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圩八】完美人生

开讲岑参,准备两天结束这个主题。

岑参的“参”,“新生”说老师教的是读shēn,我说在我这里读cān。因为读shēn指的是天上的星宿,而岑参哥哥名况,况为比较、更进一层意;参为加入、参与意。当然这也是说法之一种,到底是读shēn还是cān,大家各自随意。

今天讲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入京使》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两首对3班的“老生”来说是“温故”,早在两年前的一些临时课程中就已讲过,但对“新生”来说是“新知”,要点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个主题的作业原为任选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各一首作比较。与熊猫老师商量下来,不如指定为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还更简单一些了。”吴说,“省得我再去费力挑选,呵呵”。好嘛闷。

下课五分钟,沈继续拉着我唠嗑:“圣骑士团虽然在历史上被‘团灭’了,但我觉得不会那么彻底,残余的骑士或许隐姓埋名转入‘地下’活动,到现在还存在。”我说我支持你这个想法,“因为我也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人数不多但实力强大的秘密组织。例如那个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梵高……啊……想不起来那个名字了,一部不错的小说,还拍成了电影,就是关于这个的。等我去想想,想到了给你讲。现在赶快去上课。”改完作业,还是想不起那个名字,只好搜索汤姆·汉克斯的作品,找到他演的那部电影《达·芬奇密码》。在沈的作业后留言:《达·芬奇密码》,电影和小说都好看。

六水大人在每日一记里开始尝试与我“笔谈”,就一些问题征求我的看法,真好。

“豆哥,你觉得‘人生是不完美的,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获得成功’这句话对吗?”琨问。

“我认为这句话是鸡汤陷阱。”

“为什么?人生就是充满了缺憾所以才要追求完美,不努力怎么会成功?”

“我认为完美有两种。一种,每个人生来就是完美的;一种,人生就因为有缺憾有不足,所以才完美。关于成功,谁说经历了磨难就一定会成功?谁又说成功就必须经过磨难?说要经历磨难才能获得成功这是在美化苦难。苦难就是苦难,苦难积累的只是教训,与是否成功毫无关系。”

“哦~那其实是人生中有的苦有的磨难是完全可以避开,不需要去经历的。”琨说。

“然也。”

今日状态不佳,咽痛喑哑。

【读书记1444】徐家干《苗疆闻见录》

徐家干,字稚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同治十年(1871)赴京参加会试落选后,经同乡陈宝箴介绍,任湘军苏元春部书记,参加镇压咸同贵州苗民起义并随苏元春部留驻今台江县施洞口。在“军旅余间,略加询考……就耳听目睹随笔记之”于光绪四年(1879)完成《苗疆闻见录》。

“苗疆地势险阻,冈峦错接,跬步皆山,谚云‘地无三里平’。身历其境,乃知其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历其境,乃知其难。只是原书及校注引用文字中对少数民族、农民起义军又污辱的字样均加引号保留原字如“狪”苗、莲花落“贼”首则大可不必,甚至是多此一举。要相信能读这样的书的读者自应有判断力。

徐家干《苗疆闻见录》,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图书室藏、上海古籍书店1979年复印本《苗疆闻见录稿》为底本,吴一文、邰剑江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1版,2020年8月2印,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444本。关乎生活与自己所在这片土地的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一点。

消费降级给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2024到现在的5个月里我的购书总量,还没有两年前一个月的多。也好,那些买书如山倒但还没来得及读的书,这个时候正是“去库存”的好时机。越是困难,越要读书

【观自在·圩七】过了好多条马路

语文合班,讲了杜甫的《阁夜》和《旅夜书怀》两首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里的篇目,这个主题结束。明天开讲主題三十八,唐人五十家之九“岑参: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昨天有生缺勤,今天又再讲了语文和中国史期末笔试题及要求

课间五分钟,沈继续找我唠嗑,铃响起了还不肯走,被我赶出教室去上下一节课。今天唠的是“圣骑士团杀手”腓力四世与金雀花王朝,估计明天就要到玫瑰战争了。幸亏很早以前翻过丹·琼斯的《金雀花王朝:缔造英格兰的武士国王与王后们》和《空王冠: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的崛起》,否则完全接不起嘴。

六水大人的每日写作,依旧惊喜不断。我好奇她到底有多少写作手法,有多少创意汩汩涌出。或许这就是天赋和才华了。写作这件事真的要靠才华,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写得就越好,书读得多只能保证你写的东西基本顺畅,不易犯错而已。真正要写好写出彩,还得靠才华。(毛尖《乱来》)“你在原来的学校,作文应该是班上最好的吧?!”我问她,然而得到的答案是,只是中等。那最好的是什么水平啊?有点惊到我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老师觉得最好的作文是一位同学写下雨天父亲背自己上学的。”我说:“哦,明白了,就是全班50人里有20个人扶老奶奶过马路,余下的不是父爱如山就是亲恩似海了。惜福啊大家,我们今天能聚在一起,各自都经历了千辛万苦,起码都扶了好多老奶奶过了好多条马路。”

游学归来后,曾的日常写作“地铁人物记”就莫名停了。要求继续这个系列,不能停。他的六月阅读,加了冯骥才的一套三本描写人物图文俱佳、小巧灵动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

白和吴的课题作业《杜甫传》,因为弄错了重要时间和人物,都拿到了本学期第一个“F”。吴在“每日一记”里写:“拿到了本学期第一个‘F’,看到原因时被自己蠢笑了,绝对不会再因为粗心而丢分了。下次写完一定多检查。”我留言说,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抱怨,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花卷的课题作业依旧是“A”,提前提交了《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阅读简报,这样她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阅读和休闲时间。

午饭时,美美问,豆总为什么要选择在期末汇演跳舞。我说因为想做一点以前没做过的事。

【读书记1443】石黑浩《一千年之后的人类与机器人》

“如果有一个能够与人交流的机器人,我们要让它做什么呢?”我想,如果机器人真的能够实现与人交流,那就说明这个物体已经具备了自主意识,成为了生物意义上的“物种”,而不是现在的ChatGPT这样基于在预训练阶段所见的模式和统计规律,来生成回答,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论文、邮件、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了。那时就不能再用“它”,而是应该用“祂”了。

“人的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技术越发达,越需要能力的支撑,因此人类的能力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提高……技术并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发展变化的,而是呈指数级变化,因此,在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无论哪个时代都会有幸福与不幸,这就好像‘零和游戏’一样。因此,我们不能仅依靠未来会怎样、幸福不幸福这种单纯的价值判断去评价。现阶段,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能够定义绝对的幸福,全都是相对的价值观。”所以在人生中“最好不要做那种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比如,因为辛苦就放弃或者觉得这样做很轻松,这样的选择往往会让自己后面更辛苦。如果找到了真正想去做的事,或者觉得这件事能够让自己拼命去做,那么放手去做就好了。”

“肉体对于人类的定义来说并非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即便没有肉体,我们也能够成为100%的人类。”那人类的定义是什么?这本书出版于2022年,石黑浩当时说:“即便是身体完全不能动的人士,只要有了‘脑机接口技术’,就可以完全操控人形机器人。”还不到两年,2024年3月,马斯克就实现了人类第一例脑机接口。

“如果‘个体’被统合,或许进化就会停止。所谓进化,就是在繁育出的诸多个体中留下优秀个体。”但我认为,不论是“进化”还是“退化”都应当是演化,留下更适合当下环境的个体以实现种群的繁衍。

如果这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你会讲述什么?日本NHK电视台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最后的讲义》完全版四种之一,石黑浩《最后的讲义:一千年之后的人类与机器人》,海峡书局2022年6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43本。我在书名页写:“一个大男孩和他机器人玩具的故事。”

翻过了一千多本书,少见的遇到了装订错误,有16页的重复内容,也算是一个“黑天鹅事件”了。

【观自在·圩六】中二病与强者

【语文】

语文要合班至讲完这个杜甫的主题。

花卷和大魔王每周这节语文课是去上Pamela的英文,另有几名学生病假,一名学生事假,缺勤近一半。我的态度是有一人算一人,做好自己,哪怕上课时间到了没有学生在教室里,我也会尽全力认真备好课在教室里好好坐一节课。

今天讲了《登岳阳楼》和《蜀相》。

《登岳阳楼》从“昔闻洞庭湖”句,先复习了世界湖泊和中国湖泊的前五及其地理位置,并与李白还是小白时,想与崔颢一较高下的《岳阳楼》和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张哥带我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再与“今上岳阳楼”作第一联讲解,叙述起联,稀疏平常。这时已是老杜人生中最悲苦凄凉之时,距离他离世也仅只一年多时间,举家住在孤舟上四处漂泊,因为生活困难不但北归不得,还被迫继续南行,自己又身患肺病,风痹导致左臂偏枯,我觉得几近半身不遂,再加上右耳已聋,真真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然而就算是这样,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心怀悲悯,感慨时局家国之愁。“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杜甫,但不要陷入家国时局的宏大叙事中。杜甫选择怎样的人生,那是他的自由和价值取向,但我们要回到一个‘人’去看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作为父亲和丈夫,心怀天下却无家庭,悲悯苍生却照顾不了家人,这样的男人,尤其是在座的女生,你们要想清楚,这样的男人就算他再‘伟大’,对他的家人来说,他是一个值得依靠和托付一生的人吗?”

《蜀相》从“映阶碧草自春色”引出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句;“隔叶黄鹂空好音”,常被解读为“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但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说:“我的个人看法是,低头看见脚下台阶小径草绿春色透,抬头听见黄鹂在空中的鸣叫透过树叶,好一派有视觉有听觉的立体的春的感知。不要把什么内容都往国仇家恨上去靠去解读,诗人也是人,分分钟都忧国忧民觉得天下离不开自己是一种病态。这是病。是中二病。”如果只是按照标准解读去讲诗去理解,那还要我来做什么?即便我是错的,那也是一种解读的可能性,并且对错也未可知。

【中国历史2班】

提问上周作业“二氧化硅是什么”,从化学式SiO₂联系到水的分子式,诸君不知H₂O,于是今天中国历史课三项作业第一项是:水是什么?水作为新能源燃料可能性的依据是什么?“所以,化学来自生活,而人类对自己和世界的发现过程就是历史。”我说。顺便提前一个月公布了期末语文和历史的笔试题。语文题是:AI时代的教育;历史题是:我的2024

“《我的2024》怎么写?”诸君问。

“这就是你要去思考的。”

“我可以XXXX这样写吗?”

“那是你的2024,不是我的,所以你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但一定要有读者意识,也就是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给这个小小星球上的每一个人看的。不是为了考试,不要揣测评估标准,更不要试图为了等级而取悦我,否则你会发现得不偿失。”

“那《AI时代的教育》到底要写什么啊?”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认为与解决问题比起来,提出问题更重要。请问如果你都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从何而来,你怎么去解决呢?我有一个建议,你们可以从神的视角,而不是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来看这件事。”

【中国历史1班】

在公布了期末语文和历史的笔试题后,从六年级的江上节课的历史问题:“咸阳在哪里”开始,“山南水北皆阳的咸阳”作为强大但短命的秦朝都城开始讨论什么才是强者。诸君一一说出自己的看法,但都不离通过击败对手这一途径。我说:“各位有这样的想法,不怪你们。因为在你们之前的学校里,这是对的,老师是这么教的,家里家长也是这么想的、说的。最简单直接的表述就是考试多考一分就压倒多少人,尤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一说法,让各位将身边伙伴、亲密朋友视为竞争对手和敌人,这样的教育只会传递暴力和仇恨,这是不人性的。强者,不一定非要靠打败别人来证明。在座的各位,请认真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这一来,各种想法和说法开始放飞,当然大多数算是未经思考的玩笑。几轮下来,最终学生高和曾的想法让我深感欣慰。“如果你们两人能将自己的看法清楚写下来,将得到这门课程的最高等级‘S’。‘写清楚’的要求不是你觉得清楚,而是别人读得清楚,能够明白理解你的想法,这才是沟通和交流,而不是自说自话。这其实也是你们历史和语文期末笔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位对强者的看法是:真正的强者,不是通过打败他人证明自己的强大,而是去让他人变得更强。善哉!善哉!“什么是强者”就是其他人今天的历史作业。

【读书记·1442】西原理惠子《女孩一生中最需要知道的事》

“只要付出努力几乎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也有例外发生,人生总有一些不讲理的时候。”

“碰壁的时候没必要与困难正面对峙,有时候从旁边绕个弯就能走过去了。”

“一生至少要认真学习一次。”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贫困家庭都是单亲母子家庭。人们总说单亲母子家庭的孩子容易走上歧途,其实令孩子走上歧途的不是单亲,而是贫困。贫穷是真的会让人变成野兽。我很庆幸自己一直在努力工作,因为有钱才有今天的我。”

“一直和自己讨厌的人生活在一起,自己也会变成那样讨厌的人。”

“病人只能找医生。家人不会看病,亲情也治不好病。大家试想一下癌症,家人的爱能治好癌症吗?”

“我期待着我的女儿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构建自己的幸福。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他人,命运要把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最重要的。你的人生可以逃避,可以不用挑战自己的缺点,但我希望你能将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有人都会变得无法工作,所以请在变得无法工作之前努力吧。闲着没事干的人才会四处抱怨,为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生气。”

“我认为最棒的人生就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你对男人没有兴趣,完全可以不用结婚。你已经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想做的事,并为此而努力中,这是非常棒的事。请按照你的计划一点一点实现你的梦想吧。”我在这句话后面写“给我的女儿”,并画了一个笑脸。

“你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就是最令父母开心的事。这是全天下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

“只有努力,才能保护好自己最在意的人。”

女儿已13岁,进入了青春期,随之而来的是青春期的叛逆。在她关闭与家人沟通的所有渠道之前,我想告诉她一些爸爸关于人生、关于未来的看法,虽然我们一直不缺乏这样的沟通,但还是想能有什么办法让她在遇到困难或危机时能够给她鼓励,帮助她走出危机的力量,因为她不可能记得我们的每一次聊天,爸爸妈妈也不可能一直陪在她身边。小女孩儿总要成长的,于是正好看到了这本书,正好遇到西原理惠子这个奇怪的老太太,通过的她的书,说出了老父亲的一番心里话:“我今天想对你说的不是勉励你如何去成为一个认真优秀的人,更不是向你灌输所谓人的理想状态云云。相反我想告诉你一些避免危机的方法,例如什么时候可以选择逃避,什么情况下最好放弃。”

如果这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你会讲述什么?日本NHK电视台大受好评的纪录片《最后的讲义》完全版四种之一,西原理惠子《最后的讲义:女孩一生中最需要知道的事》,海峡书局2022年4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42本。我在书名页写:“送给女儿的成人礼,也送给她班上的所有女孩儿,来自一位父亲的真实想法,借西原理惠子女士说出。”

遇见民国老教育

把床头柜上的书捆了七八十本带去乡下,留了大概二十几本看。

家里的识字卡片上的字二娃已经全部认得了,太座让我找新的识字课本,我说可以开始用民国老课本了,但都捆去了乡下。今天太座挑了“民国教育书系”的《民国老课本·启蒙》带回来,晚上启用。《小狗》一篇,和我边读边学大小狗,字也认了,句子也读了,笑个不停。

这套《民国老课本》有初年级的《识字》、《启蒙》、《知礼》、《故事》四本;中年级的《生活》、《益智》、《修身》、《求知》四本;高年级的《寓言》、《立德》、《观史》、《国文》四本和单行本《童谣》共十三本。内容为从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开明书店、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等经典版本的国文教科书、修身教科书以及音乐教科书中选取篇章,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排。

选这套书作为二娃的启蒙,原因全在“与今天的教育相比,那时的教育格局阔大,既仰仗了传统文明之气脉,又兼受‘五四’启蒙之风气,同时还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心血,兼容并蓄的大胸襟与大气度造就了今天,我们一度仰望却难以复制的精神家园。当年编辑课本的,很多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叶圣陶、丰子恺、张元济……他们以极大的诚意与才力,编撰关于教育的梦想。它既保留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新时代的优美。这些充满童心,自然流淌的文字里,没有面目可憎的说教,没有指定与强迫,更没有宏大叙事的虚构与空洞,有的是母语环境中的沉静与大气,透着自然与纯净,也透着平等和温润。这种教育是浸润,是人性,是自然,是常识。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几个最重要的遇见。少年遇书,青年遇人,中年遇事。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他初看世界的眼睛,初听世界的耳朵,初次启蒙的读本,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情感,他的胸襟,可能就已定论。”(文心《遇见民国老教育》)

【观自在·圩五】教育常识

五月最后一天,也是诸君提交月度阅读简报的截止时间。由于这个月中旬游学季,回来的这最后一周是六周展,若稍有懈怠,就只有两个结果:临期前三天突击泛泛而读或是随便写写就提交。果然,有生提前,有生达标,有生赶工,有生未能完成。完成的诸君中,有的所选书籍内容太过教化,与这门课程对阅读要求的初衷不符,于是六月不再提供推荐阅读书单,直接列出必读书,根据诸君的不同程度,指定了其中必读四至六本:

小川糸《山茶文具店
新井一二三《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
周胜《旮旮角角贵州史》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刘瑜《观念的水位
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安东·契诃夫《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

这是我作为图书管理员近三年来,青少年进阶阅读计划的部分工作内容。上学期开设有阅读写作课,所以进展顺利。本学期未开设阅读写作课,所以调整为此方法(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如果下学期阅读写作课能得以恢复,我将列出一份包含不低于200种书的书单。每学期平均18个教学周。除掉开学的欢乐周、每六周一次的测评和期末的统考周,尚有15周,一周泛读一本书的同时四周精读一本,每学期的阅读量应在10—20本间,100万字以上。从六到九年级共四年八个学期,总阅读量应不低于100本,1500万字。

引导诸君读书,在我看来是我的职责。曾参加过几个公益组织进到校园里开展的中学生读书活动,活动的一个固定环节是大家轮流作阅读分享。这些组织里的志愿者不乏语文老师,但她们(对,多数是女老师)不是躲开分享就是分享某相关部门指定推荐的应试书籍,也有坦然承认自己已经好多年没读书了的。我开始还被惊掉了下巴,后来发现这是常态,绝大多数老师都是这样——最可怕的事,是不读书的人在教书,不写作的人在教写作

“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应试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现在,我们要恢复教育常识,就是要重新营造自由读书的条件,环境和气氛。在我看来,要办好教育,需要三个条件。第一就是要有‘好校长’。而好校长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喜欢读书’。还要有‘好教师’。好校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养一批好教师。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到,还不容易。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钱理群《大家都不读书,是教育最大的问题》)

【读书记1441】周成林《考工记》

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对将罗马作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人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现实是,有的人他生下来就在罗马。有的人注定了一生挣扎,然而所有的挣扎都不过是不甘心、不认命,命运稍有改变与是否奋斗都没有关系,或许只是碰巧撞进了命运的裂缝里。歌里唱“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现实是“九分天注定,一分靠板命”(板命,即挣扎)。哪里有什么天道酬勤,这不过是为了安抚不断躁动的社会底层人的安慰剂,对只有靠不断奔波苦苦忍耐才能活下去的人画的饼,对现实不甘心试图改变点什么的人的麻醉剂,似乎只要勤劳就会有未来,未来就会变得更好——当你什么都没有时,至少你还拥有勤劳。然而这只是让你能有一口吃喝而已,然后继续期待永远也不会来的美好未来。如果天道真的酬勤,为什么最富足的不是那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终日用尽全力才能活下去的社会底层?人世间的苦,难道只是因为他们不够勤劳吗?天地有何仁义

周成林散文集《考工记》,加上序言共10篇对过去生活的记录,不做作,不高深,安安静静以克制的笔触,记叙了生活中难忘的点滴,写父亲、写母亲、写自己,顺畅而深刻。《考工记》是其中记录找工作的一篇。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一切都是被无形之手安排好的。你一出生就被注定了成分,不同的成分又注定了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家庭以及什么样的人生。没有工作意味着没有身份、没有生计,更罔谈生活——因为没有背景、成分不好的人就算得到了一份工作,也不过是社会最底层的、随时会被任何人取代的,收入微薄的活着而已。

周成林《考工记》,海豚出版社海豚文存”书系之一种,2012年8月1版1印,三折淘来九成新二手书。总阅读量第1441本。

【读书记】赫尔曼·黑塞《悉达多》三刷

手上这本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扉页上有一段二刷时写下的话:“2021年1月8日,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一住院楼后二楼消化内科病房48号病床上,重读第二遍。今天是住院第八天。过去的几天,排除了肺癌晚期、胃癌晚期和淋巴癌。或许只是右上锁骨淋巴炎症,也或是淋巴结核——在敏感部位的一个敏感症状。等待外科会诊。”

继《荒原狼》后,今天三刷《悉达多》,又有新收获。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每个人每次读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当下,映照过去和未来。

“传闻和流言沸沸扬扬。城中婆罗门、林中沙门无不谈论此事。乔达摩,佛陀的名字不断回响在青年耳畔。有善言有恶语,有赞誉也有诽谤。”被他人谈论和品评,就连佛陀也无法避免,不过可以选择是否需要去面对。“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做出判断。”我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在正确的做事与做正确的事两者中,我选择后者。“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有的人,极少数,如同天际之星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们,他们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我有我的判断,我有我的轨道。

我不懂教育,也还没有找到谁对教育的定义能够完全符合我的感受和心中所想,但我所正在做的正是教育之一环。“你果真相信,你的蠢行,能免除他的蠢行?难道你通过教育、祈祷和劝诫,能保他免于轮回?难道有人曾被父亲或老师一路庇护?你相信有人能避开这道路?就算你替他舍命十次,恐怕也不能扭转他命运的一丝一毫。”“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从未改变。”是的。在我看来,教育不是为了避免苦难,而是从过去的苦难中寻找到解决方案,关乎个人和群体的。这也是爱,这种“爱并非毫无价值。它源自天性,是一种必须。爱的欲望该得到哺育,痛苦该去品尝,蠢行该去实践。”最终在“愚蠢多年后又能思想和行动,又能听见心中鸣鸟的欢歌,又能跟随它。”现在的我,庆幸曾经历的一切。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1版、11月4印。忘了从哪里买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