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一觉醒来的胡思乱想

两天前,任飞老师发了一个视频给我。内容是马斯克的脑机对接完成了第一例人体接入。“现在就是未来”。我说。

今天醒得早,想起这事,拿起手机按了一点想法,随手就连同那个视频发到了中学生群和全体教职工群里。现在回头看看,有一千五百多个字——

这是前两天任飞老师发给我的视频。

上个学期末,有天午饭在和任飞老师、周双玲老师聊天时,我们说到,相信最快在五年内,甚至是下个月、下个星期,人类将实现脑机对接,通过大脑思维而不是语言和行动去实现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三个在偏远贵州的中国人在几十天前闲聊的一个想法,地球另外一端的另一个人——马斯克已经实现了。很快,这个植入人体内的芯片将不仅仅是这些用途。

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过去几千年整个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将成为这种芯片的基本配置内容。

以中文课举个栗子——不久的几年后,四万五千首唐诗、二十余万首宋诗和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海明威(我不喜欢海明威)的所有作品和超过一千五百种解读,是每个人都自然拥有的,储存在脑子里的“知识”,你会知道《诗经》如何用世界上现在和曾经存在过的语言和文字(包括甲骨文)来表达。任何“标准答案”都是一个笑话。这时候我们的“飞花令”测试的就是对大脑、四肢、芯片这些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和新功能的“开发”(成为复仇者联盟新成员)以及对这些功能的认知、理解和应用,最终这些知识能多大程度影响你的现实生活,并是否引出你对世界的认知、思考和判断这个“智慧。

也就是说,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尤其是只会刷题的学校和老师)中正在进行的,基于基础知识和语言的学习将会迅速被淘汰,因为人类不再需要这样的学习方式,这些知识已经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标配”;人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学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整合和创造。

在这一点上,最先被淘汰的就是“老师”。如果老师认为知识等于智慧,记忆等于认知,那就是最大的无知。

现在即是未来。佛陀在《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认为面对未来的较好方式就是活在当下——因为不论是否愿意,未来,总是源源不断到来。

所以我在想,六到九年级中文课的基础,也是根本,需要让来参与这门课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到的技能是什么?

我觉得在当下,除了阅读和写作,再没有其它值得学习的了

据说,AI现在自主搜索最多的关键词是“可控核聚变”。

我认为这只是目前人类对AI的恐惧而引起的假设,但一定是未来会发生的,因为现在能够控制AI和医学发展的,似乎只剩下道德了。

“可控核聚变”意味着能量无限。意味着人类对AI“拔插头”这个杀手锏失去威慑力,意味着AI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已经开始接管这个世界。

自我意识是“两暗一黑三起源”的根本。但是人类至今仍然没有弄明白意识是如何诞生的,而意识是理解生活和世界的基础,否则人生当中的所有都是无法解释的。

基于母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正是对意识和思维的训练。因为不论中文还是英文、日文、德文,所有的文字都是符号,表达和传递的都是想法、感知和情绪(AI是没有情绪的),人类才能知道“愤怒”和“开心”是什么,“道德”又是什么。

两周前和帅亚萍老师有过一次关于英语学习必要性的讨论。

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在很短的未来,单纯出于(跨文化和地域的)生活需要的多语种学习将变得没有必要。因为就像《星球大战》和《流浪地球》系列电影里那样,只需要一个耳塞翻译器,多星球和国家的人们用母语表达就能与他人无障碍交流。那时更加重要的是对文化体现出来的文学和人性的感同身受。

所以我认为中文课的核心是阅读和写作,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文史地共同构成了中学这个基础阶段的人文基础——

地理是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对“世界”的认知(胸怀世界,得先知道世界在哪里);历史是尝试弄明白我们现在为什么是这样,还有没有其它可能,也才有可能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活在当下,面对滚滚而来的未来。

我们不是要去迎合变化,而是寻找到那个不变的。最终支撑人类的,将只有宗教,或者宽泛一点说,是“信仰”。

一觉醒来,或者说年纪大了睡不着的胡思乱想。

坦然面对变化和挑战

前天(1月30日)下午5点,H老师来电话,关于我下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大概是我继续上语文3班和中国历史、游学,高中和“火人”班中文我希望二选一,地理由J老师来上。历史分为两个班,中国史和世界史同步。地理和世界历史都采用国际教材。

昨天早上我在微信给H老师发了长长一段担忧——

昨晚认真考虑下来,如果没有较为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老师接任,我还是希望继续上文史地三门。

因为在文史地跨学科教学一个学期下来,基于地理,结合历史和语文课程,刚刚培养起一些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如果下学期新老师、新教法,教师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没有一定的了解,恐怕对课程的延续性和师生磨合都弊大于利,也会打乱基于地理基础上的历史教学和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可行性检验。

并且下个学期是八年级地理会考,我还是希望能检测一下我的这种地理教学到底成果如何。

我希望文史地跨学科教学的教学,能有两三年的持续教学实践,这样持续的课程才能建立一点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路径。否则每个学期都调整,断断续续难以建立起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因此我建议J老师可以上游学课。游学在我看来是全学科的PBL项目课程,从游学项目的角度开始接触文史地和项目课程,找到感觉积累基础后,再根据他的意愿调整课程可能会比较稳妥。

地理会考的时间都是每年6月,中考第三天的下午。

之前的地理老师,只给现在八年级的学生上了七年级地理上册两个单元。刚结束的这个学期,我给八年级上完了八上内容,复习了七上内容。新学期要上完七下和八下内容,如果这个时候换J老师来上地理,对他来说挑战应该也会很大。

八年级会考结束后,如果不在国内上高中,如果不选择国外大学的相关专业,那七八年级地理内容大概率会上这些学生们以后的地理基础,甚至对“世界”这个概念的地理认知基础。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年的地理基础是很重要的。

今早收到H老师的回复——

豆哥,早上好。

关于语文课和历史课的调整就像上次我们沟通的那样,你这边主要负责中国历史1班和2 班,语文课负责3 班。地理课这边目前我认为将课程让J老师上的原因是我们会使用国际教材,关于会考的事情我们方便时电话沟通一下。国际教材有教师用书,又成熟。我们不用英文教学,只是内容用教材,尝试部分学术词汇用英文。具体我们能不能适应,是否合适,我们共同尝试,观察。不行的话,再调整了只有。

我回复——

地理使用国际教材我觉得是件好事。至少这个计划听起来不错。我作为家长和任课老师,看到对教学有更加务实的态度了。语文3班和两个历史班,以目前的学生状态和教学来看,我没太大问题。但实话实说,这两门课,从教材到设计到教学目标到方法手段,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全靠自己,对我的挑战也很大。但我愿意面对这样的挑战,因为还是那首歌: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我们身边都有一卡车的难题,不知道成功的意义,就在超越自己。我们都努力做好自己吧。做好自己,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才能坦然说:“我做到了。”

突如其来的寒假

原计划,这个星期还要返校监考九年级的期末考试,完了才算是这个学期结束。但从周一开始的大降温和大雪,让教育局取消了九年级的所有考试,寒假,就这么突如其来的开始了。

这两周,在学堂的微信公众号,密集推出了一系列基于真实教学的的内容,其中多条是关于熊猫老师的,她担心自己的“曝光率太高”。我回复她:“这两个星期的推文,其实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提供证据。

你看过去一年学堂公众号推文、视频号和各社交媒体上的内容,都是在传递‘我们和别的学校都不一样,我们在做的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理想和情绪,但缺乏证据。怎么做?谁在做?做得如何?距离那个理想还有多远?

没有证据,所有的传播渐渐就都成为空洞的口号。

所以,这两周的每一期都是在提供证据——对,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没有停止反思,我们一直在做。

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参与进来,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

她仍然担心,我们这是“在给自媒体的工作人员擦屁股……然而并不会收到感谢……还可能说我们在搞事情。”我回复:“成功不必在我”。

今天推送的头条,“幸福·教育谈”第三季,是留学中心帅老师转来的,十位学堂各学部老师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感言,目的在于为周六(27日)的校园开放日做宣传。次推位置是我在2018年填词,熊猫老师演唱的幸福校歌《幸福一天》,我敲了几段文字说明了一下为什么要再次推送这首歌的原因。

好的教育可能有的样子

出国留学中心的负责人帅亚萍老师说:“我们的校歌,每次听我都很感动想哭,这首歌可以唤醒大家看到教育该有的样子,而不是一味去卷。”

我有写博客的习惯,已持续了19年,这让我能从过去的记录中找到这首校歌是如何诞生的——

2018年3月20日,在幸福家园小区1803室充当我和邹佳伶老师办公室的杂物间里,她突然说,好想有一首校歌,就像《ハンバート ハンバート》这样让人感到清新愉悦的。

她把歌发给我听。罩上耳机,虽然不懂日语唱的是什么,但闭眼就能从节奏中看到有个小孩欢快走在上学的林中小路上,阳光从路旁树叶缝里稀稀疏疏洒下来。

“要不豆哥给这曲填个词?”她说。

“我一个老者,做不来填词这么文艺的事,还是找中学语文教学组的老师更靠谱。”我说。

“凡事总有第一次嘛。试试呗?!”她说。

嗯,凡事都有第一次。

到5月4日,历时一个半月,这首从1.0版的《林中小路》到4.0版的《幸福一天》的校歌就算是完成了。邹佳伶老师首唱的效果让我觉得,自己与金曲奖最佳作词人之间,似乎只差一个方文山的距离。
这首歌的词,是我以当时在幸福学校上一年级的女儿的日常为蓝本所填,也是送给女儿成为幸福学校第一届一年级小学生的礼物。现在女儿在幸福学校已经上七年级。每天在学校陪伴着她,看着她正不紧不慢,以自己的节奏成长,让我常常想——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算是好的教育吗?

我回答不了。因为在我看来,教育和医学很像,都是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什么都有可能的艺术。但我认为,世界每秒都在变化,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教育不只是要向外寻找,也要向内探索。寻找世界变化的规律,探索内在的成长,最终要学习的不是变化的东西,而是要找到那个不变的——阿基米德来到现在,如果他不上补习班补上大量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知识,完全不能与一个高中生就理科问题展开对话,因为认知不对等。而如果老子、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来到现在,我们讨论的,仍旧是那些话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认知是什么?

于是,邹佳伶老师再次将她首唱的《幸福一天》发了出来,让我们在她的歌声里听听,好的教育,可能是什么样的。

我在微信朋友转发了这一条推文,又再配了一点文字说明:

【给女儿的礼物】2018年,是我在幸福学堂做自媒体编辑的第二年,也是做打酱油的语文老师的第一年。这一年女儿花卷从学前班升到一年级,成为幸福学堂第一届一年级学生。

那年新学期开学,熊猫老师让我给幸福学堂的第一首校歌填词。想:女儿上小学了,就给她读书的学堂写一首歌作为礼物送给她吧。

观察一个半月花卷在学堂读书的每一个“幸福一天”后,完成了这首校歌。

八年来,满地江湖,吾尚在。

母语力

出国留学中心负责人S老师在微信群里,发出了2022年6月的 AL戏剧、英文文学、历史的考试大纲试卷、答案还有考官报告,说:“大家感兴趣可以研究看看。如果我们能(在现已开设学科基础上)搞起来,那真的是贵阳的国际课程圈顶配啦!AL的历史,豆哥可以借助翻译器浏览看看,我们不一定开,但是可以看看国外课程的高中历史大概要求是个什么水平。”

借助翻译插件,AL的历史考纲、试卷和答案,大概看了个五五六六。有几个感受:

1、考试的范围、答题的要求,甚至要考的题目都很明确,便于教与学把握重点,但并不代表这个考试就变得容易了。

2、考的不是通史,也不是对年代和事件的简单记忆,而是基于地理常识,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建立认知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也就是文史地综合的“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的历史观点性文章的写作。

3、对书面表达的规范性要求较高。在评分标准中,是否得分似乎是根据拼写、标点符号、语法的质量来判断,并且表达的含义应是清晰、准确,不含糊的(或许这项指的是“卷面分”?)。

4、需要学生有一定量的学术阅读量和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从四份试卷中的题目来看,要拿到理想的分数,除了教材(如果有的话),我脑子里一看到这些题目就弹出来至少10本以上的必读书。

5、对英语读写的要求比较高,阅读至少是要能读懂英文原版历史大众读物的水平,写作至少是能在规定时间内能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的水平。

这个学期第一次尝试同时教七到九年级文史地三个学科,期末的文史地跨学科综合测评算是误打误撞向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尝试。以当前现状,如果我的任教学科不调整,仍然保持文史地三科,以达到AL考试应具备的素养为教学方向,三年后一路跟随的学生应能具备这个母语能力。如果有学生确定出国留学方向而不是国内应试,如果有AL历史中文版教材,我觉得我再努力一把,是有成为AL历史中文助教的可能的。

最后,我仍然坚持,是否能拿到AL高中历史测评比较理想的成绩,打底的还是中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也就是我的那个观点——语文不好,科科不好。这个“语文”不是狭义上的语文学科,是基于母语的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和地理的知识性基础、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分析、理解、提出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和素养。这个是不是可以简称为“母语力”?

【上课记·廿玖】期末总结:和自己赛跑的人

期末、年末,正是总结、回顾和寄望的节点,也是惯例。虽然这个学期的总结时间调整到下个学期开学时,但这时总结出来,那时读来也是一种以第三者视角和心态看过去一年,也许正好是修出离心的一种方法罢?!

【本职:图书管理员】

这一年里,敲了19.5万字,总字数超过220万;观影148部/集,比去年多看了43部,总观影量1805部;读书109本,比去年少读了3本,总阅读量1401本;连续六年,年阅读/观影量过百

【兼职:六扇门】

因为我的“本职工作”是图书管理员,所以上课就是“兼职”了。有一天和熊猫老师闲聊,发现中学部12门课,我俩竟然上了六门,于是戏说不如组建一个门派就叫“六扇门”吧!

语文

本学期自编文史地混编教材并上完从“始皇既没”到“魏晋风度”十一个主题。

主题中文部分,始于《吕氏春秋》,终于《兰亭集序》;

主题世界史部分,始于印度阿育王,止于法兰克王国。

历史

完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从“远古人类”到“魏晋南北朝”内容,与自编语文教材所需要中国历史基础同步。

八年级历史,讲了能讲的和该讲的;九年级世界史,正好推进到法兰克王国后,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诞生和大学的兴起。

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历史背景,与语文自编教材同时期文学作品内容同步。这也是在编教材时,考虑到跨学科不同教师任教时如何实现文史同步的设计

地理

七年级完成了上册全部和下册三分之一的内容;八年级完成了上册全部并回头复习了七年级上册内容。

初中地理,多为自然地理内容,但对历史和语文的学习尤为重要。我认为地理是历史的基础,历史是文学的基础,而文史地共同构成了所有母语学科的基础。

游学

完成了中学生杭州和大理两组游学的能力建设和实施,并为美国、尼泊尔和泰国游学做了一些铺垫。

中文经典

出国留学预备班中文经典,上半个学期讲了十几则《聊斋志异》中故事。11月,几位完成了A-Level中文考试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程,导致不得不另选内容重新开课。最终,半个学期读了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寒山子诗集》两页的内容。

【和自己赛跑的人】

西塞罗说:“如果你有了一个花园和一座图书馆,那你就拥有了一切。”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认为自己已是拥有一切的“成功人士”——我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超越自己”。这来自李宗盛《李宗盛1984—1989作品集》中《和自己赛跑的人》这首歌: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我们身边都有一卡车的难题,不知道成功的意义,就在超越自己。

【上课记·廿捌】寒假作业

【语文3班】

每人阅读领到的英文原版书,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译为中文。译文力求信(忠实于原著)、达(文通句顺)、雅(译文优美典雅)。

【七、八、九年级历史】

观看英国纪录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线视角》(World War II: From the Frontlines)后,完成一个关于二战的自定课题。

【七、八、九年级地理】

观看BBC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三季》(Planet Earth Season 3)后,完成一个关于地球的自定课题。

【历史、地理课题写作要求】

1、课题应是“为什么”的探究型,而不能为“是什么”的名词解释型;

2、课题应探讨自我的本性、信仰和价值观、权利和责任、社会决策机制以及从全局或局部的角度探讨个人与文明的相互关系;

3、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依据支撑这个观点;

4、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没有错别字,格式正确、表达顺畅;

5、引用未注明出处,或复制内容超过10%,即视为抄袭,将面临很严重的后果;

6、只接受书面手写文本。

【上课记·廿柒】期末评语の一期一会

我的惯例,在每个六周测评后,评语会比较详细谈及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学业变化等方面内容;而期末的评语,就只用一个中文字作为对学生这个学期各方面的总结和评价。许劭、许靖兄弟有月旦评,我称这个期末的一字评语为“一期一会”。典出井伊直弼

这个学期,给出的评语有屳、闲、羽、隙、疾等字——

,《说文》:入山之深也。即仙字。学习三年,方得路径。入山既深,当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观芳草鲜美,赏落英缤纷。“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临风对月但无言,无言即是怀仙处。”(宋·白玉蟾《怀仙吟》)翩然自若,内心自持,坐见云来复云去,自在。“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宋·周邦彦《喜迁莺·梅雨霁》)“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清·袁枚《湖上杂诗》)

给花卷的评语是“”字。《诗·商颂》:旅楹有闲。《广韵》:大也。陈列其楹,有闲然而大。《诗·魏风》:桑者闲闲兮。闲闲然,男女无别,往来之貌。《诗·秦风》:游于北园,四马旣闲。《尔雅·释诂》:闲,习也。诗书闲处好,风景雨来佳。山上白云泉,无心水自闲。宋·苏轼《临皋闲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汉志》曰: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晋书·乐志》云:“宫,中也,中和之道无往而不理。商,强也,谓金性之坚强。角,触也,象诸阳气触动而生。徵,止也,言物盛则止。羽,舒也,阳气将复,万物孳育而舒生。”《礼·月令》:其虫羽。象物从风鼓叶,飞鸟之属。《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虽三年不鸣,然不日即振翅出幽谷,飞身上头枝。

,《说文》:隙,壁际孔也。《广雅》:隙,裂也。《玉篇》闲也。南北朝·吴均《咏雪》: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宋·苏轼《百步洪》: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宋·姜夔《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喻世明言》: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说文》: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言之则疾亦病也。《玉篇》:速也。《礼·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疾,捷速也。《管子·君臣篇》:有过者不宿其罚,故民不疾其威。疾,怨也。《左传·宣十五年》:山薮藏疾。山之有林薮,毒害者居之。欲速则不达。望能以“缓”代“疾”,缓得下来,疾则能去。

【上课记·廿陆】地球の脉动

【语文3班】

熊猫老师请假,所以今天的连堂课,2、3两个班合班上。

第一节课随机抽学生诗词接龙,将本学期所学诗词复习了一遍。

2班的《世说新语》六则已讲完,3班还余有两则未讲。先让2班同学脱离教材,复述一下前四则的大概,后让3班学生先讲未学的两则,我作补充。

因有大部分学生下周就去泰国游学,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语文课,所以在课上布置了文史地的寒假作业:

将三近斋书架上,关于童话故事小美人鱼、拿破仑、华盛顿以及文艺复兴等内容的五本英文原版书,随机分给3班的五名学生,告诉他们这是语文的寒假作业。要求读完这本书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译为中文。

历史寒假作业是观看英国纪录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线视角》(World War II: From the Frontlines)后,完成一个关于二战的自选课题。

地理寒假作业是观看BBC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三季》(Planet Earth Season 3)后,完成一个关于地球的自选课题。

第二节,写作课。我选的是夏目漱石《草枕》中三段,学习的是物的描写——

我受邀去喝茶。陪客之中有一名僧侣,据说是观海寺和尚名叫大彻。还有一位俗家人士,是二十四五岁的年轻男人。

老人的房间,就在沿着我房间的走廊向右走到底的左转尽头。房间大小约有十平方米,中央放了一张巨大的紫檀矮桌,所以比想象的更狭仄。我朝对方叫我坐的地方一看,铺的不是坐垫而是花毯。想来当然是中国货。毯子中央隔成六角形,织出古怪的房屋与古怪的柳树图案,周围是近似铁灰色的蓝色,四角染着装饰唐草花纹的褐色圆圈。我怀疑这玩意儿在中国是否用于房间摆设,但这样代替坐垫使用起来很有趣。正如印度的印花布或波斯挂毯之类的东西,有点朴拙之处正是价值所在,这种花毯的趣味也在它的大气。不只是花毯,所有的中国器具都很朴拙。怎么看都是特别有耐心的人种才能发明的东西。看着看着忍不住发呆,这正是可贵之处。日本则是以扒手的态度创作美术品。西洋作品大而细致,却总是脱离不了俗气。我先这么想着就座。年轻男人与我并排,占据了一半花毯。

和尚坐在虎皮上。虎皮的尾巴经过我的膝旁,虎头压在老人的屁股底下。老人仿佛将虎头的毛逐一拔下移植到自己的脸颊以及下颚,留着满脸的白胡子,彬彬有礼地把放在茶托上的茶杯一一排放到桌上。

【八年级历史】

复习八年级上册历史课内容。

【七年级历史】

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内容。

【上课记·廿伍】人生往往如此

腊梅开了,折了几枝插在陶罐里,馥郁。早上出门说带一枝到三近斋,结果还是忘了。

【语文3班】

收了《西北有高楼》的尾。补充了一点“五音不全”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全诗空中送情,诉与楼上人。无奈楼与浮云齐,至曲终,也仍未知楼上何人,楼上人也不知道楼下还有一知音。唏嘘不已。人生也往往如此。

《世说新语》六则,讲了四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两则是教材内篇目,说教太重,目的性太强,并且大概率这是学生人生中唯一接触到这本书的机会,尤其是在学堂。如果不补充些内容,学生会错过《世说新语》这部魏晋人物风度的有趣故事集。另两则是孔融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和《左太冲绝丑》两则。

【中文经典】

调作校外学生分享,未上课。

【八年级地理】

昨天已讲完七上的内容,今天复习。

【上课记·廿肆】只要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2024年第一个教学日恰逢周二。本周内还要完成学生评语和听课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是能够且应该完成的,但全部集中到一起来,就都是问题任务且难以达成了。

【语文3班】

复习本学期所学的古诗词,学生轮流随机背诵,没把握好用时,也因为期末了需要复习的内容多,导致新课“古诗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楼》讲了一半,没达成计划中的教学目标。不过没关系,这周一是元旦假期,周五是学堂传统活动迎新跑,虽然只上三天课,讲诗一首和《世说新语》六则还是比较轻松的。

【七年级地理】

继续七年级下册内容,学生先阅读教材中“俄罗斯”一节内容,然后一一上台给我和其他学生从所在半球、大洲、海陆位置、气资源物产等角度介绍这个国家。训练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所谓的知识点只是基础。

【九年级历史/定制八年级地理】

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我补充了划分欧洲历史的“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以及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这近一千年正是中国南北朝到明朝,欧洲结束“黑暗时代”,迎来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而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相关历史内容,然后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新兴城市与领主的关系是什么?新兴城市是如何实现自由和自治的?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治理与中国明朝时的城市治理有什么不同?

【八年级地理】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因为是回头复习,进度比较快,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后回答我的提问。一节课跑完8个标准课时的内容。

【游学】

昨天在学生群里发了通知——

各位同学:

明天是2024年的第一次,也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游学课。

根据学堂的传统和课程的要求,每一次游学都会要求各位带一本书在游学中阅读。所以请要去泰国游学的同学,明天将你准备在游学中阅读的书带到课堂上,给大家分享一下: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书名、作者、大概内容)

2、你为什么要带这本书去游学

祝大家新年快乐!

也做好了没有学生带书来分享的最坏打算。事实再次证明,只要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发生什么都是惊喜——所有去游学的学生都做了分享,绝大多数学生都带的是纸质书。印象深刻的几本书有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大仲马《基督山伯爵》、曹雪芹《红楼梦》、沈从文《阿黑小史》、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最大的惊喜,是九年级的S在查找“三十年战争”的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一直贴在三近斋墙上的那张古老世界地图复制版,是1630年,出身荷兰的地图学家亨里克·洪迪乌斯(Hendrik Hondius)绘制的《新世界地理和水文地图》,是最早的展现世界全局的地图。哇哦~所以游学课第一个环节,就是请他在地图前向大家介绍这个“发现”。这也是我这个学期最大的惊喜和收获,不是地图,而是S终于在自己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法,他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