸人俱老死而无闻,是以不忍斥言其君,乃讬新婚夫妇为喻,而作是诗。”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贤者不见用于世而讬言女子之嫁不及时也。”朱筠《古诗十九首说》“极欲为世用而不欲轻为世用者,为伊吕课当之。”可惜了一肚子的学问,坏在了满脑子的事君、为世用、扬名心思上。尤其是朱筠所解,用贵州话说来就是“弯酸”,自己想说想做有不说,要让别人明白了再由别人说出来并力邀,自己再推辞而从之,简直是虚伪。

在我看来,这首诗就是情切切,意绵绵,一寸相思一寸灰。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喻己。女子可能已是孤身一人,无父母、无兄弟、无姊妹,所以才更“冉冉”而显柔弱。山喻夫。“泰山”,王念孙曰“泰山当为大山”,然而我以为,既然诗中没有地名,就是“泰山”也未可知,所以有可能是特指,有可能是泛指,不纠结。“结根泰山阿”,言女子终身有所托付。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这里新婚可能是订婚,我认为可能是私定终身并已有夫妻之实,伏“轩车来何迟”句。两情相悦,缠缠绵绵如“菟丝附女萝”,菟丝喻女,女萝说是松萝,知道是喻夫即可。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菟丝生得正是时候,正如我们相会成为夫妇。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夫去远方,或本就家在远方,或是路经此地两人一见倾心,而后归去,承诺到家禀明父母即来迎娶,一旦分别,日日思君不见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所以才会感觉“轩车来何迟”。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行行重行行》也有“思君令人老”句,正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正是在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里,遇到了你,让我整个人就像一朵盛放的花一样,奕奕光彩。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我相信)像你这样的男子,一定信守承诺品格高尚,那就这样吧!我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话虽如此,其实心中惴惴不安。可怜,可爱。

【尺宅叟集释】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
两汉:佚名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十九首”的排序,目前我看到两种,不同在《明月皎夜光》和《明月何皎皎》在第七首还是第十九首。这里按《明月皎夜光》第七的排序。

吴淇在《古诗十九首定论》中说这首《明月皎夜光》,“此亦臣不得于君之诗,非刺朋友也。”

一九八六年二月六日,金庸在香港自己作品集的序里说,“中国人的文艺观,长期来是‘文以载道’……他们不相信文艺表现的是感情,认为文字的唯一功能只是为政治或社会价值服务。”好的作者或文章,就是能让人感到“这句话说出了我的想法”,但让自己来说,却又兜兜绕绕不得要领,不知怎么组织语言文字才能达意。为什么这里突然冒出金庸,后面有话。

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此诗怨朋友不我与也。”张庚《古诗十九首解》“刺不得于朋友而怨之之诗”。方东树《论古诗十九首》“感时物之变,而伤交道之不终,所谓感而有思也”。朱自清认为这首诗是“秋夜即兴之作”,“怨朋友不相援引,语意明白”。这一次,难得的各家解读大半一致。

朱筠《古诗十九首说》,“‘明月皎夜光’,目所见;‘促织鸣东壁’,耳所闻;‘玉衡指孟冬’,点时令。”《诗经·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促织就是蟋蟀。
朱筠《古诗十九首说》“汉武前以十一月为岁首,孟冬夏正八月也。”李善说孟冬是夏历七月,因为汉初夏历十月为正月。到底汉初的岁首是十月还是十一月,汉太初以前,以十月为岁首,为建亥历;太初以前之孟冬十月,即夏历之孟秋七月也。郭必恒《中国民俗史》(汉魏卷)说,秦人实行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即阴历十月一日为岁首。这一习俗为汉人传承,汉初,高祖在长乐宫行朝仪、贺新年,就是在十月一日。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正朔,以正月为岁首。所以,朱筠的说法有误。因此这首诗的“孟冬”是七月,而不是张庚《古诗十九首解》“‘促织鸣东壁’即‘八月在宇’义。东壁向阳,天气转凉,草虫就暖也。”促织鸣东壁,我认为正是草虫离野而未至宇的时候。

“明月皎夜光”四句,要么是写的整整一夜,要么写的不是一天而是一段时间,因为月明星更稀,只有没有月或月光不皎洁时才可见“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四句,张庚说喻“朋友之志变易”,我认为是说同门日久,不是一朝一夕,伏笔下句“弃我”和“高举”。“玄鸟逝安适”,《史记·殷本纪》“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秦本纪》“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玄鸟就是燕子。

“昔我同门友”四句,“曰‘同门友’,则是平昔切磋共学,非泛泛交游可知。”(张庚《古诗十九首解》)各家都以“明月皎夜光”开头四句为写所见所闻和时令,我认为与这四句为对应,皎皎之月,指的是各位同门学友的老师;月不见了才可见众星历历,伏笔后句各同门学有所成“高举振六翮”离师而去。“弃我如遗迹”,前《行行重行行》有“别离”“弃捐”句;《青青陵上柏》有“忽如远行客”句。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虚名指“箕”“斗”“牛”,就是李善说的“言有名而无实”。最后,恐怕要叹一声“㙳轲长苦辛”了。

始叹百城难坐拥,从今先要拜钱神

昆山徐懒云云路秀才,买书无钱,而书贾频至,乃自嘲云:“生成书癖更成贫,贾客徒劳过我频。聊借读时佯问值,知非售处已回身。乞儿眼里来鸦炙,病叟床前对美人。始叹百城难坐拥,从今先要拜钱神。”

看完谢其章《绕室旅行记》,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1版1印。不知什么原因,有的书版权页没有字数统计,读下来这本大概也就十二三万字。又是一本书话随笔。谢其章的书话,好看,也好玩。架上还有一本《书蠹艳异录》,今天顺这看下去。

越来越喜欢“书话”类文章书籍,中外不论,一本接借一本停不下来。看来这就是我聚书的门类和特点了,读书也要跟随兴趣,今后买书读书的目标会更偏向这个方向去蔓延。

书话会涉及到另一些书,一些诗词典故、人情旧事,还有目录学、版本学、金石收藏,简直无所不包。就像时人认为董桥的散文好,其实董是收藏家,一件藏品来龙去脉徐徐道来,有见识,长见识。写书话的人都博物又博学,我读书话就颇愁苦:一是为自己无知无识愁苦,二是为囊中羞涩愁苦,所以看完《绕室旅行记》,就冒出上面袁枚《随园诗话》里徐云路秀才一则书事。话说,《绕室旅行记》原是施蛰存写自己书房的一篇文章。施蛰存,施蛰存这个名字听说过,但他的书却没正儿八经看过。去找找看。一找就坏了嘛,又冒出来一句袁枚的诗:“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看来,等疫情解除,我要去花鸟市场请一尊财神回来供奉。

说到《随园诗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封面黄翻翻像一坨㞎㞎的,2015年唐婷译注版,不是全本又不注明,全书只在前言最后“本书为选译本,不包括《补遗》”一句带过,这种行径简直就是行骗。当然,仔细看目录也是可以发现的,还是怪自己,没知识,没见识,傻穷矬。屋漏偏逢连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