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与Mondo同行

【与Mondo同行·第三季】10: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与Mondo十次面谈,讲完六年级全学年的二十六首古诗词和四篇文言短文,也即是我们完成了全学年30%的语文课程内容。进展顺利。下周开始试试再用十次面谈,完成七年级全年的古诗文。八年级全年内容就至少需要二十次面谈才能完成,因为古诗文在语文中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也就是一半以上的语文课文都是古诗词和文言文。

选自《孟子·告子上》中的《学弈》一文,我问Mondo将其放入课本的目的是是什么,他的判断很准确,当然也是“标准答案”——“要我们像那个‘惟弈秋之为听’的学生一样上课认真听讲。”

“可是我有不同的看法。你试试从那个心不在焉‘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棋者的角度来看呢?”我提醒他尝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哦——他其实也没有问题。”

“为什么?”

“如果他并不想将下棋成为棋手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那就不应该被强留在这里,而是应该去学习射箭,有可能将来会成为一位将军或者全能猎人。”

“完美!让想下棋的这人去打猎,他也应该会是心不在焉的。所以让想下棋的下棋,想打猎的打猎,让棋手成为棋手,让猎人成为猎人,成就或者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不再是知识,而是认知。”提升了认知,才有可能成全自己,成就自己。

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Mondo弄明白了文本的意思,但没明白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没变,却为什么太阳会像两个小孩看到和感受到的那样忽大忽小忽冷忽热。于是我在白板上画了太阳和地球,讲解了光线的折射,虽然这是八年级物理的内容,但Mondo一听就明白了。可见,要“学而时习之”,当在实际中学习者自发提出问题得到回应和收获,才会促使他更加主动去探究更加广阔的未知世界,而不仅仅只是刷教科书里的那些已知重复的题。

【与Mondo同行·第三季】9:要人间清醒啊

在复习背诵了前面讲过的二十五首古诗词后,捋了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和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两阕词,逐字逐句讲了《伯牙鼓琴》和苏轼《书戴嵩画牛》两则古文。下周讲这两阕词和《孟子·告子上》里的《学弈》、《列子》里的《两小儿辩日》两篇古文,六年级语文课本里三十一篇的文言诗词就全部讲完了。

Mondo说自己的认字和阅读理解比较弱,我说每次这些诗词文言你先读一遍,我再读一遍,让你将读错或不认识的字注上音义后写三遍,你再讲自己的理解,我来补充和修正。这就是在补不足了。这个不比数学,得靠积累,急不来。

今天没要求背诵,但Mondo还是主动要求挑战一下,五分钟就达成了目标。诸事顺遂。

讲《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和戴嵩是知识权威,戴嵩的画也肯定是画得好的,但两者都没有发现的画中问题,牧童拊掌大笑“谬矣”并指出画中错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是各自的生活技能和常识,就是术业有专攻,因此不可盲目跟随和迷信权威。

“那老师你觉得世界应该淘汰弱者吗?”Mondo问:“这是我和妈妈在家辩论的题目”。

“什么是强者?什么又是弱者?”

“对社会贡献大的是强者,不愿意贡献和没有能力贡献的就是弱者。”

“一个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来一说的成就,更是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可他临死前决定捐赠器官。死后,他的心肝肾肺和眼角膜让四个人重获新生,让两个人重见光明,你说他是强者还是弱者?如果世界淘汰所谓的弱者,那这个人真正的强者在还没有成为强者之前就被淘汰了,因为他到死都是弱者;但他死后成为了强者。他到底是强者还是弱者?谁强谁弱这个标准又由谁来判定?”我实在是太喜欢这个环节了。

“那你觉得一个故意杀人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应该被原谅吗?”他问。

“这也是你和妈妈的辩论题?”

“是的。我妈妈觉得应该原谅他,因为杀人犯已经知道自己的错了。”

“我认为,只有受害者家属才能决定是否原谅这个杀人者。”

“那发展和环保,这两个选项你选哪一个?”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大人是全都要。为什么不能环保的发展呢?”

“哦——对哈!”

要跳出别人给你设定的思维陷阱,就要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就要人间清醒。现在,我说‘Mondo你好帅’,这是事实还是观点?”我问。

“观点。”

“那这个世界上99%的人说你很帅,这是事实还是观点?”我好害怕他说是“事实”,哈哈哈。

“还是观点。”

我继续说:“我现在是个肠旺面馆收银的,你来吃面。我问你‘Mondo,你不加面的话那是要加蛋还是加豆腐?’”

“呃……我加蛋好了。”

“煎蛋和煎蛋都要还是只要一种?”

“一个煎蛋就好了。”

“你看,上套了。其它面馆是怎么问的?是问你‘加不加面’、“加不加豆腐”、‘加不加鸡蛋’,在我的面馆,我是直接给你选择加面加蛋还是加豆腐,但你不要忘了,要逆向思维,要人间清醒啊,你原本只是要吃一碗面,什么都不加的。”

“哦——学到了,学到了!”

结束今天的“同行”,在下楼的电梯里,Mondo问我:“在一个学优班,只有我一个人考了99分,其他人都是100分,我就是这个班里的学渣;但在一个普通班,只有我考了99分,其他人分数都没我高,我就是个学霸。我的学习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好与不好,看你和谁比,怎么比。但通常我不会去和别人比,我只和自己比,看自己今年和去年比有没有进步,看自己今天有没有又添新知。

【与Mondo同行·第三季】8:萌芽

今天讲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叶绍翁《游园不值》和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但因为遭到对变法持有不同看法的官员们反对甚至是攻击,以及变法的内容确实有一些问题,王安石被罢免。离开权力中心的王安石住在金陵(南京)紫金山。有天路过邻居湖阴先生家,看到园子拾掇得清幽高雅,于是在人家的白墙上就题了《书湖阴先生壁》,借此复习了六年级上的内容。被重新启用后,王安石北上返京,夜宿瓜洲时所写。“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语成谶,进京官复原职没多久,他就又被罢官,“明月照我还”了。

《游园不值》,不是不值得,是没遇到,没遇到主人家或是想见的人。屐是木拖鞋,是古人的便鞋,现在日本人还穿,但我们早已不穿这样的鞋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的三阕词之一。另两阕是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和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我觉得这三阕词都俗。鲍浩然只知道是苏轼的朋友,但是什么人,有什么作为,都不知道。“眉眼盈盈处”两解,一是山水交汇处,一是心上人所在之处。

“这词看起来好简单啊!”Mondo说。

我听他这么说,眼前一亮,“那用五分钟写四句来看看,想到什么写什么”。

“我试试看。”他半躺在椅子上,仰头看了三分钟天花板,“唉,还是太难了,算了。”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有了这个想法,就开始萌芽了。

【与Mondo同行·第三季】7:应机生发

Mondo的状态不错,我们讲诗五首:《诗经·采薇》(节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杜甫《春夜喜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范仲淹《江上渔者》。

语文课本里节选的是《采薇》全诗最后一段八句,因此需要补充一些信息,否则最后两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来得莫名。“雨雪霏霏”的“雨”读yù,作动词,意为“落下”,是雪纷纷而下意,而不是下雨夹雪。“行道迟迟”的“迟”不是迟到,是缓慢而吃力。就这八句,只能这样了,所以还是给Mondo说,等讲到《十五从军征》,就能明白“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悲的是什么,哀又从何而来了。我赞同顾随解诗的观点,不能添字解,以诗解诗最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除了诗,还说了源自这首诗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在龚琳娜演唱的《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Mondo说曲和唱都不好听。我说人人不同,各有喜好,正常。敢于说“不”,也正是我所鼓励的。Mondo说下午要去练钢琴,我说正好,你再听听这琴曲和我们现在的音乐有什么不同。这可能对他来说难了点,没听出来。于是顺手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让他去请教钢琴老师这五音对应的是现代简谱中的哪五个音,算是家庭作业。他说:“音乐老师怎么会知道这个?”我说:“即便是教西洋乐器的音乐老师,这个应该也是要知道的基础哦。”现在想来有点后悔,万一音乐老师太年轻,不知道,岂不让人难堪?

杜甫《春夜喜雨》,“俱”、“看”两个字读jū和kān。问Mondo,杜甫写这首诗时人在哪里,他说不知道。我说诗里写得有,锦官城,就是成都。Mondo说:“喔,我家亲戚就在成都”。我问他去过锦里没,说去过。我说现在锦里是成都有名的旅游商业街,但这个“里”不是里面,而是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的住宅小区;古时成都蜀锦的精美与江南锦绣不相上下,政府专职管理一应事务的官员称“锦官”,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而“锦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蜀锦工人家属区。诗里诗外,有人情,有故事才有温度,否则一首一首背将下来,味同嚼蜡。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看”读kān,“胜”读shēng。Mondo不知道“张十八”是什么,没想到意趣在这里,就说了《送元二使安西》的“元二”,还有《问刘十九》和刘二十八。刘十九的姓名是刘禹铜,他的堂兄弟刘二十八名气可比他大多了,他的名字是刘禹锡。这种对人不称名而称排行,更显二者的亲近。

这样的对谈,没有办法按照学校里老师上课那样备课并严格按计划推进。对谈,最要紧的是看状态,并应机生发延展,而什么时间会出现什么就是时机,全然未知,于是来了尽量接住,末了再推一把

【与Mondo同行·第三季】6:凡事都有自然后果

Mondo迟到10分钟,于是会面临相应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念头和言行都会有的“自然后果”,不是处罚。

“两天后就是对中国古人来说很重要的重阳节。”

“要放假吗?”Mondo问。

“不是才放了中秋和国庆的长假吗?”

“对我来说,放假的节日才是重要的节日。”Mondo说。我觉得这个标准似乎有一些道理。

借重阳,温了这一季已讲过的十五首古诗,尤其是三年级语文课本里,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十七岁的王维身在“山西”长安思念“山东”兄弟的山是华山;六年级语文课本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孟浩然《过故人庄》。

新讲两首,明人于谦的《石灰吟》和清人郑燮的《竹石》。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意为赞扬、赞叹。《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明自己的志向,我只略说,因为这是学校语文老师擅长的部分。我的重点放在了人物、历史和化学方面——

郑燮号板桥,就是常说的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擅画兰、竹;

于谦作为文人,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抵御了瓦剌也先的进攻;

人类使用石灰的历史超过2000年,至今仍然是用途广泛的建筑材料;

石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石灰的来源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天然岩石,经过900-1100℃煅烧,排除分解出二氧化碳后所得的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尤其强调了CaCO₃、CO₂、CaO三个化学式。

“那么多钙,可以直接吃石头或者石灰不就可以补钙了吗?”Mondo说。这个问题非常好,非常有想象力,可惜我的生物和化学储备不足,没接住,可惜了。

“这种钙是人体无法吸收的,所以才没有人通过吃石头的方式来补钙,不过石灰倒是可以少量药用。”

认字、读诗、讲解、扩展、背诵、默写,一次到位,不完成就不下课,这就是迟到的自然后果。而这个自然后果的自然后果就是,虽没办法展开更多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化学Mondo要到三年后的九年级才会初步接触到,但埋一粒种子,当再次遇到,雨露阳光恰到好处,就会发芽。

“你数学好吗?”Mondo问我。

“怎样算好?”

“分数会吗?”

“会。”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会吗?”

“会。”

“那你也可以教我数学了。”原来在Mondo的眼里,数学如此“简单”。

“可是我更喜欢语文、历史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