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儿女记

老婆、女儿和儿子的成长记录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10:我们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

太座回家说,同事和女儿在为读哪所高中选择困难,小孩子从小学就提前学了初中的课程,一路刷题终于考到一个自己和家人都还满意的分数。线下招生咨询会上,十几万人挤得水泄不通。“她觉得我们家还是要提前学,要卷才行。我说学习是她爸爸负责,我只负责一家人吃得开心、穿得舒适。”

“我们家绝对不去卷。”我说:“那就是‘剧场效应’,成千上万人挤在一个剧场里看一场戏,有乘直升机在半空中看的,有用钢丝吊在天棚上的,有坐包厢的,有用消防梯、爬墙甚至搭人梯的,然而绝大多数人站在凳子上也什么都看不到,只能影影绰绰顺风才能听到前面的声音;极少数坐在座位上的人,只有沮丧和落寞。我认为的‘自由’就是有得选,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只要我们不看这场戏,这剧场里的所有规则就都对我们无效,因为我们不在游戏里,不和他们玩。

“我们自己玩,躺在蓝天白云下,松软的草地,温暖的风,读过的每一本书就是独属于自己的,面前戏台上的一出戏。这戏,只为我们上演。现在读过上千本书,我们就在自己的剧场里看了上千场人间戏剧。”太座说:“那边是千万人抢一台戏,这边是我们看千万台戏,这条道人更少,体验感更好。”

晚饭时,女儿说:“那套一百四十万字的书,今天可算是看完了。”

“真好!我们可以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我说:“阅读是有门槛的。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路上满是荆棘,而不是杂乱的脚印,因而一路上的风景更佳。”

‌“书籍使我变成不易为种种病毒所传染的人。我知道人们怎样相爱,怎样痛苦……书愈读得多,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愈加光明,愈加有意义。”这句话是我不怎么喜欢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的。

【儿女记】二娃的女朋友

“女朋友……最好像小凯丽,大大的眼睛,洁白的羽毛……”给四岁半的二娃读睡前故事“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的《我是罗密欧》,“你想不想像卡梅利多那样有一位像小凯丽那样的女朋友?”。我问他。

“女朋友?我有啊!”二娃睁大眼睛看着我说。

“啊?!你女朋友是谁?”我怎么不知道?心情有点难以描述。

“就是lx啊!”就是经常两人在阳台互相“打土电话”的那个大班小女生。

“那她知道她是你的女朋友吗?”我问二娃。

二娃说:“我怕她害羞,没告诉她。”

【儿女记】给女儿老师的感谢信

7月11日,学期最后一天,上午和下午分别去给两个娃开了家长会。

上午女儿七年级期末家长会,班主任当众对女儿的点评为:“因为之前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所以这次只是班级第五和年级第九。但她的阅读储备不只是在本校,就是在李端棻系统七所学校的师生里面也是独一无二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只要她适应了,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为了奖励女儿,午餐一起去吃了肯德基。餐后她回前学校去看望老朋友和观看期末汇演。我去给二娃开家长会,结果晚到了半小时,家长会结束了,其他娃也都和家长回家了,只有二娃孤零零在等我。

晚饭后,准备给女儿的各科老师发去感谢信息。女儿觉得没必要,我说这是我作为家长的态度。

X老师好!

这是我女儿上学以来,第一个系统且完整完成学习的学期。

这个学期里,我女儿得到您和各位老师的包容、理解、鼓励和关注,让她不但找到了自信,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还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更加融洽。

感激之至。

恭祝夏安。

家长:XX 谨上

不同的学科,内容略有不同。

如英语,增加了“她之前的英语不是跟着高年级蹭课,就是基本全靠自学,毫无章法可言,全靠您教给了她正确的学习方法”内容;数学增加了“她的数学从进校时的22分提升到了77分”。

【儿女记】女儿的暑假阅读书单

“爸爸,这次期末考你们不要有太高的期待,我觉得没考好。”晚饭时女儿说。

“你知道的,我们家从来都是只问是否尽力,不问分数成绩。”我说。

饭后,给女儿选暑假阅读书籍。我觉得这个暑假起码读十本书才合适,女儿觉得三本足矣,讨论下来定了五本之数。为了保证趣味性和多元化,太座选一本,女儿自己选两本,我选两本。

太座选的是齐邦媛《巨流河》;女儿选的是马伯庸《三国配角演义》和岩井俊二《情书》;我选的是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和贝蒂•史密斯《布鲁克林有棵树》。其实,大概率这只是大娃一个星期的阅读量。因为在晚上睡觉前,她就已经读完了岩井俊二的《情书》。

今早,女儿提出暑假想用手机玩游戏。之前因为没有管住自己,手机时间超时而被停用。散步时我要求她提出补充方案来换取游戏时间,在讨论中几番谈判,最终以暑假阅读增加十本书作为交换条件。书由我选,学术性书籍不得超过三本,且难度以“甲骨文书系”为上限。今天新选出的书是:

西尔薇娅·毕奇《莎士比亚书店:巴黎左岸,一个女人和她的传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也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和全世界独立书店的标杆,至今仍让全世界的爱书人津津乐道。

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安东尼·伯吉斯曾说过,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林耀华《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

白先勇《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小说集。

何兆武《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该书也因对某些老师的个人感受和真实评价而引发争议。

林语堂《苏东坡传》,一位粉丝向英文世界介绍自己偶像的作品。

《先生》,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等十位民国先生的小传,展现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风骨。

戴明贤《一个人的安顺》,关于贵州的散文集,乡土读物中我认为的最佳者。

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天庭神仙皆社畜,西游路上打工人,对《西游记》的幽默的时代解读,放松读物。

【儿女记】关于绿色唱片

“爸爸,你知道‘绿色唱片’吗?”晚饭后散步回来大娃问我。

“不知道,说来听听。”

“就是在西亚沙漠地区,靠抽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形成的一个个绿色圆形农业区。”

“走,去地图上指给我看。”

在地图墙前,“就在这里,沙特阿拉伯。”女儿说:“为什么沙特四面环水却这么干旱呢?”这是个好问题,我问:“你怎么看?”。

“书上说是热带沙漠气候导致。”

“我可以理解为这只是一个结果,书上如果没有更多说明,你觉得原因可能会是什么?”我继续追问。我们就从太阳直射和海洋季风,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再到云贵准静止锋在地图上边走边聊。“爸爸,有一道题是问是否支持沙漠国家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以及为什么。我的看法是不支持,因为地下水是有限的,答案是可以采取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和收集雨水等方式来解决沙漠缺水问题。”

“你想听听我的看法吗?”我问。

“你说。”

“我认为这道题的这些答案都有问题。如果不采用地下水灌溉发展农业,就没吃的,现在就会死。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且大部分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跨流域调水还需要大量的花费,所以根本没有可行性;收集雨水也是不靠谱的,有雨水就不会干旱了;海水淡化也只是在沿海地区,没办法覆盖内陆沙漠地区。”

“那怎么办?人口迁移?”

“我觉得这是个办法。把人口迁移到沿海地区,利用海水淡化来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同时在内陆沙漠地区铺设大量的太阳能光伏板提供能源,用机器人来日常维护。石油是会开采完的,这样有了可再生能源,有吃有喝的,才有可能来发展经济。”

“听起来不错哦,完了,聊了半小时,我语文作文还没写。不聊了不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