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Isaac同行】10:在学习中学习如何学习

基要主义者将“他者”妖魔化,在心理上相当于向其他人宣战,排除了所有对话和妥协的可能。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想尝试去了解对手,不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对手当做人类。他们把可能由自己造成的问题完全归咎于敌人,但是这种自信对他们自己和敌人来说,注定都十分危险。这种带有神圣性的信念鼓动基要主义者去冒险,他们坚信越来越大的困难只是上帝在测试他们的信仰是否坚定。他们坚信,最终胜利必然属于他们。这就像是一切偏执狂的一致表现。好斗分子的影响力有时与其人数不成比例,但并不意味着应该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解读这场冲突。

四月最后一天的早晨,在也闲书局,神圣罗马帝国、华伦斯坦、古斯塔夫二世、吕岑战役、路德宗、天主教、《奥格斯堡和约》……听Isaac分享他一周来,关于这场夺去800万人的生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宗教版图的“三十年战争”的阅读收获。门外的雨把植物都浇得更加青翠。

明天五月一日就要开始我们的新学段。Isaac对欧洲史和欧洲足球的的兴趣更加浓厚。讨论下来,彼得•威尔逊《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这本83万字的“历史教材”,Isaac准备在这个学段读完,并完成2万字的一篇《三十年战争简史》作为期末学习成果(再三确认,值得期待)。

我问Isaac,这场战争中有近二十几次重要战役,其中众多的人物关系非常复杂,要如何取舍。他觉得如果2万字不够,可以扩充到5万字。但我认为,应该就控制在2万字以内。我们至少得先完成1.0版,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完善,而不是一直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这时我脑子里突然跳出禅宗法典《信心铭》里“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句,但没法给Isaac解释。

我问Isaac,完成“三十年战争”,下个学段有没有什么目标。他说要开始“大北方战争”,三十年战争后半个世纪,彼得一世也就是彼得大帝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王国的争霸战,主战场在现在的芬兰。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自此衰落,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三十年战争”我听过,但不了解,新学段正好和Isaac一起了解;“大北方战争”我是听也没听过,是完全的新知。

在与Isaac同行的这个过程中,与其说我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带着他一起学习历史,不如说是他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带着我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所有能力里,学习能力排第一,但学校不教如何学习。在这个过程中,Isaac如果说在慢慢学会什么的话,那就是在学习中学习如何学习。AI时代之前,是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AI时代,是学习者一起走向知识,并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去启发“智慧”。“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无知”。

雨下了一上午,到中午小了一点,但还没有停的意思。离开也闲书局时,购书一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小文艺·口袋文库”丛书之一种,韩少功《报告政府》。可惜,这套丛书也闲只剩这一种,否则我要“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