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知途讲谈

【知途讲谈·第三季】3:享受其乐趣

“我家要去沙漠玩了,我妈妈让我来学几首关于沙漠的诗。”Mondo一见到我就说。

“要去哪个沙漠?”

“可能是这里吧。”他的手指在一面墙那么大的巨幅地图上,从巴丹吉林一直划到塔克拉玛干。“问我问问。”确认是要去银川后,我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对,对,就是这首。”

“那你先找找银川在哪里。”Mondo在地图上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银川后,“我们今天就只讲三首关于沙漠的诗吧。”我说:“除了这首,另外两首是李贺的《马诗》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先从比较容易的《马诗》开始。Mondo先说了自己对“大漠沙如雪”的理解,我也说了我的理解后,我说:“《夜上受降城闻笛》第一句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如果这次你去沙漠,真的看到‘沙如雪’的景色,一定拍下来,回来我也看看这样的景色。”

“燕山月似钩”句,在地图上指给Mondo燕山所在,并在白板上画出了“钩”这种兵器的大概形状。

“《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所见的塞外风光,是王维作品中不多的边塞诗。‘单车’不是骑的自行车,也不一定就是指一辆车,可以理解为轻车简从。并且这个‘车’不读[chē]读[jū]。如果在学校,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读,但你要知道这个字还有不同的读音。

““属国”可能指附属于唐朝廷而存其国号者,也有可能指秦汉时的“典属国”的官职,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时也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今天只讲了第一种解释。

然后翻开地图,“居延,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曾经的居延就在现在的甘肃省张掖市以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河”即黄河,但“大漠孤烟直”有几种解释,一指边防报警时燃狼粪的狼烟;一指塞外旋风如“孤烟直上”;还有炊烟说,烟因无风而直上;另外还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唐代每三十里置一堠,就是瞭望警戒的土堡,堡上士兵每天日暮初夜时举烽火报无事,谓之“平安火”。这首诗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篇目,对Mondo来说,略有点难了,所以只给他说了最容易理解和记住的炊烟说,因为我认为这与“单车”暗合,轻车简从问边,在大漠中,单车与孤烟更显苍凉。

“‘候骑’读作[hòu][jì]是侦察兵。”翻开宁夏地图,“萧关是古关名,故址在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市附近。‘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军事长官,这里指前线统帅。”在地图上指着蒙古国,说:“‘燕然’即燕然山,就是今蒙古国杭爱山。”

两首诗讲完,背诵接龙,今天结束的时间就到了。三首的计划,完成两首,但相当愉快。

卡尔维诺说:“背诵诗歌,很多的诗歌,不论你是儿童、青少年,还是老人。其次,专注于困难的、需要发挥到极致、需要努力的事情;警惕简单的肤浅的、为了做而做的事情。反对现在各方面强加于语言的抽象性。再次,要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随时都可能消失,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享受其乐趣。

【知途讲谈·第三季】2:诗中即是此景

Mondo今天的状态不错,所以我们能够两个小时完成学校七个课时的内容。

在复习了上周的孟浩然《宿建德江》和《过故人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四首后,一字一词到一句再到一首,讲了朱熹《春日》、贺知章《回乡偶书》、刘禹锡《浪淘沙》、杜牧《江南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韩翃《寒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七首,完成了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所有古诗词讲解,进入了下册内容。

朱熹《春日》的“胜日”不只是春日,而是天高云淡、云淡风轻、碧空如洗、天清气爽的春日。

贺知章‌36岁‌时离家赴京赶考并高中状元,86岁告老还乡,‌《回乡偶书》的“偶书”是遇到了随手记下之意,“书”是动词而不是名词。离家半个世纪之久,自然“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刘禹锡《浪淘沙》的“浪淘沙”是唐教坊曲名,宋时成为词牌名。为了区别不同人在不同年代写的同一词牌,后人通常会在词牌或曲牌名后增加题目,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只有少数为词人原创。
杜牧《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七个字,写了“水”、“村”、“山”、“郭”、“酒旗”和“风”,有动有静;“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面就要讲到“梁帝讲经同泰寺”的典故和《洛阳伽蓝记》这本古书。讲到“多少楼台烟雨中”句时,指着窗外大雨滂沱,烟雨濛濛说,诗中即是此景。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涉及长江的上中下游、金陵(南京)的地理知识,借“一水护田将绿绕”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田园景色对比和重温。“‘两山排闼送青来’就是那样的山吗?”Mondo指着窗外楼后雨中横着交错的两山问。我说这两山确实是“送青来”,但不是“排闼”。“闼”指的是门,“排闼”在这里要么指的是两山带着青翠之色立在湖阴先生居前如门,要么是两山青翠之色浓郁得好像溢进门来。

韩翃《寒食》的“寒食”是指的“寒食节”,而“飞花令”正得名于“春城无处不飞花”句。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之一,从夏夜大三角的天琴座织女星、天鹰座牛郎星、天鹅座天津四和银河,再回到刘禹锡《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与诗之间,人与人之间,就联系起来。

讲完七首诗,再和Mondo玩两轮背诵接龙,我说:“古诗词文言文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点不同,和语文书里面的其它课文也不同。一旦理解并记下来,就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因为它们会成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一部分。”

【知途讲谈·第三季】1:去欣赏别人发现不了的另一种美

今天开始知途讲谈的第二学年。为了应对升学上的“刚需”,讲谈内容调整为古诗文。计划在两个月内完成六年级全年的古诗文内容,并对小学五年的古文和古诗词内容做全面复习;一学期内完成七年级的内容,这样在进入中学后能够更加从容。

调整讲谈内容的原因在于现行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比为30%,而随着年级的上升竟然很快飙升到了超过一半的51.7%,并且不只是篇幅增加,难度也大幅提升。在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中,各种综合测评中的古诗文又极少是课本里的,分值比例又占到了30%以上。这样的评估,其实检测的已不再是学习者对课本里有限内容的掌握,而是对古诗词和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把那些课内篇目背到滚瓜烂熟所能具备的,是要在较长的时间里,通过广泛涉猎的细密、绵长的浸润和滋养而自然生发得来。这种“得来”不一定是喜爱,是具备拿到一首诗、一篇古文,不论是先秦还是汉唐,宋元还是明清的作品,都能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曾经讲谈有同行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能阅读《史记》,并读出了太史公的春秋笔法,何其欣慰,因为他能欣赏别人发现不了的另一种美。

今天,Mondo 说自己在暑假里已做了一些准备,因此我计划一次讲完六上古诗词十首。然而在进行中发现,Mondo只是认得了字,背得出来,却对内容一句也不明白,也即是空得了“形”而已。于是放慢节奏,一首、一句、一词、一字,从诗人到诗句,不强行拔高,不过度解读,只回到一个人的角度去讲解。讲孟浩然在《宿建德江》里“日暮客愁新”的“客”和“新愁”,与《过故人庄》里同为“客”但却是“把酒话桑麻”的欢愉;“野旷天低树”的压抑与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望湖楼下水如天”澄澈,相似的景因观看的人心境不同而不同的“境由心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远景、近景的描写;听觉、视觉、嗅觉的结合;有蝉鸣和蛙声,还有交谈人声,短短一阕词,如此丰富的内容却区区不过五十字,译为现代文也是一篇绝妙好文。在讲“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时,Mondo因伤口疼痛而提前结束。我们约好,下周补上这周提前结束的十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