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汉书

【居家随记】二:只是缘分和选择

昨天上午在也闲书局和Isaac一周一会。午饭后敲完记录,准备离开时,店长发哥问:“毛豆老师,《汉书》新到一套你要不要?”上次店里收到一套旧的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但缺了第四册,店长从网上凑到一本但颜色稍浅不成套,我就没要。

“拿来看看吧。”发哥从橱窗取来一套新《汉书》,干净漂亮,但定价470元,给我特别优惠七折也要三百多。最终我还是要了那套旧的,1962年6月1版,1997年6月10印,十二册共154元。

结账时一位估计也是老顾客的中年女子说,都没有得到过这么低的折扣。发哥嘿嘿一笑。“读这个版本《汉书》的都是高人,我只能读白话版的。”那中年女子说。“我也就是蹲坑时当故事书随便翻翻混眼睛,也不怎么读得懂。”我说。

结了账,下午还要赶一场讲谈,带不了这十几本书,就抱进周六用来讲谈那里间,放到桌旁几上,抽了第一本放进书包。在去往下一处讲谈的地铁上翻《汉书》第一篇的《高帝纪》,大有趣。回头想来,也不知道是哪天突然发现就能看得懂文言文的。

下午的讲谈是试讲的第二次。晚上给发起者回复就此暂停了。快五十岁的人了,不必要在消耗自己的事情上纠缠。大家都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缘分和选择。

下午在家做农家腊味土豆焖饭。一刀下去,赶忙去看挂历今天是个什么特别的日子。挂历上没有标注,既然神给了这个信号,大概是又有小男生向女儿表白了吧?!顺便庆祝距离我和太座大人在一起24周年还差两个月纪念日。今天晚饭的BGM就是周璇《爱神的箭》了。

dav

晁错之死

下下周课程的主题是“七国之乱:诛晁错,清君侧”。昨天看了一天《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今天看了晁错的两篇,《汉书·爰盎晁错传》和《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初看晁错,《汉书》比《史记》精彩。

《史记》中,晁错的“传”含“太史公曰”在内不过千言。晁错的死,“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只用了十六个字;而《汉书》中的晁错“传”有七千三百多字,仅只匈奴寇边,错上言兵事就五千多言。关键的晁错之死,不但用了四百字写“窦婴、袁盎进说”的“进说”都说了些什么,还用近两百字写晁错是怎么死的,“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腰斩、弃市,何其凄惨。

《汉书》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史记》止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在“文景”这段历史时间上,《史记》和《汉书》是有重合的,为什么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对晁错这个汉朝的重要人物的笔墨,出入会这么大?

两本史书中都把袁盎和晁错放在了一起,可见二人关系的“不一般”(晁错的死,看起来是袁盎补的最关键一刀):“盎素不好晁错,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两人的仇怨,还有吴、楚反,“错谓丞史曰:‘爰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有人把晁错的想法告诉了袁盎,导致袁盎惊恐,夜见窦婴,盎、窦二人“进说”致晁错于东市腰斩。窦婴是谁?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的大将军。《汉书》晚于《史记》,《汉书》中晁错的相当部分内容,其实在《史记》中袁盎的篇幅里。

不过要说晁错死于窦婴、袁盎,也不完全。因为关于晁错的为人,二史都用了“峭直刻深”,身居高位又严峻刚直而苛刻,必定会得罪很多人,盎、窦二人只是其中。尤其是晁错提出的“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这就掐住了封王们的脖子,要他们的命,于是吴、楚反,打出的是“以诛错为名”。但诛晁错是假,要造反是真,晁错只是个借口。难道封王想造反,景帝不知道吗?当然知道。他也只是把晁错作为平息叛乱的最后一根稻草试试,万一真的有效呢?所以晁错不是死在造反的封王和窦婴、袁盎之手,是死在自己的性格上,景帝只是伸出手按下了那把斩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