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Isaac同行】10:在学习中学习如何学习

基要主义者将“他者”妖魔化,在心理上相当于向其他人宣战,排除了所有对话和妥协的可能。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想尝试去了解对手,不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对手当做人类。他们把可能由自己造成的问题完全归咎于敌人,但是这种自信对他们自己和敌人来说,注定都十分危险。这种带有神圣性的信念鼓动基要主义者去冒险,他们坚信越来越大的困难只是上帝在测试他们的信仰是否坚定。他们坚信,最终胜利必然属于他们。这就像是一切偏执狂的一致表现。好斗分子的影响力有时与其人数不成比例,但并不意味着应该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解读这场冲突。

四月最后一天的早晨,在也闲书局,神圣罗马帝国、华伦斯坦、古斯塔夫二世、吕岑战役、路德宗、天主教、《奥格斯堡和约》……听Isaac分享他一周来,关于这场夺去800万人的生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宗教版图的“三十年战争”的阅读收获。门外的雨把植物都浇得更加青翠。

明天五月一日就要开始我们的新学段。Isaac对欧洲史和欧洲足球的的兴趣更加浓厚。讨论下来,彼得•威尔逊《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这本83万字的“历史教材”,Isaac准备在这个学段读完,并完成2万字的一篇《三十年战争简史》作为期末学习成果(再三确认,值得期待)。

我问Isaac,这场战争中有近二十几次重要战役,其中众多的人物关系非常复杂,要如何取舍。他觉得如果2万字不够,可以扩充到5万字。但我认为,应该就控制在2万字以内。我们至少得先完成1.0版,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完善,而不是一直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这时我脑子里突然跳出禅宗法典《信心铭》里“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句,但没法给Isaac解释。

我问Isaac,完成“三十年战争”,下个学段有没有什么目标。他说要开始“大北方战争”,三十年战争后半个世纪,彼得一世也就是彼得大帝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王国的争霸战,主战场在现在的芬兰。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自此衰落,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三十年战争”我听过,但不了解,新学段正好和Isaac一起了解;“大北方战争”我是听也没听过,是完全的新知。

在与Isaac同行的这个过程中,与其说我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带着他一起学习历史,不如说是他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带着我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所有能力里,学习能力排第一,但学校不教如何学习。在这个过程中,Isaac如果说在慢慢学会什么的话,那就是在学习中学习如何学习。AI时代之前,是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AI时代,是学习者一起走向知识,并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去启发“智慧”。“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无知”。

雨下了一上午,到中午小了一点,但还没有停的意思。离开也闲书局时,购书一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小文艺·口袋文库”丛书之一种,韩少功《报告政府》。可惜,这套丛书也闲只剩这一种,否则我要“一网打尽”。

【读书记1553】罗翔《法治的细节》

“真正的法律并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公平正义不仅要在书上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要在每个个案中得到回响。”(《我的青铜时代》)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上个月在也闲书局买了这本“法外狂徒张三故事集”——罗翔“法治的细节”专栏随笔集《法治的细节》。断断续续在地铁上读完,这种不掉书袋不是满篇满口专业术语的通俗读物,远比空洞口号宣传普法效果好。内容慢慢消化吸收,先录几条以备二刷索引。

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人不可能两次迈进同一条河,却又始终希望寻找到一个相对确定的局面——“相对确定”就意味着“相对不确定”。法治的存在就是人类对“相对确定”的追求。法学是人类最古老的专业之一。人们认为,当一个人的身体出了状况,需要医学;当一个人的灵魂出了问题,需要神学;而当社会出了问题,那就需要法学……人类历史中,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以惩罚为后盾的法律规则,社会将变得混乱不堪,乌托邦的结局很可能是人间地狱。法律是对道德的最低要求,道德是通过对人的内心约束来维护秩序,但它的力量是有限的……柏拉图认为,哲学王的完美统治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如果追求最优选项,反而会导致最坏的结果,法治虽不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一个避免最坏结果的“次优”选项……“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往往导致绝对腐败。”这是阿克顿勋爵的至理名言。为了保护权力的拥有者不至于堕落为魔鬼,不至于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必须对其权力加以最为严格的约束。法治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对权力的限制,只有这样自由才能得到保障。(《法治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也要怎么对待别人”,这是普适的道德金律。人不能成为实现他人目的的纯粹工具,无论为了保障何种社会利益,无辜个体的生命都不能被剥夺……道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决。(《从法律角度破解电车难题》)

我们不能按照自以为是的方式来寻找正义,只有通过程序性的规则,人类才可以接受一个有缺陷的正义。如果我们为了追求完美的实体正义,而无视程序规则,也许在某个个案中会实现正义,但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使得每一个无辜公民都有可能成为刑罚惩罚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中禁止刑讯逼供,不是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冤假错案,而是因为它在程序上不正义。马丁·路德·金说:手段代表着正在行进中的正义和正在实现中的理想,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标是树。刑讯逼供无疑就是有毒的种子,从那里长不出正义的大树……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法律是有缺陷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既定的程序去追求有限的正义,离开程序,依靠狂热和激情所追求的正义也许是一种更大的不正义。(《“世纪审判”辛普森案》)

穆勒将快乐区分为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认为越是体现人类尊严的快乐越是一种高级快乐。低俗作品、庸俗作品、严肃作品都会给人带来快乐,如果你同时体会过这三种快乐,但是只能留一种放在图书馆,留给子孙后代,你会选哪一种?我想大部分人会选严肃作品。因为这种快乐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的尊严。(《艺术史自由的,但并非无拘无束》)

我们因为无知而读书,读书又让我们真正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拒绝读书当然是一种愚蠢,但是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是一种更大的愚蠢……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对你心灵的追问,都在帮助你反思自我、走出偏见,引发你思考那些自以为是的观念是否真的无懈可击……当我们越多的理解世界,我们也就越多的理解自己……这也许就是经院哲学家阿奎那所说的,我们今生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超越今生。这就是我认为读书的四个境界,我们在书中逃避世界、营造世界、理解世界、超越世界。(《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

罗翔《法治的细节》,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1版,2022年3月10印。总阅读量第1553本。为什么要一本接一本的读书?为了打发时间,对抗虚无啊。

【读书记1552】黎紫书《余生》

黎紫书的《流俗地》在书架上,归到了“外国文学”一类里,读了一半放了回去。忘了什么原因没读完,至少不是因为读不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也忘了什么内容,只记得一位盲女。

下午收到《余生》,开本有点奇怪,比口袋本大,比正常的书小。后天就是谷雨,春天就要结束了,27℃已经感到夏天在来的路上,封面上一块晶莹剔透的立方体上撒着彩色的细糖条,我觉得是一块冰。在书房里两小时读完,11万字,中间去喝了一次水。合上书,就忘了内容,确实是太多太杂了,应该有五十几个短篇,像点的藏香,在空气里飘忽,若有若无。但记住了封面上那块冰。

在后记里,读到各地文坛给微型小说的各种命名中,“掌上小说”专为川端康成而设。这本微型小说集,每一篇也都精致轻巧。我算是知道为什么读完什么都记不住了,就是因为精致。精致就刻意了,用力去轻巧,反而不轻巧,用力去精致,精致上面多了刻痕,不是好坏的问题,只是个人喜好。

黎紫书《余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52本

【读书记1551】肖江虹《傩面》

肖江虹是贵州修文人,先是看了《百鸟朝凤》,没觉得有多好,当然也不坏,就想找作者成就最高的作品再看看。继续在也闲书局买了《傩面》,这是作者2018年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作品,也是作者简介里唯一提到的获奖作品。

中篇小说集《傩面》,收《傩面》、《蛊镇》和《悬棺》三篇,从傩村、蛊镇、燕子峡这三个贵州山区猫跳河沿岸的村庄,写了关于贵州三种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傩戏、蛊术和悬棺的故事。不懂文学,就看个闹热,觉得一般,有点文艺不够文艺,通俗不够通俗,看完,就看完了。

肖江虹《傩面》,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6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51本

【与Isaac同行】9:来源于芬兰教育的启发

到北欧上学,除了英语,还有“母语”B1的等级要求。例如丹麦要求丹麦语,挪威要求挪威语,反正不管怎样都要再学一门外语,Isaac确定了芬兰是唯一的目标。

这个挑战非常大。尤其对Isaac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非常高。

我们根据时间和目标,为芬兰语、英语、数学、中文(部分学校可选此作为“第二外语”)和历史这五门必修课排了权重。

Isaac将历史排在了第一,语言第二,兴趣爱好的足球排在了第三,数学保持每天少量时间的持续学习和家庭教育就绰绰有余,中文保持阅读写作和讨论就很好。

在这个学习计划中,每天耗时最多的不是权重第一的历史,而是语言。英语和芬兰语的学习时间Isaac保持在每天5小时左右。

历史的学习,本周结束《基督教欧洲的巨变:1517-1648》63万余字的共读学习,Isaac也完成了万余字的相关阅读笔记。

我们每两个月为一个学段,一个学段“攻克”一个阶段性目标。这来源于芬兰教育的启发。芬兰打破了传统的两学期制,把每个学年分为5-6个学段,每个学段包括6-7个星期。学段制使学生在本学段内的课程设置相对集中,便于对所学课程的完整掌握。同时,这么做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将某一课程讲授得比较透彻。

新的学段从5月1日至6月30日,除开节假日,八周时间。

新学段分量最重的英语和芬兰语学习,将继续保持;历史将根据Isaac的兴趣点,进入三十年战争(1618-1648),欧洲历史上最为惨烈和复杂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不仅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冲突,更演变成了全欧洲范围内的权力斗争和利益争夺。它的影响深远,导致数百万人的死亡,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并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Isaac选的共读书是彼得·威尔逊的《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这部83万字,903页的“历史教材”,单就阅读量来说就不轻松。并且还必须放在神圣罗马帝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新教与天主教冲突的框架下去读,而这种种概念也显然不在中国读者的舒适圈内。新学段“开啃”对象就是它了。

新知,Isaac带我认识了华伦斯坦——在“三十年战争”中,与新教阵营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并称双雄的神圣罗马帝国统帅。

加时,我们给了里昂与曼联的加时赛。20年没看球的我,场上的球员一个也不认识,Isaac一一介绍,抢断的是谁,射门的是谁;我们这一对年龄相差30岁的“男孩”(男人至死是少年嘛)饥肠辘辘对着电脑屏幕点评锋线没有大作为,后卫的破门和门将的第六感……今天第十多次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两年以后,去现场看球吧!

Isaac,两年以后,去欧冠决赛现场看球吧!

也闲书局没有彼得·威尔逊《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离开时买了冈仓天心“东方三书”之一的《理想之书》,四川文艺出版2017年2月1版1印。

今天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

【读书记1550】《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春秋的争霸跟战国的兼并不同。春秋像黑社会扳手腕抢地盘,谁的小弟多,谁就是老大。小弟的想法也很简单,谁的拳头硬,谁就是大哥。战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灭掉一国是一国,吞并一家是一家。

战国的历史,是由士来谱写的。什么是士?

士在春秋,是最低一等的贵族。前三等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秦汉和秦汉以后,是最高一级的平民。后三级,是农、工、商。

战国的士,是精神贵族。所谓精神贵族,就是仅仅在精神上火精神领域是贵族。根本原因,是士没有不动产,也没有统治权。没有物质,便只有精神。他们有身份无地位,有义务无职务,有事业无产业。唯一的出路,是为更高级的贵族服务,因此不论是齐家、治国还是平天下,诸侯和大夫是老板,士通过帮佣换取俸禄或食田。

不过,春秋的老板和帮佣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在战国则是雇佣关系。士为了保证有口饭吃,甚至能够飞黄腾达,很可能放弃原则甚至投其所好,不顾长远而只顾眼前。春秋讲礼,战国急功近利,社会风气败坏,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好在事情总还有另外一面。在战国的国际关系中,士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那些重量级士人,服务某国该国就兴旺发达,离开某国该国就内外交困,正所谓“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简直就是核武器。这就迫使各国的王侯卿相不得不卑躬屈节,礼贤下士,以至于普天之下,尊贤成风。

毫无疑问,王侯卿相们的这种态度,是被残酷的国际竞争和权力斗争逼出来的,却在无意之中解放精神文明的生产力。我们知道,知识阶层最希望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一是衣食无忧,二是言论自由。有此两条,思想的源泉就会充分涌流,文明的成果就会遍地开花

于是战国二百年,就成了充满矛盾的时代;民众水深火热,士人备受尊崇;社会动荡不安,学术空前繁荣;道德普遍滑坡,思想充分自由。中华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动乱年代,变成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于是,儒家代表着文士,墨家代表着武士,道家代表着道士,法家代表着谋士,纷纷亮出自己的主张,力图影响历史的进程。这是当时最自由也最活跃的力量。因为自由,所以是百家;因为活跃,所以要争鸣。

“一部好的史书,史观是不能没有的,那时灵魂;史识是不能没有的,那时骨骼;史料是不能没有的,那是血肉;史感也是不能没有的,那时神采。没有神采就没有魅力,历史也就仍然是手术台上的木乃伊。”这段后记里的话,说出了我喜欢读这个系列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学校历史课那么无趣无聊的核心问题所在——教材内容拼拼凑凑;老师一味说教,只讲定论;学生不做讨论,没有想法;讲课的人讲看不到灵魂,听课的人听不到血肉,文本没有神采。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系列第五本《从春秋到战国》,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6年4月2印。读过的“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十二本,总阅读量第1550本

【知途人文】7:写作的核心,不是词汇和修辞

根据上周的要求,诸君列出了自己“下一本想读的书”的书单,包含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乔治·塞尔登《时代广场的蟋蟀》、法布尔《昆虫记》、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我从“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这里延展开,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由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于1818年,至今已两百多年,并非常粗略的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

最后,回到《夏洛的网》读完后的下一本书读什么这个问题。诸君通过剪刀石头布决定出《八十天环游地球》、《西游记》和《弗兰肯斯坦》的阅读顺序。真好。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出于职责和敬意阅读经典作品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他们,并且只有那些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或许这些就是即将成为诸君的书的书。

提问环节,诸君已能够分辨什么是信息类的“是什么”的问题,什么是“为什么”的思考型问题,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能引发思考和讨论,并常常将讨论变成了自由发言,于是我不得不提醒“一次一个声音”,先倾听,再对话。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很多人,好像在听,但并没有接收到任何信息,所谓的对话,不过是相互在一起自说自话。

飞花令和角色扮演,仍旧是最活力四射的环节。

创意写作,诸君拒绝进行我准备的内容。很好,这是自信和平等对话的表现。“你们可以拒绝,但要提供解决方案。”很快提出替代方案,并各自开始了独立创作,有对未来的想象,有神话故事的续写,有生活中的幽默。写作的核心,不是词汇和修辞,是表达,当一写作者有一个故事,平实的文字也熠熠生辉。

今日作业四项:

一、阅读E.B.怀特《夏洛的网》第七至九章(P.48—P.66),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夏洛的网》前九章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阅读理解并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从春天到夏天,威尔伯对朋友夏洛的态度,因为什么而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讨论与写作:什么是朋友。与家人或同学讨论,并将参与讨论的人的观点记录下来,通过独立思考,写下自己对“朋友”的看法。

【2025也闲谈·十八】今天有人来踢馆

下周三是“世界读书日”,今天把“四月之书”提到第一环节进行,各位学者分享自己正在读的书。我也分享了早上在地铁上刚读完的“法外狂徒张三故事集”,罗翔的《法治的细节》中两段——

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也要怎么对待别人”,这是普适的道德金律。人不能成为实现他人目的的纯粹工具,无论为了保障何种社会利益,无辜个体的生命都不能被剥夺。

我们因为无知而读书,读书又让我们真正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拒绝读书当然是一种愚蠢,但是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是一种更大的愚蠢。

借此引出问题:在阅读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学者们说是感受、思考、收获,我说是时间,也即是自己的一段生命。生命是有限的,将这段时间用来读哪一本书,其实就是将这段生命托付给了哪一个作者,与他一起来共建自己的人生。所以阅读要保持,更要知道读什么和怎么读。

明天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接着就进入夏天,选了清人曹尔堪的《谷雨后二日过镜槛小憩》作为诗词的开场。今天“花”字令结束,下周的飞花令就飞颜色了。一位中学生下午来“踢馆”顺便叙旧,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豆总还有飞花令吗?她曾经最佳战绩是与十余人对战三十余轮,完胜。

对课,上联选了“几枝新叶萧萧竹”,上午高小班学者对出“数本旧书斑斑点”,由衷赞叹。窃以为,“数本旧书点点斑”更佳。有学者问毛豆你对的下联是什么,造化弄人,我准备了没人给我机会显一把,我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时候偏偏有人来问,“老实说,我觉得你们真的都很厉害,在短短三分钟就对出这么好的下联,而我想了一个星期也没有对出一个自认为拿得出手的。其实这上联是一首诗里一句,下一句是‘数笔横皴淡淡山’,作者是郑燮,也就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皴’是一种笔法,就是这样的。”我展示郑燮的《竹石图》,图上诗有两字与语文课本里这首诗的不同,到底谁才是正确的?感兴趣自己去了解一下吧。

上周讲谈有“苏格拉底的广场”讨论环节,今次没有讨论,有写作。上午高小班是世界各国文学奖获奖作品续写,各位学者人手随机抽取一部作品的一个片段,用时十分钟的未完成作品,悬念环环相扣,视角层层嵌套,我嘴上狠狠赞叹,心里暗暗可惜——如果能用更多时间来创作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该多好。下午我选的是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片段,学者分为两组合作创作,竟是两个与原作完全不同的故事。我在其中留了两个线索指向原作,是两个人名,一是卡西魔多,一是爱丝美拉达。“这些片段来自一部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我不论是说出书名还是作者名,你们都一定会发出‘原来是他/它’的感叹,语文课本里还收了这位作者的一封信。”

“不要卖关子,快说吧。”

“作者是法国的维克多·雨果,书名是《巴黎圣母院》。”

“原来是这个啊!”

上午高小班,一人一句完成了主题七的《史记·周本纪》选段讲解。新来的学者在大家的鼓励下又蒙又猜出来的译文竟也七七八八,“毛豆这个时候就会说,‘小小《史记》不过如此’”有学者说。我说不错不错,我正要说的就是这句,小小《史记》,也不过如此嘛。我当然知道《史记》不会是这么容易的,但不论是文言文还是古诗词,三到六年级的学者更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不是完全正确,而是不求甚解、不作过度解读,敢于去尝试,就算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勇气,这样也才可能生出与古人对话而不是仰望的信心。对话是亲近的,平等的,而仰望既不亲近也不对等。

下午主题八“姜小白的逆袭:春秋的霸主们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罗马城母狼”中,出自《左传》的《曹刿论战》本可以讲完,但我在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处,说这里的“狱”不是监狱,而是指的诉讼案件,一下就飘了,飘到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那场让东西方法学界争论了千年的,著名的“半费之讼”。我承认,确实是有点“飘”了。

今次讲谈,居学三项任选,一是老规矩自选课题,二是续写未完成的故事,三是尝试完成《希腊简史》,一半的学者选了第二项,真好。

“毛豆,作业,我这次先小小写了个一千字,你看看。”一位六年级的学者把本子递给我,说:“我下次看看能不能八百字。”我接过本子,连声说好,“三句话讲不清楚的,三千字也讲不清楚;三句话讲得清楚的,三千字会讲得更清楚。字数不限,讲清楚为最佳哈。”

一天的讲谈结束,离开也闲书局时购书一本,戈尔丁《蝇王》。前两天莫名想二刷,在家里书架爬上爬下却怎么都找不到了。

【读书记1549】《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基本上一天可以读完一本,好看好读在好好说话,不上纲上线,不道德绑架,条条分析,丝丝呈现,缕缕相连,娓娓道来。以荆轲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为例,书里是这样解读的:

“明星刺客”荆轲是卫国人,他流浪到燕国不走,只因热爱燕国的美酒和狗肉,以及杀狗的屠夫和音乐家高渐离。这并不能构成所谓爱国主义的要素。也就是说,燕国的存亡,其实不关他的痛痒。这也是他听了燕太子丹一番慷慨陈词后,愣了半天不说话的原因。事实上,荆轲刺秦并非主动请缨,是燕太子丹买凶杀人。而荆轲的排场之大,成本之高,所用之费十分惊人。徐夫人之匕首,樊将军之头颅;千金之礼品,督亢之地图;高渐离之击筑,田先生之筹谋。一切高成本又具有戏剧性的要素,在这里应有尽有,而且惊心动魄,光彩夺目。唯一没有作交代的,是不知道有没有过行动前的沙盘推演。

这就怎么看,怎么像演戏。

没错,演戏。包括燕太子丹的“催场”,包括众人“皆白衣冠以送之”,包括临别之际痛哭流涕慷慨悲歌,也包括十三岁就会杀人,但见了秦王就尿裤子的副使秦舞阳,都是必需的舞美、道具和伴奏。结果,荆轲的刺秦,就此变成了燕太子丹编剧和导演的一场大型演出。主题曲就是由高渐离击筑伴奏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此时已不是刺客,而是演员。此行荆轲多半也心里没底,迟迟不肯成行,恐怕就因为此。

可惜战场不是剧场。一旦图穷匕见,那就必须动真格的。然而正如武林高手鲁勾践所言,荆轲剑术不精,还不肯虚心学习。结果怎样呢?秦王近在咫尺,他却一败涂地。抓,抓不住;刺,刺不中;追,追不上;打,打不赢。最终,刺秦不过是一场血溅王廷的真人秀。

关于春秋时期“五十步笑百步”的战场礼仪:实际上春秋的战争更像竞技体育,只要决出胜负就各自收兵,因此时间很短,原则上就只有一天。因为礼,比胜负重要。讲礼仪,就要讲规则。第一条,不斩来使。使节无论职位高低,任何时候都神圣不可侵犯。第二,不以阻隘。就是不在险隘的地方阻击敌人,一定得在开阔地带堂堂正正地进行决战。第三,不鼓不成列。就是对方阵势摆好之前,另一方不能击鼓进军。第四,不重伤。就是格斗的时候,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第五,不擒二毛。就是不能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应该让他回去养老。第六,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时,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为限。所以在春秋,跑五十步的人是可以笑跑一百步的。因为跑五十步就安全了,跑一百步干什么?如此绅士风度,堪比奥林匹克。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系列第四本《青春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7年6月12印。读过的“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十一本,总阅读量第1549本

【读书记1548】易小荷《惹作》

和高山上的所有人一样,惹作过着具体而卑微的日子,她没有去过比县城更远的地方,没见过现代文明的人潮汹涌。罗乌的女人们,生于群山之中,也将死于群山之中。除了神明,不知道该敬畏什么;除了鬼魂,也不知道该忧惧什么。

惹作死于2013年初,还不满十九岁。苦家人说她虽是超生,但是有户口。熊古则却记得清楚,生下苏丽后,为了给孩子上户口,甲哈去过两次罗乌都无功而返,说惹作诗超生的,父母并没有给她上过户口。因为,苦惹作也不曾拥有身份证,以及结婚证,就连死亡时的年龄也是“待确认”。因为是女性,惹作也不被录入家谱——从记载的角度来说,她压根没有曾经活过的记录,这个世界查无此人。

千百年来,无数的彝族女性靠双手劳作活着,吃饭、睡觉、结婚、生育,他们仿佛从来都没有用这双手为自己做点什么。在这大山的深处,世界的尽头,她们是年幼的惹作、年轻的惹作和年老的惹作,是女儿、人妻和人母,唯独不是她们自己。

读易小荷的《惹作》,让我想起十年前读过的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都是无法用文字尽述的苦难。并且这种苦难,很难归结到时某人或某群人的故意所谓,这也是面对这种苦难的无力、无助之处,和深深的绝望。所以惹作才选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看不到任何可能改变的一丝希望。

易小荷《惹作》,文汇出版社2025年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48本,继《盐镇》后第二部易小荷作品。两部作品,在豆瓣我都打了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