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儿女记

老婆、女儿和儿子的成长记录

【家塾记·七】无伤大雅

今天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和花卷进行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这是张巡见于嵩读《汉书》时说的。

那天太座看我和花卷的教材,花卷的教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我的上面就标注了两三处。“为什么你的教材这么干净?你到底有没有给你女儿好好备课认真上课?”

我指了指自己的光头说,都在的,都在的。

其实文言文,随便理解个七七八八就好了,就算有点小错也无伤大雅,何况有的“错”也不一定就是错。以今天“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这句为例,“围”字的解释,大多作“围城”讲,但我不这么认为。

如果“围”作“围城”讲,“常”就说不通,不能说于嵩常常处在围城中。如果一定要硬解,“常”就只能作通假字,通“尝”,即曾经。但我今天给花卷讲“围”或通“帷”,指的是帷帐、中军大帐或指常在身边参与机要,也即如此才有可能发生后面张巡背书、目睹张巡就死事。

不过今天确实讲错了一处,我把“须髯”的“须”说成唇上胡须,“髯”说是下颌的胡须。正确的应该是下颌的是须,鬓角两边垂下来的才是髯。花卷睡前我专门和她面对面订正了。

【家塾记·六】南霁云

小时候看连环画,忘了是哪本,里面一位武将的名字里有个字不认识,去查字典,就记得了那个“霁”字。武将的名字是南霁云。

时隔三十几年,今晚讲到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处。南霁云从睢阳杀出重围,到河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处求援。贺兰进明嫉妒又忌惮张巡和许远的声威,更担心二人的功绩在己之上,竟不肯出兵救援。贺兰进明知道南霁云勇武,故而想收在帐下听用,于是准备了酒食和歌舞,想强留他。席间南霁云慷慨激昂说:“我杀出来求援时,睢阳已经断粮一个多月了!现在就算我能够独自饱腹,道义也不容许这样做;就算吃了,也无法下咽!”随即拔出佩刀,斩断一根手指,献血淋漓,以向贺兰进明表示决心。最终,贺兰进明还是没有出兵,南霁云又杀入城中,战死于城破之日。能够从被安史叛军重重包围的睢阳杀进又杀出,足以见得南霁云有可以不战死的能力和实力,但与城同存亡,也是那一个“义”字。

元和二年(806),南霁云子南承嗣被贬到永州,与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永州任司马的柳宗元成了好友,正好讲完韩愈最后一篇的《张中丞传后叙》,也就到柳宗元了。


两个娃都睡了,练完瑜伽的太座从书架空隙中抓拍了一张我在电脑上敲《家塾记》的样子。更像一位出家人了。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家塾记·五】原毁

昨天莫名困极倦极。晚饭后散步回家洗完澡就倒头大睡,太座说十点不到我已鼾声大作,而我竟浑然不觉,一觉到天亮。

今晚补上两天的内容,讲完韩愈《原毁》。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句颇有感触。顺利的话,这个中秋假期能够讲完《张中丞传后叙》。接下来就是柳宗元。

今天已选好柳宗元五篇:《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三戒》、《永州八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

【家塾记·四】我们都是莫尔索

晚饭后散步,和太座聊天,说起我们家没有送小孩出国去读书的财力,也不愿让娃只是为了上一个大学而上学的去卷,只好各自做好自己。在学校里的那些学科,娃能学多少学多少好了,只要保证管它诗词文言每天家里这半小时一起读书,娃就不会差到哪里去,更不会坏到哪里去。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的卡夫卡,本职工作也只是奥匈帝国治下捷克保险业的一名职员。工作无非是养活自己的手段,阅读、写作和兴趣才是生活的光和盐。

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我们一家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异类。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被审判,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莫尔索。

今晚的半小时,先背了韩诗三首,读了一遍《马说》,再接着昨天的继续,很快就讲完了《师说》。明天开讲《原毁》。

说到莫尔索,今晚枕边书就重读加缪的《局外人》了。

【家塾记·三】韩愈的第二天

早餐吃牛肉粉,看荷包蛋炸得漂亮,贪心,口服了一枚。胃痛一天。忘了带药。下午放学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吃药。

晚饭后散步回来,花卷洗完澡,继续每天半小时尺宅爸爸的语文课。

先背韩诗三首,再读一遍《马说》。今天开讲《师说》。花卷先读一遍,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一句一段口译出来。这篇《师说》是部编版语文高一篇目,她没有预习也译出个七七八八。然后我给她读一遍,点出通假字和几个古音字的音义,译出她不会或错译的几句。半小时讲完三分之二。这篇文章在教材里需要三个课时讲授,我们估计明天的半小时就能完成韩愈四文的一半。

龙生龙,凤生凤,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生下来就在罗马,普通父母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不躺平、不摆烂也不去卷,尽量一家人好好生活。

【家塾记·二】韩愈的第一天

原计划晚饭后就开始每天半小时的舌耕,后觉得饭后收拾、洗碗这样的家务和一家人的饭后散步,是更重要的事。于是调整时间为散步回来。

今天是搬到这乡下后重启家塾第一天,虽然是讲文,也还是从上个学期“唐人五十家”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晚春》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韩诗三首起了头。花卷已经记不清了,又重拾起来,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拾得”。

韩诗三首后,大概讲了韩愈的生世,说到“韩柳”就又复习了柳宗元的诗后才开始《马说》。先让花卷读,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口译出来。除了几个字的音义与现在不同而弄错外,竟也译得出个七七八八大概不差。就这样她译我修,二十几分钟讲完后,又再复习了韩诗三首,结束。

“天了爸爸,这篇这么长啊!”花卷指着后一页的《原毁》说。

“还好。韩愈这个主题,我只选了四篇文章。一篇八年级的《马说》,一篇高中的《师说》,另外两篇不在教材里。我们又不着急,慢慢来,一天讲一点,慢慢来就比较快。”会有多快?这篇《马说》在公立学校是要两个课时才讲得完的,我们只用了二十分钟。

“好吧,那我去玩游戏了。”

“古之教者,家有塾”,只可惜“独学而无友”。

睡前,编了几句话,请太座发到业主群里找学伴——

各位邻居好!

“古之教者,家有塾”,但两个月前我们搬到这里,女儿失去了共读的小伙伴。

她这学期上七年级,今天起我们已开讲“唐宋八大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想问问各位邻居家里有没有年龄差不多且勤学好问的孩子,不需任何费用,我准备文本,每天只是晚饭后半小时三两孩子共读对谈学习。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5:人为什么要学习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花卷说:“今天我们讨论了‘人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话题。”

“你的观点是什么?”我问。

“我有两个观点。一个不记得了,一个是‘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自己和其它动物区分开来,也才知道自己是人’。”

“这个观点简直太棒了!人之为人的基础啊!”

“可是大家并不认可我的这个观点。”

“没有关系。我们提出自己观点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同,而正是因为我们与别人不同。我们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

今早又说到这个话题,太座认为,人正是通过学习具备了理性判断的能力,而不是顺从本能。因为只有动物才是一味顺从本能

【家塾记·一】不学无术的舌耕老父

虽然我在假期时就早早做了心理准备,但这个学期中学部所开课程的无序与混乱,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是我在这八年来所从没有见过的。也或许是我对当下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未来的教育和教育的未来均认识不够,不能明了其中的逻辑。

花卷本学期应上七年级,但实为八年级。课表发下来,必修与选修课程中没有地理,世界史和中国史为选修且一周仅只一个课时。开了家庭会议,以花卷的意愿为第一,暂时选了课程,但也问题颇多。例如艺术涂鸦课一周四节竟多过了语文课,地理课只能用两天下午没有花卷想上的选修课的课时改为自习来自学。可是,如果必修课程选择自习,那还到学校做什么呢?

学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第一条即为“中文精通、英文优秀”。按照这个课程安排,别家娃的中文能不能精通我不知道,花卷能略知就已不错,能粗通的学生便已是万分之一的天选之子。作为补救,老父亲我不得已再次启动伴读模式,下周开始每天晚上半小时给花卷讲谈“唐宋八大家”,以延续过去两年从人类起源到唐人五十家的自编课程体系。讲完八大家,再续宋诗和词,然后是明清小品。相较下来,我最喜小品

唐宋八大家的名号初见于明代。明初,朱右首先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八人的散文编选成《八先生文集》刊行。后佚,因此无从知晓他将这八人编在一起的用意。明中叶,唐顺之选录此八人文章合为《文编》一书。茅坤在《文编》的基础上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计一百六十四卷,由此唐宋八大家的名号才正式确立。

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是先秦两汉时期。在我的自编教材中,用了一个学期来讲先秦,一个学期讲秦汉。唐宋八大家代表的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二个高峰——唐宋散文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八大家的散文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不仅延续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又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被视为古代散文典范。而唐世文章,首称韩柳。韩愈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就是说从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散文日益衰微,到韩愈手中才得以振兴。

以我这没有上过大学的“不学”者,也没有什么独特本领和过人之处的“无术”者,要想给女儿从八大家中各选出几篇文章来一窥他们的成就,绝无可能。不过凡事但求尽了心力无愧就好。所以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选了《原毁》、《师说》、《张中丞传后续》和《马说》四篇。在学校教材中,《马说》为八年级语文篇目,《师说》为高一语文篇目,《原毁》和《张中丞传后叙》为我自选。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4:对自己诚实

昨天我问花卷是不是要复习一下,她觉得“唐人五十家:贾岛”的课题作业比毕业考(六年级综合素养监测考试)还要重要,要先完成课题作业,如果有时间就复习一下。结果课题作业“耗尽了精力”,就用做手工来放松和回血,今天就是裸考了。

大雨一夜,早上出门时也没有稍减的意思。去幸福学堂考试的路上我们聊了聊这考试——

“这是你上学以来,面临的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但也不重要。”我说。

“嗯,不过是又一次考试而已。”花卷说。

“也不全是这样。”

“那还有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次考试很重要,是因为考试结果是检验你这七年知识性学习的一个参考值,而面对考试的态度和应考的能力是检测你学习能力和效率的参考值。根据这个参考值,结合我们在各个学科的课程设计,将对下一步的学习作出更有针对性的调整。”

“那不重要是为什么?”

“不重要是指这一次考试不论结果如果,从漫长的人生来看,都算不得什么,仅仅只是时间到了,告一段落了,要有一个检测和一个结果而已。”

“那我要是考得不好呢?”

“你这是裸考,结果更真实,你的心态也不错,很好。我们一贯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目标与这种考试的要求不符,所以不论结果如何,我和你妈妈都能坦然接受,唯一不能接受的是不认真对待的态度,所以今天你也要全力以赴才行。

“人生中考试和评估无处不在,就像开车,要通过考试拿到驾照才能上路;一份工作,要符合甲方的要求并能达成目标才算合格;一个项目,合作各方共赢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才算是一个好项目,如此种种。人生就是过关,能过得尽量快乐和漂亮是本事,但不代表会轻松。如果有谁告诉你人生就是要快乐,而不强调快乐是建立在努力和付出的基础之上的,那就像网络诈骗和传销告诉你跟着他们投资能一夜暴富一样。为什么再低劣的骗术都会有人受骗?往往并不是骗术特别高超,而是因为人们有上当受骗的心理定势——凡事总想走捷径,想不付出就能有收获,不努力就能与众不同。

“一生中,能决定命运的关口不会很多,就那么几个,但肯定不是这个考试。在未来人生的关口,除了努力,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撒谎,对自己诚实。”

“好的,了解,我会全力以赴的。”

“不管考试结果如何,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我们都一样爱你,都一样会做你喜欢的洋葱圈给你吃。”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3:自在

“妈妈,我还要一个面包。”大娃回头对陪二娃坐在后排的太座大人说。

“我也还要!我也还要!”二娃也赶快呼应。

“你再和弟弟分一个吧。一会儿你们到学校还要吃早餐,只是吃这种小面包吃不饱的。爸爸你要不要?”太座问。

“不用。”

“爸爸一向很自律,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才是。”

“自律才有自由。当然,也有一个说法是‘自由才有自律’,但我认为那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因为一个人不懂得自律就不能理解什么是自由。这就像唐玄奘与驻守烽燧的武将王祥的那番对话——

“王祥对玄奘说:‘一个持戒的人,像是很幸福的样子,但不自在。’

“玄奘说:‘更自在些。’

“王祥问:‘为什么?’

“玄奘答:‘知道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岂不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