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完成文言文自编教材

早上在学堂,和我住一个小区的新生家长问这个学期的文言文课,我按什么教材来上。我说按自编教材来上。

开学欢庆周,师生都去“发现贵阳”了,我因痛风还没完全恢复,走不了远路,一个人留校。

一个人做事更容易专注。一天时间,完成了三、四、五年级这个学期文言文的教材内容。

文言文的文体有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所以自编教材的诗词和文是基础内容。

三个年级的诗词都是一样的,一课一首,选了教材里是现在的读音,但实际应该按照其古音读的一些。这些诗词如果按照语文课本里的读音,常常让我感觉自己上了个假学。所以在第一堂课我要先说明一下的是,考试按教材来,考试之外按我的来。

三年级的“文”,从半文半白的民国老课本《人之一生》《自由》等篇开始,还选了《宋史》、《世说新语》、《子不語》、《阅微草堂笔记》里的百字左右短文,重在有趣,培养兴趣。

四年级的“文”,以《论语》为主,还选了《孟子》《国语》《老子》《庄子》《坛经》的内容,在包含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尽量有趣。

五年级的“文”来源就更加多元,《三国志》、《闲居择言》、《日知录》、《老学庵笔记》、《甲行日注》、《梁溪漫志》、《世说新语》、《欧阳文忠公全集》、《震川先生文集》、《快园道古》、《山居杂谈》以及孙文的《大总统誓词》,没有两节课的内容来自同一个来源的,目的在开阔视野。

自编教材完成了,明天就要开始打印、装订教材和备课了。

重开文言文课

昨晚睡前在想家长希望我继续开文言文课的事——我到底想不想开这个课?我到底有没有能力开这个课?学堂会不会同意家长的要求让我开这个课?还没想清楚就睡着了。

早上六点不到醒来,接着想了想这事,觉得于我于学堂于家长和学生都没什么坏处,能不能、可不可以开课是一回事,但至少我得有个态度,于是就给小学部龚校长发了一条微信,说:“小学的文言文课,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是一门家长无所谓,学生不喜欢的可有可无的附加课。

“昨天我开五年级家长会,几位老生家长都希望文言文课继续开起来。

“家长会后,几位四年级家长遇到我,也希望能把文言文课开起来。他们希望开课的理由主要有;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人文基础;其他学校没有单独的这个课;有的家长“自己不懂也教不了”,有的家长“自己懂但没时间教”。这让我昨天感到很幸福,因为有一种被人需要的幸福感。

“昨天我也问了五年级老生对文言文课的感受,他们表示喜欢这个课,但不喜欢这门课的作业。

“我觉得,古诗词作为第二课堂来开,很有可能报名人数达不到开课要求,因为古诗词再怎样也不会比手工、魔术有趣。所以我想是否有可能在三至五年级,每周开设一节文言文课?不论能否开课,都给您添麻烦了。”

很快,龚校长回复,说三至五年级可以每周调一节中教英语课来上文言文课,然后确定了我的第二课堂取消。要开始备课了。

返校日

今天是学生返校日。上午,刘志虎老师把八个半月大的儿子和孩子奶奶留在行政办公室,由奶奶照顾孙子,他继续去完成开学前的准备工作。这已是这周的第三次。奶奶与孙子不熟悉,孩子就一直哭,刘老师只好把儿子背回教室去工作。我弄完手上的事去到四年级教室,小孩在我身上不哭不闹,这么一抱就是两小时,让刘老师终于算是基本完成了教室的布置。之所以这么做,是我理解但凡是还有一点其他办法,刘老师也不会把小孩子带到学校来。有的时候,人就是会遇到那么一两个暂时就是过不去的坎,就只能忍着,扛着。

下午,除了学生报到,还有家长会。午饭后去了中学部和幼儿园,拍了几张照片记录一下。今年的开学氛围比去年弱了很多,照片也乏善可陈。

下午三点,在小学部图书馆遇到认识了十几年的老友Z来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看我有点瘸,问脚怎么了,我说痛风还没好。“等一下”她从包里的几十瓶多特瑞精油里挑了一瓶天竺葵精油、一瓶丝柏精油和半管舒缓乳霜, “精油各两滴与乳霜混合涂抹于患处就可缓解。”我决定晚上试试。

女儿这个学期升五年级,下午参加了五年级的家长会。正式议程结束后,老生家长对我这个学期不再上文言文课表示不能接受,说要联名向校长要求恢复这门课,我笑着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出五年级教室正遇到一位家长从隔壁的四年级教室出来,他一看见我就说:“你现在进去听,我们家长正在要求文言文课你要继续开起来。”

下午四点半,在小学部操场遇到四年级一位学生家长,她问为什么这个学期文言文课只开几个星期就没了,我说调整为第二课堂了。“文言文我们不懂,但我们知道这个很重要,起码一个星期要有一两节课嘛。黎明老师,这个课你还是要开起来。”她说:“你以前的课,我家孩子主动去查不懂的字和词,学得很认真的。”这是三年来这位家长和我的第一次谈话。

今天是怎么了?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存在好像还是有点重要。

第二课堂

中午,小学部龚校长问我,这个学期能不能开关于古诗词的第二课堂,我以自己也没有办法提起女儿对古诗词的兴趣为由拒绝了。

下午看到教育部新闻办的一条“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有变”的公号内容,尤其是语文和思政课,有较大内容调整。放学回家路上,给太座说了课程调整和二课堂的事,她觉得这第二课堂能开就还是开吧。一来也能让自己不断学习,二来也能给自己女儿和其他学生带来一点影响。想想也是,晚上把教育部新闻办那条公众号内容转发给了龚校长,然后发了一条微信:“今天您提到新学期开第二课堂的事,当时我没想好怎么来讲古诗词,现在也没怎么想清楚,只是觉得,与其按文件要求那样来讲古诗词,我还是请求让我这个文盲在第二课堂来讲一点点粗浅的就古诗词说古诗词吧,哪怕学生只是多认得了几个字,多了解了几个字的古音而已。

“所以您看二课堂需要我一周开一次还是两次课?如果一周只需要开一次课,那就开一堂‘飞花令里读诗词’;如果需要开两次课,那就加一堂‘汉语里的中国风俗史’。

”‘汉语里的中国风俗史’课程简介:汉语词汇变迁中的有趣风俗和真实生活细节。

“‘飞花令里读诗词’课程简介: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最后的回复是两种第二课堂都准备,但是否开课,要取决于周五(八月二十七日)家长会上家长选课的结果。

仁者心动

那个用他妈妈的账号和我聊微信的学生第三次发来信息:“老师,你认为风和梦哪一个更自由?我认为梦更自由,因为人们总是说风想去哪就去哪,但是我认为风也会羡慕我们人类,它也想拥有身体,想亲手拿起魔方,体验有实体的生活,不过梦什么都可以做到,只要人的想象力够丰富,它不会烦恼,它只需要梦见它有手就可以了。”

我回答:“我认为在风中有梦的心更自由。《坛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什么意思?是风的身体梦的心吗?”他问。

“没有自由的心,哪里会有自由的风和梦想呢?”

“哦,赞成。”

今晚枕边书,重温蔡志忠古典漫画系列的《六祖坛经》。

怎样才算是好

那个用他妈妈的账号和我聊微信的学生又发来信息,问我:“你在我这么大的时候有什么烦恼吗?你怎么解决的?”

我回答:“人的一生中,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烦恼。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有很多烦恼。那时我解决烦恼的办法就是阅读,我只要一开始阅读,就会忘了那些烦恼。”

“我明白,是不是所有的问题书里面都有答案?”

“据我所知,书里面没有所有问题的答案。很多问题的答案在生活中。有时,有的烦恼自己本身就是答案。并且不是现阶段所有的烦恼,在现阶段通过努力都能解决。但现阶段能做的就是,做好现在能做的。”

“假如我不喜欢学英语,却一定要学英语,或者不是不喜欢,是讨厌英语。”

“以英语为例。不论你喜欢它还是讨厌它,它就是它,并不会因为你的好恶而发生本质的变化。那其实就是说,这个烦恼的本身不是英语。”

“那是要努力学好英语吗?”

“怎样才算‘好’?”

“学到不会讨厌英语。”

“‘好’是别人眼中的‘好’还是自己努力做到能做到的就是‘好’?”

“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有些人的评价自己实在是听不下去,又有些人要求太高。”

“很棒!人都是有好恶的,不可能喜欢所有东西,也不可能讨厌所有学科,所以有喜欢的学科和不喜欢的学科,这很正常。一点都不是问题。对喜欢的,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做到更好;不喜欢的,拿出在这个学科上的全力,去做到能做到的最好!每个人的评价标准都是不同的,但要自己知道有没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做。尽力了,我觉得就是‘好’!就像苏炳添的100米。”

“我懂了,任何烦恼只要用用全力就可以了,去面对它。”

我喜欢他的问题,都是真实的好问题。但不知道他妈妈拿到手机,看到这些聊天记录后,会是什么样的想法,或许会作为“怂恿纵容孩子偏科不好好学习”的证据?

二日杂记

前晚梦到我上大学了。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我确定白天并没有这样的渴望。再说我对大学的看法并不怎么好,这很奇怪,一个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大学的人对大学的看法。

前天收到曙光老师发来的一段半文半白的题跋,说让帮忙参谋参谋。周一暑假班开课,学生一起画了一幅十几米长的水墨长卷,那段跋就是要题到这长卷上的。然后我就一直忘了。昨晚练习瑜伽时突然想起,在手机上设了备忘。睡前,改得更近文言一点,篇幅缩短了三分之二,发了过去。

因为我读书不多,对古体诗也不了解,所以没觉出郑珍诗的好来,所以戴明贤《子午山孩》读了十几页觉得索然无味,放弃。终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一版一印“戴明贤集”八卷,算是都读过了。果然,欣赏美是需要知识的铺垫和能力的训练的,否则美则美矣,不是人云亦云,就是不得其门,不知其妙。

聂震宁《舍不得读完的书》,商务印书馆二零一五年八月一版一印,捧到枕边拜读。两篇文章读完,又只得恭送回架上。可惜了这个书名。谈读书的官样文章味同嚼蜡,实在是读不下去。枕边书换了许晖的《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

突然接行政通知,教育局需要学堂图书馆藏书清单(台账)。我虽然是图书管理员,但因为不论中学还是小学,都是开放式图书馆,这就意味着图书的增补和流失都是随时变化着的,能够管理的就是书有没有摆放整齐,以及现存图书每本有没有插在它应该在的书架上——虽然常常放学离校时整理好,第二天早上一来又发现书乱了,我就开心了,这说明有学生在看书。关于书的丢失,我一半开心一半难过。开心是因为爱书人才会把自己喜欢的书带走;难过是被带走的书更多成为私藏而不能给更多人阅读——图书馆的书要读的人越多越好。这也是我多买低折扣旧书的原因。这周剩余的两天和下周五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按照中图法分类整理图书,登记,完成这“对一个开放式图书馆来说,一个大量重复且无什么实际意义的工作。”(我回复行政的微信内容)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上周五是这个学期最后一个工作日,照例大家要和学生一样,对自己这一学期作个自我总结。这次有些不同,以前这是工作任务,人人必须,这次是自愿。我觉得很好,充分尊重个体,并且总结、回顾一下一学期的工作,也是应当,所以报了名。我这次的总结也和以往有些不同,没有数据,更多的是个人感受。虽然总结的PPT只有七页两百字,但如果拉拉杂杂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敲出来,怕也有千多字,所以还是只记下PPT内容,做个记录。

我用苏轼《墨君堂记》里“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八个字和波兰诗人米沃什的“我顺从自己在与同时代人的关系中,常像个局外人这样的一种状态。”这句话来总结这学期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自媒体工作总结,我用了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中“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句,一应“时”,二说工作的“节”——节度、衔接。

阅读写作课,我用了阿根廷博尔赫斯“落在庭院里的雨,也曾落在迦太基”这句诗作为总结。

文言文课总结自认为最有趣,用的是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中“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人船。”句。

图书馆工作,用的是《魏书·李谧传》中“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句。

最后对于当下和未来,我用了白居易《简简吟》中“彩云易散琉璃脆”句,并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不朽》中“存在就是幸福”来解读。

什么是学习

晚饭前,拿出手机关闭音乐,准备吃饭时,微信收到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添加好友的验证。“已经放暑假了,我的课程也没有布置暑假作业,家长加我微信会有什么事?”我在心里嘀咕。

通过验证几分钟后,发过来三段语音。一听是学生,不是家长。为了训练他的写作,我回复:“请用文字描述你的问题。我不接受语音提问。”

随后学生发来:“你现在有时间吗?我的问题是: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

“很棒的问题。我记得,这也是我上个学期给你们的期中考试题。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你是要听听我的答案吗?”我问。

“对。我也有答案。我想听你的答案。”

“我对你的答案也很好奇。”我说:“我建议我们约个时间,在微信里同时告诉对方自己的答案,看看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异同,你觉得如何?”

于是我们约定好晚上八点向对方公布自己的答案。

八点,学生准时发来了答案:“学习是为了过上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学习是为了让自己长大以后有好的工作。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养活自己。那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活着干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了过上自己更理想的生活。过理想的生活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更快乐。”

我也发给他我的答案:“正好洗完碗,时间刚刚好。

在这个环节,我们不是师生。你是提问者,我是回答者。

在我看来,‘学习是为了什么’和‘为什么要学习’不是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

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奔向死亡。如果最初的出生和最后的死亡是人生这条线段的两个点,对我来说,‘学习’就是这条线段本身——在学校,他们称这个过程叫‘学习’;在学校外,这个过程被称为‘生活’。

学习对我来说,就是生活的基本特质,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就像呼吸之于生命——否则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什么是学习’‘为什么学习’类似的问题时,我都会反问他,‘你觉得什么不是学习?’‘为什么不学习?’”

于是,我们又交换了一下彼此对“学习”的理解:

他说:“学,是认识、理解、了解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和东西;习,是复习练习的意思,比如说纸上谈兵学了不练习等于没学。”

“我认为,“学”是知,“习”是行。不但要“知道”,还要”做到”。知,而后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才能学以致用。

这个学期文言文课第一节,讲的是《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不亦说乎’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学习者,就有一千种对“学习”的理解。我认为什么是“学习”这个词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思考”这种状态。尤其是对一个小学生来说。

“以后我还可以问你一些奇怪的问题吗?”最后学生问。

“当然!欢迎!”

我当然欢迎有人提出并展开讨论开放式的问题,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弄清楚一些生活中人人都在说,但很多人都不清楚说的这个所指的是什么,然而又很重要的问题,例如——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好的工作?学校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有联系吗?工作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又有什么好坏之分……

伪概念

我认为“终身学习者”是一个伪概念。六十岁的老太太刷抖音、八十岁的老头学摄影,谁能指出一位不是终身学习着的人?没有!所以如果“终身学习者”这个概念成立,那它定义的其实不是谁是学习者,而是什么是学习。

试图定义什么是学习,本身就已违背了“学习”,因为如同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本身一样,学习的多样性,就是教育——只有应试教育才需要界定什么是学习,什么不是学习。

既然学习不只是在学校,既然学习就在生活中,只要一个人从生物意义上是在“生”,并且有他精神层面的活法,那就有他的生活,自然他就是一位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