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后会无期

半个月前,向几位学生发去一个主题为“我是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在线征文活动,希望他们能试试写篇文章参加。半个月过去了,有学生说“越写越乱”。我说想听听我的想法吗?

“想。”

“如果是我来写的话,我会给自己写一篇在自己葬礼上的悼词。中国有句话叫‘盖棺定论’。会在一个人的肉身告别会上,追思他一生的成就。这篇悼词就正好概括总结了“我是谁”——我认为的我是谁和别人眼中的我又是谁——我在生前会指定告别会上读这篇悼词的人,而不是死后让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来写来读来总结我的一生。”希望能给学生一点启发。

诗书慰平生

下周一开网课,第一周我们聊诗,并且可能会聊一个月的诗。还会在喜马拉雅开一个“诗书慰平生”的电台,师生轮流每天一人朗诵一首诗或读一段自己看过的书的精彩片段。如果可能,还会将音频和诗文及作者简介文本发给学堂负责自媒体的老师在公众号推送。

如果是讲教材上的知识点,那我一定是最差的历史+语文老师,没有之一,所以讲知识点的课就轮不到我了。我不抵触知识点,只是抵触一味强调知识点、考点,似乎一门课程掌握那几个所谓的知识点就掌握这门课程、这个学科了,真是荒谬。

知识点、唯知识点论的班级或学校之于一门课程的关系,在我看来就像摆拍姿态、摄影机构和摄影的关系——儿童摄影机构的摄影师拍了一百个儿童一千个姿势的十万张照片,却没有拍到一张“童年”。

所谓的知识点与一门学科,本质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反之却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婚纱影楼的摄影师们才会拍了一百对新人一千个姿势的十万张照片,却没有拍到一张“爱情”。人们拍“婚纱照”的原因是他们相信婚纱=婚姻=爱情,选择的婚纱和摄影套餐越贵,得到的照片越多,往往就感觉自己的婚姻就越幸福,两人的爱越浓醇。这就好像家长、老师和学生相信知识点=课程=掌握一门学科,学校的学费越贵,老师灌输的知识点越多,学生就像一节节香肠被灌得满满当当就越优秀,家长就越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样的老师和娃都是棒棒哒。真是荒谬。

所以,新学期,我调整了我的“课程宗旨”,并且相信这个宗旨会延续到我不能上课为止:

中国人讲故事,不是出自虚构,而是起于追忆,所以中国最好的故事不在传奇志怪里,而在史书列传和诗歌中;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的人文精神中;在记录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就是这门课的主旨,就是“学者之路”——激发人自我发展的兴趣、想象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知欲,并具备自学、探究、合作、思辨和创造力等能力,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终身学习者的学习和成长之路。

所以“诗书慰平生”的电台第一季第一期,我抛砖引玉准备的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二月》。

“诗书慰平生”的电台第一季第一期:二月

朋友,你好!

有诗歌的陪伴,才能穿过幽暗的岁月,抵达远方。欢迎来到“诗书慰平生”。

转眼,二月已将结束,三月穿着她最漂亮的衣裳,正坐在路口那棵阳光里开满花的树下,等待。即便这风还带着凉意,但毕竟,这是春天的开始。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的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二月》。

二月

二月,饱蘸着墨水放声痛哭!
哽咽着书写二月,
扑哧扑哧的雪泥地上,
春天闪现着黑光。

花六十个戈比,雇一辆马车,
穿过祈祷前的钟声和轱辘的吱嘎声,
赶到那滂沱大雨的地方,那里
喧响盖过了墨水和泪水的悲鸣。

那里,成千上百的白嘴鸦,
仿佛一只只焦梨,
从树枝落进一个个水洼,
把枯干的忧愁沉入眼底。

水洼里是一汪黑黢黢的雪水,
风声啸厉,翻卷着雪片,
哽咽着书写诗歌,
愈是不事雕琢,愈加显得真实。

关于作者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前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当学生不再从老师获取知识

花开了。往年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到校报名,下周一3月2日就是新学期的开始。现在疫情持续,学堂下周一开网课,不用到学校也上课。

继续放假,就让老师学生继续放羊或自学(自由学习)其实也不错,就当是来个“间隔月”。对我来说,我更关心变化——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思维模式和对技术的新要求,而这往往会推动社会新一轮的变化甚至是“进化”。

以SARS为分界线,中国的互联网从2003年起,真正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很多人都从开始的被迫改变转为现在的享受这个变化,例如我那快70岁的母上大人每周都在用手机网购各种水果和添加了防腐剂、香精、色素奇香异色的零食(这也是代沟的一种——食品安全代沟)。这一次,我相信,也有很多人的人生会发生变化,首先变化的是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什么是教育?如果“教育”是以到一个固定的建筑群或地址(校园)去向几位教师学习知识这个形式来界定,那坐在家里上网学习算不算教育?

互联网就是这个学校群,里面除了不同学校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开设不同的课程,还有更多的老师,这就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你可以去上大洋彼岸一位从未谋面的老师的谋一堂课,也可以选择一位某领域专业人士的持续课程并拿到学分,这是不是“教育”?

如果抛掉去学校、进教室、师生见面、写作业……这样历经千年而不变的学习形式,那什么是学习?就像学堂昨天发给家长的信里所说,“如果学习就是完成知识的积累,网络完全可以让学生从1+1学到微积分。网络里的书籍浩瀚如海应有尽有。网络里的名师讲座、课程、视频数不胜数汗牛充栋。任何语言的学习,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可以在网络找到。甚至网络课程的文凭也被世界各国教育部门认可。如果这就是学习,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校,我们还需要学校吗?”恰好,前段时间翻过的法里德·扎卡里亚《为人文教育辩护》,这些问题和思考我有我(肯定不全面)的回答:

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们,包括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就是追寻真理。耶鲁大学于1828年发表了一篇报告,为经典科目辩护。报告指出,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任何特定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要想了解一个问题,可以看书,或是直接用网络搜索。大部分事实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没有必要占用脑资源来记忆。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分析、陈述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知性冒险,把思考作为家常便饭;最好的思考往往在不同的理念、领域和专业发生碰撞时出现。这就是人文教育的目的:允许你选择自己的道路,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由此实现独特的自我。

佛陀说修习行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真理”是我们追寻的最终目标,那这个追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条条大路通罗马,抵达真理的道路无穷无尽,每个人自己都是其中一条路,独一无二的那一条,所以我认为教育的真理,就是成为独特的你。

所以,关于网课,我需要把已经按照传统面对面交流模式备好的课推翻,根据学堂“学生感兴趣、与生活相关、与主题相关、能够课堂互动、能够引起思考、能够展示、能被评估、覆盖课程标准”的网络课程设计基本原则,重新来。怎么做,我想了两天,能够回答出来的只有三个字“不知道”,但这也正是吸引我的地方——任何方式都有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是对的,并且我相信这就是趋势,不用太久,两三年后我的女儿可能除了体育、戏剧等团队协作课程和阶段性学习评估,其他时间都在家里进行他的学习。在做这所有一切的基础,还是我那句口头禅——做好自己。怎样才是“做好自己”?我要先思考一个问题——当学生不再需要从老师这里获取知识,那老师将(还能、还要)提供什么?

如果唐代有互联网,玄奘还会西行吗

2019年的最后一天

2019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学生把一袋自己烘焙的小饼干放在我的办公桌上,里面有一张卡片,上写:感谢豆哥!众人平庸,你是人间星光。2020也请多指教。

这聊聊数语,已足够温暖大叔我一整年。

每天第四节是我的初中人文课。课前,一个人在教室里“偷偷”吃学生做的饼干(教室里不允许吃东西),一边翻书,BGM还是秘密后院,借老树的打油诗“忙忙碌碌一年,只剩最后一天。什么成败得失,明日俱成云烟。”2020,也请多指教。

【尺宅图书馆】七: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那样的“好”老师

晚饭后,车库门被小莽子拍得山响。钻进来就说:“叔叔,我的月考成绩出来了。”

“咋样?”

“地理,保持不变,96分;历史,略有进步,93分;语文,进步最大,从60分数段到了74.5,但还是丢分在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哪里丢的分?”

“到处都有丢分。尤其有一题,班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得了分,就我一个零分。”

“哪一题?”

“阅读理解是李忠义那篇《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问‘你是如何理解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

“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个社会上没有哪一个人是多余的。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作用,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没毛病。很好。这题我来也是这样答。老师有没有说为什么给你零分?”

“说了,说我的回答不标准。”

“不标准?阅读理解,一百个人阅读就可能有一百种理解,你们老师难道没有听过莎士比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是在文学欣赏中最‘标准’的答案。”

“那叔叔你再给我看一本关于人物描写的书,我再来写阅读理解。”

我从书架上抽出徐百柯的《民国风度》,“那就这本吧,里面也是一个一个人物独立成篇的。”

小莽子和我在书房,我备课他读书做笔记,写了密密一页。九点半他妈妈来电话叫他回去。

离开时他说:“叔叔,你再把你新的讲义给我学习吧,我上次学到你‘周朝八百年’的‘姜小白的逆袭’。你不晓得,那天我们校长的老师来我们班上课,问我们为什么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只有我一个人答出来,我就是从你的讲义里面学的。你不晓得哦,我答出来那一分钟我们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笑得眼睛都眯起来。”

“好,你先回去,我发QQ给你。”

小莽子走后我把讲义发了QQ文件给他,顺便查“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我看不出小莽子的答案和这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巨大差别或错误,竟然使一位老师不惜给学生以零分。我又想起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现在的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教师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把学生变成“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

——如果是这样,那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一位“好”老师。也庆幸学堂根本不需要,也不容许我做这样的“好”老师。因为在这样的灌输式教育下,学生最终会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生活淘汰出局;因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因为知识只有通过发明和再发明,通过人类在世界上、人类与世界一道以及人类相互之间永不满足的、耐心的、不断的、充满希望的探究才能出现。”

【尺宅图书馆】六:不同的世界

“黎明老师,请等一下。”周三晚饭后去菜鸟驿站取了快递,小莽子妈妈追出来叫住我。

“是这样的,黎明老师。小区里有几个业主家孩子和我家儿子差不多,年纪差不多,学习也差不多。他们几位业主让我问问你能不能在周末开个班。”

“这个……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每个星期都在买书,周末要看书、备课,没有时间开班。”我回答。

“黎明老师,你考虑下嘛。你知道的,周末班在哪里上都是要给钱的,其他老师如何我们也不了解,你不一样,我们都知道的。主要是这几个娃娃也想去你家,你带着他们写写作业,有不懂的你指点下就行。该多少钱就多少钱。”

“谢谢!十分感谢!但我周末确实没有时间开班,我也要学习。如果娃娃些想来看书写作业,就一起来。不收钱。这个事情不是生意。”

今晚八点,小莽子一进书房,放下手里的一本《说文解字》和一箱牛奶就说:“叔叔,有个好消息告诉你。我地理考了班上第一,这牛奶是我妈妈让我提来谢谢你的。”

“干得漂亮!这是你自己努力的成果,不用谢我。你妈妈太客气了。”

“上个星期你教我,我现在也学会查《说文解字》了。果然和《新华字典》不同。还有个好消息,历史我觉得也没什么大问题了。下个星期一月考,我想做一个历史的时间轴给我们组的同学复习,但不晓得怎么做,要请你教教我。”

“好说。来!”我翻开七年级上历史书,如此这般几分钟,“哦!明白了。我们寝室有个学生天天一起床就骂我,我吃钙片他说我嗑脑残片,还要我们给他叠被子。我给老师讲了几次,老师让他写了一次检讨,但他还是天天骂我。我要怎么办?”

“这是校园欺凌,人身攻击。如果你多次向老师反应无果,你这个周末给父母说这个情况,写一个书面的情况描述和调换寝室的申请,请你妈妈就这份申请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应该能够得到解决。”

“好的。还有,关于美术考试,要怎么背呢?”

“美术考试要背什么?”我问。

“美术老师出了两张A3纸的两面,也就是8页A4纸都是要背的内容,也是要下个星期考。”

“这个我帮不了你了,因为我不知道美术考试竟然是要背的。”

“那有什么方法能够愉快的背诵呢?”

“你读的这学校什么都要背,背诵你感兴趣的东西的可能性不大,那你就只能说服自己尽量喜欢上背诵这种学习方法。除此而外我不知道有什么愉快背诵的方法。”

“哦~好吧。我还有问题,我语文的阅读理解还是不太会,特别是‘主题升华’和‘主题深化’一类题。”

上周末让你看的那本书,看完18个人物描写后各写一句话总结故事大意就是阅读理解训练。”

“哦,那你再拿一本书给我看看吧,我再来尝试阅读理解和总结。”

我从书架上把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贰)》抽下来给他,送他出门时,让他把那箱牛奶带了回去,“请帮我转告你妈妈,谢谢她,但不用这么客气。”

“好的,谢谢叔叔。那我明早七点半来交今天布置的作业和来学习早不早?”

“不早,可以。”我说。

送走小莽子,花卷妈妈说,不同的学校真是不同的世界。

有教无类解

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事物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

——周宪《美学是什么》

一阵风来,最后一批银杏树叶撇开了树枝。从书房看出去,窗外天井里飘飞的和落到地上的叶子,浸泡在时间里,与墙边依旧青翠的绿竹和地上的青苔一起,密密凝成一幅大自然金黄的暮色;而坐在窗前吊篮里,正翻看周宪的《美学是什么》的太座大人,与这窗景就像一幅莫奈的画。

我在桌边读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想到上周讲《论语》十二章,课堂上学生突然跳出教材,问我怎么看“有教无类”。我反问她的看法,她说“无论高低贵贱任何人都能接受教育”。这是教材里的解释,也即是“标准答案”。我说:“我的理解和你不同。我认为‘类’指的是教育方法,而不是受教育的人的‘种类’。”今天看到的孟子这句,也正好是对孔子“有教无类”的一种解读。并且,《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里的“方”也应该做“方法”解。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在我看来,其篇章和句子之间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就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很难对某一句的前后文联系来看,所以只要说得通,各有各的理解也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各美其美”。相反所谓的“标准答案”才是最大的问题,最“不美”的。因为“标准答案”就像只允许自然界只有一种颜色,对事物只有一种理解,这是灾难,是破坏,是黑暗。

【尺宅图书馆】五:爱心铺就地狱路

午饭后,太座和花卷在书房外的车库,用砖搭起一个简易炉灶,准备燃一炉柴火炒他们新创的“柴火辣子鸡”;我在书房理书,透过书房的窗户,看着她们劈柴、生火、烟雾升起来;小莽子在我书桌上写作业。

周三,我去小莽子家开的社区超市“菜鸟驿站”取快递,他妈妈对我再三感谢,说她和孩子爸爸才知道儿子每个周末都要到我家,谢谢我指导她儿子的学习。我说不用客气,也没有帮到什么。“你家里氛围好哦,连电视都没有,个个星期都在买书,家里肯定到处都是书”,她说:“我们家两个每天要在店里做生意和带小的这个,周末儿子从学校回家也顾不上他的学习。店里乱七八糟人来人往无法学习;家里儿子一个人,自己管不好自己,学一会儿玩一会儿,作业写一天也写不完。特别是他的语文,老火得狠。”

“我看他的阅读面和阅读速度都不错的,语文不好的话,要不你让他周末来我家里写作业?我看看他到底弱在哪个环节”,我说。

两个小时,小莽子的生物、数学、英语作业写完,开始写语文作业——阅读一篇人物描写文章,写出好词好句并归纳总结文章大意。“叔叔,有没有人物描写的文章?”

“有啊”,我从书架上抽出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壹)》给他,“里面每个故事都是人物描写”。

他在目录找到一篇感兴趣的,用手指着一行一行快速阅读,不到1分钟就读完4页篇幅的一个故事,然后5分钟写完作业。

他要把作业收进书包时,我说给我看看你怎么写的吧。

好词好句的套路作业完成没什么问题,但归纳的大意完全跑偏。于是让他读慢点再归纳一次;还不对,再让他慢一点读再归纳,如此五次,都不在点上。于是给他把文章从标题到结构讲了一遍,总算有点明白了。让他把书带走去看,明天午饭后来还书时要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告诉我大意,书里18个故事,18句话就行。

他背上书包临走时说:“叔叔,这个星期历史课我被罚站。”

“为什么?”我问。

“老师说我散布谣言。”

“你散布了什么谣言?”

“我没有散布谣言。”他红着脸,有点激动说:“我只是给同学说了你给我说的‘学历史不是全要靠背,从多个角度和不同学科理解、掌握了脉络和多个事件间的联系,也一样可以学得好’,历史老师就说我散布谣言。他说学历史就是要全靠背,不背是学不好历史的。”

我不动声色,但心里已不知所措,我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

“还有两个星期要月考,现在不只是历史和语文要背,英语要背,数学也要我们背,生物老师还把教材知识点缩编到只有两张A4纸上让我们背。而且我观察发现,月考排名不是按成绩总分,是按政治成绩来排名。政治更是要背。”

“去到学校,要听老师的。在我这里,就听我的。今天起,我们两个要有个约定。在我这里听到的,学到的,去到学校一个字都不要讲,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不要讲。做得到不?”

“做得到。”

“好吧,去看书,明天给我你写的18句话。”

送走小莽子,我一个人坐在书房惶惶不安——通往地狱的道路都是由爱心铺就的,我这“泛滥”的“爱心”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如果任何学科都只是需要学生把知识点背下来就能拿到分数,那分学科有什么意义?思考有什么意义?全部学科岂不是只需要乖乖听话不加思考去“背”这一个学习方法和“默写”一个检测方法就可以了?这叫什么学习?如果10年后科技发展到每个人都在大脑皮层植入一个存储了人类3000年来所有知识的芯片(就像现在人人有手机),并且芯片中的知识实时自动更新,那接受现在这种教育的学生在10年后和一个白痴有什么区别?这种教育的意义何在?如果小莽子相信我,按我说的方法去学习,他在学校一定会被老师和同学视为异类而受到孤立、打压,长期如此一定会给他造成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如果他完全按照他就读学校老师的要求学习,那他来我这里又有什么意义?我该怎么做?他又该怎么学?

【尺宅图书馆】四:作文与禅

我挽起袖子正在收拾桌上的碗筷,突然车库门被“咣……咣”锤得山响。

门才卷起来三分之一,小莽子弯腰牵着他妹妹钻了进来。

“叔叔好。我来还书。”他把上周末借去的《秦汉衣食住行》递给我。

“你放回去吧,我要洗碗。还要看什么书自己去拿。”

“我找一本这两天看。从下周起,老师不让我们带闲书到校了,要我们看《西游记》,还要求作批注,批注少了不行,但我不知道怎么做批注,还想问问你。”

“这样啊。可能老师是想让你们学习精读《西游记》,来。”

我放下手上的碗筷走进书房,从书架上抽出金圣叹批评本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和钱穆繁体竖排版《国史大纲》。

“这是批注的一种,”我翻开金评本《水浒传》说,又翻开密密麻麻写满我眉批、旁批的《国史大纲》说,“这也是批注的一种”。

“那我要怎样才能学批注?”

“批注有好几种,只要读书有做笔记、归纳、总结的习惯,就不用特别去学。

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批注,不同的批注有不同的用途。

例如金评本《水浒传》,有的夹注只有‘奇文’或一个‘妙’字;有的夹注又有几十甚至上百字,这是读书人在读书中的见解和提示。

例如我在《国史大纲》上的批注,有的是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寥寥几个字写在旁边的就叫‘旁批’。有不同看法或延伸比较,字多写不下,写在页眉空白处的这就叫‘眉批’。觉得好的句子或重要之处,我也会圈圈点点划线标注,这些就都是批注。”

“哦,明白了。这个星期作文测试,满分一百分我只得了六十五分,有什么办法像前面历史地理那样很快解决问题得到提高呢?”

“作文这件事,不是读两篇所谓的范文、记多几个所谓的好词好句就能写好的。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学习积累的成果。除了多读多写多思考,少去看所谓的‘语文作文范文’,别无他法。多读多写,也只是让文章好好说话尽量顺畅少出错,并不能确保就能写出好文章。写好文章还是要靠才华。才华首先是天分,通过长期的刻苦勤奋也可能会凝结出一点‘才华’,这有点像禅宗的渐悟或道家的炼丹,急不来的。天分高,要读书;如果天分不高,那更要读书。多读一本书就多经历一次不同的人生。最后所有的经历如果要写下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但文词清淡可读最是关键,然后才是讲故事的本领。少看所谓的范文,是要避免思想被禁锢写作被应试套路。所谓的作文速成,往往是心中学问越小,笔里胆子就越大,什么都敢讲,什么都敢教,就是乱来。你自己找书看哈,我去洗碗了。”

【尺宅图书馆】三:选项C错在哪里

地理老师现在不骂我了,但是历史和语文老师把我骂得好惨。”昨天下午,小莽子一边对我说一边从书包里抽出几张卷子,“这个星期我的历史和语文月考都不理想,这几个题做错了。”

我接过试卷,历史还好,主要问题集中在商鞅变法;语文选择题错了一道,阅读理解丢了十几分,四十分作文得了三十一分。

“你知道为什么商鞅一变法,秦的国力就大大增强了?”

“不知道,老师没讲,书上只是写了‘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这一句。”他拿起我书桌上七年级上中国历史课本,翻到35页,指着课本说。

“秦人比其他六国人更聪明吗?”

“不。”

“更强壮吗?”

“也不。”

“秦国的兵器与六国的大不相同吗?”

“应该都差不多的,因为他们是同一个时代,而且应该秦的生产力还要比其他国家更落后点。”

“那商鞅的变法涉及了哪些领域‘使秦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呢?”

“涉及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

“这几方面的变法都改变了什么?为什么一变国力就增强、军队就强大了?商鞅为什么功劳这么大但死得那么惨?商鞅能不能不死?”

“呃……不知道。”

“好吧。那我们就从商鞅为什么不论变法成功与否都不得不死说起吧。”

用了半个小时,算是解决他的历史课问题。

语文选择题,要求选出一句没有语病的句子。小莽子选的B,老师的标准答案是C:我只有以大学为目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才能报答父老乡亲的大恩大德。

我长长叹了一口气。

“叔叔,我语文是不是差得有点老火?”小莽子有点紧张,眯起200度又不戴眼镜的小眼睛看着我说。

“不是,我觉得这一题,你选A、B、D哪一个都不算错,只有C这个标准答案才是错得最离谱的。”我知道不应该在学生面前说他老师的不是,但我一定要告诉小莽子,这次真的是他老师错了。

听我这样说,小莽子的眼镜眯得更厉害了,可能是想看清楚我的表情是不是认真的。

“我来告诉你这个选项C错在哪里。首先,读书是你的权利,如果为了报恩德而读书,这个是‘道德绑架’;第二,上大学绝对不是读书的目标,它只是读书的过程而已,就像幼儿园毕业上小学、小学毕业上中学一样自然;第三,如果要报答别人,首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上不上大学,只是一个选择,不是一个评判,更不是结果,你怎么评判一个足球运动员和一个铅球运动员谁更优秀?”

小莽子只是看着我,没有任何的回应。

“好吧,我们继续来看看你的阅读理解和写作。”

“‘《论语》十二章’学完了,老师让写学习心得,我不知道怎么写。”

“十二章都懂吗?”

“懂。老师都讲过。”

“那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意思?”

“学习了之后,经常温习巩固,不也是很快乐吗?”

“老师是这样讲的?”

“是的。”

“可是,你不觉得这有问题吗?学会了不断温习巩固,这有什么好快乐的?你天天都看同一本书,快乐吗?”

“呃……看起来简单,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习’在这里不作‘温习’解,应该是‘实践’,引申为‘常常在实践中应用’,即‘学以致用’的意思。”

“可是课本上是写的‘温习’。”

我翻到七年级上语文课本第五十页,“时习”的注释真的是“按时温习”。

“《孟子》里面讲‘尽信书,不如无书’,教材不一定就完全正确,老师也不是无所不知的。所以,你的心得知道怎么写了吧?其实关于阅读和写作,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能给你的建议就是:多读,多写。阅读不要受教材限制,越广越好;写作不要被套路框死,要好好说话,说人话;最后,要思考,要问为什么是这样。”

“我们每天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但学校没什么书,都是教材上这些,我都读过了。我能不能借你的书去学校看?”

“当然可以,为什么不呢?你想看哪方面的?”

“下个星期历史课要上到‘张骞通西域’了,我想先多了解一点。”

“好说。”

“啊?你们在说西汉啊?卫青、霍去病打匈奴吗?”花卷咬着一根泡筒走进来问。

“对啊,哥哥下周历史课要学到我们吃的胡萝卜、石榴和葡萄最先是从哪里传来的。”我一边回答花卷一边爬上书架,抽出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西嶋定生的《秦汉帝国 : 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还有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从书之一刘德增的《秦汉衣食住行》和许晖的《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五本书放在桌上,“自己选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我说。

小莽子选了刘德增的《秦汉衣食住行》,“叔叔,我下个星期来还你,我现在要去上面亭子写作业了。”

送小莽子回来,太座大人说:“你不应该那样讲他老师,小娃娃很单纯,这可能会让他对老师有看法,影响他的学习,而你又不是他的老师。”

太座大人总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