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也闲谈”开讲。一开始就有学者提到昨天七夕和送礼物的事,就此我借机普及了一下这个“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版本和语文课本里的“恶俗”版本之间的巨大不同。一个保持了讲谈一贯风格的美妙开场。
我为每位学者准备了一把纸面折扇和包含了学者名字的,一至四句不等的古诗文。暑假里请一位书法老师题写扇面和画了竹影,作为新一季伴手礼。我们距离诗的时代已经太远,但也要风雅,哪怕是学着风雅一点,也是贴近一点。由于写的是正体字(繁体字),上午新加入的学者多不认识,但没有关系,在讲谈里多泡泡自然也就接近了,认识了。
在铺垫和准备了两季后,阅读部分要上一点“细糠”——来读一点经典。
先问各位学者怎么定义“经典”,有的说读的人多,有的说能够在很长时间对人类产生影响,有的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重复读并有新发现的作品……我觉得他们就像是少年卡尔维诺,由此给各位读了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对“经典”的理解的几段文字——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别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以及那段著名的我爱——我特别爱司汤达,因为只有在他那里,个体道德张力、历史张力、生命冲动合成单独一样东西,即小说的线性张力。我爱普希金,因为他清晰、讽刺和严肃。我爱海明威,因为他唯实、轻描淡写、渴望幸福与忧郁……
上午的学者们这一季的整本阅读拿到了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作为阅读辅助的《世界知识地图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大概20万字。而这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就有50万字。这本小说是科学幻想与地理探索结合的优秀作品,这种“硬科幻”风格为后来的探险文学树立了标杆;其内容涉及航海学、气象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是很好的跨学科补充教材;同时在人物和精神内核塑造的复杂和丰满方面,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要在这一季完整读完,每天只需要读5页,一周35页就够了。不过我相信,一旦开始读,极有可能有的学者会根本停不下来,可能一周就读完了,那我们就正好可以二刷,细细读。
下午的学者们拿到的,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别尔说:“人一生其实不用读太多的书,有个七八本便足矣;但是,为了找到这七八本最值得读的书,则必须先读完两三千本。在数以千计的文学名著中,《战争与和平》这部最伟大作家的最伟大作品,无疑就是最该读的那几本书之一。”我们的幸运是,不必在读了两三千本书后才发现托尔斯泰,如果人生中要读一部世界名著,那就选一部最好的。
“《战争与和平》不好读,但值得为之付出时间和努力,不只是因为它有120万字,更是它的宏大和细腻、复杂而又真实。这个世界上,好的东西都不会太容易、太简单,见过好的,自然就能分别什么是不好的。再市侩一点来看,就算是‘装’,我们也要装个大的——《战争与和平》,我读过啊!关于XXX这个人物,我觉得……”
“毛豆,那你读过这些书吗?”有学者问。讲谈里从来都不缺好问题。
“当然。而且读过不止一遍。最近正在读第三遍。第一次读是在差不多四十年前,就是你们这个年纪。”
“你为什么要重读?”
“因为借卡尔维诺的话说就是‘我爱托尔斯泰,因为有时我觉得自己几乎是理解他的,事实上却什么也没有理解。’并且每一次读,都让我对‘人’这个物种和自己有新的认知。”
在复习了莫奈、蒙德里安、弗里达、葛饰北斋、拉斐尔和伦勃朗后,是所有人都熟悉的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在讨论什么是“经典”环节,有一位学者说教材里的都是经典。我在这里举了达·芬奇画蛋、华盛顿的小斧头、爱迪生救妈妈这些曾经课本里编造的假故事来证明,课本里可能有的文章确实是经典,但并不多。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大家都熟悉,不需要说什么,出现在这里的目的是引出被称作“北方的蒙娜丽莎”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约翰内斯·维米尔、荷兰黄金时代以及“荷兰小画派”。
下半场,开始讲谈的第十个主题,“列子御风:希腊三贤、罗马十二铜表法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从来,人类的历史是同时,但又各自发展的,但其中又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秘联系,否则实在是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在某一个时间上,会群星闪耀,天才会成群结队而来。当中国的“两河流域”(黄河和淮河)老庄孔孟诸子百家大放异彩时,地中海世界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了雅典的战败与民主政治的衰落,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二世建立起短暂的,跨亚非欧三个洲的强大帝国后,罗马崛起了。似乎是在说到苏格拉底之死时,还是在说到为什么要读经典时,有学者说到毒药,我就给学者们读了卡尔维诺援引埃米尔·乔兰的这一段:“当毒药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从而发起了“人人都会死,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的讨论。我说:“那可以从今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可能不会一下子就找到答案,有可能需要用一辈子去寻找。”这是今天最精彩的部分。
下午班八九年级的进度要比上午班四到六年级的快许多,因为从文本来说,这个主题比上一个主题好讲,学者们也更容易理解。主题九“老庄之道”大多是“讲道理”,而主题十“列子御风”大多是在“讲故事”。故事大家都爱听。如果要让人们记住一个人、一件事、一个道理,那就得有一个好故事。《列子》里就有很多好故事,所以人们记住了列子,《列子》也得以流传下来。在讲了“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这《列子》全书的纲领后,主要讲了《列子·天瑞》中“人之大化者四”一章;《列子·汤问》中“共工怒触不周山”、“薛谭学讴”、“韩娥善歌”等段落(故事),一顺而过,算是把从三年级以来语文书里《列子》相关的内容复习了一遍。
作业,上午班和下午班都有两项。
第一项,未来的一周,上午的学者要读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前五章,下午的学者要读至《战争与和平》的七十页。读后每人需要准备至少一个问题,在下次讲谈时与诸位学者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项是“末日图书馆”:末日到来,每个人必须将一本对自己最重要的书放入末日图书馆,以确保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请用二百以内文字介绍你选的书,并说明原因。
晚上到家,看到被突如其来的风雨浸湿,摊开在书桌上的《列子》,我作的笔迹在纸上洇开,想必我在也闲书局说到列子时,列子那时也泠然御风,倏忽来往。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