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途讲谈·第三季】1:去欣赏别人发现不了的另一种美

今天开始知途讲谈的第二学年。为了应对升学上的“刚需”,讲谈内容调整为古诗文。计划在两个月内完成六年级全年的古诗文内容,并对小学五年的古文和古诗词内容做全面复习;一学期内完成七年级的内容,这样在进入中学后能够更加从容。

调整讲谈内容的原因在于现行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比为30%,而随着年级的上升竟然很快飙升到了超过一半的51.7%,并且不只是篇幅增加,难度也大幅提升。在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中,各种综合测评中的古诗文又极少是课本里的,分值比例又占到了30%以上。这样的评估,其实检测的已不再是学习者对课本里有限内容的掌握,而是对古诗词和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把那些课内篇目背到滚瓜烂熟所能具备的,是要在较长的时间里,通过广泛涉猎的细密、绵长的浸润和滋养而自然生发得来。这种“得来”不一定是喜爱,是具备拿到一首诗、一篇古文,不论是先秦还是汉唐,宋元还是明清的作品,都能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曾经讲谈有同行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能阅读《史记》,并读出了太史公的春秋笔法,何其欣慰,因为他能欣赏别人发现不了的另一种美。

今天,Mondo 说自己在暑假里已做了一些准备,因此我计划一次讲完六上古诗词十首。然而在进行中发现,Mondo只是认得了字,背得出来,却对内容一句也不明白,也即是空得了“形”而已。于是放慢节奏,一首、一句、一词、一字,从诗人到诗句,不强行拔高,不过度解读,只回到一个人的角度去讲解。讲孟浩然在《宿建德江》里“日暮客愁新”的“客”和“新愁”,与《过故人庄》里同为“客”但却是“把酒话桑麻”的欢愉;“野旷天低树”的压抑与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望湖楼下水如天”澄澈,相似的景因观看的人心境不同而不同的“境由心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远景、近景的描写;听觉、视觉、嗅觉的结合;有蝉鸣和蛙声,还有交谈人声,短短一阕词,如此丰富的内容却区区不过五十字,译为现代文也是一篇绝妙好文。在讲“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时,Mondo因伤口疼痛而提前结束。我们约好,下周补上这周提前结束的十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