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Mondo十次面谈,讲完六年级全学年的二十六首古诗词和四篇文言短文,也即是我们完成了全学年30%的语文课程内容。进展顺利。下周开始试试再用十次面谈,完成七年级全年的古诗文。八年级全年内容就至少需要二十次面谈才能完成,因为古诗文在语文中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也就是一半以上的语文课文都是古诗词和文言文。
选自《孟子·告子上》中的《学弈》一文,我问Mondo将其放入课本的目的是是什么,他的判断很准确,当然也是“标准答案”——“要我们像那个‘惟弈秋之为听’的学生一样上课认真听讲。”
“可是我有不同的看法。你试试从那个心不在焉‘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棋者的角度来看呢?”我提醒他尝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哦——他其实也没有问题。”
“为什么?”
“如果他并不想将下棋成为棋手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那就不应该被强留在这里,而是应该去学习射箭,有可能将来会成为一位将军或者全能猎人。”
“完美!让想下棋的这人去打猎,他也应该会是心不在焉的。所以让想下棋的下棋,想打猎的打猎,让棋手成为棋手,让猎人成为猎人,成就或者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不再是知识,而是认知。”提升了认知,才有可能成全自己,成就自己。
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Mondo弄明白了文本的意思,但没明白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没变,却为什么太阳会像两个小孩看到和感受到的那样忽大忽小忽冷忽热。于是我在白板上画了太阳和地球,讲解了光线的折射,虽然这是八年级物理的内容,但Mondo一听就明白了。可见,要“学而时习之”,当在实际中学习者自发提出问题得到回应和收获,才会促使他更加主动去探究更加广阔的未知世界,而不仅仅只是刷教科书里的那些已知重复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