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读书

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昨夜枕上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时隔四十年二刷,用时八天。所谓经典,就是一辈子不同的时期读都会有不同收获的必需品。接下来想二刷《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及复仇爽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因为觉得上一次读时,我太年少了,似乎并没有读懂。可是,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今天开始三刷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计划在一周内细刷一遍,并针对将于两周后开始的也闲谈新学期进行小学共读课程设计。然后,是三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用一周时间细刷一遍,并针对将开启的也闲谈新学期进行中学共读课程设计。

阅读就像呼吸

正在为今夜和女儿一起的阅读时间读什么书举棋不定,女儿把坂本健一的《今日店休》递给我,“爸爸,你也看。”

八万字的生活随笔,刚好一个小时看完,顺便标注了几处。

九点半,女儿上床要睡觉了。

“这本《今日店休》我看完了,除了昨天你读给我的那几处,还有几处我觉得也不错,读给你听听?”

“好啊。”

昨晚女儿给我读书,今晚我给她读书。

“第七页:不管重复多少遍,我都要说:读书会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对我来说,阅读就像呼吸,书就是我的人生。”

“嗯,爸爸你以前也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看来这是大家的共识。”我继续读。

“第九页:我希望你们能不加选择的广泛阅读。不用从第一页读起,想读哪页就读哪页好了。如果觉得没意思,管它是什么名著,中途放弃好了。坚持读书,你的个人价值必能得到提升。

“第十二页:书读多了,就会出现另一个‘我’。这个‘我’变成一个客体,会叱责自己:‘你究竟在干什么?’或激励自己:‘快踏出这一步!’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

“第十四页: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很可能是还没有读到让他觉得有趣的书。”

“嗯,我同意。”

我继续读:“第四十页:我认为能克服贫穷的只有知识。

“第七十一页:能够自我反省的人,大多坦诚又谦虚。那种谦虚会使人显得有内涵,散发出魅力。

“第一百五十五页:我一向最讨厌权威、权力,也讨厌傲慢的人。我常常提醒自己别走错路,别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我也讨厌权威和傲慢的人。爸爸,我还想读关于书店、文具店、手账的书。”

“这个好办。关于书店的书,明天我就找给你。”

自救

明日中学部六周测评,我的试卷昨日已准备好。今早中学第一节课结束,回到小学部打印出试卷,余日无课,偷得浮生半日闲,读书一本。《民国了》,四川人民出版社二〇一八年一月一版,二〇二一年一月四印,二十一万字。读的第二本杨早,另一本是《说史记》,也是民国史。从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呈现辛亥革命在聚光灯没有照射到的地方的细碎,也有不堪。时也,势也,天下大乱,英雄刍狗。

放学回家路上,聊起今早学生好奇又再次打听我曾为不良少年的往事。我给他们说,这些年,我全靠阅读和写作自救。学堂的老师不是博士、硕士就是名校毕业,相当部分还是国外留学归来,我这连香港都没去过的上世纪末高中毕业生能给你们上课,可能仅仅只是因为我比其他老师多读了一千本书而已。

说到读书,数了我的豆瓣读书记录,截至今日这本《民国了》,二〇二一年读了一百三十八本书,今年最多也就在一百四十本,读两百本书的目标落空了。二〇二〇年读书一百五十一本二〇一九年读了一百〇二本,二〇一八年读了一百一十二本。应该读书的数量要一年比一年少才对。读慢一点,才有多一点时间消化和思考。还是一个“贪”字。

读书贴士

中学部负责人让我写几个关于阅读的贴士或建议,下个学期放进中学《学生手册》里。于是,敲了长长短短这几条。

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

不要轻易为了谁或某个不可具象的对象去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如果一定要为了谁读书,那就先为自己。

一句杀人诛心的话

我有一句杀人诛心的话:普罗大众永远是一群不愿意用脑子,对复杂信息有天生抵触,拒绝学习还又渴望速成的韭菜!

短文更难写

写不了长文章,那就先从短小的来。但相对看去,短小之文,比长篇文章更不好写,因为能调度的字句不多,更求笔触精准。

自由阅读与阅读自由

如果肉身不能自由,阅读就更要自由,否则就让我想起那本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也只有阅读的自由,才有可能拥有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也才可能发现肉身的不自由。读书,只有读到好思想,才能看见坏人间。

读不读的问题

2019年,中国出版了超过50万种100亿册图书,全世界的出版量更是一个真正的天文数字。在这个数量级上,一年里不论读没读过哪几本书,都没有什么值得炫耀或沮丧的。如果没有阅读障碍症,纯粹只是不喜欢读书,那很抱歉,你左右两个半脑的额叶、顶叶与颞叶会被减少刺激,大脑皮质层会萎缩,你将丧失评估、分析、权衡轻重与明辨信息的能力。不要试图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模式来自我催眠,以为别的什么能力会异军突起,因为人类智慧进化的真正争议点不在于交流技巧的先进性,而在于口语、文字和网络使用的转换能力。所以,人与人除了先天生理之外最大的区别,就在谁一直在保持阅读、写作和思考。在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的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无法分辨什么是独立,什么是思考和什么是独立思考的。

愚蠢肤浅无知且无畏着

下周一(八月三十日)新学期开学,昨天返校,提前一周开始培训和新学期的准备工作。

培训的第一个环节,照例每人都要分享一下暑假里自己的趣事。我的分享是这个暑假里“打了一场球,扭了一只脚,痛了一次风,写了一个剧本,读了十几本书。”现在想来,对说自己假期里“读了十几本书”颇为后悔。这于我是一个陈述句,但其实说出来就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炫耀在里面,但其实这事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值得炫耀的。别人一个暑假读了小半本黑格尔的《逻辑学》,我读了十几本小说;别人读了一部托尔斯泰一百万字的《战争与和平》,我读了十几位作家拉拉杂杂的一堆随笔,书和书,完全没有什么可比性。我这种将读过的书或自己书架上拥有的书的数量约等于自己所知的这种下意识和潜意识,实在是愚蠢和肤浅,深处的原因全在没读过真正的好书,并且读过的书也没读好。从今以后,绝不再人前说读书事。读书实在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读没读书,读什么没读什么,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

本学期我的工作颇为轻松,只是继续自媒体和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顺带上两节小学的PBL课。回头看在幸福学堂这五年,我上过基础经济学、中文、历史、地理、阅读、写作、文言文、游学,再加上这学期的PBL,从三年级到高二课表上除了英文和理科的课程我都上过。现在晚上十点半,老婆孩子都睡了,外面只传来葡萄架上挂着的铁风铃的叮当声,听着“秘密后院”的《赋别》敲下这篇日记,反思到底是什么给了我这勇气,答案只有无知。无知者才无所畏惧,因为愚蠢、肤浅,所以不知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