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尺宅叟

关于尺宅叟

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

觊觎已久,终于到手

欢喜!

忘算了开学季,以为要等到“双十一”购书才会再有特价。

周二习惯性点开当当,看到开学季图书满一百减五十,折算下来就是五折包邮。果断下手《清稗类钞》一套十三册,定价八百八十元,实付四百四十元。买定离手,激动到手抖。

昨天送到,晚上从菜鸟驿站取回家,开箱一本一本取出来,慢慢摩挲,快快翻页,扇起的微风拂面如春,心花荡漾。觊觎已久,终于到手,从书房带一本到卧室侍寝,压在枕头下,一夜无梦到天光。

今早起床,洗衣、早餐毕,又一本本打开,在书名页仔细盖上我“尺宅江湖”的印章,就像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这套书是中华书局二〇一〇年一月一版,二〇二〇年五月七印版。繁体竖排,十三册近七千页。够我慢慢看一年的了。就喜欢不带目的性的看书。

《清稗类钞》从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仿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体例,编辑而成。全书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馀条。上起顺治下迄宣统共二百六十八年。书中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举凡军国大事、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名臣硕儒、疾病灾害、盗贼流氓、民情风俗、古迹名胜,几乎无所不有,既可供研究清代历史的学者参考,又可让我这样的乡野村夫闲翻度日。

这套书的编者徐珂(一八六九—一九二八),原名徐昌,字仲可,别署中可、仲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绪举人。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曾参其戎幕,未几辞退,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为《辞源》编辑之一。少尝请益于谭献,旋又师事于况周颐之门。这些学者均为当时词学名家,故编者长于文学,善于诗词,尤喜搜辑有清一代朝野遣闻,以及士大夫阶层所不屑注意的基层社会的事迹。晨钞露纂,着述不辍,以此终老,卒年六十。徐珂著述甚多,有《清稗类钞》《国难稗钞》《晚清祸乱稗史》《小自立斋文》《康居笔记》《可言》《岁时景物日咏大全》《佛说阿弥陀经会要》《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清词选集评》《天苏阁丛刊》(初集、二集)等十馀种,而以所编《清稗类钞》用力尤勤。

淘得与我同岁《古诗源》

“九月一日开始,这些书全部五折。”二十四书香书店的店长邓娇对我说。

我指着满地正在上架封着塑封的书问:“这些打折书是库存还是新书啊?”

“全是新书。因为老板觉得如果用库存和旧书来打折回馈没诚意,所以进了十几二十万的新书,真是疯了呀,哈哈!”邓店长笑着说。

多好的一帮人啊。旧书也不打折,上楼继续淘书去。

每次去都要去看看那几本心心念念的旧书。

明朝李贽的《藏书》,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繁体竖排版,全套四册,缺第三册。这次去,三册还在。

明朝李贽的《续藏书》,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繁体竖排版,上下册,缺下册。这次去,上册还在。

唐初姚察、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一九七三年繁体竖排版,全套三册,缺第二册。

另外还有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系列的《清史稿》全四十八册中三、五册,《新唐书》全二十册中二册、《隋书》全六册中一册等等一溜零本。每次去都要蹲在那里每一本都抽出来,翻翻,看几页,认不得几个字,又读得几个故事,喜欢,但不成套,可惜了。想买,又知道不可能凑齐;不买,又挂牵,像一群缺齿发疏颤颤巍巍的老朋友。

会了老朋友,又带了另一位也是每次去都要见的老朋友回家,这样就可以天天见了——清沈德潜的《古诗源》。

这本《古诗源》,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六月据文学古籍刊行社纸型新一版,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印,和我同岁,今年四十又三了。竖排繁体,十五万三千字,三百六十八页,定价一元四角。八品自然旧,书页发黄,书脊上图书分类编码标签贴因年久页发黄变脆,但印制精细,纸张现在看来普通,却是那个年代的好纸。书口有霉斑,书名页一枚直径约二厘米圆形蓝色“贵阳市乌当区文化馆图书专用章”,书店定价三十元。结账时我用政府派发的电子优惠券抵扣了十元,实付二十元。应该是这书偏冷,新版新书不过三十元上下,但读古诗还是配古书好;古书寻不得,有点年头的旧书也好过纸轻墨浓的新书。

沈德潜生于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从二十二岁参加乡试起,他总共参加科举考试十七次,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才中进士,时年六十七岁,被称作“花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江南老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后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祠夺官。

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沈在康熙乙亥年(一七一九年,康熙五十八年)写的自序中说:“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溯隋、陈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騒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谣里谚,无不备采,书成,得一十四卷。不敢谓己尽古诗,而古诗之雅者,略尽于此,凡为学诗者导其源也。”喜欢。在书名页记下购买的时间、地点和所付书资。读完序言后插架,待日后细读。现在愈发觉得时间不够,还有那么多好书没有读。

斗战胜佛养成记:十四年从拿抓到至尊

昨天与任飞老师共进午餐,聊到为什么要阅读名著,以及名著为什么会成为名著的话题。

聊了《红楼梦》中丰富动人的情感和让人(我)肉麻的矫揉造作,《三国演义》其实并没有将诸葛亮塑造为智冠天下的人物,《水浒传》中所谓忠义后面的黑社会性质,以及《西游记》中的师生关系与《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之间草蛇灰线的微妙联系等等自己对名著的解读。

最后我们认为,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提供了很多解读的角度,应对了人所要面对的普遍问题,每个人都能从中对应当下并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觉得这些闲聊当中的阅读分享不但有趣,而且有料。于是在昨天的聊天内容基础上,整理补充完成了这篇《斗战胜佛养成记:十四年从拿抓到至尊》(又名《斗战胜佛养成记——从<西游记>看<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和师生关系》),以续饭后谈资。

孙悟空到底是不是青少年

既然说到斗战胜佛孙悟空、《西游记》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就要先弄清楚,孙悟空到底是不是青少年。孙悟空是不是青少年,得先知道他的年龄。

《西游记》第一回中,美猴王在花果山水帘洞“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乐享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这里到底是三百年还是五百年,在《西游记》后面章回有交代。然后为学长生不老,拜入须菩提祖师门下,得赐法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妙道”。但这还不是不死之道,只是延年益寿的方法。因为祖师说了,每五百年就要经历一次天降雷、火、风的“三灾利害”,如果躲不过,也还是“骨肉销疏,其身自解”。

孙悟空离开老师须菩提祖师,回到花果山,一日醉后入幽冥界,在一本簿子上“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于是悟空道:“我也不记寿数几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罢!”“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然后“一路棒,打出幽冥界”,才获得了长生。可见之前在花果山“乐享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是三百年上下。但就算“大闹森罗、强销名号”也并非不死,因为到底菩萨也好,阎王也罢,也是有寿数的,只是他们的寿命相比凡人来说太长,就像是不死一样,就像人的寿命与虫鸟相比。直到孙悟空在蟠桃园里吃了蟠桃后才真正是“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后又醉入太上老君的兜率天宫,炒豆似的吃了老君五葫芦有生有熟的“九转金丹”,后被二郎神捉住,火部众神放火煨烧将金丹在肚子里煅成了一块,成为“金钢之躯”,这才得到了真正与天地齐寿金钢不死之身,才做了“齐天大圣”的“齐天”,寿与天齐,而不是本领。但还是很绝望啊!因为就算寿与天齐也还不是永生。以太上老君所在的兜率天为例,这里是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天人的天寿是四千岁。兜率天之上还有二十九重天,只有到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十三天之上,也就是成佛,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所以,从蛋生到入幽冥界手动销号,这段时间孙悟空三百四十二岁;五指山下压了五百年,遇到第二位老师时,他八百四十二岁;取经路上又十四年,成为斗战胜佛修成正果时,八百五十六岁,一个妥妥的青少年。

能力越大,破坏越大

青少年都有个叛逆期。所谓叛逆无非就是能力一般的折腾自己,能力出众的折腾他人,天赋异禀又勤奋好学的就折腾完自己折腾别人,或者折腾完别人折腾自己,归到底就是一种对自我、对外界的认知错位和冲动。美猴王就属于后者——猴猴都会死?不行!我不想死,也不要死;学艺?我要学最厉害的。所以,天资高又勤奋的美猴王在他的第一位老师须菩提老祖那里学习三年,不但得到了“孙悟空”的法名,还学会了延年益寿的长生之妙道、地煞七十二般变化和比飞升霞举更厉害的筋斗云。这样的好学生,不但自己自在逍遥,老师也十分欢喜。

为什么说孙悟空天资高?因为它是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孕育的仙胞,乃天地精华所生。天资高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可他还非常勤奋。老师教变化之法时问:“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你要学那一般?”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好一个“愿多里捞摸”,就是我愿意下去自己多琢磨多练习,学习更多的本领。遇到这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学生,怎能不让老师开心、省心、担心?为什么担心?因为老师知道这个学生还没有真正学好。

按说须菩提老祖是这么厉害的老师,孙悟空是这么优秀的学生,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为什么老师不把学生多留在身边一些时间慢慢调教?因为这很难。就像一个图书管理员去教历史和语文,被要求不但要跨学科、多年级、差异化,有广度、有深度,还要有知识有常识有料又有趣的主题化教学,他做不到嘛。做不到,怎么办?就需要其他老师去教他。一时没有新老师,就交给社会大学。为了让学生不要遇事就想到我是有老师、有人依靠的,就要断了他的后路,连这个念头都不能有。所以须菩提老祖在将孙悟空逐出师门时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一个字,狠。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控制不住自己的能力,又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就会变成能力越大,破坏越大,所以后来孙悟空上天入地,一根金箍棒打上打下,让天地乱了套,让地方官土地神坐不住,自己的顶头上司——东大区经理玉皇大帝也兜不住,一个基层管理的问题闹到了董事会,只好请出大BOSS如来佛祖出面来摆平。凡人打五十大板了事,孙悟空这种不是人的,别人用鼠标,就把你变成猴标,按你五百年得了。不知道孙悟空给自己作“齐天大圣”这个职业规划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会是这样的昙花一现。或许那几百年他也唱过: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哦,我比烟花还寂寞。

三藏法师的习惯养成法

孙悟空的第一位老师,教给他硬核的知识和技能,能上天入地,没趁手的兵器还自己下海去找龙王想办法,可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协调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并且年纪轻轻就成为部门一把手独当一面,可说前途可期。但他把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稀烂。那孙悟空最终又是怎样实现职业规划并拿到“斗战胜佛”终身成就奖的呢?这就全靠他的第二位老师——唐三藏。

唐三藏教给孙悟空什么秘技或是给他圈了什么知识点、刷了几套必考题吗?

并没有。

那唐三藏是靠什么让自己这一只蝉和一只猴、一头猪还有一个红头发的妖怪,这一个天团成员都既成就了别人又互相成就了自己的?

从遇到孙悟空到取得真经功德圆满,唐三藏十四年只是做一件事——培养习惯和规则意识。让孙悟空养成好好说话,积极处世,相信“我就是力量”;先理解别人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双赢的想法以及协作增效等习惯,并制定了规则,明确了什么事不可以做,做了就要面临处罚,屡教不改就开除。最重要的还有言传身教,严格执行。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三次都没有get到三藏法师的点。三藏法师说的是凡事好好说话,不要动不动就喊打喊杀,更“不可无故伤性命”。要先理解别人,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不论是人还是妖。人,有人他妈;妖,也有妖他妈。而悟空却说:“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孙悟空没有意识到,即便他是个落跑的“齐天大圣”,也还是一只妖。若是妖就要打杀,那岂不是自掘坟墓?再者,把气力和能力当道理,那你孙悟空今天打杀另一只妖怪,明天是不是如来佛祖可以按你一万年或者干脆灭了你?所以做事要先有双赢的想法。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唐三藏一直都是在救孙悟空。哪怕是违反了规则,被处罚,紧箍咒念起也是在告诉孙悟空,要牢牢记住,有的事是不可以做的。你再有能力也不行。同时也不是无情的一刀切,还是留有犯错和改正的余地。但三次已是屡教不改,也只好开除你了。为师不要你了,回花果山好好反省去吧。即便如此也不是真的就放弃了这个学生,还是挂念,并继续完全信任,相信学生的本性不坏,相信自己这一路耳濡目染的熏陶,终究会浪子回头。信自己,甚至有点盲目自信。最终,在取经一路上,正是唐三藏对原则的坚持和对学生的信任,在长期良好习惯的耳濡目染熏陶下,既救了孙悟空,也救了自己;既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那么,就像《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说的那样,只要有良好的习惯就会变得优秀吗?”任飞老师问。“我不这样认为。不论是《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还是唐三藏每天唠哩唠叨给孙悟空小火慢炖的,其实都是鸡汤。而鸡汤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道理,没有知识和技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天天刷朋友圈鸡汤,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所在。孙悟空保持学习求知的状态,掌握了各种知识和能力才从石猴到美猴王直至成为齐天大圣。但齐天大圣只有知识和技能,却不懂道理,他的猴生也过得惨烈。后来在鸡汤里浸润了十四年,通过长期训练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后,才成为了斗战胜佛。所以习惯和能力,是两条腿走路。缺哪一条,都是瘸子。”我说。

读毕黎庶昌《丁亥入都纪程》并题跋

清早起床,洗、晾了衣服,到书房读完黎庶昌《丁亥入都纪程》最后两页。

黎庶昌(一八三七——一八九八)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早期与莫有芝师从郑珍。同治元年(一八六二)上书论时政,以廪贡生得授知县,入曾国藩幕,名列“曾门四弟子”。曾署理吴江、青浦等县知县。光绪二年(一八七六),随郭嵩焘出使欧洲,任驻英、法、德、西班牙四国参赞,游历了比、瑞、葡、奥等国,写成《西洋杂志》一书。光绪七年(一八八一),任出使日本大臣。光绪十年(一八八四),丁忧返国。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服阕,职使日。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任满归国后,曾任川东兵备道等职。《丁亥入都纪程》为光绪十三年(1887)黎庶昌服阙入都销差时所作日记,记载了他从遵义出发取道重庆、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入都(北京)一路的见闻。行文记沿途山川古迹时,尤重考证,纠正了《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蜀輶日记》和《汉书·地理志》等古籍中的一些错误,不仅是一部学人游记,也是一部有资料有考证的地学游记。

《丁亥入都纪程》我有两个版本,仔细读完的这本是朝华出版社二〇一九年一月一版一印,硬面布面精装,据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中日甲午海战)川东道署刊本影印本,原书阙页四,竖排繁体无句读。全书区区三万六千字,不过是我日常一个小时的阅读量,这次却逐字逐句读了整整两个星期,其中提及的人名、地名、书名,都一一查证、注释,还有七八处判断为“通假字”,是我记忆中完完整整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完成读、校、注的第一本文言书籍。为此,特在书后空白页题跋:二〇二〇年八月十六日晨,历时两周,一字一句校释读毕。知新温故历史掌故若干,又校出通假字七八处,自忖文言文阅读理解略有进步。其间,与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第五辑中《丁亥入都纪程》对照,该丛刊版无注释,无译文,仅止句读,然断句亦有数十处不妥或可商榷处。故,除选题甚佳,装帧亦佳外,几无可取处,实乃绣花枕头。“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版,为据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活字排版印刷《黎氏家集》中《丁亥入都纪程》点校,简体横排。

这也是我记忆中第一次题跋。写完这篇读书笔记,又从头再读了一遍《丁亥入都纪程》。

道在屎(史)溺(料)以增见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家奇妙的出版社。虽然只是一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中国首家),但眼界却不限一隅,出的书往往都不错。

昨天收到在布衣书局以三十五元一册拍到的四册清代档案和各一元拍到的四份出版底稿,一个烟箱子密密实实一箱,总重十八点五公斤。都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都是我认为奇妙而又无用的书。

《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

《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全套二八三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影印版,十六开深蓝色硬面精装,全套定价十六万九千元,均价五百九十七元一册。我以二十五元拍到的这本是第一七五册,四百四十七页。

清朝统一新疆天山南北后,在全疆各地建立其统治机构,行使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主权。清朝对新疆的治理主要采用军府制。在伊犁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地方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军政事务。在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哈密等地分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官员,分管该地区军政事务。这些驻防将军、都统和大臣等多为满洲或蒙古官员。所以,他们多用满文书写公文向皇帝请示汇报,皇帝也用满文撰写谕旨颁给有关官员。因此,在清代中央国家机关的满文档案内保存下来了近10万件新疆历史资料,时间跨度长达250年。其内容极其丰富,可谓包罗万象,涉及面甚广。主要包括职官、军务、民政、司法、宗教、民族、财政、农业、牧业、矿产、贸易、货币、教育、文化、卫生、地理、交通、运输、工程、外交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情况,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绝大部分未曾公布。

手上这册虽是满文档案,但也有少量汉字,读来非常有趣。如“霍爾果斯營頭屯兵丁一百名收穫細糧二千二百一十二石八合六勺九抄二撮每名合細糧二十二石一鬥二升零”,竟然精确到“撮”。又“蔡錫伯原任廣東惠州協左營都司因看守火藥局兵丁蘇亮酒醉後點放火炮將火藥局延燒該廢員希圖規避處分商同書吏捏報雷火轟燒案內發往烏嚕木齊充當苦差於乾隆四十一年到烏嚕木齊四十四年五月內三年期滿經原任都統索諾木策淩具奏奉”的奏折,实在是又好气又好笑。乾隆帝的回批为“再留三年欽此”,然后 “扣至四十七年六月內又經三年旨再留三年欽此今扣至五十一年四月又經三年期滿”。这位蔡锡伯前后就在乌鲁木齐任苦差三年三年又三年,共九年,期满。做个皇帝,连这样的事都要管,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天下系于一人,现在实在不敢想象。

《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户科》

六科史书是按编年体摘抄题本而成的档簿的简称,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装订成册。清代内阁六科史书为清王朝内阁所遗存原始资料之一种,是六科在办理官员上呈之题本过程中,依逐日下科的红本内容,摘录编纂而成的第一手资料。题本是清代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向皇帝请示汇报公务的重要文书之一。题本经内阁转呈皇帝批阅后,六科每日派员赴内阁领取题本,抄传有关衙门施行。同时,由六科摘抄两份,一份存科,以备编纂,称之为录疏;一份纂录成册,送到内阁存放,以供史官记注,称之为史书。史书每月一册,或半月一册。史书所记内容极其丰富,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天文、地理和外交等各方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雍正朝六科史书共有一七一七册,每册平均三百页,共约五十一万页。《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户科》,全套一〇五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七年影印版,十六开深棕色硬面精装,全套定价四万八千元,均价四百五十七元一册。我以三十七元拍到的这本是第一〇一册,五〇二页。

户科史书内容繁杂,包括户籍、田制、财政、赋役、征榷、盐茶、漕运以及工商矿政等诸多方面。例如本册第一条为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大學士管戶部尚書事務張廷玉等題令直隸于司庫銀內撥給三河縣墊支行糧草束價銀本”,同一天又有“管理兩淮鹽政布政使高斌題參安徽靈璧縣知縣吳之綱督催鹽課不力本”,这一本,算是终于得见影视剧里动辄参某人一本的“一本”到底是怎么个本。有史,有趣,有料,真是道在屎(史)溺(料)——李鸿章,有次问下属什么叫抛物线,下属用比较严谨的数学公式讲了一大堆后,李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最后下属着急了,说:“中堂,你撒不撒尿,撒尿就是抛物线啊!”李鸿章一下子明白:“原来庄子说的‘道在屎溺’就是这个道理啊!”

《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

《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全套四十六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〇年影印版,十六开深蓝色硬面精装,全套定价一万四千元,均价三百〇四元一册。我以一本三十一元和一本三十七元,拍到第二十八册(乾隆四十一年)和第三十五册(乾隆四十八年),前者六百八十四页,后者八百一十五页,实实在在两册,全为手迹。皇帝每日批阅奏折情形窥见一斑,现在读来大为有趣。如“上諭一道 豫工新舊攤征銀兩普行豁免”,“硃批富勒渾等摺 報 酌裁台站 好知道了”,“硃批榮柱等摺 地方雨水情形 欣慰覽之”,又如“硃批李本摺 古州镇总兵孟亦熊病故 此人可惜 已有旨了”。清古州镇即为现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政府驻地。小时候语文老师批改我作业原来如此之懒,常常评语就一个“阅”字,还不如比乾隆的“知道了”。

此生恐怕都赚不到买齐这三套书的闲钱,所以四巨册,在每册书名页写上拍得日期和价格,注“以增见识”,签名钤印,随翻随看,好不欢喜。

淘得《周书》全三册

午饭后去二十四书香书店,一楼满坑满谷打好包的书,已经在开始准备搬店。在店长邓娇和老板秋蚂蚱那里得到个好消息,大量文史哲学术的书和旧书将搬到六广门,那边的新店名为野贤书局,“预计十·一开业”,秋蚂蚱说:“新添寨会有一个分店,两层,楼下主营童书、畅销书和书画类,因为分店是一个美术馆免费提供的场地,要做一些与美术馆配套,楼上风景好,拿来大家喝茶聊天。”我心里想,也好,好歹我新添寨还算是有个书店。

请店里预留的《论北大》《贵州读本》两本钱理群的书没买。广西师范大学二〇〇八版《论北大》,字太小,排版又密,密密麻麻看着瘆眼;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合编的《贵州读本》,贵州教育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版,五百多页,关于贵州的内容不可谓不详尽,多诗文,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翻完,放弃。

今天又买书五本。一本是女儿自己挑的杰夫·金尼《小屁孩日记》第十四集,中英双语,定价二十五元。家里已有这套书的其中几本,看来她想慢慢集齐一套,就像已集齐并读过不止一遍的《淘气包马小跳》初版全套和《斗罗大陆》初版全套。我的四本是柴德赓《史籍举要》和令狐德棻《周书》一套三册共七十元。五本书总价九十五元,折扣减掉五元,用政府发放的促进消费券减免了三十元,实付六十元。

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之一种,二〇一一年六月二版一印,定价二十九元,因腰封缺失和几不可见的水渍,特价二十元。柴德赓(一九〇八—一九七〇),字青峰,历史学家、教育家,为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的陈垣的学术传人之一。这本书是一本史学入门工具书,意在为读者指出读史门径。好书。

在书店二楼旧书区一角,淘到唐令狐德棻邓撰《周书》全三册。中华书局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一版,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印,以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为底本,繁体竖排,五十四万七千字,九百三十二页,定价三元二角(套)。全套三册八品自然旧,几无翻阅过的痕迹,书店定价五十元。《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五三四年东、 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在柴德赓《史籍举要》中,关于《周书》也讲到,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我研究不了历史,新学期讲隋唐,买来纯粹当故事书看,就像小时候蹲坑必拿一本《故事会》。这套《周书》旁有《梁书》,但只一、三,缺第二册,书店每本定价十元,好想买。逡巡良久,自忖不知何时才能凑齐全套,作罢。

再说《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一天一夜看完。让人叹息。

马南邨(邓拓)一九六一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发表杂文。后选一百四十九篇编为五集合为《燕山夜话》一书。这些文章短者数百字,长者也不过千余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在我看来几乎篇篇都是书话,不是一位读过很多书的的读书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以《扶桑“小考》一文为例,关于“扶桑”的考证,文中就有《山海经》《梁书》《南史》资料和房龙《世界地理》、苏联科学院《美洲印第安人》等书所载内容,而这样的考证又有故事在里面,读来不枯燥乏味,这才难得。这样的文章,一百四十九篇几乎篇篇如此。

邓拓一九六六年受迫害而自尽,至今各种公开资料中仍然语焉不详。但他用自己的死来反抗这种不公正,作为一个读书人,遇到极其的不公,唯有自我结束一途,古往今来,往往如此,又是何其悲哀。一九七九年二月,邓拓得到平反昭雪,所以我淘到这本北京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四月一版一印《燕山夜话》,应是邓拓平反后的首印本。这样看来,这本书如果不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不论版次还是印数,都只是普通旧书而已;但一将其置于作者和时代背景之下,又是尤其珍贵的。

遇钱理群,相见恨晚,欲罢不能

前天买的三本书,今早已全部看完。还是那句话,看书实在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没有什么可比性,往往甚至还可能使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以《邵燕祥散文》为例。

《邵燕祥散文》选文不知是补遗,及其他集子未收录的散佚篇目,还是邵氏散文即是如此,不像是个认真的选本,感觉竟没有一篇读得下去。历历在目认得每一个字,每句话也没有问题,但就是觉得无物,以至几次差点睡了过去。

钱理群《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我记忆里看的第一本钱理群的书。二十五万字一气读了两遍,尤其是关于教育、关于孔子和鲁迅的几篇。一位认真的老人的一些朴实的真话。就因为说的都是真话,所以我觉得,钱理群的书距离“被下架”不远了。于是问野贤书店要了店里钱理群现货书单,选了《贵州读本》《论北大》两本,请店里帮忙留了,我下次到店付款取书;又在当当网上下单了店里没有的《岁月沧桑》《周作人传》,应该本周内也会送到。遇钱理群,相见恨晚,欲罢不能。

钱理群是鲁迅、周作人的研究专家,我认为真话比观点和见地更为重要,因为如果基础是带有偏见的,不真实的,那所谓的观点也就是值得怀疑的。例如教科书里说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而钱理群在这本书《漫说“鲁迅‘五四’”》文中说:“这恰恰是应该质疑的。首先,鲁迅自己就不承认。他在《自选集<自序>》里说他是‘遵奉’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而写作,并自觉‘和前驱者取同一步调’的,‘遵命’这一说法本身就否定了‘主将’之说。鲁迅自己是明确地说过,五四文学革命是胡适‘提倡’的。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主将’的话,那就是陈独秀。这大概是这些年学术界的一个共识。陈独秀在鲁迅逝世以后,写了一篇《我对鲁迅的认识》,有这样一个回忆:‘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作者之一人,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发表的文章也很不少,尤其是启明先生;然而他们两位,都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哪一个人而参加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不是最重要的,当然就不是“主将”;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因而“特别有价值”,这也是我为什么又买了四本钱理群的书来读的原因。

淘到马南邨《燕山夜话(合集)》

为新生儿准备的小衣裤、尿布、包被和袜子三十余件(样),一家三人在后院手洗到十一点。晃晃荡荡挂满后院,阳光下的“万国旗”。

洗完衣服进城。太座去超市买菜,我去超市楼上的野贤书局付款取书。邵燕祥的《邵燕祥散文集》和钱理群的《重建家园》,昨天请书局帮我各留了一本

《邵燕祥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四辑中一种,二〇〇九年八月一版一印,二十万八千字,二六二页,定价二十一元。一本算是有点年头的新书。

钱理群《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四月一版一印,二十五万字,三百二十七页,定价三十五元。

等太座买菜,在书店二楼旧书区淘到马南邨《燕山夜话(合集)》。北京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四月一版一印,三十三万字,五百四十八页,定价一元三角,书店定价二十元。这本书的书龄比我的年龄小两岁,自然旧,有折痕、霉点,纸张薄脆、发黄,前两篇文章有红蓝铅笔的红笔划线,和内文一样无处不在的时代感。书名页后有邓拓一九五八年在北京黑白照一张和缩印毛笔字自序一篇各一页。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这个版本,印数十五万册。那个年代的书,我遇到的好像都是十万册起印。那时刚刚开始解禁,整个社会文明的土地,被毒日炙烤了十年,龟裂的沟壑不只是在土地上,也在人心里。一旦有了一丝松动,吹来一阵湿润的风,人们都像贪婪的植物在风中摇摆舒展枝叶,根须在土中拼命汲取养分。知道《燕山夜话》,是因为“三家村”,1966年,“三家村”案,邓拓自杀。

结账付款出了书店,隔着玻璃看到店后面仓库里堆着一人多高一屋子还没开包的新书。看到一包上面用白板笔写着“王世襄全集毛边本一套”,忙拍照微信发给书局询价,很快回我“十二册,四千八百元”。遇见好书,囊中羞涩,就像与女神约会却不举,悻悻而退。

我无限的无知

风铃叮叮铛铛响了一夜。早起推开门,晾在屋檐下的地垫也被风吹到了院子中间。今天立秋。

一周前的8月1日,邵燕祥去世,享年87岁。那天,野贤书局老板秋蚂蚱在朋友圈说:“我读他的散文、杂文远多于他的诗歌,而且大多是在《南方周末》之类的报纸上读的。他的杂文很解气,只是现在人看不到这类文章,因为报纸死了。”又说:“我在选书时,对有些作家,左右为难,而对另一些作家,则看到多少品种就收多少,邵燕祥、贾植芳、钱理群、朱学勤等就是后者。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如果写作成了一件需要勇气的事,那么,对于书店来说,为这些书鼓与呼就是义务。”

邵燕祥、贾植芳、钱理群、朱学勤的书,我都没读过。文章有没有读过?不记得了。请教书局的老师,如果邵燕祥和钱理群的书只读一本,应是哪一本,秋蚂蚱推荐了邵燕祥的《邵燕祥散文集》和钱理群的《重建家园》。请书局帮我各留了一本,周末进城买菜到店取。

终于完成即将开始的新学期文史融合课程框架。连续高强度工作,腱鞘炎、肩周炎又发作,腰椎也开始又不舒服了。中学那位语文老师,昨天突然在微信群里说辞职了,下个学期的课怎么安排,等通知吧。私下和她聊了两句,说是因为还房贷和养小孩的经济压力,应聘了《贵州日报》的记者,明知要经常加班、出差,还要去基层工作一年,但工资比现在学堂要高。

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难题,做出抉择。很多时候,比融入某个圈子更重要的是,要打开自己的世界。

更新了自己的简介,替换掉了原来那个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版本,准备以后万不得已需要时,也用这个空白版。其实别人真不想知道我是谁,因为这只是个人日志——没有什么特别的头衔,也没被归为某一类别,除了不劳而获的姓名、性别和年龄,还真是一片空白。我所知的,是我无限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