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说孩子在学校从二年级就开始学语法。她认为一门语言最开始不注重听说读写,而教语法,这是无效的,都是为了应试。
我赞同她的看法。在常识和现实中,不论是母语还是第二、第三语言,口头和书面表达,阅读和理解,都先于语法。并且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法,语法规则并非绝对,在文学中可灵活创新。所以我认为,没有自我表达的语法,不过是枯燥的教条;句句符合语法的文字,一定味同嚼蜡。
每月的也闲谈,都会有创意写作。在这个环节,每位学者会抽到一个与AI合作的简短故事开头,或一个经典文学作品的片段,藉此来创作一个新故事。
受时间所限,诸君通常不能尽情发挥,就会回去以后将故事继续,例如Tiffany的《波斯猫》连载。四年级彭曦涵的这篇《旅行记》,就是一个多月前的创意写作的延续。
彭曦涵是中途加入讲谈的,开始只能完成短短一句话的写作。但在讲谈开放、包容的环境和鼓励表达,不问对错的氛围中,她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也越来灵动。
这篇在病后修养期间完成的小文,融合了心理、外貌、环境等描写;拟人、排比等修辞和悬念、转折等各种写作手法,所以篇幅虽短,构思、手法却见长。我还从中似乎看到了卡夫卡、卡尔维诺、詹姆斯·马修·巴利和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影子。
是的,结构还需要优化,语法也有些小问题,但这是一位四年级学生在成为学者在这条路上的“小确幸”和小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跟别人去比,跟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这些都没有意义;而是来自于和自己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没有得到收获、成长的快乐。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种子,驱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学习的过程可以视为就是在寻找驱动自己的所在,一旦找到属于自己的内驱动力,就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这种持续的寻找,需要一个个小确幸和快乐作为支撑,这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而是每天都在往前走就好。这就像胡适说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快乐学习”——不是快乐了才开始学习,而是从学习中获得成就,得到快乐。
旅行记
彭曦涵(四年级)
我正在熟睡中,一阵强风吹来,刚睁开双眼的我十分朦胧。在打开窗户的同时,我发现我身在一处湖水旁。湖又蓝又绿,蓝得出奇,蓝得神秘;而绿呢?绿得迷人,绿得发光。
此时,我的脸映在了湖水中——一只蝴蝶!我不敢相信这是我,一只白蓝相间的花蝴蝶!此时,我的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去也闲书局找毛豆法师变回去!
为此我问了好多只蝴蝶,飞了数公里打听了许多消息,现在已知离也闲书局只有十公里,我顿时卯足了信心,感觉离变回去越来越近……
天已渐黑,我打算找个地方休息。刚准备Sleep(睡觉),却听见远处传来毛豆法师修炼的响声。我顾不上Sleep,就往那飞去。毛豆法师正念着咒语,忽然把Jack变成了一个大帅哥;把Tong变成了大明星;把Thea变成了大美女,把Lemon变成了大富翁!
“彭曦涵,快来吧!让我把你从蝴蝶变回人类!”毛豆法师带着可怜的语气说:“这样你就可以跟大家又在一起玩了。”
但我变回去以后,大家开始消失,一睁眼,我又变回了那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大家也变得十分普通。
我还是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