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孔子

【读书记1524】张恒寿《孔子》

张恒寿《孔子》,北京人民出版社“承自上世纪60年代吴晗策划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的“新编历史小丛书”之一种,2020年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24本。2025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虽是5年前出版的新书,但不论是对历史还是对人物的观察角度、评价标准,都相当过时、狭隘,或者说具有上个世纪60年代的鲜明时代特征,在豆瓣上只有不足10人标记“读过”且无评分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书中认为,为百家争鸣“铺平了道路,开创这个局面的,正是孔子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这个观点我不赞同,太过绝对了。儒家也不过是百家中的一家,并且成为百家之首是在汉武帝时,也跟内法外儒的政治需求有关。还有“孔子学说中,进步成分占主导地位,还是保守成分是主要的?孔子学说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还是代表地主阶级?”这样的阶级斗争论调,本就是将历史和人物的复杂性简单化、教条化的错误方法。

不过开卷有益,这本书也补充了我孔子这块知识拼图的缺漏——虽然缺失的知识拼图缺漏仍然很多。
“孔子虽没有对仁下明确的定义,但‘爱人’一语,可以作为对仁的简要概括。爱人就是对别人又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提到孔子,讲到儒家经典,总无法避开“仁”这个概念,但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准确。现在,至少我又多了一块关于“仁”的拼图。

“孔子离陈后,就到了原属蔡地而当时已成为楚地的负函(信阳),这是楚国的卿相沈诸梁正出镇叶城,称为叶公。”这个叶公,就是小学课本里“叶公好龙”中的叶公,但这里的“叶”不读yè,而读shè,地名。

“(孔子)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完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来担当爱人济世的历史使命,所以把德行一科,放在政事、言语、文学等科之首,但在知育方面,也没有轻视放松……在教学方法上,他注重启发,反对灌输,更有一套‘因材施教’的办法。比如对于弟子们提出的同一问题,他根据个性不同予以不同的回答。”现在看到一些民办学校的创新教育把品格、个性放在培养学生的重要位置,但中国私学的祖师爷孔子在2500年以前就在这样提倡和践行,这样的创新其实是炒祖师爷的冷饭,而且又还没有炒好,是既没有“创”也不“新”。

有教无类解

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事物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

——周宪《美学是什么》

一阵风来,最后一批银杏树叶撇开了树枝。从书房看出去,窗外天井里飘飞的和落到地上的叶子,浸泡在时间里,与墙边依旧青翠的绿竹和地上的青苔一起,密密凝成一幅大自然金黄的暮色;而坐在窗前吊篮里,正翻看周宪的《美学是什么》的太座大人,与这窗景就像一幅莫奈的画。

我在桌边读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想到上周讲《论语》十二章,课堂上学生突然跳出教材,问我怎么看“有教无类”。我反问她的看法,她说“无论高低贵贱任何人都能接受教育”。这是教材里的解释,也即是“标准答案”。我说:“我的理解和你不同。我认为‘类’指的是教育方法,而不是受教育的人的‘种类’。”今天看到的孟子这句,也正好是对孔子“有教无类”的一种解读。并且,《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里的“方”也应该做“方法”解。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在我看来,其篇章和句子之间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就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很难对某一句的前后文联系来看,所以只要说得通,各有各的理解也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各美其美”。相反所谓的“标准答案”才是最大的问题,最“不美”的。因为“标准答案”就像只允许自然界只有一种颜色,对事物只有一种理解,这是灾难,是破坏,是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