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中文课

【备课手记】一翻书就翻到《书》

中学部的中文课,我虽然完成了自编教材,选定了辅助教材,但要完成全部课程设计,起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原计划今天完成第一个教学周五至六个课时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课程准备,但只完成了一个课时的内容。事与愿违,生活总是这样。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里,我选了《教育你的父母》《沉默》《书》三篇来讲。第一个教学周第一课,就准备一起读《教育你的父母》,然后是《书》《沉默》。周末写作,要求学生回家去和家人讨论“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教育的定义、分类、方法、历史,还是教育中的人或是其他什么,并记录和总结出讨论结果(观点)。因为所有我们生不带来,而又是将来所需要的东西,都要靠教育的赐予。因此,教育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家庭,人们都在以其价值标准,去推行或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不论这“正确的”教育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都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一起付出努力。努力是艰苦的。因此,教育首先不是要赚取时间,而是要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些时间给教育中的每一个人

然而,今天完成的一个课时内容,是《书》这篇。因为一翻书就翻到《书》,就去不了其他地方了,还密密麻麻写满了眉批旁批。梁实秋不仅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而且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能翻译莎士比亚的文字,写起散文来,随手拈来的不只是好,处处的学问沁在字里行间,高山仰止,润物无声。

“从前的人喜欢夸耀门第,纵不必家世贵显,至少也要是书香人家,才能算是相当的门望。书而曰香,盖亦有说。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曰书香。”

毛边连史”指的都是纸。

毛边纸是古时一种纸质细腻呈淡黄色的竹纸。这种纸托墨吸水性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明代明末藏书家毛晋好用这种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并在纸边上盖一个篆书“毛”字印章,故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一直沿用。

连史纸,又称连四纸,连泗纸,原产江西、福建。采用嫩竹做原料,纸白如玉,厚薄均匀,着墨鲜明,吸水易干,书画均宜。

松烟油墨”指的都是墨。在中国制墨史上,汉代和宋代是两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汉之前主要使用天然墨(石墨)。到了宋代,松烟墨的出现给中国制墨史带来一次巨大飞跃。从此,人们告别了使用天然墨的时代,为日后制墨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用松烟制墨要选择肥腻、粗壮的古松,因而许多古松被砍伐殆尽,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破坏。在制墨资源日渐匮乏的情况下,油烟墨的创制成为中国制墨史上最突出和最值得骄傲的成就。桐油是最常用最适合作油烟的材料,颜色,光泽很好而且容易取烟。还有猪油烟,菜籽油烟,胡麻油烟,但最贵的是一两墨价黄金一斤的苏合墨。杨慎在《升庵诗话》有记载:“宋徽宗尝以苏合油搜烟为墨,至金章宗购之,一两墨价黄金一斤,欲仿为之不能,此谓之墨妖可也。”

【备课手记】关于中文课:W同学的回信

除夕那天,给两位学堂的毕业生发了微信,请她们回顾一下过去四年上我的中文课的感受,并对之前的课程对她们现在可能好的、肯定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良影响做个评估,能让我在新一轮的闭门造车中,尽量避开之前的一些坑。

两位在思考了几天后,都发来了长长的回信。这是W同学的回信,我也转给了中学部负责人,请他看看回信的后半部分学生对学堂中学部氛围的回顾和感受,但没有收到任何回应。常常如此。

W同学的回信——

豆总是我见过最特别的老师之一,不论是授课方式,还是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秉持着自己的原则。

学堂的课程设置允许教师有很大的空间去调整,同时也带来挑战。上中文课不能离开历史,这是豆总一直想做的,也让我对中文课有了新的认知,不能止于应试的目的,文以载道,试图追溯文字背后的含义很重要。多亏豆总,我才明白这点,华丽的词藻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空洞的浮躁心理,写东西不能浮躁,做其他事同样如此。

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需求,豆总时常会调整课程安排,同学们嘴上说着老师严厉,但是心里都清楚豆总是真心为我们考虑。我很喜欢豆总讲课的方式,喜欢听历史的小八卦,总觉得和课本上板着的知识点不同。

在课上我虽怕答错问题而不敢回答,但有很认真地听。豆总很认真地对待教学,总听您说自己没学历啊什么的,但是我敢说豆总对于学术的态度是让人钦佩的,比那些领着高薪的每年讲着同样内容的大学教授要强得多。我评价一个课程的优劣会很主观,我首先要觉得授课老师有趣或者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对东西才会觉得课程有意思。后者说起来有点功利,但不可否认,在我没有怀着能从老师身上学到什么东西这个目的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学到了。豆总的课程于我就是这种感觉,不只学到课程本身的知识,还从老师身上学到某些可贵的品质,这样已经很成功了。

再来说豆总的课程存在或者会出现的问题。

一是难以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情况下,让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但起码基本的听说读写不会出太大问题,豆总也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这给老师的压力就会很大,学生本来都基础就不一样,还要照顾到一部分不想上课的同学。尊重学生需求固然重要,但也要有相应的大家有共识的机制评估需求的合理性。我在的时候,感觉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对等,学生很多时候都处于上方,不遵守规则,和老师讨价还价的同时是底线的再拉低,这样再怎么讨论机制都没用。我不喜欢处罚,但是如何所谓和平地解决这个问题是个难题。当然豆总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是一直在豆总的课程体系中学习,而是中途进来的,不同体制相撞就会先有个适应融合的过程,豆总只要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就好,而且这么多年下来,豆总做得已经够好了。

二是学生参与度的问题,正因为以上所说的学生还没适应,加上学习氛围松弛,我之前就有种感受,就是后期豆总带得很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为啥整体氛围变得很懒散,感觉对豆总的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得靠一两个人活跃课堂,包括我有时也有点力不从心(我是很喜欢,但是整体的授课氛围会影响到我)。准确来说,其他课程也有,特别学期末,这属实也很正常,只是那种懒散是学堂特有的,我与在现在就读的学校的感受不太一样。

整体而言,豆总的中文课是我在学堂除了体育课之外最喜欢的课程。

豆总的BGM

本周开始中学的课,课程跨度再次从三年级到高中。不过好在是包含但不限于部编版的自编教材,所以也还算有腾挪的余地。

周一,有其他学校转来的新生是第一次上我的课,诧异,为什么语文课还讲历史和地理的内容,老生一脸嫌弃说:“豆总的中文课,从来都是文史地在一起的。”

讲到古诗词里几个字的不同读音,新生又觉得奇怪,之前的老师不是这样说的。老生又代我解答:“考试的答案就填你以前老师说的那个,但你要知道这个字真正的读音和意思,否则这诗是读不下去的。”真好。“毕竟,我们所学,不是为了考试。”我补充说:“如果这整张黑板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点知识和常识”,我用粉笔在黑板中间点了一粒花生米大小的点,说:“那考试要考的内容,不过是黑板上这么一点点内容而已。并且这部分内容还要一分为三,一为语文,一为历史,一为地理,那就更少了。所学不是为了考试,但理应能面对考试。”新生表示对我这话不理解,既然这学习不为了考试,那考起试来怎么办?我说从学堂去到其他学校的学生会偶尔和我联系,聊聊当下的学习情况,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文科奇好。是的,不是‘好’,他们在微信里的原话就是‘奇好’,但我们从来就没有一节课拿出过从教育局领回来的教材来讲。这是为什么呢?”我说。

收上来的作业,有位新生在每日一记里写:“(今天)都是我喜欢的课,但第四节有点令我毛骨悚然,因为是豆总的。第四节课,全是豆总的BGM和压迫感,我这之前连校长都不怕的男人,遇到豆总也只能从凶猛的狼变成乖乖的小狗狗。但不得不说,上完豆总的课,还是学到很多。”这不奇怪,我和我的课,学生的评价历来是“两极分化”,喜欢的越来越欢喜,煎熬的越来越煎熬。

再上三高

16号那天上午,中学部校长来电,说他实在是太忙了,一周十四节课,还要处理一堆日常事务,让我接手他八年级和高中的课。我问一周几节,现在上的是什么,他说一周才五节,现在上的法国高中哲学课本。我在电话里打哈哈不置可否。

下午,他来继续说这事。

我说我哪里懂什么哲学哦。

这没关系,既然是你来上课,那当然是你决定内容。他说。

我问上课时间会不会和我现在小学的课冲突。

小问题,有冲突我们就来调整时间。

我问他希望我什么时候开始上课。

他说越快越好,最好中秋假期后就开始。如果可以,就再开一门选修课嘛。

我说太仓促了,还是要点时间准备。

今天微信发了课程计划内容过去。以《笑林广记》《小窗幽记》和《随园诗话》佐以语文教材内容。

回话过来说:“靠谱。中秋后开始?”

我说:“自编教材,备课量大,还是国庆假期后开始罢。”

“好,按你的节奏来。”

就这样,我又要再回去中学部上中文课了。我的中文课,又是要从三年级一直上到高中。

文科辍学生的敬畏之心

怀忐忑之心,给高中生上了一个月的中文课。

开始上两首柳永词,现在《滕王阁序》已讲了有两个星期。今天在课上我对学生说,我们手上两个版本的《古文观止译注》都可以丢到垃圾桶去。我们没用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否则,也要丢到垃圾桶里去。

可以丢到垃圾桶去的两个版本《古文观止译注》,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阴法鲁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为什么可以丢掉,以今天讲的的“披绣闼……声断衡阳之浦”一段随手一例:

课本“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译注版为“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一句的两个版本。然而,课本注释是“舸,船。弥,满。津,渡口。青雀黄龙之舳,船头作鸟头形、龙头形。舳,船。” 译注版译文为“迷通弥,舸舰塞满渡口,许多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不管是课本还是译注,这样的译文和没译没什么区别。

“舸”,课本注释是船,那“舰”是什么?译注直接没译注。舸舰,指巨舰。

“青雀黄龙”,课本注释是“鸟头形、龙头形”,译注是“青雀黄龙花纹”,也是没译注。

我对学生说,《礼记·曲礼上》“则载青旌”汉郑玄注:“青,青雀,水鸟。”又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我认为,青雀此处应指后者。黄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按照古籍记载,黄帝及大禹可能都是黄龙的化身。《史记·天官书》言:“轩辕黄龙体”。《山海经·海内经》郭注引《启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所以我认为“青雀黄龙”在这里应是借船上的雕花图案指船主身份都为贵胄,以对应上一段中“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句。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怀着忐忑之心,觉得还是把课本丢进垃圾桶吧。这也是我一段课文需要两天时间备课的原因。而八九年级的中文课,实在是万万不敢接了。这就算是我这文科辍学生的敬畏之心罢。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明·方孝孺

我正在努力去成为一名“善怕者”。

中文课:人文素养赋予人血肉和灵魂

高中的中文课,两名新生基础不太好,我想我得慢慢来,先从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始。然而,我并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并且中文基础也不怎么样。我对自己负责的中文课的态度就是——只要选材是好的,大家一起学习,不论所获多少,也会有所裨益。

每节课前一天,我都会将次日的课程的内容提前发给校长颜群宇审阅,给中学部负责人黄文欣老师报备。昨天校长在看到课程内容后,得知今天的课是上午第一节,而我选择在学堂的青龙茶馆上课,于是他决定来听听。

今天的课第一部分是王尔德的(Oscar Wilde)《Silentium Amoris》,BGM选的是王若琳翻唱的梅艳芳1991年《亲密爱人》专辑中同名主打歌曲。学生分组对中英文进行了多次朗读,我让他们慢一点,再慢一点,不要去刻意读清楚每一个字,不要公立学校学生通常会去拖长声音的“唱读”,而是要释放自己的情绪。在我鼓励他们慢一点再来一次的时候,熊猫老师路过,就在旁边椅子上坐了下来,一起听他们慢一点,再慢一点,或许她会将今天中文课选的内容放到她的“熊猫FM·幸福诗会”里。然后借王尔德“Women are meant to be loved,not to be understood.”这句话我最喜欢的翻译——女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理解的——来告诉他们,人文知识和课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远没有理工知识实用,但正是人文让生活变得更有温度和厚度;理工知识就像人体的骨骼,人文素养是人体的血肉和灵魂,是使一个人成为“人”的部分,否则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第二部分,还是继续《滕王阁序》,BGM选的是马常胜的《秋水斜阳》。这篇古文是高三必修篇目,对他们来说难度比较大,所以拖了两节课仍然没有明显的进度。这个周末我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周一能有明显的推动。不过颜校长似乎比我还着急,他用课程的最后10分钟,表达了对学生的期望,其实也表露了他对教学进度的担忧,其间还有食堂负责人娟姐和行政小亢老师来找他汇报工作和签字。我安慰校长说,慢慢来,会比较快。

今天除了高中的中文课,八年级到高中的游学课,我也是在茶馆上的。大家坐在一起聊点什么,可能也会有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路人随时加入进来,我喜欢这样的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谁说课堂只能是在教室的?

雨霖铃

高中的中文课,不采用固定教材,所以我得自编教材。

自编的教材,延续上学期的风格,以传统篇目为主,辅以少量的现代和国外诗歌。

今天中文课准备的内容是小野洋子的《愿望篇》、本地歌手尧十三在2011年的“老歌”《瞎子》和柳永词《雨霖铃》、《望海潮》。《瞎子》的歌词,其实是贵州织金方言版的《雨霖铃》。

课上,两名高一新生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没有兴趣爱好,就是标准的公立学校的学生那样,努力听老师的话,老师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害怕犯错而踟蹰不前、举棋不定,眼神空洞。

我问他们《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的“看”是什么字、怎么读,他们面面相觑,一个说不知道,一个犹豫说:“这应该是‘看’吧?!”这不是我想看到的,说:“请大声而肯定的告诉我这是什么字。就算错了也没什么。”其中一个怯怯说是“看”字,我说是的,它就是个“看”字,一个在小学一年级就学会的字,只不过在这里读第一声。

我期望高中学生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认知,也就是他要有自己判断的能力和勇气,而这个判断没有对错。例如对一首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你的就是你的,我们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而不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那样的标准答案或许对考试是有意义的,但对人生来说,我不知道它的意义何在——毕竟,考试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的终极目标也不应该是一场考试。

这导致原计划一节课的内容要拉长到两节课才能完成(也或许我对进度过于乐观),不过这也是好事——我没有布置标准的、每个人都一样的作业,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我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课堂,不是我的,他们完全可以决定上课的方式,但学生不能没有作业。于是他们各自决定了自己的中文作业:

A、小野洋子是谁?

B、背诵并翻译今天课程内容柳永词《雨霖铃》;

C、完成下一节课的柳永词《望海潮》的备课。也就是下一节高中的中文课,是这位新同学来上(当然我也会备课做准备)。

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帮助他们恢复一点自信,脱离现在的被动学习,转为探究性的主动学习。

下课铃声响起,我说:“你们知道吗?今天的柳永词《雨霖铃》在课本里应该是高二下的必修篇目,然而我看你们高一上也学得不错啊!”

中文课、游学以及教养

上个学期,我的周工作时长超过了70小时,还兼任初、高中的基础经济学和高中的中文课程,身心俱疲。

这个学期开学前,新来的美国校长Tre Ranier调整了大家的工作内容,我负责自媒体、平面设计、重要活动拍摄、NGO项目合作和一点游学设计工作,将工作时长理论上控制在了40小时。

然而工作就像街拍,下一个转角总会让你措手不及。

8月30是周四,开学典礼前一天。黄文欣老师在闲聊中说,她在课表的最新版本里看到,高中的中文教师是我。

Tre Ranier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课表的制定,他却没有告诉我这个学期我需要上课,而下周一(明天、9月3日)高中就开始这个学期的第一节中文课了。

在这个时间节点,我决定把他们游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放到这个课程里。这些知识点包括了历史、地理、古文、诗词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也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是参加国内的高考,所以我才有这样的调整空间。

关于游学,从半个月前我就与Tre Ranier有一些分歧。

我一个人必须要在9月15日前完成初、高中游学行程、知识点分解和跨学科课程准备工作;10月1日前,必须要完成从学前班到5年级的游学行程、知识点分解和跨学科课程准备工作,否则10月15日全校将无法开始最长持续一周的国内和省内的游学。这个游学季是学校的特色教学内容之一。新生对游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老生关心这个学期要去哪里和为了这次旅行需要储备哪些知识,几乎所有学生和家长从学期开始,都非常期待游学季的到来。而Tre Ranier他每周只给了我0.5小时的游学工作时间,这意味着我完成这些工作内容至少需要两年。

8月25日,他已通过我小学游学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踩点的预算,27日(周一)却又突然提出:

1、要求我将每天的餐费预算从100降到50,否则他就不在我的预算上签字。

我表示理解他的想法,但不接受他的态度,这不是在沟通,我认为这是在胁迫我;并且这个预算他已通过,为什么又突然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旅行和旅游景点,50元的餐费意味着我一日三餐只能吃粉面炒饭,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合适的要求(50元/天这个预算甚至低于贵州NGO乡村工作的餐费补贴)。

2、他要求我踩点就要带队。

我告诉他这个要求超出了我的工作范围,因为我的工作内容是游学规划和线路设计;在他给我制订的工作安排中,也没有这项内容。并且从小学到初中有多条线路,如果要求我带队,我带哪一队?

3、他说我踩点又不带队,还要一位老师一起(该游学线路班级的班副老师),是在浪费钱。

我告诉他,如果觉得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我们可以沟通,但我不接受未经了解就随意判断的态度。
我的每次回答,都会惹得他翻白眼。

然后他站起来,撕了我的费用申请表,扬长而去。“我想,或许他的教养只适用于他觉得职位与他相当的人”,当Tre Ranier的上司、执行校长颜群宇向我了解这次事件时我说。