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550】《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春秋的争霸跟战国的兼并不同。春秋像黑社会扳手腕抢地盘,谁的小弟多,谁就是老大。小弟的想法也很简单,谁的拳头硬,谁就是大哥。战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灭掉一国是一国,吞并一家是一家。

战国的历史,是由士来谱写的。什么是士?

士在春秋,是最低一等的贵族。前三等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秦汉和秦汉以后,是最高一级的平民。后三级,是农、工、商。

战国的士,是精神贵族。所谓精神贵族,就是仅仅在精神上火精神领域是贵族。根本原因,是士没有不动产,也没有统治权。没有物质,便只有精神。他们有身份无地位,有义务无职务,有事业无产业。唯一的出路,是为更高级的贵族服务,因此不论是齐家、治国还是平天下,诸侯和大夫是老板,士通过帮佣换取俸禄或食田。

不过,春秋的老板和帮佣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在战国则是雇佣关系。士为了保证有口饭吃,甚至能够飞黄腾达,很可能放弃原则甚至投其所好,不顾长远而只顾眼前。春秋讲礼,战国急功近利,社会风气败坏,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好在事情总还有另外一面。在战国的国际关系中,士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那些重量级士人,服务某国该国就兴旺发达,离开某国该国就内外交困,正所谓“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简直就是核武器。这就迫使各国的王侯卿相不得不卑躬屈节,礼贤下士,以至于普天之下,尊贤成风。

毫无疑问,王侯卿相们的这种态度,是被残酷的国际竞争和权力斗争逼出来的,却在无意之中解放精神文明的生产力。我们知道,知识阶层最希望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一是衣食无忧,二是言论自由。有此两条,思想的源泉就会充分涌流,文明的成果就会遍地开花

于是战国二百年,就成了充满矛盾的时代;民众水深火热,士人备受尊崇;社会动荡不安,学术空前繁荣;道德普遍滑坡,思想充分自由。中华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动乱年代,变成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于是,儒家代表着文士,墨家代表着武士,道家代表着道士,法家代表着谋士,纷纷亮出自己的主张,力图影响历史的进程。这是当时最自由也最活跃的力量。因为自由,所以是百家;因为活跃,所以要争鸣。

“一部好的史书,史观是不能没有的,那时灵魂;史识是不能没有的,那时骨骼;史料是不能没有的,那是血肉;史感也是不能没有的,那时神采。没有神采就没有魅力,历史也就仍然是手术台上的木乃伊。”这段后记里的话,说出了我喜欢读这个系列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学校历史课那么无趣无聊的核心问题所在——教材内容拼拼凑凑;老师一味说教,只讲定论;学生不做讨论,没有想法;讲课的人讲看不到灵魂,听课的人听不到血肉,文本没有神采。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系列第五本《从春秋到战国》,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6年4月2印。读过的“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十二本,总阅读量第155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