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简单越难

/周二凌晨,一场劲风裹挟冰雹持续半小时,坐在床上,玻璃门外蚕豆大的冰雹砸在地面弹到门上乒乓作响,门内外恍如两个世界。早上天光大亮,见前后花园菜地,寸草不生,一片狼藉。

/关闭了博客评论功能。这是一个自言自语的记录。自从八年前搬到这个远离城市的乡下深居简出,就应该明白,我的存在感,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和与这个社会的互动来确认。可惜,用了八年才明白。越简单的道理,越难真正弄明白。

/阅读也分功利(工作)性阅读和兴趣性阅读。这周的枕边书是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用红笔勾勾划划做标记、批注,彩色的标注贴排列像一道彩虹。这书,是工作需要,与兴趣无关,我勤奋阅读,希望早点看完才能去看真正想看的,例如洪迈的《容斋随笔》,例如半藤一利的《幕末史》,例如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终于凑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一版一印“戴明贤集”精装全八册。最早是两年前买的第一册《石城安顺》,这本书二〇〇四年出版时书名是《一个人的安顺》,二〇〇五还是〇六年读过。买到《石城安顺》后,还请班上的学生,戴明贤老先生的外孙女带回去请老人签了名。两年多才凑齐这套码洋三百多的精装书,不是因为印数,是因为穷,舍不得。其实穷也不穷在这几百块,就是长期不富裕养成的消费习惯使然。

/翻完“戴明贤集”第二册《茶味行役》。这本书在豆瓣上只有五人标注读过,一人标注想读,所以因“评价人数不足”而没有豆瓣评分。我给了三星。

我是谁

忘了个事。都过去一个月了。

四月十七日,央视网播出了纪录片《教书匠》的第八集《我是谁》。这一集真实记录和呈现了幸福学堂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团队和日常教学。这一集二十分钟,有七分多钟是我在那叨叨。

我说“真实记录”,这不是一句惯常的广告用语,而是真的“真实”。

大概是二〇二〇年十二月(?记不清了),中学部会议上,问各位老师是否接受摄制组进课堂拍摄,不记得原因是什么,总之我拒绝了。大概是两三天后,就看见有人架着机器进出各个班级。

一天下午,我五年级的文言文课,已经上课大概两分钟,三个人抱着机器敲门进来,问是否可以拍摄,我说得等我问问学生,结果全体学生举手通过,同意拍摄,我也不能撵人出去,就“少数服从多数”了,于是就有了片子里的那节课。下课后,手里提着机器的一位过来,问这节课不是要讲那什么什么吗?我问谁说的,她说小学部负责人。我说那你们走错教室了,那是另一个班。

第二天,早上第一节我没课,在蹲坑时收到一位老师微信,说找我有事。完事后,出来,在大厅里看见昨天拍片子那几位。“我们做个访谈吧?!”,对我说。我说好啊。于是架上机器,一问一答,这事对我来说就算结束了。等看了播出的片子,才想起自己那天都说了些什么。

识别海报二维码才能观看《我是谁》全片

叛逆与诗

上学路上,后座的女儿突然问:“什么是青春叛逆期?叛逆一定不好吗?”

“叛逆期是人生中的一件好事,它让人思考更多,也认识自己更多。但不经思考的叛逆,就是因为叛逆的叛逆就是不足取的,盲目的。”太座回答。

我说:“叛逆期是一个人自我意志和独立意识的又一次觉醒。人一生当中,这样有可能获得突飞猛进的成长机会并不多,所以要好好珍惜和把握。”

当女儿开始问这样的问题时,她已经开始“叛逆”了。真好。

上午第一节课下,女儿跑进我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个纸飞机。

“我把刚写的诗折了个纸飞机送给你。”

“谢谢!我可以拆开看看吗?”

“当然。”

一张作业本的横格纸,正反两面写了三首诗,我读下来觉得好棒。“这诗写得真好。折在纸飞机里可惜了,我可以就这样拆开藏在书里吗?”我问女儿。

“这是送你的,你自己决定吧。”

“你们第一节课上的是诗歌?”我问。

“不是。只是要求完成的内容我已经提前完成了,所以大家在做的时候,我无聊就写了这个。”

月辰(一)

月亮呀
你的光是那么柔和
明亮
给夜晚的小动物们
当梦的路灯

月辰(二)

世界上有很多的月亮
有一些是圆的
有一些是一颗一颗的糖果月亮
有一些是一颗一颗的小星星月亮
这些月亮
真是奇形怪状呀

月辰(三)

雾给圆月
洗了个脸
圆月
立马变成了大银盘

常识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老婆的姐姐来闲聊,说起她最近花了七千元报了一门理财课,然后说了几个我听不懂的股票、基金的专业术语。还说课程推荐大家读的书是《小狗钱钱》。

我说七千块的课程就推荐这只适合小学生看的书啊?女儿前年的课外阅读就读了这书。

“读书没什么用,我也没时间看书。理财要实操才行。”她说,“例如股票,就是要低买高卖。”这话从一个不读书的人的嘴里说出来,当时我感觉这场面无比的喜感、无奈,还有一点点恼怒,想起杨笠那句——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

“读书确实不一定能让人大富大贵,但至少让人具备分辨是非的常识。”我说,“连扫地大妈都能说出几个股市的术语,那就要赶快抽身了。何况你赚的是辛苦钱,那个钱,不是你能赚得到的。”

不听。信心满满。最近听到花七千元报了这理财课的,下从老婆她姐姐这做家政服务的“扫地大妈”,上达市管专家身份的国企管理层。

“我读书,就是为了不成为‘韭菜’,这个社会的教育,都把人教育成什么了?怎么反智到这种程度?”晚饭后,在花园里散步时,我和太座聊天说。随后接了个中学同学的电话,太座听到对方约我见面,想聊聊投资的事。我婉拒了。“所以你这种人,很少会做出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太座说。

“我没有大智慧,也没有小聪明,只是有一点点常识而已。”我说。

这两天的枕边书,是《存在的瞬间:伍尔夫读书随笔》。在《读书的自由与限制》一篇,伍尔夫说:“作为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

书事

昨天,“五一”假期第一天,在专营文史哲类书籍的也闲书局和设有童书专区的野贤书局,给学堂中小学图书馆共买了一千六百多块钱的书。

原计划,这个学期四、五年级的阅读写作课,能上完E.B.怀特的《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三本就大致差不多了。但半期上了两本,第三本如果一切顺利,也能在一个月内讲完,那学期最后一个月上什么?这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拉长课时,一次课的内容拉到两次来进行;一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视情况再增加一本书。相比稀释课程,我更愿意让学生多读一本书,至少他们还不讨厌阅读。下一个问题就是阅读文本的选择——读什么?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晚上重读一遍,觉得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不太适合。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篇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几百千把字,有人有故事,适合学习人物描写。是不是采用,这两天再重读确认下。

北杜夫短篇小说集《牧神的午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日本经典文库”之一种。下午翻了两篇,无感。放弃。

世上的书太多了。不喜欢,没感觉的,果断放弃。人生很短,时间要浪费在感兴趣的事上,哪怕是读武侠小说或漫画。即便是学习,没有兴趣也是学不下去的。

陋习

一天几则,断断续续一年多,昨天“世界读书日”,终于翻完枕边书喻血轮晚清明国笔记《绮情楼杂记(足本)》。都是当时各种人物轶事,算是民国版的《世说新语》,看这样的书,不费脑子,记得就记得,不知道什么时候聊助谈资,不记得也就不记得了。打麻将、玩游戏、翻闲书,有时候都是为了遮眼睛,混时间。

半个月前,我信誓旦旦“以后不再买书,现在家里的书,我活两辈子也读不完。枕边也只放一本书,看完一本再换一本。”但是“世界读书日”不就是鼓励人们买书、读书、写作的么?真好的借口。买书六种:

欧阳修校注《新五代史》(全三册),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没办法,就是喜欢。还有周肇祥《琉璃厂杂记》、钟书河《念楼学短》、罗素《幸福之路》、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伍尔夫读书随笔《存在的瞬间》。买这书的理由,如果需要的话,就是——没看过。

我可能到死也戒不了乱买书、乱翻书这个陋习。

存在就是幸福

“这三个月的治疗没什么效果。”周三早上,医生看着我的颈部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报告单说,“你还是转到血液科吧,恐怕还是要住院。”我一听到“住院”,第一时间闪出来的念头竟然是:“我要带哪几本书?”

三个月前我挂的第一个号就是血液科,然后从血液科转到这个科,住院后药物治疗三个月无效果,现在竟然连这是个什么性质的结节都还无法确认,再让转到血液科,我知道其实这医生也没有什么治疗方案了。这里是贵州最好的医院。科室就不用转了,要转就转医院吧。回家。

昨天晚饭后,把这段时间买的书从客厅书架搬下来,一一盖上印章,几十本铺了一地。其中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十五本,淘到十三本了,只是有好几个版次。

今早,换床单,把床头的二十几本枕边书准备只留一本,其它的都搬到楼下书房。以后不再买书,现在家里的书,我活两辈子也读不完。枕边也只放一本书,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然而,选哪一本?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斟酌又斟酌,放下又拿起,最后,枕边还是放了七本书:

中华书局版的《庄子》和《论语译注》是这个学期上课的内容,要经常翻看的;

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宋史》第一册,好看;

喻血轮《绮情楼杂记(足本)》,晚清明国历史笔记,最适合我现在这样只能度电不用动脑子的书,看几则就笼络齐整睡眠;

北京联合出版社选本袁枚《随园诗话》,随翻随喜;

《中国佛教高僧名著精选(上)》是本周新增的枕边书,想读里面收录的东晋高僧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张即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折装,内页宣纸,纸香墨明,每一个字感觉都在熠熠发光,太喜爱,舍不得拿去书房,留在枕边可天天得沐法喜。

存在,存在就是幸福。

——《不朽》米兰·昆德拉

《贵州土司史》的“历史价值”

为给女儿设计五月中旬的贵阳人文游学,恶补本土历史。两天翻完《贵州土司史》,总结下来就只三个字:可惜了。

预设立场的历史治学观点受时代的局限,不作讨论;学术水平,因我学历太低,没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不做判断;只是从字、词、句和标点符号的语文基本素养和我所知道的一点点历史知识来判断,可惜了这么好的选题。原文的引用显然未作文本上的处理,所以显得奇奇怪怪;校对不仔细,错、漏太多,甚至还有章节还没有结束,文章突然就没有了的事故。责任编辑为这套丛书写了总序,但恐怕是没有读过书稿罢?

错漏之处,简单列一些非常明显的出来。如果认真校对,几乎每页都有需要修改之处。

代序部分

P.2“古代史苗侗等放聚居区”,“放”应为“族”;

P.2“驰各中外‘大定漆’”,“各”应为“名”;

P.3“封建统治阶级可丑目的应予戳穿”,“可丑目的”不知所云,或应为“可恶”或“丑陋”;

P.9“用教育部民国七年公布注意字母创制‘注意字母苗文’”,“注意”应为“注音”;

P.9“可补充古代文献的不足,我们应该充分”章节没有结束,文章突然就没了,读书以来,我也是第一次遇到,算是活久见。

内容部分

P.3“乌撒鸟蒙总管府”,应为“乌撒乌蒙宣慰司”,七个字就错两处;

P.5“民国,贵州仍为省,省会设在贵阳市内”。这个“内”字纯属多余;

P.7“供各方仁土参考”,“仁土”应为“仁士”或“人士”;

P.9“沈痒《贵州图经新志》”,“沈痒”应为“沈庠”;

P.11“楚威王时,庄蹻王滇,部将王夜郎”,这个“王”应按文言文读四声作动词用,在白话文中突然出现这一句,半文半白,不文不白,这种情况出现次数非常多;

P.11“而这个长大复国遂称竹王,夜郎庄王国人也变成了竹人”,类似这样读不通,不知所云的句子,在书里也是极多;

P.30“授武功太夫”,应为“武功大夫”;

P.294“鸟撒乌蒙宣慰司”应为“乌撒乌蒙宣慰司”;

P.308“从贵州历史年看”,“年”或应为“来”;

P.310“宣抚司下有镇远、古州八万二蛮夷总管府”,应为“宣抚司下有镇远军民总管府、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错两处;

P.343“嘉请三六年”应为“嘉靖”;

P.384“干隆初年,爱必达在贵州西南部地区”,“干隆”应为“乾隆”;

P.546“我们从量明代史料中看出”不通,或漏掉一“大”字,为“大量”;

P.547“思州思氏覆灭”,“思氏”应为“田氏”;

以上种种,还有如“田杨安宋四大土司”“田、杨、安、宋四大土司”这样标点符号前后不一处,不胜枚举。

原文引用处理不当之处也非常多,举例一二:

P.343:“十四年杨‘应龙献大木七十,材美,赐飞鱼服’。酉阳宣抚使冉维屏‘献大木二十……’”。这样的原文引用,对人名的处理两人两种方式,很显然后者比前者更为清楚、顺畅;

P.552“叫长子杨‘朝栋、惟栋及其党杨珠统率锐卒三万’”,除了引用处理不当,还有错误。既为“长子”,就应只一人,二子并列又怎么能是“长子”?

P.557“永从的石‘篡太亦自称太保’”,“石篡太”为人名,不应像“杨‘应龙’”、“杨‘朝栋’”这样引用;

《贵州土司史》,作者为田玉隆、田泽和胡冬梅,是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主编的“贵州地方知识与文化记忆丛书”之一种,贵州人民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四月一版一印,印数一千。五十九万字,七百九十三页,定价五十元。错漏如此的多,让我分不清是编者、作者的学术水平问题还是编、校的工作态度出了问题。这本书,我认为最大的价值恐怕就真的只是如书前“简介”所写——“填补了历史空白”的历史价值。总之这套丛书,即便是主编和编委会成员之一为王良范,我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三近斋杂谈】逍遥一游又何妨

大前天(4月2日)下午,五年级的文言文课上,《论语》已进行到七年级语文教材内容。

“我们可不可以先停一停《论语》?”舒悦问。

“理由是什么?”我问。

“我们更想学‘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对!是的。”阿布和小青说。

“哇哦~这篇太美了!这是《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不过以你们五年级当下的文言文基础,恐怕难度有点大嘞。”

“树姐是什么时候学的?”(树是学堂从小学升到中学的一名学生)小青问。

“七年级。但这篇是高二语文教材必修篇目,你们~行不行哦?”

“我们就是想挑战点有难度的。”

“那我们做个投票,想学《逍遥游》的请举手。”

奇特的场面出现了,不论是平时跟随的还是一直神游的,对课程内容游刃有余的还是吃力的,都举手同意。

“好吧,全票通过。从下周开始,我们就讲《逍遥游》。明天我会把新教材打印出来,你们周末开始预习。”

在我看来,文言文课是学堂的特色课程,不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所以可以大胆一点尝试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灵活调整。并且,不论是《论语》还是《庄子》,都是先秦文学诸子散文代表作,从文法上来讲,我不认为《论语》就比《庄子》更容易。既然学生有兴趣,一试又何妨?

贵州土司史:两个人的定制游学

准备给女儿制定一个贵阳人文历史游学计划

五月中旬,是学堂的游学季。小学的游学时间是三天两夜。

女儿紫外线过敏,无法参加晴天的户外集体活动。学堂目前的游学,不论是“游”的专业性还是“学”的学术性,也都不太适合她,所以在那三天里,我和女儿将开展两个人的定制游学。

因为是为四年级小学生准备的游学,所以除了文史地的“硬货”,还要有好玩好吃又有趣才行。家里虽然有各种关于贵州、贵阳的历史和旅行资料,但在民族资料上稍显不足,因此从也闲书局买了关于贵州版图构成和贵州省来源的《贵州土司史》(上下两册)。

《贵州土司史》,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主编的“贵州地方知识与文化记忆丛书”之一种,贵州人民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四月一版一印,印数一千。五十九万字,七百九十三页。

贵州版图,从秦迄明初,均属邻省。土司(土官制)从宋末至民国末年,在贵州这片土地的实际统治延续了七百余年,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最为势大。

宋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贵阳一带。至元十六年前后,贵州各族在田、杨、安、宋等大、中土官率领下降元,于是设立“八番宣慰司使”,贵州版图开始成形。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才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但仍然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所以,贵州建制为省的历史并不长,并且我认为,贵州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土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